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深水碳酸盐众所周知,早期人们认为碳酸盐岩分布在比砂岩、页岩更深的水中.后来又认为碳酸盐岩仅分布于浅海.七十年代以来才真正认识深水碳酸盐的沉积作用、沉积学的特征及其成岩作用的特点,对深水碳酸盐的认识,是通过对现代大陆坡的调查产生的.采用地震测量方法,结合潜水艇观测获得了有关现代深水碳酸盐的丰富资料,特别是DSDP(深海钻探计划)所取得的岩心资料.这些有说服力的丰富资料,揭开了大陆架斜坡至盆地(海洋平原)的沉积类型生物分布、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斜坡的特征,以及碳酸盐的分布和循环.特别是对深水碳酸盐的重力流的沉积研究较为深入.  相似文献   

2.
层序地层学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层序地层学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孙永传,李蕙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笔者在南海大陆边缘莺-琼盆地成岩场和成岩模式研究中将层序地层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应用于第三系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研究之中,其效果颇佳。众所周知,海平面升降不仅造...  相似文献   

3.
随着铀矿床尤其是砂岩型铀矿勘探和开发的迅速发展,砂岩型铀矿沉积学的概念应运而生。铀矿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铀的成矿作用、形成环境、含铀岩(层)系特征,以及沉积作用控制下铀的富集机理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综合了铀矿地质学、盆地分析等学科的内容,具有较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砂岩型铀矿沉积学是铀矿沉积学最典型的代表,它以盆地分析、砂岩型铀矿地质学为重要理论平台,结合沉积学技术方法,具体研究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物质来源、成岩作用与铀的预富集、沉积物的结构构造与渗透性、沉积体系与含铀岩系分析、流体作用与后期改造、层序地层与铀的空间分布、铀富集因素与沉积和古气候环境,沉积作用因素与砂岩型铀矿预测,以及管理信息化的三维可视化建模等。以新疆伊犁盆地、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等地区代表性砂岩铀矿为实例,从铀矿聚集与沉积物形成—演化过程、沉积物特征及沉积体系分析与铀矿聚集、层序地层学与铀聚集作用等方面分析了铀矿沉积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认识。同时对铀矿沉积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砂岩铀矿“大规模成矿作用”和铀的“超常富集”关键地质环境、含铀岩系沉积与铀的空间分布、多种高新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将是铀矿沉积学未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由于铀矿沉积学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其涉及沉积学学科的方方面面,因此有理由相信,铀矿沉积学未来可能作为沉积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将得到更好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有机相研究及其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郝芳  陈建渝 《沉积学报》1994,12(4):77-86
有机相是具有一定丰度和特定成因类型的有机质的地层单元,决定有机相类型的最重要参数是干酪根的成因类型。为了反映沉积盆地中有机相的时空分布,我们提出了有机相组合和盆地有机充填序列等新概念。有机相及有机相层序、有机充填序列和有机相组合不仅是预测和在三维空间确定生油岩的分布、预测主力生油岩的排烃期和排出产物的组成的有效工具,而且可以弥补以骨架砂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沉积学分析的不足,在确定层序界线或不整合面的位且、研究盆地的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层序地层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普及,应用层序地学,人们就能从三维空间的角度评价相分布及世界范围的地层对比。“埃克森模型”作主国盆地充填的一种模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层充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可能民生。“埃克森模型”是建立在被动边缘盆地沉积模型之上的。它描绘了一种缓慢沉降和相对稳定的沉积作用,但对那些没有详细考虑构造和沉积背景的沉积盆地来说,也许并不适用。日本中部的新泻沉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格架内的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发育石英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牛毛毡砂岩”、黑色石英砂岩等五种砂岩类型。这些砂岩具有成份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中—低、以正粒序为主、粒级普遍为中粗粒、储层填隙物类型多、含量变化大的特点。经历了三个重要成岩阶段:早成岩压实期—原生孔隙大量破坏损失期,中成岩A期—有机酸溶蚀—次生孔隙发育期,中成岩B期—埋藏压溶再胶结成岩期。在SQ8主要发育压溶、高岭石溶蚀、石英次生加大等成岩作用。SQ11主要发育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成岩作用。成岩相可分为三级五类,即Ⅰ强压溶—石英加大相;Ⅱ压溶—碳酸盐溶蚀—高岭石交代相及溶蚀—弱杂基充填—高岭石交代相;Ⅲ强压实—粘土胶结相及强压实—碳酸盐胶结、交代相。区内储层整体为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以发育次生孔隙为主,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孔,原生孔隙较少保留。通过对沉积砂体展布、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储集性能的综合分析,对有利的储层分布区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在Lunada─Soba碳酸盐台地一盆地背景中,识别出九种沉积层序。它们的边界代表了台地完全出露及伴随有岩溶作用和河流侵蚀作用的时间。根据侵蚀深度,成岩作用对台地物质的影响,以及相分析,估计相对海面下降15~50m。低水位期,对应体系域的沉积超在于台地的前缘斜坡或充填台地顶部的下切谷。这些沉积由多种岩相组成:台地边缘的灰岩巨形角砾岩相、异地砂屑粒状碳酸盐岩相、半远洋泥灰岩相、细粒浊沉积砂岩相、盆地泥质岩相、细粒河口砂岩相、海岸生物滞积灰岩和粒状碳酸盐相、河流一三角洲细砾岩和砂岩相、浅水小圆片虫粒状碳酸盐岩相。相对海平面上升的特征为:盆地中为单一泥灰岩沉积,台地为珊瑚厚壳蛤泥丘发育,骨架粒状碳酸岩和泥灰岩沉积,有时伴有反向叠加层序。高水位期,盆地中以半远洋泥灰岩、前三角洲及碎屑三角洲泥质岩和砂岩为主。而台地上以珊瑚粒泥状灰岩和小圆片虫类粒状碳酸公岩为主,有时伴有进积斜坡沉积。海进表面有侵蚀或简单的地层缺失特征,例如分别为细砾残留粗屑沉积或许多生物潜穴。不存在发育完善的密集段,表现为反向叠加和进积叠加模式,使它容易区别。根据几何学特征,层序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其中三种从台地到盆地是连续的,具有板状、楔状、倾斜基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方碳酸盐台地从震旦纪到志留纪十分发育,它对认识中国南方沉积地壳演化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90年代以来,中国南方碳酸盐台地从台地内部结构研究发展到对碳酸盐台地边缘、台地几何形态、台地边缘形态的研究,并把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与大地构造、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层序、动力演化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碳酸盐台地发展、演化、沉降、生长的定量模拟、此外,还特别重视重大地质事件和非现实主义沉积作用探索。中国南方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随着扬子板块的裂谷拉张、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热沉降和前陆挠曲,经历了碳酸盐台地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完整威尔逊旋回动力演化、最终这个巨大的碳酸盐台地因挠曲沉降淹没和大量碎屑岩覆盖而消亡,是具有非常良好远景的油气资源探区。  相似文献   

9.
黔西南地区三叠纪地层沉积格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立亭 《贵州地质》1996,13(2):129-134
黔西南地区三叠系是被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限定的一套地层,它可进一步划分为七个层序。除层序Ⅰ外,均为类型Ⅰ层序,其中Ⅰ—Ⅳ为碳酸盐层序,Ⅴ—Ⅶ为硅质碎屑层序。综合岩石地层单位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层序地层、年代地层等各方面资料,建立的区域性地层沉积格架表明:①碳酸盐台地上地层层序特征是─—层序界面清楚;层序一般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缺少低位体系域;无真正的凝缩段,与凝缩段相当的地层称低速沉积段;成岩作用的影响极为明显。②研究区内的沉积盆地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早三叠世)为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也是区域性海平面主体上升时期;第二阶段(中晚三叠世)为挤压型周缘前陆盆地,也是区域性海平面主体下降时期,该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晚两个时期。在沉积盆地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分别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格架。  相似文献   

10.
韩伟  刘溪  李金超  史冀忠 《地质通报》2012,31(10):1684-1691
对内蒙古乌兰敖包地区野外剖面进行观测,结合剖面岩性组合、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石学等沉积特征分析,认为剖面整体分为3段。下段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向滨海相过渡,中段为碳酸盐台地相,上段为滨、浅海相。剖面沉积特征反映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阿木山组沉积环境位于盆地边缘,经历了陆相向海相的转变,属于上超沉积。沉积相研究及边缘相的确定从沉积学角度证明额济纳旗及其邻区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是一个裂谷盆地。研究成果可为盆地演化和沉积相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沉积相研究发展与人类的生存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密切相关.该文在简单回顾了近200年的沉积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和中国沉积学关注的学科热点问题.国际沉积学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深-时气候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源-汇系统、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混合沉积、微生物岩、陆架边缘三角洲、重力流、细粒沉积、构造...  相似文献   

12.
【意义】第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22年8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热点主要包括深时气候与环境、构造与火山沉积学、环境与灾害沉积学、生物沉积过程、陆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现代沉积过程、资源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和地球科学研究新方法技术。【进展】与往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相比,深时气候演化以及中新生代温室效应和极热事件、新生代亚洲—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机制及沉积响应、特提斯构造与沉积作用、亚洲大陆边缘源—汇系统与沉积机制、碎屑沉积和生物沉积作用、海盆与湖盆混合沉积过程与时空差异、火山沉积学与灾害沉积学、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与碳中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深海油气资源及沉积矿床等相关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结论与展望】国际沉积学大会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综合分析表明,未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应当不断推动沉积地质学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创建具有中国区域地质特色的沉积学理论体系,为确保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作出地质贡献。  相似文献   

13.
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生长序列与盆山转换耦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效松 《地球学报》1996,17(1):41-53
碳酸盐作为盆地堆积物整体的一部分,剖析达到碳酸盐清水环境的先决条件、保持条件和中止消亡条件就可判别盆地中碳酸盐沉积与其他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恢复盆地性质、演化历史和盆转山的过程。碳酸盐生长的4个边界条件:碳酸盐生长的基座、碳酸盐沉积前后的转换面、碳酸盐生长序列的内部结构和碳酸盐中止和消亡方式、不同板块部位的盆地和盆转山过程,这4个边界条件均不相同。在被动大陆边缘转为前陆盆地过程中,碳酸盐生长发育的4个边界条件也随之而变化。其过程为:早期裂谷充填;晚期裂谷、碎屑岩陆架形成;碳酸盐陆架;热沉降和镶边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14.
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资料,分析了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指出除了资源沉积学研究持续走热外,全球气候变化沉积记录、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和碳酸盐与微生物沉积成为当前沉积学3大热门研究领域。全球气候沉积记录领域的进展表现在气候的沉积记录载体研究,特殊地质时期或地域气候效应及早期气候宏观变化规律研究;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领域的进展包括水力跳跃、深水实地监测等重力流沉积过程研究,地震、海啸、洪水、火山等事件沉积学及重力流沉积预测及油气勘探;碳酸盐与微生物沉积领域的进展包含冷水碳酸盐沉积和微生物对碳酸盐沉积的控制。对比表明,中国沉积学研究在环境上关注河湖等陆相多,风成、冰川和海岸等研究较薄弱;性质上以资源沉积学等应用研究为主导,沉积动力过程等基础研究薄弱;热点领域上对深水沉积和非常规油气领域关注多,但多局限于沉积现象描述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笔者指出,注重碎屑物沉积动力过程和源—渠—汇系统分析,及时引进深水和冷水碳酸盐沉积理论、发展生物地质学,充分利用大量科探和油田钻孔资料开展全球气候研究,是近期中国沉积学突破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王宏语  李瑞磊  朱建峰  徐文 《现代地质》2019,33(6):1151-1162
构造沉积学不仅强调大地构造背景条件对盆地演化的控制作用,同时还注重盆地内部的构造特征与沉积充填特征之间的控制及响应关系研究。陆相裂谷盆地发育过程中,构造作用强烈,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复杂,进行构造沉积学研究对揭示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大量地震、钻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背景资料,研究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发育过程中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分析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之间的响应及控制关系,并由此讨论半地堑陆相湖盆的沉积充填演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在伏龙泉断陷盆地演化过程中,早期的火山岩隆起对盆地初始裂陷期形态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边界断层的分布及其生长速率特征则对盆地结构演化过程起着首要的控制作用。盆地裂陷期,研究区古气候环境比较稳定,构造因素是控制该陆相裂谷盆地地层序列与沉积特征的首要因素;断裂发育特征决定了盆地的古地貌特征,而盆地的古地貌特征直接影响着盆地内部的沉积充填类型与沉积体系展布格局;区域构造抬升与断块掀斜是该半地堑盆地内部发育不整合面的主要因素。在陆相裂陷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研究中,构造沉积学显示出了其必要性与适用性,有利于在揭示构造沉积现象的同时,合理解释其地质成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混合沉积研究已逐渐成为沉积学领域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总结了国内外混合沉积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现阶段混合沉积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混合沉积研究可划分为4个阶段:现象描述阶段、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海相混合沉积研究阶段、陆相混合沉积及综合研究阶段。受不同地质条件的约束,混合沉积岩石学分类方案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混合沉积成因类型一般包括间断混合、相混合、原地混合与母源混合。混合沉积现象具有普遍性,可发育于海相、淡水湖盆、咸化湖盆等各类型沉积环境中,具有多样化的沉积类型,其控制因素一般包括碎屑物质供给、气候与水体环境、海(湖)平面变化、古地貌条件、构造作用以及水动力条件等。混合沉积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与三角洲伴生的近源混合沉积、水下隆起区的远源混合沉积以及藻混合沉积可形成优质的陆相混积型油气储层。现阶段混合沉积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岩石分类方案不统一、缺乏与野外露头剖面和现代沉积的考察对比、层序格架内混合沉积发育模式不清、传统的成因类型在复杂陆相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应用存在较大局限性、混积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明确。针对混合沉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古地理环境恢复、沉积动力学分析及相关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沉积盆地分析领域的追踪与创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李思田 《沉积学报》1992,10(3):10-15
层序地层学的产生为研究盆地充埙提供了较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层序地层分析与当代沉积体系分析、构造-地层分析和高分辨事件地层分析的密切结合将形成新的综合的成因地层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18.
Sequence stratigraphy, based on climatic, tectonic, and base level parameter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carbonate sedimentation in continental basins. The uppermost continental fill of the Guadix Basin (Betic Cordillera), containing both siliciclastics and carbonates, is investigated here. In its central sector a thick succession of fluvio-lacustrine sediments appear, hosting several important Pliocene and Pleistocene macrovertebrate sites (Fonelas Project). The ne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ologic context of these important paleontologic sites has lead to litho-, magneto- and biostratigraphic studies. These data, together with the sedimentologic analysis of the Pliocene and Pleistocene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e successions, establish a sedimentary model for the fluvio-lacustrine sedimentation of the two last stages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Guadix Basin (Units V and VI). Unit V comprises mostly fluvial siliciclastic sediments with less abundant carbonate beds interpreted as floodplain lakes or ponds. The latter, Unit VI, is dominated by vertically-stacked, carbonate palustrine successions. Using two pre-existent continental stratigraphic models,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tectonism, and stratigraphic base level during the last 3.5 Ma on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fluvio-lacustrine system in the Guadix Basin, especially the carbonate sedimentation patterns,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19.
黔中早二叠世茅口晚期断裂陆缘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黔中早二叠世晚期发育变异多姿的硅质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笔者通过大地构造学、火山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分析认为,与一般的被动大陆边缘不同,该区这种断裂大陆边缘的层序地层特征主要依据纵向上反映海平面变化的岩性突变来识别,而岩性突变又是构造变动的反映。据此,将该区茅口组二段划分为一个准层序组和两个准层序,每个准层序以突变最大海泛面为基础,包含了凝缩层和加积高位体系域;横向上解释为破裂碳酸盐台地型层序地层格架,即把构造作用与层序地层格架的形成以及沉积体系的分异统一起来,提出了断裂陆缘层序层分析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年以后)。近10年来,随着国际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与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成果、新认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湖盆中央深水区至少存在浊流、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及底流4种类型的重力流与牵引流沉积;2)湖盆中不同类型的流体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存在互相转化,形成混合事件层(Hybrid Event Bed);3)建立了湖相砂质碎屑流搬运—沉积过程的鉴别标志—— “泥包砾”结构(Mud-coated intraclasts);4)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湖相重力流内部沉积单元解剖、湖盆深水沉积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展望未来,为适应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有5个方面: 1)深水砂体成因类型划分、搬运—沉积过程及沉积模式的建立与完善;2)深水泥页岩(细粒沉积)成因机理、类型划分及其油气意义研究;3)深水沉积“源—汇”系统与地震响应及评价预测研究;4)深水沉积搬运—沉积过程实验模拟研究;5)新的深水沉积理论体系建立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