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广州增城绿道莲塘春色段为研究对象,总结与分析了乡村游憩型绿道使用者的类型、行为特征及其体验满意度。研究发现:使用者包括休闲旅游者、周边居民和过路者三类,大都以休闲放松、运动健身、亲近自然为目的;自驾车出行的使用者占较大比重,骑自行车是绿道体验的基本方式,大多数使用者是与亲戚、朋友或同学结伴同行,停留时间大多为半天或一天;信息获取以人际渠道为主,消费行为以餐饮、交通和购买特产为主;对使用者总体满意度影响力最大的是绿道规划,其次是沿途环境和配套设施;使用者总体满意度较高,对绿道沿途生态环境、乡村风光和农业遗产评价较高,不满意之处集中在安全保障、游憩设施、卫生条件3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绿道功能感知的IPA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重要性—实际表现分析模型(IPA),以广州市绿道功能评价为研究内容并结合问卷调查法,考察绿道的布局合理性以及民众的知晓性,以探讨出提高绿道使用率的相关改良途径。结果表明,使用者对广州绿道经济发展、休闲娱乐、美学功能给予较高肯定。但生态、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功能的过于强势,降低了使用者的满意度和期望值。社区交流功能和安全性建设是需要重点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朱战强  黄存忠  柳林  刘宣 《热带地理》2019,39(2):247-253
基于“绿道-邻里”视角,采集了广州典型城市绿道上的市民使用人数与类型等属性,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绿道周边建成环境(人口密度和土地类型混合度)与绿道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道周边建成环境作为绿道使用的潜在来源地和目的地,影响着城市绿道使用效果,步行和骑行可达范围内的居住区人口密度和绿道周边土地利用混合度均可作为绿道使用强度的解释因子,两者的增加均会带来绿道使用强度的提高;除此之外,周边居民区收入水平、年龄和时间等变量对城市绿道使用也会造成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道建设提供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周末休闲行为特征分析——以广州市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州市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其周末休闲活动的休闲动机、休闲决策、休闲花费、休闲方式、休闲活动空间结构、休闲满意度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群体周末休闲行为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周末休闲动机具有多样性,但是打发无聊时间依然是休闲的最重要的动机。(2)周末休闲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趋势明显;周末休闲消费支出较为合理。(3)周末休闲方式多样性特征明显;休闲活动集中在校园及其附近范围,户外休闲趋向增强。(4)周末休闲活动满意度不高,整体休闲活动质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对城市居民的休闲价值观、休闲方式及具体的休闲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以信息终端为工具的网络休闲活动的出现以及传统休闲活动的网络化组织是这种影响的主要表现。虚拟休闲空间的产生、传统实体空间的休闲化及城市休闲空间泛化则是这种影响的空间结果。主要从技术社会形态更替和行动者网络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城市休闲空间的生产机理:技术进步是物质动力,群体价值观念转变是思想动力,新价值观行动者网络是行为动力,技术社会形态更替是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信息技术影响下城市休闲空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虚拟化、移动化与破碎化、复合化。  相似文献   

6.
SD(semantic differential)法是心理学领域运用于空间感知研究的一种方法。以杭州市为案例城市,模拟SD法在城市社区绿色休闲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选择杭州市10个样本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居民对所居住社区17项有关绿色休闲质量的满意度,运用SD法刻画居民对社区空间休闲感知的基本印象,进而运用SPSS分析评价社区空间绿色休闲质量的5大因子及因子间的关系。居民在评价其居住社区的绿色休闲质量状况时,感知因子贡献率最大,即提高社区绿色休闲质量的关键是增强社区休闲活动与空间所提供的放松与美感层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以及测度和评估模型,并采集1998—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对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进行综合测度和系统评估。研究发现:第一,休闲消费环境对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影响相对较大,其中文化与休闲活动参与尤为关键;第二,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总体保持梯度上升态势,潜力等级已跃升至中高水平;第三,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支出指数和休闲消费环境指数显著提升,子系统指数等级在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第四,耦合度分析认为,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子系统及要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协调度分析进一步发现,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始终处于协调阶段且协调等级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8.
广州不同阶层城市居民日常家外休闲行为时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3年广州市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休闲活动频次及时长、休闲活动的时间集聚、距离分布、时空分布密度和时空集聚特征等方面分析不同阶层居民休闲活动特征。研究发现:居民工作日家外活动以生存型为主,休息日以休闲型为主,高阶层居民比低阶层居民在工作日休闲活动时间长,休息日活动频次高;居民在工作日的休闲活动受生存型活动时空约束明显,各阶层在休息日的休闲活动持续时间明显增长,主要集聚于近距离;居民休闲活动大部分集中于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活动空间变化大于休息日;低阶层居民晚间休闲活动集聚范围明显比白天收缩,中高阶层以上居民工作日晚间休闲活动集聚范围明显比休息日收缩。  相似文献   

9.
休闲行为的产生条件一直受到国内外地理学者的重视,邻里建成环境作为结构性制约因素,在休闲行为研究的交叉学科中开始受到重视,但是关注其对休闲行为影响的时间差异的研究严重不足;此外相关研究多从是否产生休闲行为或活动量的角度去验证,缺乏建成环境对休闲空间特征影响的衡量。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以广州市为案例地,结合居民的出行活动日志调查与人口普查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建筑POI普查数据,探讨居民休闲行为时空特征及居住地的邻里建成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作日,居民外出型休闲活动时间呈现出高度集中特征,高度集中于12:00~14:00,活动集聚的时空区域是12:00~14:00、4 km内;休息日,居民外出型休闲活动时间集聚的集中性减弱,活动持续时间增长;活动集聚的时空区域是9:00~20:00、1 km内。邻里建成环境的不同维度指标对休闲活动距离的作用时段与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工作日上午并无影响显著的因素;中午,休闲距离主要受到道路交叉口数量和商业中心可达性的负向影响;下午,休闲距离受到道路交叉口数量先负向后正向的影响。休息日上午,休闲距离主要受开敞空间用地比例的负向影响;中午,受开敞空间用地比例、公交站点数和到最近开敞空间距离的负向影响,土地利用混合度则是呈现先正向后负向的影响;下午,受道路交叉口数量和公交站点数的负向影响、休闲设施数量的正向影响。从作用机制来看,休息日是休闲机会和时间成本作用占主导,工作日是休闲环境作用占主导。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职业女性休闲障碍因素分析及其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职业女性的休闲生活状况进行系统调查,深入分析了该群体休闲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自身障碍仍影响现代职业女性的休闲生活;结构障碍构成职业女性休闲活动的主要障碍,其中受时间制约程度最大;人际障碍未对职业女性休闲产生负面影响,广州市职业女性偏向物质休闲;职业女性休闲障碍因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类型等不同存在显著差异。高学历女性享有较多的休闲时间。  相似文献   

11.
胡卫华 《热带地理》2013,33(4):504-510
以国内最大的区域绿道建设工程珠三角绿道网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深圳、广州、东莞、惠州、中山五市的绿道和香港郊野公园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其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和建设中存在的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游道、轻配套,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布局网络化、建设生态化、特色多样化、设施人性化、管理科学化和活动多元化的解决对策,以达到绿道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孙樱  陈田  韩英 《地理研究》2001,20(5):537-546
大城市老龄化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市区,老龄人口的比重已经占到城市市区总人口的20~30%,部分老龄化社区也初见端倪。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口的贫困、医疗保健以及老龄公寓等经济和社会问题方面。对老年人口的精神慰藉及休闲健身活动的要求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区50个退休老人四季休闲行为的跟踪调查,采用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大城市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行为、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时空分异规律,为大城市规划中的休闲空间的组织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杭州城市休闲绿地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 运用最小距离法和基于路网的行进成本分析法, 对不同尺度的杭州城市休闲绿地空间可达性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 杭州城市休闲绿地的平均可达时间为3.8 min, 92.11%的居民可在10 min 内到达一处休闲绿地;可达性最差(可达时间30~50 min)的居民区分布在主城区的边缘地带。② 风景区类休闲绿地的可达时间为20.33 min, 可达性最好的是西湖风景区绿地和西溪湿地风景区绿地。③ 各乡镇街道到风景区绿地的可达性呈现出以西湖为中心的不严格的圈层结构, 距离西湖风景区越远, 可达性越差。最后探讨了杭州城市休闲绿地可达性的差异, 以期为城市休闲绿地研究提供新思路, 为杭州城市休闲绿地的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居民休闲与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心蕊  孙九霞 《地理研究》2019,38(7):1566-1580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城市居民的休闲行为面临转型,探讨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休闲与幸福感是新时代城市地理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结合休闲的时间与空间要素,构建“休闲-幸福感”理论模型,以广州市为例,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居民休闲行为和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休闲时间和休闲空间均会对城市居民的休闲参与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休闲时间的影响更大;休闲时间、休闲参与和休闲满意度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休闲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而休闲满意度则受到休闲时间、休闲空间和休闲参与的影响;休闲参与和休闲满意度是建立休闲与幸福感内在联系的重要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绿道对城市群构建连续的生态开放空间网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现有区域绿道网络,采用拓扑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评估生态游憩空间的连接度,揭示生态游憩空间联系的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生态游憩空间-区域绿道”拓扑网络的αβγ指数分别为0、0.386、0.129,说明网络中点和边较少,网络为树状形,环通性不高,总体连接度较低;绿道对生态游憩空间的连接度呈集群式分布,且处在边缘的凝聚子群连接度高于中心地区的子群;各集群之间的连接度呈现出东部-北部区域大于西部、东西部之间空间分割性比较明显的格局;连接度分布模式的形成主要受绿道政策与布局、绿道建设机制、生态游憩空间规模集聚格局、地理阻隔与空间邻近性的影响。最后,论文提出了优化“生态游憩空间-绿道”分布模式、构建连接度更高的生态开放空间系统的路径,给中国城市群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宁波城市居民休闲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彬  王雨桐  虞虎  吕宁  张亦弛 《地理科学》2020,40(1):119-127
休闲满意度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美好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Beard等编制的休闲满意度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浙江省宁波城市居民休闲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宁波城市居民对休闲带来的放松体验最满意,教育功能和审美体验次之,身体和心理满意度相对较低,而社会满意度最低。②审美满意度、身体满意度和心理满意度对宁波城市居民休闲总体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审美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心理满意度和身体满意度,而放松、社交以及教育满意度对休闲总体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的研究假设未获支持。③构建的宁波城市居民休闲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跨样本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宁波城市居民休闲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谢波  王潇  伍蕾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7):1141-1153
随着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绿色空间对于居民健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运用自然实验的方法探讨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以中国最大的城中湖绿道——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6、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52个居住小区的1020份跟踪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与混合效应双重差分模型,探索城市绿色空间干预对周边小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东湖绿道的建设显著促进了周边2 km范围小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控制变量中,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与家庭收入水平则呈负相关关系;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与小区的社会凝聚力、小区周边500 m范围的建筑密度、居住用地比例和地铁站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公交站密度则呈负相关关系。建议通过完善以绿道为核心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提高绿道可达性与邻里社会凝聚力,以此提升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居民时间的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东前  刘溪  周会粉 《地理研究》2013,32(9):1688-1698
时间作为测量人类生活的计量单位,能够直观地反映居民各项活动的时间利用状况。将居民的日常活动归类为工作、生活和休闲三类活动,运用2008年我国第一次居民时间利用调查的数据,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和新西兰4个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对居民时间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居民在时间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主要结论是:①年龄与职业是影响居民时间利用的最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居民的工作、生活和休闲时间分别呈现"反L"、"N"和"U"型变化;职位越高收入越高者工作与生活时间相对较少,休闲娱乐时间增加并且活动也比较丰富。②多数居民的生活呈"模式化"的特点,生活规律的共性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