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西秦岭西段志留纪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式溥  胡云绪 《现代地质》1992,6(4):384-391
本文研究了西秦岭西段志留纪海水深浅不同的两种遗迹相及其沉积环境,一种是甘南迭部拉路沟中志留世晚期浅海砂岩系所含Cruziana遗迹相,另一种是川北若尔盖晚志留世早期深海复理石Nereites遗迹相。共描述遗迹化石10属11种,其中建立3个新遗迹种。这些遗迹化石对研究西秦岭的地层发育、沉积矿产和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成因标志,对我国的遗迹化石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西秦岭北带泥盆纪Nereites遗迹相及其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秦岭北带泥盆系舒家坝组下一中上部的巨厚陆源碎屑岩系中含有极丰富的遗迹化石,它们可为解释该组沉积环境提供重要信息:(1)由大量典型深水遗迹化石组成的Nereites遗迹相,可与世界各地浊积岩系和复理石相中的Nereites遗迹相进行对比,该遗迹相主要发育在浊流沉积区直至深海平原,其沉积水深最大可超过2000m;(2)舒家坝组的遗迹群落中,除大量属深水型分子外,还见有典型的浅水分子,两种水深性质不同的遗迹组合共生在一个沉积剖面,正是浊积岩系和复理石相才具有的独特分布特征;(3)根据沉积层序和遗迹组合的对比确认舒家坝组不存在风暴岩。  相似文献   

3.
文中描述的遗迹化石是河北区调队1/25万萨噶幅(2001年)和中国地质大学1/25万江孜幅、亚东幅(2002年)野外地质调查过程分别的。遗迹化石的产地和时代是:萨噶和吉隆附近的晚白垩世,冈底斯弧前盆地日喀则群昂仁组复理石(化石点1);和产自康马地区马拉雅拉轨岗日带晚三叠世捏如组,早中侏罗世田巴群,早白垩世加不拉组和晚白垩世宗卓组复理石(化石点2),少量标本产自北喜拉南带岗巴?定日晚白垩世岗巴村口组(化石点3)。文内共计描述上述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12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包含4个未定遗迹种其中多数(5个遗迹属,7个遗迹种)为首次在中被发现和描述(包含有两个新遗迹种)。本文详细研究了各遗迹属的行为习性特征,其中数(有9个遗迹属)过去经常产于世界各地中新生代深海复理石内,根据不同的埋和保存环境它们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浊流形后(Post-turbidite)形成的遗迹,它们都是深海食沉积物动物的觅食(Fodinichnia)和游动的牧食迹(Pascichnia)如Gyrophyllites,Phymatoderma,Helminthoida和Phycosiphon,它们的主要特是都具有主动回填构造(active backfill);另一类为流形成前(Pre-turbidite)形成的雕画迹,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生活时期形成复的多孔的水道系统,并在其中培养细菌形成园艺式(Gardening)觅食或称为耕作迹(Agrichnia)Megagrapton,Rhabdoglyphus,Helicorhaphe,其中还包括适应低氧环境的化学共(Chemosymbiosis)类型如Chondrites和Cladichnus。在描述的遗迹中还包括住兼觅食(Dwellingandfeedingstructures):Schaubcylindrichnus和Syringomorpha以及一种经常趋向水流的停栖迹(Cubichnia)Sagittichnus。深海相中生代复理石地层(尤其晚三叠世,侏罗白垩纪),在我国除西藏地区特别发育外,内地其他各省区很少发育,因此上述中代遗迹化石资料显得特别珍贵,研它们相信会对今后西藏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4.
东昆仑造山带二叠-三叠系遗迹化石及指相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军  龚一鸣  梁斌  黄继春 《沉积学报》1999,17(3):361-366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二叠- 三叠系遗迹化石的研究,识别出了滨海Skolithos遗迹相和深海复理石Nereites遗迹相。在造山带地层变形、变质、变位强烈,实体化石稀少,沉积构造受到后期较强烈改造的情况下,遗迹化石的研究对于确定造山带地层的沉积环境、对比地层和研究非史密斯地层构造岩片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复理石相中丰富的原生生物沉积构造-遗迹化石是该地层的良好示底构造。(1)典型的遗迹化石如Skolithos,Granularia本身是工的极好生物成因构造,(2)浊流事件前的Nereites相遗迹化石占复理相中遗迹化石总量的大多数,主要保存于浊积砂岩底面且主要为下凸良形成雕画迹,指示岩层底面,(3)泥岩层面遗迹化石以凹状、填平补状刘为主,内部纹饰较发育,指示岩层顶面,加强贵迹化石示底标志的研究应是今后值得重视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西藏吉隆地区白垩纪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新  李金和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45-748
系统描述了西藏南部吉隆地区白垩纪甲不拉组和宗卓组首次发现的复理石相遗迹化石5属、7种。主要遗迹属有Chondrites,Cosmorhophe helminthoida,Muensteria,Phycosiphon,Phymatoderma。遗迹化石的形态、习性、水深分布等环境成因特征清楚地显示其为深海Nereites遗迹相的典型代表,反映复理石相深水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7.
桌子山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组合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安玮 《现代地质》2000,14(3):366-372
据遗迹化石新资料 ,将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 8个组合 :Taenidium组合、Zoophycos组合、Volkichnium组合、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组合、Granularia组合、 Circulichnus组合、 Chondrites组合及 H elminthopsis组合。其中 ,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与 H elminthopsis两组合属于 N ereites遗迹相 ,并分别出现于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与陆隆浊积扇环境 ;其余 6个组合与 Seilacher( 1 967)的 Zoophycos遗迹相相当 ,代表有机质丰富、平静而贫氧的大陆斜坡环境。遗迹组合序列和遗迹相的递变表明 ,本区在公乌素组沉积期经历了两次由陆棚边缘盆地—大陆斜坡—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 (或陆隆浊积扇 )的环境演变。指出了本组遗迹化石与波兰喀尔巴阡山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在分布上的相似性。认为 Zoophycos相各遗迹组合所赋存的泥灰岩等是很好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8.
张国成  李继亮 《地质科学》1998,33(3):257-266
新疆喀喇昆仑山东北侧的中下三叠统河尾滩群是形成于海底浊积扇中外扇环境的浊积岩,其薄层和中厚层砂岩中发育了一套半深水-深水遗迹化石,共有11属12种:Bergaueria sp.;Chondrites sp.;Cosmorhaphe lobata;Glockeria sp.;Gordia sp.;Helminthopsis sp.;Muensteria sp.;Palaeophycos striatus;P.tubularis;Spirophycos sp.;Thalassinoides sp.和简单型Zoophycos sp该遗迹群落不能简单地归入Seilacher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根据共生关系,该遗迹群落可以划分为3个组合。组合1包括Bergaueria sp.,Muensteria sp.,Palaeophycos striatusThalasinoides sp.;组合2只有Zoophycos组成;组合3由深水类型遗迹化石组成,包括Chondrites sp.,Cosmorhaphe lobata,Gordia sp.,Helminthopsis sp.,Palaeophycos tubularis,Spirophycos sp..遗迹组合的生态分析表明其形成水深在300-2000m。遗迹化石产出岩层未见浅水沉积标志支持这一推论。该套遗迹化石在青海省的果洛、玉树地区相同时代的复理石沉积中亦有产出, 表明喀喇昆仑以北在三叠纪时有一个延伸范围较大的深海盆或洋盆。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二叠纪-三叠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慧娟  李育慈 《地质科学》1995,30(4):321-328
本文系统描述和研究了西秦岭合作至夏河间晚二叠世和临潭至岷县以南早、中三叠世复理石相中发现的遗迹化石,并得出以下认识:1)各遗迹组合都属与浊流有关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都不具远洋沉积中遗迹组合特征;2)各遗迹组合所指示的海水深度都介于深水斜坡环境的中等水深范围内,最深不超过2000m;3)早三叠世遗迹化石潜穴管普遍细于中三叠世,表明前者属水体循环差的缺氧环境,后者为开放型海盆;4)根据遗迹组合空间分布的差异,认为在三叠纪时北特提斯北缘的深水斜坡带的海水深度呈现出西深东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二叠纪-三叠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描述和研究了西秦岭合作至夏河间晚二叠世和临潭至岷县以南早、中三叠世复理石相中发现的遗迹化石,并得出以下认识:1)各遗迹组合都属与浊流有关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都不具远洋沉积中遗迹组合特征;2)各遗迹组合所指示的海水深度都介于深水斜坡环境的中等水深范围内,最深不超过2000m;3)早三叠世遗迹化石潜穴管普遍细于中三叠世,表明前者属水体循环差的缺氧环境,后者为开放型海盆;4)根据遗迹组合空间分布的差异,认为在三叠纪时北特提斯北缘的深水斜坡带的海水深度呈现出西深东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豫西济源-义马盆地浊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吴贤涛 《沉积学报》1985,3(3):23-31
前言 尽管非海相浊流沉积在现代及古代的湖泊中都很常见,分布也广,但地质文献中有关非海相浊流沉积中痕迹化石保存完美的例子却了了无几。豫西济源-义马盆地非海相浊流沉积,剖面完整,侧向连续,是研究中生代非海相复理石的良好场所。(图1)  相似文献   

12.
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主要分布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塔尔巴哈台组以及石炭系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和哈拉阿拉特组中, 典型遗迹属包括Phycosiphon, Nereites, Megagrapton, Glockerichnus, Cochlichnus, Lophoctenium, Gordia, Chondrites, Zoophycos, Scolicia, Thalassinoides.这些遗迹化石构成具有典型深水Nereites遗迹相特征的Phycosiphon-Nereites遗迹化石组合和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遗迹化石组合.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缘-盆地平原环境; 哈拉阿拉特组和塔尔巴哈台组则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叶环境.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分布与鲍马序列的厚度密切相关, 在毫米-厘米级鲍马序列中, 遗迹化石属种单调且保存较差, 可见单一属的Phycosiphon或Nereites; 而在厘米-分米级鲍马序列中, 可见不同直径大小和形态上具有过渡的Phycosiphon和Nereites, 可能代表同种造迹生物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生物遗迹.海底扇不同亚环境单个鲍马序列的厚度决定了底栖生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为成熟的群落(包括一系列幼年和成年个体).   相似文献   

1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洞错混杂岩物质组成、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洞错混杂岩保存了完整的与大洋演化相关的混杂岩系,包括蛇绿岩岩块、洋岛残片,以及复理石岩片、大陆边缘沉积等沉积岩块体,是恢复和反演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理想地区。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总结洞错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时代,初步阐述洞错混杂岩对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洞错混杂岩中无论是蛇绿岩残块、洋岛残片还是次深海-深海复理石岩片等,均是不同时代多期次构造混杂的混杂体。最早的年龄记录可追溯至晚二叠世末期,最晚可延至早白垩世中晚期,是班公湖-怒江洋晚二叠世末期—早白垩世中晚期连续演化的记录。洞错混杂岩早白垩世中晚期大陆边缘沉积与蛇绿岩等的不整合仅是弧前楔顶盆地沉积的产物,不能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4.
晋慧娟 《地质科学》1998,33(3):282-289
在概述了浙江西部上奥陶统于潜组的沉积学特征,并进而描述了发现的14个遗迹化石属基础上,从4个方面对Spirodesmos为代表的遗迹组合进行了环境分析:(1)14个遗迹属中仅3个属为穿相型分子,其余占遗迹总属2/3以上的遗迹化石均为典型的深水型分子,它们都是Nereites遗迹相的主要成员,因此该遗迹组合可归属于深海Nereites遗迹相中;(2)大部分遗迹化石呈复杂规则弯曲的形态,这种形态的遗迹化石是深海环境的遗迹化石标志;(3)14个遗迹属均为觅食迹和牧食迹,它们的行为习性,尤其是牧食迹主要分布于深海环境;(4)多数遗迹属的水深分布均在200m以下。由此可认为Spirodesmos遗迹组合是半深海-深海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吉磊 《地层学杂志》1994,18(2):131-137,T001
对赣西南地区塞武纪-奥陶纪复理石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它们主要由深水沉积组成,属于浊流沉积和远洋一半远洋沉积,其中包含5个不同相类型,即砂岩相、砂岩-泥岩相、粉砂岩-泥岩相、泥(板)岩相和硅岩相。相的分布特征反映它们形成于中扇、外扇和深海平原环境。复理石层序中存在3个不同级别的沉积旋回,分别为海平面变化、盆地沉降和海底扇进积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