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五届国际岩石应力研讨会(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situRock Stress)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发起,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承办,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等10个单位协办,于2010年8月25—27日在北京召开。共有来自国内外21个国家和地区的195位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2.
2010年10月23日—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第6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召开理事会议,正式批准地壳应力与地震国际专业委员会成立。该国际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委员会主任由地壳应力研究所谢富仁研究员担任,委员包括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任主席Hudson教授、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5-19日在辽宁召开.  相似文献   

4.
在岩石加载直到破裂的过程中,对岩石的红外辐射进行了遥感观测研究.使用的主要仪器有瞬态光谱仪、智能光谱仪、红外辐射温度计、红外光谱辐射计和红外热象仪.对26种岩石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岩石的红外辐射温度随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岩石的红外辐射波谱的幅值也随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岩石的红外热象的观测结果与岩石的红外辐射温度相一致.某些岩石样品破裂主断层形成前,在未来主断层的位置显示出条带状温度异常热象.本实验将遥感学中的最新技术引入岩石力学,以期在岩石力学中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遥感岩石力学(或遥感岩石物理学).遥感岩石力学可望在地震预报,岩爆预报和岩体应力场的测量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地球物理学界普遍采用岩石的细观力学模型来解释岩石的声弹现象(即岩石应力状态的改变会造成岩石的弹性波波速的改变),认为岩石内部的微裂隙分布和取向在加载应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改变,使岩体的宏观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岩石的弹性波波速.  相似文献   

6.
水在岩石红外辐射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明德  刘晓红 《中国地震》1997,13(3):288-296
对水在岩石红外辐射中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岩石含水后其红外辐射能力比同种干燥岩石有所降低。不同红外波段的辐射能力降低程度不同。在岩石加载的过程中,岩石的红外辐射能力随应力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高温高压岩石力学是岩石力学的分支学科,它以固体地球介质(材料)的变形行为和机制为研究对象,与一般变形固体力学相比较,具有高温、高压、强约束、宽时域、大变形、以及固-液相互作用、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并存等特点。高温高压岩石力学是在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的特殊性,运用破裂学、摩擦学和流变学的研究成果,经过相当长时期的酝酿和积累,大致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在岩石破裂、摩质力学  相似文献   

8.
钻孔应变观测是地壳岩石应变相对测量的主要方法,对其附加应力场的研究,可以有效分析岩石压应力向探头的传递过程,可对应变仪有关力学参数的设计和观测数据的物理解释提供帮助。考虑到外加应力在岩石、水泥和仪器钢筒等3层介质中传递的实际情况,根据弹性力学中的厚壁圆筒方程,推导轴对称应力作用下岩石压应力的传递系数公式,分析影响机制,并给出有关变化规律曲线和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9.
岩石应力状态改变引起岩石热状态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邓明德  耿乃光 《中国地震》1997,13(2):179-185
岩石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是否能引起岩石的热状态发生改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实验室对岩石试件进行实验,实验得出岩石的温度随岩石受到的压力增加而显著增加,在试件破裂前出现明显的破裂温度前兆;实验还发现岩石内部温度随压力变化的不均匀性,不同测温点的温度变化不同,其变化量可相差几度。  相似文献   

10.
当岩石受到机械应力作用时,隐藏的电子缺陷就被激活.这种激活会产生通过释放高移动性的缺陷电子使岩石电导率增加的电子空穴对,相当于O~2-点阵中存在的O-,叫做正空穴,用符号h˙表示.这种电荷载体h˙能够从受到应力作用的岩石中扩散到周围未受应力作用的岩石中.阻止h˙流出改变了岩石的力学属性:使它们得到软化和弱化.进行中的研...  相似文献   

11.
微波遥感技术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乃光  樊正芳 《地震学报》1995,17(4):482-486
在岩石加载直至破裂的过程中,对岩石的微波辐射进行了遥感观测研究.使用的微波辐射计的波长为8 mm,2 cm和10 cm.对13种岩石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在岩石加载过程中,岩石的微波辐射亮度温度随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岩石临破裂前微波辐射亮度温度加速增长.这一现象可以看作岩石破裂的一种新前兆. 过去在岩石破裂的红外遥感观测实验基础上提出的遥感岩石力学(或遥感岩石物理学)的概念,由于本实验的新结果扩充了它的内容,由红外遥感扩充到微波遥感,从而也扩大了遥感岩石力学在地震预报研究和岩爆预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对完整岩石力学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屈服有关的应力-应变关系。屈服准则研究方法包括基于实验数据分析和基于微观力学的研究。屈服数学理论的研究目标是对应力和应变关系的理论描述和对弹塑性界限的识别。本文主要研究完整岩石在不同尺度上的屈服。从Weibull理论可知,岩石强度随尺度增大而减少,这已经通过单轴压缩强度(UCS)的Hoek-Brown方程得到证实。然而,围压能改变岩石强度及屈服。因此,本文利用直径为50mm和96mm的圆柱形砂岩样品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压缩实验来研究不同尺度下的岩石屈服,从实验中提取不同尺度下的屈服初始点并描述屈服面,最终给出简单数学形式的屈服准则。  相似文献   

13.
温压条件下岩石破坏前后的力学性质与波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温压条件下,对大理岩和砂岩进行了全过程应力应变试验,研究了温压条件对岩石的极限强度,残余强度,剪切破裂角的影响,以及岩石破坏前后的弹性模量与波速的变化。得到了在温压条件下,岩石变形全过程中有关弹性参数和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何斌  江昊琳  章东  王凯 《地震学报》2020,42(6):697-706
采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方法—单轴压缩试验,对江苏省钻孔应变仪岩芯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和变形特性获取了钻孔岩芯的力学参数,定量化地了解和掌握钻孔岩芯性质;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计算面应变耦合系数,对比研究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面应变耦合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弹性模量E对面应变耦合系数A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岩石弹性模量的增大,面应变耦合系数呈线性增长,二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在第四届全国地应力会议的推动下,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共同发起,由来自全国13个科研单位和工程部门的47名科研工作者组成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岩石圈应力  相似文献   

16.
从本世纪70年代初人们对用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和微震(microseismic)技术(AE/MS技术)在实验室和野外现场研究地球介质和构造的兴趣日益浓厚。1965年以后宾夕法尼亚州岩石力学实验室就一直进行有关AE/MS的基础研究并把AE/MS技术应用地各种土工学问题。现有研究已涉及野外研究工作的各课题,其中包括洞穴的稳定性、天然气贮气库的稳定性、长开采面煤矿的地层控制、岩石锚栓稳定性监测、爆破效应、基础干沉监测,矿井和隧道顶板的稳定性、基岩斜坡稳定性的估计及岩石钻孔远程监测。与此同时也进行了大量有关的基础研究,如AE/MS野外和实验室监测设备的研制,换能器布设排列的设计,AE/MS资料的处理、力学波导的研究和凯瑟效应(Kaiser effect)。为了使大家更广泛地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将简要地综述用AE/MS技术研究岩石和土壤力学性状的有关文献。接着将简单回顾宾夕法尼亚州最近进行的一些AE/MS研究,并将较详细地讨论正在进行和已经提出的与土工学有关的AE/MS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7.
赵吉坤 《地震学刊》2010,(2):141-146
为了研究复杂应力条件下的深基坑岩石细观破坏问题,本构方程采用由应变空间导出的弹塑性损伤细观力学模型,借助有限元计算方法,实现了岩石三维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采用细观破坏单元网格消去法,实现了有限元模拟裂纹扩展过程;利用位移加载来实现岩石逐渐破裂过程;数值模拟灰岩单轴拉伸及压缩破坏试验、双轴拉伸破坏试验和三轴受压破坏试验,得到其非线性应力—应变曲线和不同载荷阶段弹塑性损伤破裂演化系列图像;分析细观非均匀性对岩石宏观破裂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复杂应力条件下,随着围压增大,峰值抗压强度明显提高,塑性变形明显增大。本文研究对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预防工程事故的发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谦 《地震地质》2005,27(4):566-566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IAVCEI中国委员会和广西地震局主办的全国第4次火山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3日至26日在广西北海举行。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土资源部以及香港大学等50余个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中既有德高望众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年富力强的科研骨干,更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北海市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火山作用是联系地球各层圈——地核、地幔、地壳乃至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纽带,火山学研究对探索地球奥秘、防灾减灾、保护环境、开发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是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发起主办的“中国减灾世纪行”的活动之一,也是为明年在广州举办的2006年国际火山学大会(IAVCEI2006)的预备会。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82篇,会议交流45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樊祺诚研究员回顾了中国火山学发展的历程,激励与会同仁为中国火山的监测与研究而努力探索。刘嘉麒院士作了精彩的“火山作用与地球各层圈的关联”的  相似文献   

19.
岩石的应力松弛,应变硬化和应变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岩石应力松弛的某些基本特征,分析了应力松弛测试的基本理论,特别就岩石应力松弛中的应变硬化和软化现象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并导出了其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构造物理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研讨会会讯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5—19日在辽宁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岩石力学、构造物理、岩石物理领域的实验、理论、数值模拟、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共有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石油大学(华东)、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