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作者通过对123例病人同时进行3DMTTOF(三维磁化传递对时间飞逝法)和3DPC(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对2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3DMTTOF及3DTOF(三维时间飞逝法)、脑血管成像,将它们对未稍小血管,颈外动脉,静脉显示程度相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出了3DMTTOF法较普通3DTOF法及3DPC法在大脑中动脉岛叶分支、大脑后动脉的顶枕支,距状裂支的显示程度上优越,而且对静脉窦的抑制,颈外动脉及皮层静脉的抑制方面均优于后两者,并对在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面进行了探讨。提示3DMTTOF对小的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小动脉瘤的诊断方面较3DPC优越。3DPC法对较大的动静脉畸形显示较好,对近年用于临床的MTTOF法血管成像术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这是一项新的磁化递抑制技术,应用于MRA取得了较好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简称MRI)的临床应用为脑部血管异常的检查提供了一种无创伤手段。本文观察了11例脑血管畸形的MRI表现,6例有CT对照资料,4例有血管造影资料,8例手术证实。MRI结果表明:畸形血管常呈线条状迂曲的低信号或无信号影,如果与畸形血管呈垂直切层时常呈点状和蜂房状低信号影或无信号影.在检测畸形血管钙化中,CT优于MRI,而在检测后颅凹血管畸形中MRI优于CT。而在检测后颅四血管畸形中MRI优于CT。血管造影虽是有创检查,但对于观察畸形血管的全貌非常有用,目前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探讨螺旋CT在临床应用价值,选择部分典型病例30例,其中血客性病变或螺及血管的病变8例,骨病变21例,胆道病变1例,扫描机为Philipa Tomoscan Avep。血管成像为主的,选择2-5mm的准直器宽度和床速,12mm间隔重建,其它病变选择5-7mm的准直器宽度和床速,2-3mm间隔重建,增强扫描使用60%的碘造影剂80-120ml,以脏静脑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速率3ml/s,脑血管和腹腔建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重建在烟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5例烟雾病病例.受检者均行颅脑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ADW4.2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6例,单侧颈内动脉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8例,其中1例同时动脉瘤.所有CTA图像均可评价侧支血管情况,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VR重建图像有利于显示狭窄段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评价脑底增生小血管和侧支血管方面不及MIP和MPR重建.结论综合运用多种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显示狭窄血管,还可以评价狭窄远端血管和侧支血管等情况,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眼球内肿瘤的CT表现特点。地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眼球内肿瘤的CT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CT在眼内肿瘤的诊断上有以下优势:(1)可以弥补眼底镜检,荧光血管造影以及超声波之不足;(2)高分辨率CT及薄层扫描能较好的显示眼内肿瘤其伴存的钙化,出血等,以及向眼球外扩展的程度。结论:目前CT为诊断眼球肿瘤的常用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Matilda医院超速CT室筛选首批病人中99例中国人资料,很明显从通常采用130-100Hounsfield单位作为检出冠状血管钙化的基数应用至中国人身上其阈值数目需要降低,同时,我们也发现如果病人年龄按每10年范围分组(21-30,30-40,41-50,51-60)而计算其超速CT的钙化指数会较随机男女一起按平均计算更易区分其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男性中年时候超速CT指数已达最高值,而女性则晚10年方达最高值,因此,为了更易探测冠脉循环内钙化倾向应作出超速CT检出钙化的指数数目.这些实践经验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预测或预防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笔者报告4例胃平滑肌肉瘤的临床及CT表现。其中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3例CT明确诊断,1例误诊。本文回顾性阅片并参考有关文献,介绍胃平滑肌肉瘤的影响像诊断,重点讨论其CT特征、CT检查限度及鉴别诊等问题,提出了胃部CT检查能对此病定性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克罗恩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质量及肠壁相对强化值,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该病患者腹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CD,并进行了小肠CTE检查的30例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碘浓度为400 mg/mL),常规浓度组(B组碘浓度为350 mg/mL)。所有患者通过自动触发技术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对腹部主要血管显影质量以三级评分为基础进行评价,对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及肠壁强化进行以CT值测量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计算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定性评价上,动脉期腹部血管成像质量A组高于B组(P<0.05)。定量评价动脉期A组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值均高于B组(P=0.025),且A组在肠壁的动脉期相对强化值(39.25±11.99) HU高于B组(30.27±11.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皆高于B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主干分支强化程度更高、显影更佳,对病变肠壁强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病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随机计数表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确诊冠心病或疑似病例78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一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共580支血管,CTA发现44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446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4.96%。CTA在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四种具体的分布部位与DSA的检查分布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的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88.20%,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90.31%。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报告了2500例胸腹部双螺旋CT扫描,胸部1075例,其中肺恶性肿瘤408例,肺炎性疾病301例,结核108例,胸膜疾病75例,纵隔肿瘤和转移瘤54例,腹部1425例,其中肝硬化、肝恶性肿瘤427例,良性病变156例,胰腺为、胰腺癌115例,肾、肾上腺肿瘤195例,其它胸部和腹部如:肝、胆囊、消化道及腹膜后疾病232例,余者共429列示查出病变。上述疾病均经临床或病理证实。双螺旋CT扫描的优点是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置换前320排容积CT心脏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患者术前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析其伴发冠心病的原因及其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初步评价320排容积CT扫描冠状动脉血管增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结果:385支冠状动脉中显示,364支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胸痛三联征中的优化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胸痛三联征的69例患者,行急诊128层螺旋CTA检查,对所有病例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分别对胸主动脉、冠状动脉以及肺动脉进行不同角度成像分析。结果:69例急性胸痛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胸主动脉和双侧肺动脉主干及分支(CT值≥ 200 HU);同时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占63.7.0%(44/69),良占30.4%(21/69),差占5.8%(4/69)。结论:128层螺旋CTA三联扫描CTA检查对冠脉综合征诊断特异性为94.7%(36/38),准确性为95.8%(69/72);对肺动脉和主动脉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非常高。通过这一研究结果可初步断定128层螺旋CT三联扫描技术在胸痛三联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强CT成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和影像诊断为HSOS的6例(男2例,女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分析增强CT成像上肝实质、肝脏相关血管及其他扫描范围相关影像变化,并参考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结果,总结分析HSOS增强CT的特征。结果:CT平扫6例均表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增强后6例均表现为“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1例除此之外还可见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5例三支肝静脉均未见显示,1例肝左静脉未显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变细成线样改变。下腔静脉肝段3例重度狭窄,3例稍受压,但所有病例经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均证实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CT平扫所显示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匀减低和增强扫描所显示肝实质“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或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特点有助于HSOS的诊断。但增强CT对诊断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是否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年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多排CT诊断价值及其发病原因。方法:对1例成人CT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门静脉主干扭曲增粗、交织缠绕;门静脉左、右主干扩张并形成盲端;肝内门静脉分支增多,管壁欠光整并不均匀扩张及狭窄。结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其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增强CT表现、临床特征及超声结果,以总结诊断经验,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以腹痛为主诉就诊并行急诊腹部CT检查的患者,选取CT影像表明其为血管源性,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共156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病变类型及受累的血管不同,分为5大类疾病,并分别统计各类疾病的病例数、典型CT影像表现及超声阳性率。结果:156例患者共分为以下5大类疾病:①动脉夹层及动脉瘤53例,其中动脉夹层17例,包括15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向下延续,1例单发于腹主动脉下段局限小夹层,1例腹主动脉至右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0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1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破裂形成血肿、1例单纯右侧髂总动脉瘤。②肠系膜血管疾病30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5例(其中5例合并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③门脉系统疾病52例,其中门脉高压19例,门脉血栓17例,门脉癌栓9例,门脉海绵样变3例,门脉积气4例。④脾梗死或肾梗死共12例。⑤其他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共9例。结论:增强CT检查在诊断血管源性急腹症比CT平扫、超声检查有更大的优势,不同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有不同的典型CT表现,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均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总结诊断经验,减少误诊和漏诊,最终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颅底脑膜瘤双期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底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1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表面遮蔽法(ShadedSurfaceDisplay,SSD)后处理观察。结果:13例均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willis环血管充盈满意,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的征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或中动脉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颅底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颅底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腹部CT血管造影诊断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资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重建方式显示肠系膜血管。结果:14例均正确诊断,主要征象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14例),肠管的漩涡征(14例),鸟喙征(10例),肠壁水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双能量血管成像配合高浓度碘造影剂在眼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行颅脑CTA患者80例(16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分别行双能CT血管造影及螺旋CT减影成像后判断与分析。前者使用拜耳370mg I/m L造影剂,后者使用GE 350mg I/m L造影剂;结果:所有入选者的眼动脉CTA图像均明确显示,眼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充盈良好;经过测定,观察组的颅内段、视神经管段、眶内段等眼动脉直径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直径分别为1.26 mm±0.16 mm、1.21 mm±0.18 mm、1.12 mm±0.14 mm;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8.8%和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双源螺旋CT行双能CT血管成像在眼动脉疾病判断的应用显示效果佳,能有效判断眼动脉直径状况与斑块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正常人群中副中结肠动脉(AMCA)的发生率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6月在上海瑞金医院北部院区同时进行上下腹增强CT检查的正常人群331例,发现存在AMCA者97例.将检查的静脉期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记录AMCA起源、伴行静脉及与胰腺毗邻关系,并测量AMCA起始点直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主动脉夹层应用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CT血管显像确诊的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6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多层螺旋CT平扫,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所有6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总体异常61例,主动脉瓣异常41例,主动脉弓部异常44例,胸、腹主动脉异常45例,冠状动脉异常6例。多层螺旋CT诊断的总体异常、胸、腹主动脉异常以及冠状动脉异常诊断率均为100%,相比于超声心动图的91.8%、86.7%及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主动脉瓣异常、主动脉弓部异常诊断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且操作简便,能够对诊断主动脉弓部异常、DebakeyⅠ型主动脉瓣具有较高准确性。而多层螺旋CT相比于超声心动图具有更大优势,可进一步准确诊断胸、腹主动脉分支异常和冠状动脉异常等,具有更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