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为了评估2021粮油作物生长季内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贵州84个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日照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对气象的要求,并与历史同期气象条件进行对比,结论为:(1)夏收粮油农业气象条件利弊相当,属于正常气候年景:生长季内光热条件适宜;出苗期受秋绵雨影响,苗情偏弱;关键生育期前期,光温水匹配良好,利于产量形成,后期受两个旬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影响,不利于灌浆,随后天气转好,作物恢复生长,气象条件有利于收获晾晒。(2)秋粮作物农业气象条件利大于弊,属于较好气候年景:生长季内光温水匹配良好,作物生长后期气象条件优于生长前期;营养生长期受2次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影响,苗情略偏弱,随后天气转好,生殖生长期光温充足,夏旱偏轻发生,利于秋粮作物生长发育和单产提升。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依据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上限温度、最适温度、下限温度、需水量、需光性等生物学指标,构建了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通过对13个代表站30 a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和相对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河南省夏玉米的气候适宜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利用检验后的模型计算了河南省67个站1981-2011年夏玉米生长季单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夏玉米大部分生育期光热资源较适宜,能满足玉米生长所需,仅在灌浆后期略显不足,降水是影响夏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且降水适宜度年际变化幅度大于日照和温度。综合气候适宜度年际波动表现为抽雄—乳熟期〉出苗—抽雄期〉全生育期。空间分布上气候适宜度呈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递增趋势,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南阳东部及驻马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3.
王琪 《吉林气象》2015,(2):25-29
2014年吉林省农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的总体状况是:气温略高,积温偏多,各地初霜期较常年明显偏晚,无霜期较长;降水偏少,日照充足。春播以后水、热条件比较适宜,作物出苗和生长发育状况一直好于历年。虽然农作物灌浆初期出现阶段性伏期干旱,但旱情及时解除,农作物灌浆得到恢复,对产量影响不大。总体上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多弊少,2014年吉林省粮豆总产量为丰收年景。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2002年青海省全年的农业气候特点,并分析了不同时段的气象条件对各类作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利弊影响,得出了青海省2002年农业气象条件为前期适宜,后期不利,是平年年景。  相似文献   

5.
利用兴安盟突泉县1982—2015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大田发育期观测资料,对玉米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的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进行计算分析,并与历年气象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性显著,表明本模型能较好的反应我盟玉米气候适度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得出影响兴安盟玉米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降水,其次分别为温度和日照;兴安盟日照对玉米的适宜度最高,其次为温度,降水的适宜度最低,近34a中,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呈上升趋势变化,降水适宜度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粮食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我们通过对全省粮食作物产量的时空分布、产量与气象条件相关关系的统计计算,初步分析了我省粮食作物产量划区、增减产年型和影响我省粮食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相关时段与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气候适宜诊断指标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考虑土壤水分和降水对冬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的基础上,构建了冬小麦水分适宜度计算方法,结合冬小麦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计算模型,建立了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利用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关系,采用加权平均构建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利用历史气候适宜指数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和冬小麦观测试验资料,建立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程度诊断阈值;并利用该阈值,建立了冀、鲁、豫地区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基本适宜和不太适宜诊断指标,对提升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2022年贵州省气象条件对主要粮油作物的影响,该文利用84个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日照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及生育期,并与历史同期气象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夏收粮油作物播种以来气象条件利大于弊:油菜播期受干旱影响推迟,但生长后期气象条件好于前期,尤其是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产量形成及成熟收获。(2)秋粮作物生长期内农业气象条件利弊相当:玉米、水稻等秋收粮食生长季光热条件优良,降水分布不均,水稻生长期前期气象条件好于后期,后期夏伏旱和高温灾害偏重发生,影响总体粒重水平;玉米灌浆期大部地区光温条件优良,利于粒重的形成,收获期晴热少雨利于收晒。因此2022年贵州省粮油作物生长期内气象条件利弊相当,属于正常气候年景。  相似文献   

9.
山东菏泽牡丹的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8年山东菏泽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结合该地区牡丹萌芽期、现蕾期和开花期3个主要生育期的气象指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日时间尺度的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采用几何平均方法建立牡丹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结果表明:(1)牡丹的综合气候适宜度随发育期而变化,表现为开花期现蕾期萌芽期,数值均在0.5左右;(2)牡丹的平均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别为0.78、0.24、0.85,温度和日照均能满足牡丹适宜生长的需要,降水是影响牡丹生长气候适宜的关键气象因素;(3)2001年以来,牡丹的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气候变化对牡丹主要生长期无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1农业气象条件概述 200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内,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关键期与降水的出现时间匹配不好;春旱发生面积较大,与往年不同的是2006年夏季也出现了面积较大、危害较重的干旱;低温对农作物的高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全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比历年偏轻。总体农业气象条件比2005、2004年差,与正常年份接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气象要素的逐日玉米产量气象影响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1—2020年5—9月气象数据与玉米产量数据,通过改进逐日降水适宜度并构建逐日气候适宜度模型,建立基于相似年逐日气象要素的作物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序列,利用气象产量与气候适宜指数建立模型,设计逐日作物产量气象影响指数以表征气象条件对作物的影响程度,基于该指数构建东北地区玉米逐日产量预报模型并分析其逐日预报准确率,用以表明该指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利用3个相似年预报结果加权集成综合相似年逐日作物产量气象影响指数可提高逐日预报准确率,黑龙江年尺度逐日预报准确率年际间波动小于东北其他地区。综合相似年月尺度下,随着玉米发育期的推进和实时气象数据的引入,月尺度平均预报准确率逐渐提高。东北地区玉米产量8月31日的日尺度预报准确率普遍高于7月31日;辽宁日尺度预报差异较大,但随着玉米发育期推进逐日预报产量和实际产量接近,准确率也提高。基于气象要素构建的逐日作物产量影响指数和同期气象影响指数可以定量评估不同时段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农业气象业务定量化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方法在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中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产量趋势预报的准确性和定量预报的准确率,利用1962—2002年气象、早稻产量和田间观测资料,建立基于气候适宜度、关键气象因子、作物生长模型的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方法,进行回代检验;并利用2003—2012年资料进行预报检验。分析表明:3种方法的预报准确率比较接近,平均在93.8%以上;基于气候适宜度预报方法的趋势预报准确性最高,较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预报方法高4%~6%;基于作物生长模型预报方法的误差5%以内样本百分率最高,较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预报方法高2%~20%。研究结果为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筛选出了较优的方法,即产量趋势预报选用基于气候适宜度的方法,定量预报选用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方法,同时可供我国其他早稻区的产量动态预报方法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蝗虫发生发展气象适宜度指数构建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内蒙古草原蝗虫发生发展关键气象条件进行分析,选取蝗虫生长发育期关键生理气象影响因子,建立草原蝗虫发生发展气象适宜度指数,对内蒙古草原蝗虫发生发展气象等级进行预报,平均预报准确率达到68%以上。用草原蝗虫发生发展气象适宜度指数根据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可对站点区域蝗虫发生发展气象等级进行预报,从而根据站点空间分布和区域气象条件对草原蝗虫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的满足程度进行空间分析,具有直观、便捷、分析能力强等业务化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春大豆为研究对象,分早熟、中熟和晚熟3类熟型构建东北春大豆气候区划指标。利用基于模糊数学的区划指标隶属度函数和作物反应函数两种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结合精细化插值(Anusplin插值)后的东北地区1990—2019年气象数据,从时间、空间(1 km×1 km农田)和熟型开展东北春大豆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8月平均温度、5—9月累积降水量和7月累积日照时数是影响春大豆相对气象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分熟型的气候区划结果在表达春大豆单产分布和产量稳定性方面优于不分熟型。根据气候适宜度和减产率的定量关系将适宜度评价结果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其中东北地区最适宜春大豆种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的北部和三江平原中南部。随着气候变暖,适宜春大豆种植区域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大。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动态集成预报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新型统计检验聚类分析 (CAST) 方法对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进行合理分区的基础上,利用基于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关键气象因子影响指数、气候适宜度指数、WOFOST (world food study) 作物生长模型分别建立各区域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方法,利用这4种方法分别对2004—2011年山东省冬小麦产量进行动态预报,在分析历史预报结果平均准确率的基础上,剔除预报准确率低于90.0%的预报方法,确定每种方法的权重系数,采用加权方法建立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动态集成预报方法。结果表明:4种单一产量预报方法在各区域各时段的预报准确率很不稳定,波动范围较大。而集成预报方法对山东省各区域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准确率相对于4种单一预报方法均有所提高,预报准确率普遍在95.0%以上,且其预报结果稳定性较好,变化比较平稳, 集成预报方法更适合在业务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技术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气象业务技术是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的研发一直是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核心工作。近年来,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已逐步迈向精细化、定量化,涵盖了农业气象监测评价、作物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影响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等诸多领域。随着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的发展,支撑农业气象服务的客观产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既有站点产品,又有格点产品,涵盖了日、周、月、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以农业气象指标、数理统计模型、作物生长模拟、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平台(CAgMSS)已成为全国农业气象业务系统的重要品牌。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精细化、精准化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作物长势评估与产量预报综合集成技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以及农业气象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是未来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江西早稻穗瘟发生的气象条件监测预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的发生受气象环境的影响显著,因此根据代表江西不同区域站点的早稻穗瘟发生情况,选取病害同期气象资料,从稻瘟病病菌致病所要求的气象条件出发,利用温度、湿度、降水、日照等气象因子构建天气促病指数,并将之划分为有利、较有利、不利3个级别来反映气象条件对早稻穗瘟发生的适宜程度。对比分析检验与监测试用情况的结果表明,模型对病害发生气象适宜程度的指示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东北春玉米积温模型的改进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积温是农业气象科研和业务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指标之一,但由于受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生育期间的积温在年际间和地区间均表现出不稳定性。因此,如何对已有积温模型进行修正,使农作物生育期间积温计算值趋于稳定并反映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和气象服务均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东北春玉米四单19为例,应用沈国权提出的非线性积温模型(简称NLM)进行拟合,分析了参数选择对积温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使用平均温度的二次函数对线性积温模型(简称LM)进行修正(修正后模型称TRM)并进行效果分析,与NLM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LM拟合时参数P越小,模拟有效积温越稳定;NLM积温在年际间、地区间均存在差异,造成积温不稳定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强度,与其他因子相关性较差;有效积温与生育期平均温度呈二次曲线关系,对LM的温度二次方修正结果与NLM结果比较发现,二次方修正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1—2010年东北地区5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数据、16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趋势变率、秩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近30年东北春玉米关键发育期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春玉米发育期对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0年春玉米关键发育期 (播种期、抽雄期、成熟期) 均有延后趋势,大部分地区春玉米生长前期 (播种期—抽雄期) 日数减少,生长后期 (抽雄期—成熟期) 日数增加,全生育期日数增加。在绝大多数年份,春玉米播种期在温度适播期之后,成熟期在初霜日之前。近30年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日数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为温度,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年际尺度的升温、温度生长期的延长和作物生长期的高温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指出,作物生长期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有间接效应,主导气象要素能够解释生育期日数变异的44%。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变化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地区农业干旱检索查询及旱情实时监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内蒙古地区农业干旱的特点和旱灾发生频繁的现状,以及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Visual Basic和Access等技术方法,编制了内蒙古农业干旱检索查询及旱情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建立了历史上农区干旱信息、农区干旱指标和作物生长季(4~9月)的基本气象资料、干旱实时监测信息等数据库,实现了历史上农区干旱信息(干旱出现年份、发生季节、出现强度、出现区域、受损情况等)的综合检索查询和实时气象资料的自动采集,具有监测信息的统计、检索、旱情分析评估等功能,能实时有效地监测干旱灾害的发生、发展,并提供逐月旱情评估、任意时段旱情分析和不同年份旱情的比较分析,可为相关部门抗旱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