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分析测试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α-HCH、β-HCH、γ-HCH、δ-HCH 4种异构体和HCB的含量,对该地区HCH和HCB的残留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HCH4种异构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β-HCH和γ-HCH为主要的残留物。ΣHCH残留量介于0.42~44.96 ng/g之间,平均值为5.09 ng/g;ΣHCH残留量在不同类型土壤和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中差异不明显。农业土壤中α-HCH/γ-HCH比值均接近于1,指示该地区土壤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也可能有新的污染源存在。土壤中HCB平均值为5.51 ng/g,总体残留水平比较低,且在水田中的残留量高于在旱田中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公园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测定广州市典型公园的冬季和夏季表层土壤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研究了OCPs的残留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并与附近地区相比较,结合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土壤中OCPs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冬季和夏季土壤中,六六六类(HCHs)的残留水平分别为0.29~6.26 ng/g和0.60~8.07ng/g,平均值分别为2.06和2.44 ng/g;滴滴涕类(DDTs)的残留水平分别为3.27~38.8 ng/g和1.46~35.5 ng/g,平均值分别为12.4和12.5 ng/g。两类OCPs都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自然背景值。较低的α-HCH/γ-HCH比值和γ-HCH>β-HCH,有可能仍有林丹的使用所致。一些公园可能有新的外源DDTs的输入。历史悠久且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公园土壤中OCPs含量明显偏高。对于大多数新建且相对偏僻的公园而言,表层土壤一般都未见明显的OCPs污染。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降解程度和来源途径,采集了山东烟台9个不同地质单元苹果园根系土壤和剖面土壤样品,用电子捕获检测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结果表明,研究区所有类型根系土壤中DDTs和HCHs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土壤限值(500 ng/g);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及检出率均高于HCHs,DDTs检出率为100%,平均残留量为71.7ng/g,而HCHs的检出率为19.70%,平均残留量为7.9 ng/g;根系土壤中DDTs各异构体平均浓度依次为p,p’-DDT>p,p’-DDE>o,p’-DDT>p,p’-DDD,而HCHs大部分以α-HCH形式存在,部分以β-HCH、γ-HCH存在。不同类型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布特征明显不同:DDTs在棕壤土(臧家庄)中最高(145.5 ng/g),在中粗粒砂土(武宁)中最低(24.1 ng/g);而HCHs在细砂质壤土(蛇窝泊)中最高(27.9ng/g)。各剖面土壤DDTs均在<20 cm层位中残留最高。DDTs和HCHs来源解析表明:研究区土壤为好氧条件;麻砂棕壤(官道和桃村)、黏细壤土(牟平)、细砂质壤土(蛇窝泊)和棕壤土(臧家庄)近年来仍有新的DDTs输入;大部分根系土壤均未发现HCHs新来源,但麻砂棕壤(桃村)在HCHs禁用后可能仍存在林丹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采集帽峰山地区典型小流域主要林地类型(青冈林、毛竹林、凤尾竹林、桉树林)原状土样进行土壤剖面(0~20 cm、20~40 cm、40~60 cm)渗透系数及其相关因子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林地类型土壤渗透系数在剖面上均表现出从上到下递减的特点,毛竹、青冈、凤尾竹、桉树林的土壤剖面渗透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3.64~4.91、10.49~3.63、8.16~2.96、7.92~3.71 m/d。由于20~40 cm、40~60 cm土层渗透系数差异性相对较小,土壤渗透性剖面可简化为上、下两个亚层,上部亚层渗透系数是下部亚层的1.89~2.42倍。各种林地类型土壤渗透系数与孔隙度、根密度呈正相关,与干容重呈负相关,与根径关系相关性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渗透系数与干容重、根密度、根径之间的相关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均表现出与孔隙度之间存在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用气相色谱方法对新疆奎屯河流域五个采样点的土壤样品中残留的 HCH 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北新区葡萄园 HCH 残留量最高,HCHs 达 2 415.46 μg/kg,远远超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粮食类产地土壤质量指标 (≤500 μg/kg).其次是古尔图镇北 11 km 棉地,125 团西侧 2 km 弃耕地,古尔图镇北 6 km 棉地,苏来曼克斯套林场.HCH 在土壤剖面中的纵向分布总体上是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而降低.HCH 各异构体中以γ-HCH 残留最大,可能是使用林丹粉(主要成分是γ-HCH)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中部土壤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组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气相色谱法对吉林省中部土壤样品中有机氯农药的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土壤中有机氯农药以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为主,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和七氯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总DDT含量为0.02~69.35μg/kg,平均含量为3.01μg/kg;总HCH含量为0.47~13.47μg/kg,平均含量为2.00μg/kg。p,p′-DDE和p,p′-DDD为DDT的主要存在形式,主要为过去输入的DDT的降解产物,但近期仍有少量DDT的输入;HCH的4种异构体中以β-HCH为主,α-HCH与γ-HCH的比值较低,表明HCH在土壤中残留的时间很长。  相似文献   

7.
广东某硫酸冶炼工业区土壤铊污染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及富集指数法(EF)对广东某硫酸厂含铊黄铁矿冶炼废渣堆渣场周围土壤铊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废渣周围土壤已受到了明显的土壤铊污染,铊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0~165cm范围,并且表现出沿垂直方向向下迅速降低的特点;土壤表层的铊吸附量未达到饱和状态,铊污染物将继续在土壤表层发生累积作用。Igeo与EF法对铊污染评价结果相似:废渣下伏土壤0~6cm范围铊污染达到中度污染水平,而在土壤约85~15cm以下为无至轻度污染水平;15cm以下没有受到土壤铊的污染;相对于下伏土壤剖面,废渣外围土壤污染更为严重,其中表层土壤0~1cm铊已经达到显著污染,土壤2~105cm范围内铊为中度污染,而在土壤约15cm以下铊为无至轻度污染。两种方法应用于工业区土壤铊污染水平分析是可行的,但是不能表明铊在土壤中存在状态、迁移能力以及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用普通的铜片,收集密封于玻璃瓶中粉末(土壤)样品释放的氡的衰变子体,通过α仪测量α粒子数来测定样品中的镭,以达到找矿的目的,简称为镭法。此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每克样品中含镭2.7×10~(-15)克),工效高,成本低和便于推广使用等优点。根据8个矿区的20条剖面上的700多个样品的测量结果表明,镭法发现异常的能力比γ测量强,与~(210)Po法相当。文中总结了深部盲矿,地表矿化和非矿异常地段上的镭法、~(210)Po法和γ测量的异常强度及其剖面曲线形态,以及镭与~(210)Po比值等特征的变化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可以区分深、浅部矿化。综合应用镭法、~(210)Po法和γ测量可作为异常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100km~2面积上771个水系底沉积样品的测镭试验,表明镭法亦可用于铀矿区调、普查阶段。  相似文献   

9.
9种有机氯农药(α-HCH、β-HCH、γ-HCH、δ-HCH、六氯苯、p,p’-DDE、p,p’-DDD、o,p '-DDT和P,p’-DDT)和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PCB 28、PCB 52、PCB 101、PCB 118、PCB 138、PCB 153和PCB 180)是我国地下水水质调查的必测和选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采用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和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监测分析技术,无法对地下水中这16种痕量和超痕量典型含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建立了地下水中16种典型含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固相圆盘萃取-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目标物检出限为0.10 ~0.20 ng/L,基体加标回收率为61.9% ~93.3%,精密度(RSD,n=5)为2.41% ~20.0%,能够对地下水中痕量目标物进行准确定性和定量.应用该方法检测了两个地区16个地下水样品中的目标物.结果表明,两地实际样品中均未检出多氯联苯,而普遍检出急性毒性最强的γ-HCH和致癌活性最高的α-HCH,根据α-HCH和γ-HCH浓度的比值可以初步判断,两个地区的地下水样品有受到新的HCH排放源污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中全新世水稻土的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人研究认为,在长江下游地区绰墩农业遗址的全新世地层中存在2个古水稻土层,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土壤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证据。为了寻找土壤学证据,在江苏省昆山市绰墩遗址P-01垂直剖面中连续采集了12个样品,分别测定了全氮(TN)含量、总有机碳 (TOC) 含量、粒度组成、质量磁化率以及粘土矿物组成。结果显示,从剖面底部(200cm)到100cm处和从57cm处到现代土壤表层,TOC,TN,TOC/TN比值、高岭石含量以及高岭石/伊利石(K/I)比值两次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它们的曲线形态基本一致。这些特点有可能说明P-01剖面中包含着两次成壤过程:第1次形成了古土壤层(160~100cm),第2次形成了现代水稻土(57cm~现代土壤表层)。但TOC和TN以及水稻植硅石资料不支持在深度57~42cm段存在古土壤的观点。从200cm到130cm处,磁化率和粘粒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此处具有长期淹水的特征。现代水稻土的研究表明,水稻田排水过程中可能使部分粘粒被带走流失。因此,粘粒含量从200cm到130cm处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能与中全新世的人工排水有关。研究资料与考古学、孢粉学和植硅体资料共同说明,该古土壤层(160~100cm)很可能是古水稻土。古水稻土的确认将为农业考古和古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祁连山地区受到过度放牧影响而退化为以狼毒为优势种的高寒草甸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水平空间异质性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速度随深度的增加也趋于减少;土壤水分分布的变异系数在浅层和深层土壤较大,在中层土壤较小. 在水平方向上,0~40 cm土壤水分具有中等空间变异性,其中10~20 cm土壤水分变异性主要受根系的影响,随机部分引起的变异性最大;而在其他土壤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减弱,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异质性程度增强. 整体上,土壤水分含量与微地形关系密切,与距离溪流的远近程度正相关,与高程分布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崇陵流域土石山区坡面优先流发育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孔隙优先流对山坡产汇流过程有重要影响。为摸清太行山土石山坡不同坡位点(坡顶、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脚)的大孔隙优先流发育路径规律,以崇陵流域的典型山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亮蓝染色剂开展了野外双环入渗染色剂示踪试验,并从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对比分析大孔隙优先流发育路径。结果表明:(1)从坡顶到坡脚,垂直方向优先流发育减弱,水平方向优先流增强。(2)坡中以下,大孔隙优先流水平发育明显;而坡中以上,垂直方向优先流发育明显,水平方向大孔隙优先流鲜有发育。(3)崇陵流域土山区坡面表层深度20 cm以上很少出现水平方向的优先流侧向补给,为垂直向下的活塞式下渗方式。20 cm以下开始出现水平方向的大孔隙优先流,30~70 cm为优先流发育显著区。以上结论可以为基于优先流的山坡产汇流模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揭示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深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在黄土高原共布点234个,采集深剖面土壤水分样品12198个。采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在垂直方向上(0~500cm)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分布特征;②土地利用对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的数量及垂直分布规律具有显著影响;③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深度(0~500cm)的变异系数、空间异质比等参数的垂直分布均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这些参数在表达土壤水分变异的效果上具有一致性。相关结果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土过程调控、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seismic behaviors of a shallow-buried small spacing tunnel with asymmetrical pressure. The key details to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including test equipment, model similarity relation, similarity constant, model box, physical model, layout of transducers, seismic waves, and loading system were present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haking table test was also carried out by using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Fourier spectrum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 are different at the same measuring point. The structure of tunnel transforms the Fourier spectrum of horizontal direction. (2) The stability of middle rock pillar is poor under seismic wave action. The anc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stability of middle rock pillar. The dynamic strain of anchor has accumulative effect. (3)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significant agreement with the shaking table test results. (4) Compared with type of seismic wave, peak seismic wav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unnel. The peak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he tunnel is linear with the peak seismic wave,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The peak acceleration response is nonlinear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5) The axial force of cross section at arch foot is larger than other position. The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of 10 cm seismic isolation layer is better than 5 and 20 cm.  相似文献   

15.
洪勃  李喜安  王力  孙建强  简涛  孟杰 《中国地质》2021,48(3):900-910
土颗粒的形状及其空间方位的择优取向是导致宏观土体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借助Quanta FEG型电子显微镜扫描照片所包含的相关信息,揭示其微结构在水平向和垂直向上的差异,并对该微观结构的各向异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1)水平向和垂直向切片中颗粒的圆形度R_0具有正态分布特征,无论垂直向还是水平向土壤颗粒均以次圆形、圆形和非常圆颗粒为主。(2)水平方向切片中颗粒的方位角具有一定的WN-ES的优势方向,而垂直向切片中土颗粒的长轴有与地面平行的优势取向,且埋深越深这种趋势越明显。(3)水平切片中土颗粒的各向同性性质更为显著,而垂直向切片中颗粒的各向异性性质更为突出,且随埋深的增加,各向异性增强。(4)水平向和垂直向切片中颗粒总的概率分布基本表现为随机分布,粉粒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是导致这种无序分布的重要原因,相对于粉粒而言细砂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排列具有方向性。分析表明,颗粒的方位角和各向异性率对黄土微观各向异性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同时,颗粒的方向性对黄土高原的古气候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中石油污染物具有不稳定性,随环境改变易向周边发生二次迁移,危及周围土体和水体。本文以滨海地区石油污染盐渍土为研究背景,考虑污染强度、石油污染物在土中的存留时间、土体密度为变量参数,探索即时淋滤和过时淋滤条件下土中石油污染物的二维向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即时淋滤条件下,石油污染物强度越大,其在盐渍土中迁移的越深,最大迁移深度为6 cm。干密度(1.2~1.4g ·cm-3)对盐渍土中石油污染物迁移深度的影响较小,但干密度越大,土体对石油污染物的截留能力越强,相同深度处石油污染物的浓度越低。在水平方向,污染强度越大,密度越大,石油污染物在土体中沿半径方向浓度递减幅度越大;过时淋滤条件下,石油污染物在竖直方向的迁移规律与即时条件下相似,但表层盐渍土对石油的截留能力更强,其在盐渍土中迁移的最大深度为4 cm,土体对石油类污染物的最大截留率为99.98%。在水平方向,污染强度越大,密度越小,石油污染物在土体中沿半径方向浓度递减幅度越大;盐渍土对石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增大密度有利于提高吸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北京郊区农田土壤中HCH残留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郊区农田分析区的土壤样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各种HCH异构体检出.在所测样品中,HCH异构体平均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σ-HCH、β-HCH、γ-HCH、α-HCH,而且在各个样品中γ-HCH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说明在土壤中没有新的HCH进入.与商品HCH进行比较,w(α-HCH)和w(γ-HCH)明显下降,w(β-HCH)和w(σ-HCH)却相对上升了,分析得出异构体之间的降解转化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α-HCH、γ-HCH、σ-HCH、β-HCH.初步评价近年没有新的HCH来源污染本区,但仍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