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对2018年7月26日江淮地区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高边缘,暴雨落区位于低空切变线以南的西南暖湿气流中;对流最先在安徽北部和东部发生发展,随着对流形成的冷池出流...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等资料,对2016年8月24日夜间关中地区出现的强对流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副高异常强盛,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内部的暖湿气流交汇是造成这次强对流暴雨的主要背景条件;(2)造成这次强对流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本地水汽的聚积和辐合,整个过程大气处于对流性不稳定状态,锋面过境是该次过程的抬升触发机制;(3)对流不稳定、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合适的对流抑制能量更有利于高降水效率和强降水的形成;(4)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的过程中,尺度明显增大,并配合有利的对流条件,发展为MCC且维持时间较久,从而造成区域性强对流暴雨。  相似文献   

3.
汪玲瑶  谌芸  肖天贵  李晟祺  葛蕾 《气象》2018,44(6):771-780
本文首先给出江南地区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按天气形势将其分为暖切变型、冷锋锋前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四类。然后利用2010—2016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等,并对暖区暴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利用NCEP FNL全球分析资料,基于中尺度分析技术给出四类暖区暴雨的系统配置:(1)四类暖区暴雨均为分散性局地降水,降水多发生于山区、平原和湖泊交界处等不均匀下垫面附近。其中,暖切变型降水范围广、强度最大、极端性最明显且主要位于江南中西部;冷锋锋前型降水集中、强度较大且具有一定极端性,主要位于江南中部;副高型降水强度较弱,主要位于江南中东部;强西南急流主要位于江南西部。(2)暖切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以夜间降水为主,副高型降水集中在午后,冷锋锋前型降水日变化不明显。(3)暖区暴雨由稳定性和对流性降水共同组成且降水量越大,降水对流性越明显。(4)在低层高湿、不稳定能量积聚等有利背景下,暖切变型、冷锋型和副高型暖区降水多由边界层(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配合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强西南急流型一般形成于低空急流上的中尺度风速脉动及地面辐合线附近,且低空急流越强,暴雨强度越大。(5)暖切变型和冷锋型暖区暴雨的落区分别位于低层850hPa暖切变以南和地面锋前的显著湿区内,副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的暴雨落区分别位于副高内和强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的水汽充沛且大气层结不稳定区内。四类暖区暴雨常表现为长生命史的移动型中尺度雨团途经山区或河流湖泊等不均匀下垫面时,强度增大、移速减慢,形成暖区局地强降水。  相似文献   

4.
李欣  张璐  江敦双 《气象科学》2021,41(2):270-277
利用2011-2018年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青岛地区38个暖区暴雨日的基本特征.结果 表明:(1)青岛地区暖区暴雨按发生的天气形势主要可分为暖切变型、冷锋型、副高边缘Ⅰ型及产生连续性暴雨的副高边缘Ⅱ 型.(2)暖区暴雨主要发生在7-9月,其中7、8月发生次数较高.暴雨落区和青岛的地形关系密切,在南北山区形...  相似文献   

5.
2008—07—21贵州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2008-07-21-23贵州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对流性大暴雨是由副高、副高西侧的低槽系统、西南低涡的共同影响产生的;降水发生前后我省处于高能区,大气处于强烈的对流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对2011年8月14-15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对流有效位能、云图演变特征等方面,对此次区域性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系统的合理配置,副高西北侧β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区出现在低对流有效位能区。  相似文献   

7.
“8.18-19”山西中南部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桂香  范卫东  刘志斌  韩龙 《高原气象》2012,31(5):1309-1319
利用自动站加密资料、FY-2C卫星产品以及实况探测资料,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中南部多站暴雨和2个测站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范围强降水主要受500hPa切断低压、槽线和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的共同影响,副高边缘不断生成和消亡的中小尺度对流云团(2个一般对流云团和6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包括1个MCC和5个MCS))是导致暴雨、大暴雨的直接系统;暴雨站上空TBB绝对值变化与降水变化有着较好的一致性。(2)此次降水过程,暴雨区非常分散,存在6个中心,分别表现出典型的β-中尺度和γ-中尺度特征,其分布呈现出双峰、单峰和孤立单峰等多种型式,具有先沿着500hPa引导气流向东北发展,再随着副高撤退又向东南压的特点。(3)地面自动站风场资料显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存在涡旋降水、切变降水和辐合降水3种类型,其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暴雨落区却与它们和副高的相对位置有关。(4)A指数诊断揭示,高湿气团在高不稳定层结背景下,沿副高边缘不断抬升到高空,与来自高纬地区的强冷空气相遇,导致了强降水;在对流层中、高层,转化项是涡度发展的主要因子,使得垂直运动不断加强,成为不稳定大气的动力强迫因素。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1-2日山西大暴雨中排熵指数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采用双向二重嵌套网格技术,对2005年7月1-2 日山西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着重分析了排熵指数与暴雨区的关系.结果表明:活跃的副高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及动力条件;大气排熵指数由高值向低值的演变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从而导致对流暴雨形成;负熵变区(IRE《0)对应着暴雨区,负熵变区的汇合反映了暴雨的落区;排熵指数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2007-2017年青海省52个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资料,ERA-interim 0.5°×0.5°以及FY-2卫星TBB资料,对青海地区暴雨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以下简称低涡切变)是影响青海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将青海暴雨类型划分为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和低涡切变型三种。研究表明:(1)南亚高压中心位置位于青海南部或四川北部,且副高西脊点位于90°E-100°E,32°N时,有利于副高边缘型和副高控制型暴雨的形成;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南,位于西藏时,有利于低涡切变型暴雨形成。(2)形成暴雨的对流系统主要有低空急流影响下的移动性对流单体,副高控制下原地生消的非移动性对流单体以及高原切变线维持下的多单体合并。(3)副高边缘和副高控制型暴雨的水汽源地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地区,低涡切变型暴雨的水汽源地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地区,其次是中纬度西风带地区。(4)副高边缘型暴雨具有典型的锋面降水特征,暴雨区出现在θse等值线向北倾斜密集区,以混合性降水为主,平均降水持续时间为12 h;副高控制型暴雨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降水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广州南沙区一次暖区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和FY -2C卫星红外亮温(tBB)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南沙区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浅析.结果表明:本次暖区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对流性质,降水强度大、时效性短,大部分降水集中出现在5h内.暴雨过程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直接相关,是由中B尺度对流系统(MBcss)直接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