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位移资料估计古地震 (史前地震 )震级的方法。现在估计古地震震级通常是根据地表破裂长度与矩震级的关系 ,需要确定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或者断层分段模型。但地表破裂总长度很少能够准确地测量 ,断层分段模型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不可定量化。虽然在表示历史地震震级时用地表破裂长度比用位移好 ,但古地震研究能较好地提供断层某一位置的位移量。本文提出的方法的关键是考虑了对 1 4个现代地震观测得到的位移量的可变化性 ,这样可估计出古地震震级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 ,这种不确定性以渐近线方式靠近破裂的自然可变化性 ,于是有 5至 1 0个点的位移测量值便足以判定古地震的特征。本文结论是由相当于原始破裂长度 1 0 %的断层崖采样就可提供合理估计地震震级所需要的数值。用1 992年LandersMw7 3地震和 1 95 4年DixieValleyMS6 8地震的随机采样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 ,所得到的震级估计值与实际值很接近。根据地表破裂位移测量估计古地震的震级(摘要)@Mark A.Hemphill-Haley @Ray J.Welodn  相似文献   

2.
通过远震记录SH波位移脉冲的二阶矩的计算,得到了1988年澜沧地震(MS=7.6)震源扩展参数.采用最小二乘原理反演了震源过程的持续时间T、断层长度L和方向性参数D,并得到T=11.77s、D=15.05km·s、L=70.94km.结果表明,1988年澜沧地震为对称双侧破裂,两侧破裂长度均为35km.结合余震分布分析表明,在两个主震破裂区的连接部位存在着一个主震时未破裂的区域.由于主震时的位错,应变将重新调整.连接部位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储存可以激发较大余震的应变能  相似文献   

3.
全球大地震及中国中强地震目录(1999年7~9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浩  孟玉梅 《地震》2000,20(1):111-114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中强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震源深度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震级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全球大地震及中国中强地震目录(1999年7~9月)@冯浩$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 @孟玉梅$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  相似文献   

4.
甘肃及邻近地区M_L与M_S震级问题的探讨众所周知,震级问题是国内外地震学家非常关心并一直在探讨的重要课题。由实际观测资料发现,对于甘肃及邻近地区M_S≥4.0的地震(中长周期和短周期仪器都能记上的情况下)由短周期仪测定的体波震级M_L换算出的面波震...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地震台网和呼和浩特遥测地震台网测定的近震震级ML的偏差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ML震级标度基本一致。由于ML震级公式本身的不均匀性,对于网外地震,遥测台网ML震级需加适量校正值。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中段全新世活断层的特征滑动行为与特征地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晁洪太  李家灵 《内陆地震》1994,8(4):297-304
郯庐断裂带中段全新世活断层由3个独立的破裂段组成。从各破裂段的运动性质、位移分布看,断层的运动属特征地震型滑动。地震活动以强震活动为主,强震具有周期性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且其强度基本相同;中强地震缺失或很少发生;b值在高震级范围内具低b值的非线性关系。这些特点正是特征地震的典型表现.根据郯庐断裂带中段活断层全新世以来的活动特点看,未来该区仍然以特征地震方式活动.按郯庐带的强震复发间隔和各段的最新一次活动时代推算,未来一段时期内新沂-宿迁段复发大震的可能性较大,安丘段次之,莒县-郯城段复发大震的可能性则很小。  相似文献   

7.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 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以分成4个段落,每一段落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破裂单元而发生地震破裂,亦有可能发生不同尺度的多段联合瞧裂. 对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尺度破裂的震级及复发间隔进行研究. 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量及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拉分盆地内部的滑动速率分布,以确定各段落的等效长度和倾向宽度,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大陆走滑断裂的面波震级与断裂发震面积的关系式;进而运用地震矩方法,考虑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该段的矩平衡断裂破裂模型;最后,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各破裂源特征化地震的复发间隔、震级大小和不确定性,以及他与中小地震的联合震级分布. 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较易发生单段破裂,复发间隔在100~150年左右.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 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以分成4个段落,每一段落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破裂单元而发生地震破裂,亦有可能发生不同尺度的多段联合瞧裂. 对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尺度破裂的震级及复发间隔进行研究. 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量及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拉分盆地内部的滑动速率分布,以确定各段落的等效长度和倾向宽度,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大陆走滑断裂的面波震级与断裂发震面积的关系式;进而运用地震矩方法,考虑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该段的矩平衡断裂破裂模型;最后,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各破裂源特征化地震的复发间隔、震级大小和不确定性,以及他与中小地震的联合震级分布. 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较易发生单段破裂,复发间隔在100~150年左右.  相似文献   

9.
采用Ms和ML震级表对Varotsos和Lazaridou(1991)宣称成功的22个希腊地震预报作了评估。如果我们假定预报的震级为Ms(预报的震级表在电报中未指明),用震中初步测定目录(PDE)估算地震活动性,我们发现有74%是虚报的(它们并不和某一指定的地震相关),9%偶然相关(任何一个或更多地震的随机概率p〉50%),以及17%是不确定的(0.15〈p〈0.40),没有什么成功预报其置信水平  相似文献   

10.
鄞县ML3.9和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0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3.0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SSW,破裂速度为2.7km/s,破裂尺度为0.39km;4.7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WW,破裂速度为2.3km/s,破裂尺度为0.41km。  相似文献   

11.
震源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白彤霞 《地震学报》1991,13(4):401-411
本文根据建立在平均二维破裂模式基础上的地震定标律,导出了地震矩 M0与各常用震级之间(1gM0-MS,ML,mb),各种震级之间(Ms-ML,Ms-mb,ML-mb),各震源参数之间(断层长度IgL,断层面积 lgS,平均错距 lgD-Ms,拐角频率 1gfc-ML)的各种常用的关系式.利用这些关系式,由一个震级值就可以估算出一系列震源参数.本文还求出了平均破裂速度 Vr=2.65km/s,总破裂时间 T(s)=0.5L(km),平均位错速度 D(t)=11.4m/s.用矩震级 Mw 度量地震的大小,有四个优点:(1)地震矩反映了形变规模的大小,因此是度量地震大小的最佳物理量.(2)它是一个绝对力学标度,对任何大小地震都有意义,可测量,且不产生饱和问题.(3)它和我们已熟悉的震级标度可衔接.(4)它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用于宽尺度的地震统计.因此,Mw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震级标度.   相似文献   

12.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总被引:167,自引:70,他引:9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远场体波波形记录结合近场同震位移数据,根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轨迹,构造了一个双“铲状”有限地震断层模型,利用反演技术重建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汶川大地震主要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的逆冲兼右旋走滑破裂事件.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显示两个高滑动区先后发生在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最大滑动量高达1200~1250 cm,且破裂过程也显示一定的复杂性.地震破裂的平均走滑量略大于平均倾滑量,与多种观测资料获得的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变形相一致,推断是由于长期区域应力场作用和龙门山地区特殊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孕育了这次千年尺度的强烈地震.  相似文献   

13.
交城断裂带北段最大潜在地震发震概率评估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太原市目标区交城断裂带的定量研究,特别是对活动断裂上的古地震资料进行的系统、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建立了反映该断裂地震地质特点和运动学属性的复发模式和概率模型.引入震级-地表破裂长度、震级-震源破裂长度、震级-断层破裂面积以及震级-地震矩的经验关系进行震级估计,最后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交城断裂带北段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复发模式的建立兼顾了泊松和准周期两种模式,利用专家意见法组合相应的Poisson模型和BPT模型,计算活动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复发概率.结果表明,交城断裂带北段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Ms7.2级,而未来50a、100a、200a发生Ms7.2级地震的概率分别为2.1%、4.0%和7.9%.  相似文献   

14.
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动力学背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了Ms7.3级地震,其发震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贡嘎错断裂带.由于地处高山无人区,存在区域历史地震漏记,但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活动是完整的,近20年来强震活动增强.综合分析认为,2008年于田Ms7.3地震可能加速了本次地震的发生.根据经验统计关系估计,2014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为30-40km,最大水平位错量为1.0-1.5m,地震的复发周期为300-400年.通过阿尔金断裂上前人资料和区域构造的综合分析,认为2014年于田地震是在青藏高原向北东运动背景下左旋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向南西端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白沙河段最大地表水平位移量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翔  何宏林  魏占玉  董绍鹏 《地震地质》2008,30(4):1004-1011
最大同震位移量是活动构造研究、断层活动特性判定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关系到地震危险区最大震级、地震复发间隔的确定等定量评估。地震地表破裂的同震位移分布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汶川8.0级地震是一个以逆冲型为主的破裂事件,同震位移多表现为垂直位错,同时也存在右旋走滑位移,这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破裂面上擦痕所显示的运动方式基本一致。此次地震的最大同震水平位移量为4.5m,附近还有高达5m的垂直位移量。破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表明,最大水平位移量可能是逆冲量沿不同方向破裂带分解以及断裂倾角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历史记载的公元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震级及其发震构造目前仍存有争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沿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分布一条长约75km的左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其最大同震水平位移约2.1m。综合分析该地表破裂带特征、探槽揭露信息、测年结果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等资料,认为当江段应为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发震断层,基于震例类比和经验公式估算该次地震的震级为71/2级。沿甘孜-玉树断裂的历史地震破裂分布显示,玉树段在隆宝镇以西存在近50km长的破裂空段;当江段距1738年地震的离逝时间也可能已经接近其地震复发周期,上述两个段落未来均存在大震危险。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everal differently scaled strike‐slip faults were examined. The faults shared many geometric features, such as secondary fractures and linkage structures (damage zones). Differences in fault style were not related to specific scale ranges. However, it was recognized that differences in style may occur in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e.g. dilational/contractional relays or wall/linkage/tip zones), different locations along the master fault or different fault evolution stages. Fractal dimensions were compared for two faults (Gozo and San Andreas), which supports the idea of self‐similarity. Fractal dimensions for traces of faults and fractures of damage zones were higher (D ~1.35) than for the main fault traces (D ~1.005) because of increased complexity due to secondary faults and fractur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nother fault evolution study, single event movements in earthquake faults typically have a maximum earthquake slip : rupture length ratio of approximately 10?4, although this has only been established for large earthquake faults because of limited data. Most geological faults have a much higher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 fault length ratio; that is, approximately 10?2 to 10?1 (e.g. Gozo, ~10?2; San Andreas, ~10?1). The final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on a fault is produced by accumulation of slip along ruptures. Hence, using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from earthquake faults, such as earthquake slip, recurrence interval,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and fault length, the approximate age of active faults can be estimated. The lower limit of estimated active fault age is expressed with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earthquake slip and recurrence interval as T ? (dmax /u) · I(M).  相似文献   

18.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相似文献   

19.
分析地震波估算地壳内的应力值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81,3(3):251-263
本文讨论了利用破裂力学理论说明地震破裂的过程, 认为地震本质上是岩石在应力作用下的低应力破裂现象.它是岩石中的裂纹不断稳态扩展、最后进入失稳扩展的结果.分析了在扩展过程中应力和位移的变化, 发现任何将要破裂的那一点的应力都要由初始应力0升高到屈服应力y 以后才破裂, 破裂后裂纹面上的点的应力降到0.在破裂前和破裂后的位移, 都可由弹性力学方程给出.在破裂的一瞬间破裂的端点产生的非弹性位移, 则不能由弹性力学方程给出.它可以由断裂力学中的裂纹滑开位移公式近似给出.根据位错模式由于计算弹性波辐射场的位错量 D(, t), 正是破裂瞬间产生的非弹性位移, 所以用弹性位移公式来计算地震位错量是错误的.我们采用了裂纹滑开位移公式来计算地震位错量, 从而导出了较合理的计算地震释放总能量的公式 ET=yDS(y 为屈服强度;D为平均位错;S 为断层面积)以及估算初始应力值0的公式:0 =[Dmax/L4y/(1-) ]1/2(L 为断层长度).用它们计算了一些地震的 Er 和0, 分别列于表1和表2.这些结果比以往的结果要更合理一些。 结果表明:(1)地震多数是在低应力作用下(即低初始应力)发生的(约100——200巴);(2)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比地震波能量大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0.
西藏崩错8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其破裂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1年11月18日,西藏那曲崩错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表产生了长达约91公里的破裂带。本文总结了该破裂的几何、位移分布特征,讨论了破裂的形成机制和崩错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