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地理教学》1995,(4):11-11
北京时间5月6日上午10时55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7名队员徒步抵达北极点。13天来,考察队员冒着严寒,走冰卧雪。  相似文献   

2.
汉中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陕南西部,全市辖1区10县,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0万人,文化古迹甚多。它北有秦岭,南是巴山,中为盆地。源于西端的汉江,横贯其中,向东流去。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地理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布国际新闻。具体做法是,学生晚上7:00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把重要前国际新冈整理成一句话,然后在第二天课堂上发布。此做法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尼泊尔王国这个依偎于喜玛拉雅山脉雄伟身躯下的国家,从地图上看,很像坐落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一条卧蚕。它地势高峻,14.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四分之三为山地,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240多座。更令人惊叹的是,全世界海拔超过8000米的十四大高峰有八座汇聚于此,故尼泊尔享有“高山之国”的美誉。  相似文献   

5.
谭文岳 《地理教学》1994,(2):25-25,31
众所周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遭受地震灾害的威胁,每年全球大约发生20起严重地震,特别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两大“热点”。如1960年智利南部发生本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8.5级,1978年7月中国唐山发生的7.8级大地震等,都发生在这两大“热点”地区。然而,地处太平洋南端的南极大陆情况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西部旅游资源的赋存环境及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资源原生多样,成景岩石各类繁多,面积大,分布广,由于 居多元民族,历史文化多元,前进轨迹多元,遗留习俗多元,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西部进行旅游开发,就必须对西部主体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析表明,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垄断性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统计的6类74种旅游资源。丝绸之路,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路南石林,西安兵马俑,喜马拉雅山等,不仅是世界级精品,而且是极品,据初步评价,西部地区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大约是其资源总量的1/7,西部大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95,自引:4,他引:95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1:10万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经过分层提取,生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而后在引入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以及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和景观类型转移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空间演变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重心向北偏东偏移20.93km左右,林地重心向南偏西移动20.35km,草地重心向南偏西方向迁移了18.45km,建设用地重心向南偏东移动,而未利用地重心则向西北偏移7.21km。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重重困境:(1)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2)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3)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4)粮食与食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5)科技竞争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地位;(6)生产成本过高,收益过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伤害;(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一个难题,面对这些困境,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对策是;(1)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2)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构筑新的农业政策体系;(3)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加入WTO后中国旅行社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中国入世后,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进一步发展中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CATS)在各成员国的实施与经济全球化,中国旅行社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机遇和挑战。中国旅行社应勇敢面对挑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竞争力:(1)树立战略发展思想;(2)树立战略管理思想;(3)化危机为商机,积极成为网介者;(4)界定企业发展方向,发展产品核心功能;(5)迎合消费者需求与创新需求;(6)组建集团化旅行社;(7)实行跨国际化经营,参加国际竞争;(8)加强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世界上平均每年约发生66万次地震,其中毁灭性地震(震级大于8级)1.1次;最强烈地震(7至7.9级)18次;破坏性地震(6至6.9级)120次;中等地震(5至5.9级)1000次;弱损坏性地震(4至4.9级)6000次;有感地震49000次无;感觉微震60多万次。我国自1901年至1969年,发生的大于等于5级地震共1600多次,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to the members of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GSC) and geographers and engineers in China, and improve GSC's ability in hosting comprehensive aca- demic conferences, with the support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T), GSC established 7 regional division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addition, GSC revised the annual conference organizing policies by host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aca- demic conference biannually. Instead of hosting annual national conferences, GSC organizes reg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The new policy was initiated and executed in 2013. Up to now, 7 regional conferenc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organized by the regional divisions in their areas. The 7 regional divisions are: Northern China Division, Northwest China Division, Northeast China Division, Southwest China Division, Central China Division, Southern China Division and Eastern China Division. The regional divisions promote the objectives of GSC through regional conferences and activities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The purpose is to build platforms extensively for academic exchange between geographers; collaborate with local geographical societies and integrate local resources; and unite all the regional academic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肥利用率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77,自引:2,他引:77  
据全国各县近10年的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数据,并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的变化,求出相应不施肥产量和通过施肥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并以上述结果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化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化肥施用的地区差异明显,施用量较集中范围是180-270kg/hm^2和90-180kg/hm^2,部分地区的化肥施用已经过量;单位化肥的粮食产出率主要集中在10-30kg/kg,化肥利用率大多集中在15%-35%,且与化肥施用量有关,按地区统计,高施肥量区化肥施用明显过量,平均达339kg/hm^2,是全国平均用量(262kg/hm^2)的1.29倍,中施肥量区单位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为252kg/hm^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施肥量区则仅为178kg/hm^2,是全国平均的67.8%,我国单位化肥的生产效率及化肥利用率均以低施肥量区最高,分别为17.5kg/kg和39.8%,中施肥量区为13.7和36。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1,他引:30  
孙力  安刚  丁立 《地理科学》2002,22(3):311-316
利用东北三省及内蒙东北部均匀分布的80个测站40年(1961-2000年)夏季(6-8月)月降水资料以及正态化Z指数变换、小波分析和正交旋转主成份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并探讨了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不同级别旱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旱涝异常还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和周期性变化以及阶段性和群发性持征,地理分布上,可将东北地区夏季降分为7个旱涝型(或敏感区),各敏感区内旱涝异常具有相对一致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 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根据我国各地区1990-1998年化肥施用量和作物产量,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变化,求出相应的单位播种面积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的增产潜力。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大多在3500-5250kg/hm^2范围,粮食单产增产潜力一般在300-600kg/hm^2左右,增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一般在5-10kg/kg(粮食/化肥)范围,但是各地区的差异较大,对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单产(5372kg/hm^2)和生产潜力(7462kg/hm^2)均东部地区(高施肥水平)最高,中部地区(中等施肥水平)的粮食单产和生产潜力居中,分别为4940kg/hm^2和7216kg/hm^2,西部地区(低施肥水平)的粮食单产和生产潜力最低,分别为3844kg/hm^2和5470kg/hm^2,按播种面积计算,粮食单产的增产潜力以西部地区最高,平均达948kg/hm^2,东部地区局中,平均为754kg/hm^2,中部地区则相应较低,为714kg/hm^2,化肥增产效率(增施单位化肥的粮食增产量)以西部地区最高,达9.41kg/kg(粮食/化肥),中部地区居中,为7.17kg/kg(粮食/化肥);而东部地区最低,为-11.1kg/kg(粮食/化肥),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虽然粮食生产潜力大,但是增产潜力很小,由于施肥量较大,增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今后我国的化肥应该重点考虑投向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在全国建立七个跨省区市经济区域;1、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2、环渤海地区;3、东南沿海地区;4、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5、东北地区;6、中部五省地区;7、西北地区。这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以后作出关于经挤区划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6.
正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to the members of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GSC)and geographers and engineers in China,and improve GSC’s ability in hosting comprehensive academic conferences,with the support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AST),GSC established 7 regional divisions,representing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In addition,GSC revised the annual conference organizing policies by host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biannually.Instead of hosting annual national conferences,GSC organizes reg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The new policy was initiated and executed in 2013.Up to now,7regional conferenc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organized by the regional divisions in their areas.  相似文献   

17.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共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李忠  孙波  林心雄 《地理科学》2001,21(4):301-307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计算了我国东部土壤的有机密度和储量,并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的结果,分析了影响农田土壤中有机碳转化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为2.5-73.3kg C/m^2,平均值为10.5kg C/m^2,而在东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为3.9-16.7kg C/m^2,平均值为9.52%kg C/m^2。随着木质素含量和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植物物质的分速率下降,而土壤温度,pH和游离碳酸钙含量的增加促进了 植物物质的分解;淹水的水田中植物物质的分解速率通常低于旱地;土壤性质和有机物组成对植物物质分解的影响可以掩盖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土壤游离碳酸钙可以掩盖土壤质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部资源》2013,(3):56-56
印度果阿地区是该国最主要的铁矿石出口地区,而印度最高法院此前延长了铁矿石出口禁令。据印度报业托拉斯(PTI)5月7日消息,该地区铁矿石出口商担心,这或使其失去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20.
滇西和黔中表土中7Be与137Cs分布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滇西和黔中28个表土剖面分层土样^7Be、^137Cs比活度对比分析可见:滇西地区表土层顶部^7Be/^137Cs为100-1000,而黔中地区仅10-100;两地区表土层中^7Be的表观比活度和最大渗透深度总体相近;^137Cs在黔中表土层中的比活度总体较滇西地区略高。而黔中表土中^7Be累计值的偏低现象,映射了该地区强烈的水土流失。为解释滇西和黔中地区之间表土层顶部^7Be/^137Cs的地区差异,需进一步讨论两核素的湖泊沉积物蓄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