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张加桂 《地球学报》2001,22(2):145-148
巫山县新城址巴东组三段泥质灰岩在地质历史上已全部发生了滑坡,滑坡体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滑坡的发育经历了(1)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2)新构造上升、长江切割引起岩体松动卸荷及岩溶作用;(3)巴东组三段沿二段顶部泥化层滑动;(4)中部陡坡带形成,滑坡分解;(5)上、下两段滑坡格局形成;(6)上段滑坡进一步分离形成中段滑坡;(7)后期溶蚀、风化。滑坡的后期改造过程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2.
赵颖  梁冰  薛强  刘磊  王永波 《岩土力学》2007,28(12):2574-2578
在考虑对流弥散、平衡/非平衡双点吸附解吸、微生物降解等情况下,建立了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有限差分解。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对一阶吸附解吸速率常数 和平衡吸附点位所占总点位的比例 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分析研究表明:参数 对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浓度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又与非平衡吸附点位所占总点位的比例(1- )有关;污染后期土壤吸附相的存在,也会起到增加土壤水溶质浓度的作用,且 越大,这种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Star.  VI 《地学前缘》1995,2(1):29-36
成矿演化可以分成5个时期(Ma):(1)小岩石圈板块,褶皱作用期并发育绿岩带(3800~3000);(2)陆壳主块的形成(3000~2700);(3)初始超大陆,开始板块构造作用的影响(2700~1800);(4)原生陆壳的多重作用(1800~600);(5)深部地幔分异,以构造岩浆分异作用为主(600~0)。  相似文献   

4.
非饱和带中非均质条件下LNAPL运移与分布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建立物理模型,研究非饱和带中层状非均质条件下轻非水相液体LNAPL(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运移机制和分布特性。实验结果发现,介质的结构突变面改变了LNAPL的迁移模式。在LNAPL到达干湿界面以后,由于毛细水压力的作用,其入渗速度明显加快。当LNAPL迁移到夹层上界面时,纵向迁移受到阻碍。随着入渗过程的继续,污染物沿着界面产生向右横向迁移;在夹层上界面下部出现“优势流”现象,污染物由集中走向分散,随着分散块的体积不断增大,最终污染物又连接到一起,由分散走向集中;在夹层下界面附近锋面线集中在一起,说明污染物向下的纵向迁移基本停止。另外,介质的局部密实“透镜体”对LNAPL的局部迁移起到“阻滞”作用,并迫使其改变迁移路径。地下水位的变动将使污染物的产生重新分布。当地下水位降低以后,污染物产生明显的向下迁移。  相似文献   

5.
成矿演化可以分成5个时期(Ma):(1)小岩石圈板块,褶皱作用期及绿岩带的发育(3800 ̄3000);(2)陆壳主块的形成(3000 ̄2700);(3)初始超大陆,开始板块构造作用的影响(2700 ̄1800);(4)原生陆壳的多重作用(1800 ̄600);(5)深部地幔分异,以构造岩浆分异作用为主(600 ̄0)。  相似文献   

6.
前言 在所有城市和近郊辖区,均设有用于储集城市污水沉淀物(OCB)的过滤场。城市污水沉淀物是地下水的污染源,其主要污染物是:尿素分解时产生的铵以及腐殖族的有机物。当地下水水位高出城市污水沉淀物的底面时,在大面积过滤场下形成厌氧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地球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地壳的演化具有方向性,不可逆性、旋回性、重复性、继承性和新生性。已经确认,地壳和岩石圈的发展取于加积作用的解体作用和错综复杂过程。加积作用在早期占优势,在太古宙以后就急剧降低,它又被解体作用周期性地中断,并可出现两者并行发展的时期,泛大陆周期性的和分解;后太古宙形成了泛大陆(0),中元古代形成泛大陆(I),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形成泛大陆(Ⅱ),以及尚未确证的后早太古的灰色  相似文献   

8.
苏志华  韩会庆  陈波 《中国岩溶》2020,39(3):442-452
选取贵阳市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发布的PM2.5、PM10、SO2、NO2、CO和O3实时浓度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插值法研究贵阳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和复合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贵阳市2014-2018年主要污染物PM2.5和PM10的年平均浓度逐渐下降,光化学污染物O3年平均浓度有所增加,空气质量逐渐转好,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效果;(2)2018-2019自然年PM2.5、PM10、NO2和O3在春季污染最严重,SO2和CO在冬季污染最严重,反映出污染源、阶段性燃料燃烧和二次离子生成等因素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不同;(3)PM2.5和PM10日变化特征为“午峰晚峰”型,峰值发生的时间因季节而异,主要由不同季节人类作息的起止时间不同所致,O3日变化为单峰型,夜间O3浓度较低,从早晨8:00点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在15:00-16:00点左右达到峰值;(4)PM2.5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部分郊区和工业区较高,市中心居民区较低的特征,指示城市建设向郊区推进。O3浓度呈现出市区低、郊区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郊区植被覆盖好,释放的天然源VOCs促进了O3生成;(5)主要污染物O3与颗粒物PM2.5和PM10在春季造成的复合污染最为严重,在夏季O3与PM10造成一定程度的复合污染,在秋冬季O3浓度最低,O3与颗粒物不产生复合污染;一天之内同一时刻O3与颗粒物不会产生叠加从而造成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9.
有机—铜配合物热稳定性及热分解产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汉平  冉崇英 《现代地质》1996,10(3):408-413
通过实验研究了富里酸、氨基丙酸和半胱氨酸3种有机质与铜的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产物特征。结果表明:富里酸—铜配合物在190~200℃时缩合成类干酪根物质,被富里酸配合的铜一同进入到该物质中去;氨基丙酸—铜配合物在140~150℃分解,形成π键配合物“二(三)氯·(乙炔)合铜(Ⅰ)”;半胱氨酸—铜配合物很不稳定,80℃便开始分解,生成黑色沉淀物“二水合四氯合铜酸铵”,而没有生成铜的金属硫化物  相似文献   

10.
易门狮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建国 《云南地质》1996,15(3):257-265
易门狮山铜矿床产于元古界昆阳群绿汁江组狮山段泥质、炭质白云岩及粉砂岩中。狮山段由黑色层(Mc)、过渡层(Mg)和紫色层(Mp)组成。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总结了该矿床的微观规律及其特征(包括化学组分、微量元素在狮山段、矿体中的分配;元素共生组合及演化规律;有机碳的含量与成矿;硫同位素及硫源;矿物包裹体特征等)。提出成矿元素经历了离散、合并、分解和矿体形成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伴随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的调整,一些受到污染的土地被重新开发利用,污染物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现阶段污染物调查工作中常采用有损的、侵入式的挖掘和钻探方法,调查结果为散点状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常见的污染物主要分为重金属、轻非水相液体(LNAPL)、重非水相液体(DNAPL)、总石油碳氢化合物(TPH)和多氯联苯(PCB)等,相对于周围土体存在电性差异。文章给出了一种电磁剖面法圈定污染物范围,通过对不同时间节点探测结果的数据分析,实现对环境治理效果的定性评价。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污染物调查阶段,该方法可以准确圈定污染物范围;在修复治理期间,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场地污染物探测,可以评估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岩溶生态环境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选用碎屑岩区相同树种作为对比,运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总体上均小于碎屑岩区相同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2)凋落叶分解速率k与凋落叶初始养分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养分释放规律具有一定的差异,凋落叶养分元素碳在分解过程中呈现出净释放;(4)岩溶区树种的碳释放速率比碎屑岩区慢,说明岩溶区两树种的凋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C的循环周期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岩浆岩、各种矿物等)进行氩-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共发生了7次构造事件:(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D1),形成S1和F1,并有区域低温动热变质作用;(2)诺利期末的构造事件(安县运动,D2),产生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和须四段砾岩的分布,并有较强的岩浆作用;(3)燕山期(120-130Ma,D3),有按强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4)喜马拉雅期60Ma左右的构造事件(D4);(5)喜马拉雅期30-40Ma的构造事件(D5);(6)喜马拉雅期20-25Ma的构造事件(D6);(7)喜马拉雅期10Ma的构造事件(D7)。后4次构造事件使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发生强烈的冲断作用和隆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名义上无水矿物的研究表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在大陆地壳的俯冲与折返过程中起到多重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复杂的流体演化过程:(1)大陆表壳岩通过与高纬度大气降水的交换作用被广泛水化,并获得了异常低的氧同位素成分;(2)在水化陆壳物质的俯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进变质脱水反应,所释放的流体主要结合进了高压、超高压含水矿物和名义上无水超高压矿物;(3)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以水为主的变质流体通过选择性的吸收使其盐度逐渐升高,并在峰期出现高密度、高盐度的H2O或CO2-H2O流体。有机质的分解反应在局部形成了以CO2、N2、CH4或它们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变质流体;(4)名义上无水超高压矿物的结构水出溶是早期退变质流体的主要来源,并在局部富集形成了高压变质脉体;(5)透入性的中、低盐度水流体活动使超高压变质岩通过一系列的水化反应转变成角闪岩相变质岩;(6)沿韧性剪切带和脆性破碎带的强烈水流体活动为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和低压石英脉的形成提供了变质流体;(7)可变盐度的H2O或CO2-H2O流体是整个超高压变质岩形成与折返过程中的主要流体,但局部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了非极性的变质流体。  相似文献   

15.
胡长寿 《云南地质》1996,15(3):293-298
云南哀牢山造山带核部,哀牢山岩群的中深变质岩系中,产有三种不同产出状态和不同成因类型的矽线石。棱柱状矽线石(产于岩带东部)与棕红色黑云母、铁铝榴石共生,属元古旋回递增变质作用,高温热轴带的产物,是在高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下由十字石、白云母分解而成;针柱状矽线石(产于岩带中、西部)生长在蓝晶石边缘及解理缝中,或呈蓝晶石假像,是无古变质旋回中、晚阶段降压升温即热驰豫过程中,由蓝晶石多型转变而成;毛发状矽线石(分布广泛)与黑云母、石英交织生长,或交代黑云母,它的形成可能与燕山期酸性岩浆和热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蓝晶石族矿物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评述了国内外蓝晶石族矿物资源开发应用及研究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并建议(1)加强应用基础研究;(2)重视超细粉的应用;(3)开展该族矿物节能效果的比较研究;(4)优先发展蓝晶石和红柱石;(5)开发高档新材料;(6)在制品生产或应用中直接制取莫来石;(7)利用空晶石结构研究区域变质作用历史。  相似文献   

17.
河口最大浑浊带数学模拟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三个方面介绍了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中数学模拟研究的进展:(1)利用通量分析计算河口盐度、污染物和泥沙通量,分析带内泥沙富采机制;(2)由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一维和较简单的机理模型,讨论最大浑浊带的成因;(3)据水动力方程和物质平衡方程建立二维或三维数值模型,计算最大浑浊带的水流结构和物质浓度分布,模拟并探讨不同条件下最大浑浊带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矿物环境属性与无机界天然自净化功能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本将矿物学研究从岩石圈拓展到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与土壤圈之间交互作用的矿物环境属性范畴,研究表明,矿物可成为记录环境演变信息的载体;防止矿物的破坏与分解有可能减少甚至避免由此所造成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与生物交互作用的研究与天然矿物治理污染物的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天然自净化作用的特色。天然矿物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环境矿物材料基本性能方面。天然铁的硫化物,铁的氧化物,锰的氧化物、钛的氧化物。蛭石,有机蒙脱石和含高价阳离子蒙脱石,以及黄钾铁矾等均在处理无机与有机污染物方面展现出良好效果,矿物与其环境界面原子尺度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矿物内部结构缺陷影响矿物表面活性规律研究,矿物晶体结构中不同维次连通性孔道效应研究,矿物化学活性作发化污染物方法研究,以及矿物晶芽与生物细胞层次上交互作用净化污染物机理研究等,将是近期着力开发无机界矿物天然自净化功能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变质作用精细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主要总结了最近 5年以来,国内外在变质作用精细过程研究若干方面的进展:人们在更细微尺度上,对矿物成分环带、成分梯度等矿物微区成分变化情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矿物中不同化学组分抵御变质峰期后降温过程的能力不同;利用矩阵奇异值分解等数学方法定量探讨矿物(组合)之间是否存在质量平衡关系,进而判断矿物(组合)之间的平衡-非平衡关系;开始尝试恢复变质峰期后发生分解反应或纯转换反应的变质高峰期矿物的原始成分;出现了不依赖于矿物热力学数据和矿物活度模型的高精度相对温压计;补偿规则引入了矿物速率计,速率计计算结果更直观;最近发展的 Ms sbauer谱新技术,可以在小至50×30μm2的区域里实现铁镁质矿物原位(insitu)Fe 3+含量的分析;使用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法、激光探针 40 Ar/39 Ar法、电子探针测年法、二次离子质谱法等新方法,实现对常见变质矿物的原位定年,使得变质作用较完整过程的连续定年成为可能。今后的发展方向至少有四个方面:深化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矿物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和放射性微区测年方法,洞悉变质过程中的各种微观-超微观现象,探讨变质反应速率;研究不同大地构造环境的变质作用特征;实施大量的高精度矿物相平衡逆转实验,以获取高精度矿物热力学数据,进一步发展矿物固溶体热力学;采用岩石学实验模拟岩石变质过程,深入研究变质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
YZ-54型阀式正作用液动冲击器,是地矿部勘探技术研究所根据1983年鉴定的YZ-54-Ⅱ型冲击器在推广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而重新改进设计、由太原探矿机械厂生产的一种改型产品。于1986年12月通过了鉴定。(一)主要技术规格外径(mm):φ54;冲锤重量(kg):6;阀程(mm):6、9;自由行程(mm):3;工作泵量(m~3/min):0.04~0.08;工作泵压(MPa):0.6~2.7;冲击频率(Hz):25~52;单次冲击功(J):5~16;长度(mm)1300;重量(kg):17;工作介质:清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