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全新世海侵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严钦尚  洪雪晴 《海洋学报》1987,9(6):744-752
本文讨论了全新世海侵对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的影响.海进初期,长江、钱塘江谷地首先遭海水浸淹.8000-7500年前的海岸线与古地形-7米等深线相近.7000-6500年前,海平面已与现代海面相当,海进达最大范围;当时长江、钱塘江、东苕溪谷地为河口湾,上海东部地区为浅海,杭嘉湖和洮滆平原有小型海湾和澙湖,太湖周围丘陵区为滨海沼泽和淡水沼泽.7000-4000年前上海西部岗身形成,4000年以来其东侧滨海平原快速向海推进,西太湖区封闭成淡水湖泊.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沿岸泥炭沼泽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沿岸的海陆过渡带,优越的水文地理环境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发育。海洋海退导致的海岸线变迁,是控制泥炭沼泽发育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间冰期和冰后期的海面上升期间,自海向陆发育了海侵基底泥炭;中全新世高海面期,在山前扇缘洼地和沟谷有泥炭沼泽发育;晚全新世海面下降期,泥炭沼泽主要发育在沿岸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汊河间洼地及平原上的河滩、阶地、古河道等地。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北岸与南岸现代岸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半岛北岸、南岸现代岸线差异显著,北岸岸线相对平直,沿岸海积砂体发育,海湾成因类型以次生海湾为主;南岸海积砂体不发育,海湾类型以原生海湾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海水动力条件、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及其河流地貌响应等。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浮山湾、汇泉湾、崂山湾海滩与海底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距今12000a,世界洋面已上升至今日海面以下60m处。而后海面继续回升,在距今6000a时,海面已上升到比今日海面还要高3~4m的位置,这就是汇泉广场下面存在海相地层的原因。也是唠山太清官门前存在干枯小泻湖的原因。大约在距今6000a时,青岛市的浮山湾、汇泉湾、唠山湾已经形成,并在海湾中,形成最初的海湾沉积。自那时以来,崂山湾变化不大;而浮山湾、汇泉湾则发生明显的变化。浮山湾展示为宽阔的沙滩形态,自上世纪60年代在燕儿岛建立船厂以来,大面积的沙滩已经消失。目前所见海岸完全为人造海岸,现已不存在海滩。汇泉湾与汇泉广场的填平有关,早期的海岸线,有可能到达中山公园的院墙一带。现在所见的第一海滨浴场也是人为建设所致。  相似文献   

5.
以典型的海湾区域为例,基于可行实用原则并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对陆海垂直基准的传递和统一进行研究,结合平均海面传递和GPS高程拟合方法,构建了典型海湾区域统一的海洋测绘垂直基准,实现了海湾区域海洋测绘中海岸地形图和水深图的无缝拼接。通过实例研究表明:研究路线正确,选择方法可行,成果精度符合《规范》要求,满足海湾区域测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闽江河口钻孔揭示的第四纪沉积物的生物、粒度和矿物特征,并探讨了闽江河口的演变历史。在中生代构造运动所奠定的地貌基础上,闽江自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以上升剥蚀为主,第四纪初期沙溪、富屯溪、建溪等河流即已流归闽江,形成了一条较大的河流,但当时河床大多基岩裸露,直至晚更新世晚期始接受洪冲积相沉积。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海面不断上升,但早全新世早期闽江河床仍高居于海面之上,仍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早全新世晚期,海水开始侵入闽江,形成了湖沼—河口相沉积。至中全新世,海面已上升至现今海面位置,海水沿闽江河谷入侵,闽江河口退至白沙附近,琅岐岛一带为海湾环境,并接受了相应的沉积。晚全新世河口下移,琅岐岛附近成为河口环境,形成了一套以河口沙坝相和河口相为主的沉积。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概述山东海岸类型及其动态的同时,指出了海岸带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着重分析了地面沉降、地震活动、海面上升、河口改道、海岸侵蚀、海水侵染、海湾萎缩、泻湖淤塞、环境污染等灾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沉积结构特征及~14C年龄资料,探讨了湄州湾的演变过程。晚更新世时,湄州湾处于低山丘陵及洼地和山谷相间的自然环境,受全新世海侵的影响,经历了形成初期,全盛期和相对稳定期的发育过程,文章还从距今近5000年以来的海水进退和几次高海面,讨论了海湾演变的“地动型”及“水动型”机因。  相似文献   

9.
卡佳挺着临盆的大肚子,踏进苏达克海湾,阳光在海面上闪耀,一个小生命悄然滑进海里,就像一条小鱼来到了自己的王国……  相似文献   

10.
海洋表层的海流把漂流在海面的杂物碎片、海藻和植物枝条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海上的漂流线。由于漂流线带有丰富的食料,因此也吸引了大批鱼类作为栖身觅食之处。作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爬行动物——海蛇也把漂流线作为“生存乐园”。在巴拿马海湾,漂流线有时可达几公里长,容纳了成千上万条海蛇。1932年,一条3公里宽,100公里长的“海蛇漂  相似文献   

11.
全新世胶州湾海侵及大沽河古河口湾的形成和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更新世盛冰期低海面时,胶州湾为陆地,大沽河流于其上,河口在黄海陆架边缘。全新世海侵时,海水沿古河道侵入,约在9.6kaB.P.左右,胶州湾地区被海水淹没,并于湾顶西北侧形成196km^2的大沽河溺谷型河口湾,当时大沽河河口退缩至今谈家庄一沽河镇(李哥庄)一带。随后,河流泥沙在该河口湾快速淤积,形成十余米厚的水下冲积扇和1~2m厚的冲积层,将溺谷湾充填。约在4kaB.P.左右大沽河河口外延至现今营海码头村、三角底一带。  相似文献   

12.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question of Holocene transgression on the southern plain of the Changjiang Delta.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gression, the paleovalleys of the Changjiang and Qiantang Rivers were covered by sea water at first.The shoreline of 8000-7500 yr BP coincided with the -7m isobath of paleotopography. Sea level had already been the present level about 7000-6500 years ago, and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reached its maximum extent. During the period, the Changjiang and Qiantang Rivers and the Dongtiaoxi valley were turned into estuaries; the eastern area of Shanghai became a shallow sea; some of the bays and lagoons were distributed on the Hang-Jia-Hu and Tao-Ge Plain; the hilly region around the Taihu Lake was coastal marsh and freshwater swamp. Gangshen on the west of Shanghai was formed 7000-4000 yr BP, and during the last 4000 years, the eastern coastal plain of Shanghai advanced quickly toward the sea, and partial clear land of the western Taihu Lake was enclosed and charged into a fre  相似文献   

13.
自南黄海辐射状沙脊被发现,尤其是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揭示了其全貌,并同时测得辐射状沙脊区存在辐射状潮流场(任美愕,1986)以来,对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成因,主要包括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形成机理与形成过程等,本领域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1)(李从先等,1979;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周长振等,1981;万延森,1982;刘振夏,1983;刘振夏等,1983,1995;耿秀山等,1983;夏东兴等,1984;夏综万等,1984;杨长恕,1985;黄易畅等,1987;张光威,1991;赵松龄,1991;朱大奎等,1993;杨治家等,1995;朱玉荣等,1995,1997;张东生等,1996;李从先等,1997)。 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形成机理及形成过程是与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持该区的辐射状潮流场是受海底地形与(或)局部弶港海湾形态控制而形成观点的学者,多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形成的同时或之后会反作用于海底地形,逐渐将海底地形改造成辐射状沙脊1)(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万延森,1982;张光威,1991),并且认为辐射状沙脊的形成需要几千年的时间1),或是一个历史过程(李成治等,1981),或经过最近一百多年的改造而形成(万延森,1982),或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以来(张光威,1991)。这种观点的本质在于认为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是由海底地形的初始辐射状形态决定的,辐射状潮流场的作用在于使具初始辐射状形态的海底地形的辐射状形式更好,即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对辐射状沙脊辐射状形态的形成不起决定作用。认为辐射状潮流场是由东海传入黄海的前进潮波与山东半岛南部的旋转潮波相交汇而形成,并且认为辐射状潮流场有可能自全新世海侵影响本区,或自7000年前以来就一直存在(对古海岸时辐射状潮流场存在的认识只是推测,尚缺乏证据)的学者,多认为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是由该区潮流场的辐射状形态决定的(周长振等,1981;刘振夏,1983;夏综万等,1984;杨长恕,1985;黄易畅等,1987;朱大奎等,1993;朱玉荣等,1995,1997),即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对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起决定作用。这两种观点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4.
黄海南部陆区冰后期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内全新统与上更新统间普遍发现沉积间断。晚更新世古地形呈东个完南向西北逐渐抬高的掀斜状。本文以李堡孔为例,讨论了全新统垂向层序,自下而上由滨海,河口海湾,近岸浅海和潮坪相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层序。全新世海侵层受古地形及三角洲进积、主河道南偏影响,表现明显的水平相变。通过对区内十几个钻孔剖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垂向演替及水平相变的规律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恢复了全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海进与岸线变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上百个钻孔的岩性岩相资料及数十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地下水化学及土壤易溶盐等方面的分析资料,结合古地磁、~(14)C测年成果,讨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海进、海退特征及海进对地下咸水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勾划了全新世海进盛期此区的海岸线,讨论了全新世海岸线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6.
苏北全新世海进与古砂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凌申 《台湾海峡》1994,13(4):338-345
本文探讨了苏北全新世以来的海进与古砂堤的演变地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苏北地区曾有海进,大约距今7ka左右,海进达到了高峰,里下河地区成为一片浅 海。此后,海面相对稳定,沿岸堆积作用显著,出现了西冈,中冈,东冈,新冈等古砂堤群,其成为苏北海岸变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广西沿岸全新世海侵过程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涛  黎广钊 《海洋学报》2015,37(3):70-76
通过分析北部湾广西沿岸3个地质钻孔的岩性、地球化学和有孔虫含量特征,确定了其沉积相序,在统一的高程坐标内,对各钻地层中沉积相的高程和年代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该区全新世以来海侵过程的区域差异;并以东亚全新世海平面波动曲线作为参照,估算了广西沿岸各主要海湾的构造沉降速度。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广西沿岸的海侵开始时间并不一致,这是由于各海湾构造沉降运动的区域差异造成的,东部的廉州湾构造基本稳定,而廉州湾以西则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构造沉降。构造沉降又导致了海平面波动过程的区域差异,进而影响到了地层形成,如海陆过度相沉积只发育于廉州湾以西遭受海侵时间较晚、相对海平面上升速度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第四纪沉积及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6个钻孔和461km浅层地震剖机测量获得的测年、微古、孢粉、藻类、古地磁以及岩持征和地震反射界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本区第四系划分为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对各时期的沉积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对不同时期的沉积相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地揭示。  相似文献   

19.
沙洲并陆与长江口北部岸线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凌申 《台湾海峡》2001,20(4):484-489
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岸南通-扬州南部经历了“浅海-陆地”的成陆过程。4ka,B.P.前,本区为一漏斗形的浅水海湾,河口拦门沙极为发育.4ka.B.P。以来,沙洲并岸,河口陆地淤长,长江口北部岸线呈东南延伸之势。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北翼全新统底界和“硬粘土层”的讨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以钻孔资料为依据,通过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14)C测年分析,认为应以第一海相层底板作为Q_4/Q_(1-3)界线,而不能机械地划在“硬粘土层”顶板;上更新统顶部属河漫、湖沼相沉积,后经暴露、脱水局部层段硬化而成为所谓的杂色“硬粘土层”;本区晚更新世末古地形呈由东、东南向西、西北逐渐抬升的掀斜状,并控制着全新世的海侵方向和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