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伟  郑新奇 《测绘学报》2015,(Z1):123-128
本文使用2014-03-20至2014-03-26的北京市VIIR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和地面监测站PM2.5质量浓度数据,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对雾霾强度变化及PM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一种监测雾霾的新方法。结果表明,VIIRS夜间灯光影像成像特征与雾霾浓度变化密切相关,结合同时期地面监测站PM2.5监测数据,能定性反映北京市雾霾强度变化及定量反映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该方法不仅弥补了MODIS等数据在夏季的雾霾监测效果优于冬季的不足,同时也填补了传统光学遥感卫星难以在夜间监测雾霾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和强度在不断提高,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基于Modis卫星影像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探究了赣州市2001—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并利用趋势分析法研究了像元尺度上赣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1—2015年间,赣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在所有的区县中,章贡区的RSEI最低,多年平均值为0.518;(2)人类活动强度和耦合协调度在市中心发达地区呈下降趋势,在市中心周围呈上升趋势;(3)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关系,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强,使得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强度的提高不会一直对区域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南省进一步开放发展,海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加强,生态保护需求日益增强。利用4期(1990、2000、2009、2015年)海岸带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研究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并分析了其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①耕地和林地是海南岛海岸带地区的主要土地类型。②25年间,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整体较高且逐年上升,2000—2009年土地利用强度增速最高,达2.03%;海口市和澄迈县土地利用强度4期均值最大,分别为300.5和286.1。③25年来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57%的海岸带市县实际生态承载压力增长了1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土地利用遥感监测项目中常用卫星影像雾霾去除的相关试验与应用结果为基础,以ENVI软件作为图像处理平台,经雾霾探测、雾霾完善及雾霾去除等技术处理,获取了去除雾霾的影像。通过目视判断和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雾霾处理方法有效地去除了影像上雾霾的影响,并较好地保持了地物细节信息,增强了遥感影像的图面效果,有利于遥感监测地类解译与判读,是一种快速、高效且具有较强普适性的雾霾处理方法。通过对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卫星图像雾霾的去除技术进行初步试验和探讨,以期找到适合土地利用遥感监测这种国家级大规模项目需求的卫星影像雾霾去除工程化应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登科  吕伟才  刘欢  仲臣 《北京测绘》2021,35(11):1380-1384
随着社会的发展,雾霾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大,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污染区域进行改善,而如何识别雾霾就变得尤为重要.选取北京和天津为研究区域,比较了同一区域在雾霾天和非雾霾天的地物光谱反射率值的变化,并将得到的光谱反射率值代入推导出的修正归一化差异霾指数(Modify the Normalized Differential Haze Index,M-NDHI)公式中,从而利用得到的修正归一化差异霾指数计算出一个能有效识别雾霾区域的新的雾霾指标.该方法能够大大减轻在无云条件下雾霾识别的工作强度,从而达到提高识别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地区耕地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提取耕地数据,运用耕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计算等方法分析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江苏沿海地区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高,但呈逐年降低趋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耕地类型以平原水田、平原旱地两类为主,呈整体交错分布、部分集聚的分布格局;②从耕地分布状况来看,呈中部、南部高,北部略低的分布特征,耕地分布较集中,且在时间序列上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耕地区域变化差异性不明显;③从耕地核密度分布状况来看,密度高值区呈现扩散趋势,密度低值区呈集聚趋势,且在进一步增强.耕地整体呈中西部、西南部耕地分布稀疏,中东部、北部分布密集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PM2.5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造成雾霾天气.本文基于2016年四川省8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2.5数据,对2016年四川省PM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四川省PM2.5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部PM2.5浓度较低、空气质量较好,东南部PM2.5浓度较高、空气质量较差的趋势;时间分布呈现夏季PM2.5浓度较低、空气质量较好,冬季PM2.5浓度较高、空气质量较差的趋势,从而得出四川省PM2.5浓度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及分布图.  相似文献   

8.
植被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利用多源遥感长时间序列数据、分离趋势和季节项的突变点方法像元突变监测、地形位分析及地统计等方法,对新疆阿勒泰地区2000—2019年间植被覆盖动态进行遥感变化监测。实验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2003—2009年植被突变像元数逐年增多,2009年以后突变像元数逐渐减少,同时在监测出的7类植被像元突变趋势类型中,由退化后转变为增长类的像元突变数最多,干扰退化和持续退化类较少;(2)多源数据植被覆被年际变化曲线显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00—2008年时段总体呈现退化趋势,2008—2019年时段呈现明显改善趋势,且退化大于改善;(3)高程大于900 m、坡度大于15°的东坡(北转东和南转东)为植被覆盖变化退化类型的优势地形位,约占62.4%,研究区植被覆盖改善并不明显,需继续加大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地图》1989,(4)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读图分析题和读图分析渗透到选择、填充、问答、综合等各种题型中去的内容,在整个试卷中所占比分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是地理学科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过去多是填分布图,机械记  相似文献   

10.
以南充市市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2001年、2003年、2007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文献及相关资料,结合RS与GIS相关软件及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南充市城市扩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南充市城区建筑面积呈现极速扩张趋势,且扩张速度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1.
洱海作为我国重点保护湖泊“新三湖”之一,近30年间环洱海地带经济发展与人地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环洱海地区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对保护治理洱海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以1991—2020年7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基础数据,融合光谱、归一化差异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等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环洱海10 km范围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人类活动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环洱海地带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趋势及人类活动强度. 结果表明:1991—2020年林地、草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出方向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水域面积变化较小,湿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上述变化趋势与环洱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有关;人类活动强度总体逐年上升,以低影响区为主且保持相对稳定.高影响区和中高影响区主要集中于环湖南侧和环湖西侧,中低影响区呈零星块状分布且一直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湖北省武汉市2005—2013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法对武汉市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进行测算。结果发现:武汉市9年间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持续递增趋势,2013年为0.953 4,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尽管如此,各年之间的改善系数却并未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城市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武汉市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进程已经同步,并且两者之间将会协调发展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霾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地区主要的空气污染现象,且近年来呈多发趋势。卫星遥感是获取大范围观测数据的必要手段,可对大气灰霾污染的分布区域及强度进行快速监测,弥补传统监测手段的不足。我国发射的环境小卫星(HJ1)由于其高的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宽覆盖的特点,在环境监测方面可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文在假设短时间内地表反射率稳定的基础上,用HJ1-CCD影像蓝绿两个波段数据反演2013年1月份北京市区灰霾天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对环境小卫星在灰霾天气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在灰霾监测中的可行性及优势  相似文献   

14.
云雾检测及去除是光学遥感图像处理的难题。厚云雾因具高反射特性,可通过阈值的设定将其检测并去除; 薄云因混有地物 光谱特性而较难检测,需先对影像做相对辐射校正处理,再将影像由RGB转换成HIS彩色模型,并假设薄云雾的加入等于白色颜料的加 入,即仅改变光谱的亮度或饱和度值,色相并无改变,藉此,可用多时段方式检测。实践证明,在HIS系统中可简化薄云雾的检测准 则,大大提高自动化检测云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光学遥感影像经常受到云雾的干扰而导致数据质量下降。在暗原色先验理论和云雾影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顾及空间和光谱差异的单幅遥感影像自适应云雾去除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暗原色先验在高亮地物校正过度和部分波段云雾校正不足的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影像云雾去除。首先通过高亮地物的光谱特征构建高亮地物判别指数,辅以密度分割对其进行提取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入自适应校正函数对该区域透射率进行修正;其次在对多幅云雾遥感影像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大气散射机制的波段透射率校正系数,实现了波段间处理强度的自适应调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去除不同波段的云雾干扰,并避免高亮地物的过度校正,可取得较好的复原结果。  相似文献   

16.
苏亚聪  史娟  徐爽 《北京测绘》2020,(2):233-237
为了得出雾霾气象成因机制、影响因素和时空分布特征,以石家庄市区与郊县为研究区域,将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石家庄市各市区、郊县的PM2.5历史监测数据中的有效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处理得到雾霾浓度数据,还有温度、降水、风速、地形和人口密度等数据,运用GIS分析的方法,模拟绘制石家庄雾霾的时空分布图、雾霾与各影响因子的专题对比图,得到雾霾形成机制的因子、雾霾的时空分布规律、雾霾季节变化特征、雾霾与地形间的关系等;运用数据分析软件OriginPro8.SR3分析雾霾浓度与风速数据、降雨数据、温度数据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国际GNSS服务(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提供的对流层天顶延迟(zenith path delay,ZPD)产品,研究其与雾霾的相关性,并探究了造成雾霾的“元凶”——悬浮颗粒物与气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关系。首先,研究了中国境内4个IGS站30 d的日平均ZPD与量化评定雾霾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的变化趋势,发现二者基本同步增大(减小)。内陆3个站点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5,说明ZPD与表征雾霾的AQI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雾霾对对流层延迟产生影响。其次,对1 h采样率的北京房山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IAQI)与ZPD进行分析,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PM2.5、PM10、AQI与ZP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4 2、0.539 1和0.555 4。同时,当AQI达到300以上重度污染时,会对ZPD产生5 cm以上差值的显著影响。最后,利用IGS的M文件探究了北京房山各IAQI与气压、温度、湿度24 h变化,一天中IAQI、气压、湿度均呈“U”变化趋势,而温度则呈现倒“U”变化,说明雾霾的形成与气压、温度、湿度相关,并利用逐步线性回归给出了概略模型。  相似文献   

18.
姜侯  吕宁  姚凌 《遥感学报》2016,20(4):620-631
针对Haze optimized transformation(HOT)方法存在的地物敏感性、过度矫正、红绿蓝波段RGB合成影像色彩失真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首先,采用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结合地物红蓝光谱差(RBSD)制作通用掩膜,并利用掩膜提取原始影像植被覆盖区对应的原始HOT图部分作为HOT值评估雾霾强度的有效像素集;然后从有效像素集出发推断非植被区的HOT值,得到有效HOT图;最后以有效HOT图为参考,实施暗目标减法。在暗目标减法过程中,首先利用直方图取百分位数的方法确定起始波段的改正值,然后根据散射模型计算其他波段的改正值。在红蓝光谱空间中,去雾后的影像表现出与原始无云区相似的特征,同时保持了不同地物间的差异。实验表明:改进的HOT方法能有效去除雾霾及薄云;有效解决了HOT对水体、裸地、人造地物等地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问题,避免了RGB合成影像的色彩失真;并且统一了不同波段的纠正尺度,解决了某一(或几个)波段的过度矫正问题,防止了块斑和光晕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无抽样小波的遥感影像薄云检测与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色波段遥感影像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抽样小渡变换的薄云去除算法。对实际的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所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