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黔西南州冰雹与暴雨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兴义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两年来,观测到多次冰雹、暴雨天气过程,对其中几次典型个例作分析得出兴义地区冰雹与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冰雹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冰雹回波强中心高度高,达8Km以上,暴雨回波强中心高度在7Km以下;通过对回波径向速度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冰雹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回波强度、回波速度等产品来判断分析,得出牡丹江地区此次局部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具有移动速度缓慢、高度高、中心强度强、速度场上有明显的逆风区结构、垂直风切变明显等特征,利用这些回波特征是判断此次局地短时暴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杨松福  汪德  郑芬 《贵州气象》2006,30(1):18-20
通过对强对流天气典型个例的分析,得到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强回波高度高,达6~8Km,而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强回波高度仅3~4Km;冰雹、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局地暴雨、大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或停滞。冰雹、雷雨大风和暴雨天气的产生与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或辐合流场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赣南"10.28"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速度、降水回波、雨强等资料的分析,发现"10.28"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期间,赣南上空1000m以下为偏北气流,1000~1500m左右为偏南急流,1600m以上为西南气流,这种气流结构是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环境场;在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降水回波特点是大部分降水时间的回波强度在20~30dBz,回波结构呈弥散状态,降水回波范围广,回波雨强偏弱;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以层状云降水为主,但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5.
根据“85—06”数字化雷达强对流、暴雨回波和长江上游暴雨、云雨概念模型研究课题的要求,使用1986—1995年成都“713”彩色雷达回波传输系统和成气院WRDPS天气雷达数字处理系统收集的大量灾害天气回波资料,对盆地内强对流、暴雨天气雷达回波进行诊断分析,寻找强对流雷达回波识别判据及移动发展规律,综合卫星云图资料及天气模型制作短时短期预报,本工作还对长江上游成都、重庆雷达拼图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在486微机上使用中文Windows3.1操作系统,并完成了与成都区域气象中心DECNET的联网。1995年第四季度,针对成都气象学院数字化雷达收集的回波资料,研究了回波强度与降水强度的统计关系,并与原713雷达采集大量降水回波作了对比,以适应新型数字化雷达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40,自引:11,他引:29  
通过近 2年的观测 ,收集了一些新的、不同类型的强天气个例的回波资料。对其中典型个例的分析可以得到北京地区的一些强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冰雹、雷雨大风回波高度高 ,达 1 2km ,暴雨过程回波高度仅 7km ;冰雹、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 ,而局地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通过对多普勒径向速度图的分析 ,可以得出冰雹、雷雨大风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地形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山西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闪电发生频数、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段,闪电发生的位置与雷达强回波位置有时相同,有时偏离,有时甚至无闪电发生。雷达回波显示,在低层存在不利于对流发展的环境风场特征时,降水回波在向测站移动的过程中趋...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ADTD雷电定位显示监测系统资料和郑州714CD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河南省2004--2006年8次雷雨大风伴局地冰雹和强暴雨两类强雷暴天气的地闪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观测事实出发,分析了河南8次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风冰雹类回波强度为50~60 dBz,暴雨回波强度一般为40~55 dBz。暴雨地闪频数明显多于大风冰雹类;大风冰雹类天气以正闪为主,正闪比例在50%以上,暴雨正闪比例在6%以下;最大正、负闪强度可以出现在强雷暴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时段。块状单体回波出现或出现前,地闪已经出现,移动过程中的强回波带,少量地闪出现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前方20~30 km内,此地闪能很好地预示强回波未来移动方向;对于暴雨类天气,地闪不能很好预示降水的开始,地闪频数的增加预示强暴雨进入持续阶段,地闪减弱比暴雨回波减弱有明显的提前量。雷雨大风冰雹和暴雨持续阶段其正闪密集区和负闪密集区都同40 dBz的强回波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雨大风持续阶段地闪数频数突增,整个时段地闪频次具有单峰特征;暴雨整个时段地闪频次具有双峰或多峰值特点以及高频数地闪持续性特点;1小时地闪频数强暴雨远大于雷雨大风冰雹类。暴雨类0℃、-10℃、-20℃层高度及云顶高度一般高于大风冰雹类,△H_(-10~0℃),△H_(-20~0℃),△H_((?)~0℃)三层高度差也大于大风冰雹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扎兰屯同一地区局地暴雨和冰雹在雷达回波图像上的对比分析,得出冰雹和暴雨在雷达图上的反映有很大的不同:冰雹的回波强度梯度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值较暴雨的要大;冰雹天气回波顶高(ET)比暴雨天气的回波顶要高许多。但具有径向速度产品都存在着逆风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月3日和7月2日,长春地区先后发生了冰雹及暴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上述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次天气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较为相似,暴雨天气有两条水汽通道建立,湿层较厚,存在明显的暖平流;冰雹天气中低层有明显冷空气切入,并且存在一个明显的上升运动中心。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冰雹天气回波强度要远远大于暴雨回波;暴雨过程速度场存在一条辐合线,该辐合线东移转向且零速度线成S型;冰雹的回波顶比暴雨天气的回波顶高度高,并且强回波区所达到的高度也比暴雨高得多。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产品VIL在这两次天气的对比分析中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莲梅  杨涛 《干旱气象》2004,22(2):11-16
阿克苏北部绿洲是强对流天气的高发区,虽然强对流暴雨和冰雹均为强对流天气,研究表明它们均发生在副热带锋区上,而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均有显著不同:(1)暴雨的影响系统主要以西方路径的锋区小槽和中亚低槽为多,北支槽最少,冷空气弱且湿;冰雹以锋区小槽和北支槽为主,中亚低槽为少,冷空气相对强且干;(2)强对流暴雨的高空急流比冰雹弱,且存在一支低空偏东急流,冰雹不存在;(3)均位于湿舌区,但暴雨区湿度从低层到中层比雹区大,暴雨区850~500hPa均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尤其低空急流输送充沛的水汽。雹区水汽输送较弱,且以天山山区向雹区的局地水汽输送为主。二者均有强的水汽辐合,暴雨区的水汽辐合比雹区强;(4)均有强的上升运动,冰雹850hPa的上升运动比暴雨强,700hPa二者相当,500hPa暴雨比冰雹略强。(5)均有强的不稳定性,暴雨的不稳定性强于冰雹。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CINRAD/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以及对流云数值模式等,对2011年6月17日发生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麦盖提垦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存在和有利的高低空环流形势配置的动力作用,是触发这次南疆西部局地强对流天气产生降雹的主要原因。在冰雹天气发展过程中,探测到了如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悬挂回波和中气旋等典型的冰雹云回波特征,这对冰雹天气邻近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冰雹云具有低层辐合、中层有一对涡旋、高层辐散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有利于冰雹云的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13.
冷涡条件下雹云的雷达回波分析及冰雹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伟福  刘敦训 《气象》1997,23(11):46-51
利用一次冷涡南下引起的两次强对流天气的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天气学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交冰雹及冰雹和暴雨回波的异同点,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和人工防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次罕见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R)、风暴相对径向速度(SRM)、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产品,分析了2004年6月20日华北南部罕见的冰雹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大风天气过程主要是由超级单体回波中的中尺度气旋引起的;该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原因是“指状”回波和超级单体回波的依次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39年海南岛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杨馥祯  吴胜安 《气象》2007,33(3):107-113
利用1966--2004年海南岛大风、暴雨、雷暴、冰雹、高温、低温、霜冻、雾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年发生日数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Mann—KendaⅡ法及Modet小波等方法诊断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指出:大风、雷暴和雾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分别于1992年、1984/1985年、1983/1984年之交发生突变;高温、暴雨趋频及低温、冰雹、霜冻频数总体趋少变化不显著,其中,冰雹、霜冻基本处于少变的稳定态势。高温、雷暴存在阶段性中高频周期,其他极端天气则存在长期和阶段性中低频周期;冰雹日数的变化周期趋于变短,其余极端天气则有周期变长趋势。初步说明海南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变化与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6.
雹云的3参数概率判别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山东省雷达回波资料,天气和灾情实况,统计了回波顶高Hm强回波区顶高Hz回波强度Z与降雹概率的关系,给出单,双参数判别雹云的指标,提出用3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判别雹云,指出了3参数识别指标对降雹的预示作用,这对强对流天气的短期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庆阳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新一代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利用基本数据产品和物理量产品,分析了庆阳市2005年5月30日强冰雹过程和7月1~2日连续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速度、云顶高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特征,并将2次过程的雷达产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和连续性暴雨回波反射率因子差异大,冰雹回波发展移动快,达50 km/h,中心强度超过50 dBZ;回波移动前沿梯度大,速度图上出现速度模糊,雷达探测出中气旋,云顶高度超过12 km;降雹前VIL出现跃增,中心超过20 kg/m2都有降雹。而连续暴雨强度只有25~35 dBZ,移速慢,零速度线分布有规律,能反映低空急流和冷暖气团移动规律,云顶高度低,仅为5~8 km,降水过程中VIL变化小。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CINRAD/CC雷达资料对2009~2012年34个冰雹天气个例进行了分析,统计归纳出南疆阿克苏冰雹天气发生前的环境条件和雹云雷达回波判识指标。结果表明:冰雹发生前期,当850 hPa与500 hPa温差≥30℃,地面露点温度≥10.2℃时,预示冰雹天气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对流有效位能在冰雹尺寸相对较大(≥10 mm)时指示效果较好,但对小范围局地冰雹的预报具有一定局限性;0~6 km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也能形成冰雹天气;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产生。雹云雷达回波具有的特征:组合反射率因子达到50 dBZ以上;径向速度场往往伴有逆风区出现,部分还出现风暴顶辐散特征;45 dBZ强回波核高度≥9 km,垂直剖面出现前悬回波、穹窿等冰雹特征回波;回波顶高6~8月超过12 km,5月和9月超过11 km;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阈值5月为18 kg·m-2,其它月份为30 kg·m-2;冰雹指数产品至少持续5个体扫出现实心大三角标识。  相似文献   

19.
雹云的判别方法与短时预报统计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江苏省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资料、天气与灾情实况和探空资料,讨论了降雹概率与回波顶高的关系。用独立参数降雹条件概率公式判别雹云,并对条状和带状回波移向与高空风向间的偏角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建立的统计模式,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阿克苏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挥雷达监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制作出精细化的临近短时预报,应用2005-2006年63次冰雹云回波资料对雷达回波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5—8月强对流天气的回波特征。阿克苏强对流回波强度强,96.8%集中在40~60dBz,其负温区厚度很厚,正负温度区的厚度比平均为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