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介绍GPS系统时间和星期数之间的关系,说明“GPS星期数跳变的缘由在于GPS导航电文中的星期数只占10比特”,所以引发类似于2000年到来的“千年问题”那样的“跳变”(rollove)。GPS星期数的最大值为1023,所以在1999年8月21日夜/22日凌晨,星期数将由1023跳变为0。每个GPS用户应该检查自己的接收机在跳变出现时能否正常工作。如果用户设各的软件不完善的话,接收机自身可能把新的“0”星期数翻译为1980年1月6日。部分GPS接收机也因此而显示不正确的数据、不正确的定位结果、甚至停止跟踪卫星。GPS用户应该与设备生产厂商联系,确定自己的接收机是否会受星期数跳变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授时系统工程中往往会遇到时间(时刻)跳变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长河二号"导航系统的时间同步及授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河二号“导航系统的时间同步及快速恢复等问题作了讨论,提出了利用BPL长波信号、GPS共视或搬运钟等方法来实现时间同步和增加授时功能的方案.最后,给出了“长河二号“东海台链的主台信号与国家授时中心的UTC(NTSC)之间的同步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互联网上时间传递的一种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时间传递方式主要有长波授时、短波地、电话授时、双星比对、GPS时间信息等。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资源共享方式 。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标准时间、频率将是授时领域的新课题,也是时间同步的新手段。讨论了计算机互联网上时间传递的一种设计方案,给出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标准时间的传递的具体方法,并介绍一种计算机互联网时间传递软件的使用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时间服务标准化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时间标准和时间服务技术质量保障体系。加入WTO后,“建立我国国家时间标准,制定时间标准传递、服务技术规范,完善发展国家授时体系”这项工作就更为迫切需要。阐述时间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意义和任务,并就技术规范的范围和内容以及与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协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用GPS校准计算机系统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一种计算机时间校正系统,该系统利用GPS提供标准时间,采用UNIX C作为编程语言,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可以方便地用于计算机系统时间的校正。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在时间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网络技术在授时中心守时实验室的守时及授时服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守时系统是一种需要连续、可靠运转的复杂系统,包括守时钟组、比对测量系统、原子时归算等多个环节。原子时专用局域网是守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效地提高了守时、原子时及相关数据资料的传递和交换速率。时间服务的网络化、自动化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过多干预造成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守时系统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章详细介绍原子时局域网络(ATLAN)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授时系统的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需求,给出了一种基于Wi-Fi的NTP无线授时服务器的设计方案。该服务器用GPS作为时间源,将GPS接收机输出的时间信息传送给ARM控制器,进行时码信息的采集与处理,通过Wi-Fi无线收发模块将服务器连接到网络层,并采用NTP协议实现授时。授时精度在局域网内可达到1 ms。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中国古代计时系统中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详细讨论了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达的历史时期)对回归年等基本天文常数的测算和昼夜时刻的定授。结合宋代历法,分析宋代气朔、没灭、日出晨昏等各种时刻的计算方法。指出:在宋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时间系统,它包括定时授时系统、观象测时系统和历法计时系统。  相似文献   

9.
GPS时间比对机对天文预测图像的时间定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GPS时间比对机利用GPS时标为基准 ,对天文图像进行时间定标的设计原理、可能出现的各种差错和纠正方法、模拟实验和主要误差分析。时间定标精度为 1 .0 85微秒 ,其均方根为 0 .5 4微秒  相似文献   

10.
NTSCGNSS-2型GPS/GLONASS时间传递接收机的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全球定位系统(GPS)不同的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的P码未加密,向所有用户开放,更有利于时间比对.结合国内外需求,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制了GPS/GLONASS时间传递接收机NTSCGNSS-2.介绍了GLONASS信号特点和对NTSCGNSS-2的初步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通过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GPS单、双频这2类观测设备得到的实测数据,进行了NTSC—PTB(physikalisch-technische bundesanstalt(Germary))链路的全视法比对计算和分析。利用这2类设备得到的GPS AV(全视)的结果与BIPM公布的AV方法的A类不确定度一致,从而确定国家授时中心的2类GPS观测设备的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水平。如果对双频观测设备时延校准后,采用P3类型进行比对,有望将NTSC现有的比对精度提高50%。  相似文献   

12.
GNSS系统时间偏差的确定及其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GNSS各个导航系统都有独立的系统时间,在GNSS多模导航定位中需要对各导航系统之间的系统时差进行处理。以GPS/GLONASS双模导航为例,讨论了系统时差的解决方法以及系统时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多模导航定位中考虑系统时差可以有效地提高定位结果的准确性,改善定位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E1线路延迟稳定的优点,给出了溯源到GPS系统时间的时间保持模块,提出时间信息组合以适应E1线路不成帧的传输方式,采用HDB3码作为E1线路传输码型,利用FPGA芯片EP2C8T14418进行开发,设计了基于E1接口的时间同步系统关键模块,并对各关键模块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各模块设计均满足时间同步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种嵌入式GPS/DR(全球定位系统/航位推算)车载组合导航(它通过GPS与DR的优势互补,提高了车辆导航系统定位数据的可靠性)的EKF(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软件设计方法。采用统计学原理剔除导航数据的粗差点,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进行导航参数的实时求解,采用EKF算法的GPS/DR组合导航系统有利于导航信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15.
GPS共视比对(GPS CV)是国际原子时进行时间连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使在有TWSTFT(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的实验室GPS也作为时间比对的备用手段而存在,而且TWSTFT系统启用时需用GPS做校准。国际权度局(BIPM)为了减小比对误差,对一些时间实验室的GPS接收机进行不定期校准。国家授时中心(NTSC)利用BIPM给出的校准报告对NTSC时间基准实验室的GPS定时型接收机的内部时延及相关数据进行修正,使UTC(NTSC)的准确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LAMOST(大型多天体分光望远镜)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视场最大、光谱观测效率最高的4m级口径以上的光学望远镜。它将要同时高效地观测4000颗星的光谱,这对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巨大的挑战。该文主要从LAMOST网络控制系统构建的角度介绍了系统如何在大数据量、多任务的情况下实现各子系统控制、环境监测、授时和无线远程监控等功能,叙述了在该系统中运用的实时分布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等多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GPST-1型GPS实时钟研制中的一些新设计,新技术,如:自动置时,核对和修正;分段并行同步;软硬件抗干扰措施以及应急下的人工置时外同步功能等等。这种GPS实时钟的精度达85ns,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
GPS共视时间比对中的电离层时延改正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众所周知,GPS共视是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时间传递比对技术,其中扣除电离层时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介绍了如何采用国际GPS服务中心(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公布的电离总电子含量(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图来进行电离层时延改正。结果表明:对于单频GPS接收机,采用TEC图作电离层时延改正后的单站定时和共视比对精度比用理论模型作改正的精度有很大的提高。通过比较还表明,亚太地区的时间实验室之室的时间传递精度比欧美地区的要低,这可能是因为亚太地区用于测量TEC的IGS测站少,因而导致该地区的TEC的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When the GPS CV (common view) technique is used for the high-precision time comparisons, the effects of the error of the satellite orbit and the ionospheric dela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are not negligible and have to be IGS precise ephemeris and CODE glob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maps in the GPS time transfers, and it is shown that by using these IGS products the accuracies of the single-station time determination and long-distance time transfer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