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柯敏  刘杰  杨鲲  王旭杰  杜宁 《海洋测绘》2021,41(3):37-41
在目前海洋测绘中,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采用静态同步观测方式,通过联测不少于2个已知控制点实施.为探究少于3个已知控制点时能否有效开展平面控制测量,结合工程试验,采用RTX后处理(RTX-PP)技术获得控制点ITRF2014框架当前历元坐标,然后根据已知控制点数量情况,分别采用四参数平面坐标转换、坐标平移转换、框架及历元转换...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用于海岛礁大地基准建立的可行性,将PPP解算的坐标结果及其经过历元和框架转换后的坐标结果,分别与其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 2000)的已知坐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历元和框架转换后的PPP坐标结果与CGCS 2000坐标仅存在厘米级的差异,能够满足布设海控一级点的精度要求,可为PPP技术用于我国海岛礁大地基准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深远海潮汐动态变化信息的实时监测,在历元间差分模型基础上进行星间差分,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星间历元间差分的精密单点定位算法。利用1Hz静、动态实测GPS数据验证结果表明,静态观测下X、Y、Z方向的历元坐标差均小于1cm,各坐标分量精度(RMS)优于0.16cm;海洋浮标低动态下,与成熟的GAMIT/TRACK软件解算结果比较,二者在X、Y、Z方向的坐标差较差均小于2cm,各坐标分量较差精度(RMS)优于0.5cm。  相似文献   

4.
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是我国围填海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由海域管理向土地管理转变的法定程序,在推进围填海"控增量,减存量"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为规范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测量工作,2021年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测量规范》(HY/T 0318-2021).文章梳理了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海洋航空摄影测量中,由于外业控制点和航线连接点的选取困难,使大比例尺独立岛屿的测量精度无法保证.将IMU/DGPS在海洋航空摄影测量中加以运用,通过无控或稀少控制的辅助空中三角测量解算方法,探讨在大比例尺独立岛屿测量中的控制点布设要求,为海岛(礁)的外业控制点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万宁日月湾离岸岛为例,分析研究了离岸人工岛的填海方式在环境物理、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等方面的正负效应,最后参照国外实证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建议。结论:(1)日月湾人工岛填海造陆引发的较多环境正效应(区别于其他填海造地方式)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效应和生物效应两方面;(2)日月湾人工岛不占用自然岸线,且新形成人工岸线2km,提高了海洋资源利用效率;(3)日月湾岸线冲淤达到再次平衡的时间为6年,最大堆积和侵蚀宽度分别为132m和8m;(4)建议通过围填海立法,加强综合管控,使我国围填海造陆走上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法制之路。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在声速剖面未知的条件下计算海底控制点水平坐标的方法,根据流体静力学方程将海底应答器的压力值转化为深度值,并以此深度值作为等效声速剖面法的参考深度,基于等效声速剖面法与船底换能器到海底应答器声波的传播时间计算各历元的测距值,通过圆走航利用距离交会法确定海底控制点水平方向的坐标。松花湖的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精度的浅海海底控制点水平方向的坐标。  相似文献   

8.
以青岛GPS标定站为参考,利用GetacZ710三防便携平板(含GPS接收器)对试验点采用单一GPS和启用MSAS辅助定位两种方式,采集多历元单点定位信息,获得试验点CGCS2000高斯投影平面坐标(x,y,h),对不同历元次数、不同采集方式、不同静态精密解算方法求取的坐标值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在北海区MSAS对GPS单点定位精准度具有一定增强效果,稳定性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9.
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测量已经是填海海域从海域转为陆地,向国土部门申请换发土地证前的一个规定程序,是落实海域法的重要保证,在国家海域和土地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海洋局颁发一系列配套法规文件及多部技术规范文件,建立起较为齐全的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和技术体系,但仍存在管理办法不完善、技术规范缺乏、验收标准模糊等问题,文章就验收测量工作中的施测手段、界线判定方法以及面积量算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籍调查资料是海域管理的重要资料,本文遵照海域、测绘等规范,结合围填海现状调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岸带确权填海项目海籍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项目填海位置与海域批复的位置存在偏移,为优化海域管理,针对海籍调查中宗海图绘制过程所涉及的海岸线、坐标系统、控制点等要素进行研究,得出应严格按照现行海域管理要求,使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及法定岸线,以确保准确可靠的海籍调查资料,发挥其在海域使用及自然资源规划管理方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填海人工岛的增多,其安全性备受关注。人工岛吹填区域软土地基物理力学参数差异大,地面沉陷持续时间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沉陷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精密水准测量技术,通过长期跟踪监测,分析了人工岛吹填区域的变形特征,综合评估了沉降稳定性,为人工岛的环境保护、后续设计施工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空旋翼无人机载LiDAR系统通过无人机平台集成三维激光扫描仪、定位定姿系统(Positioning and Orientation System,POS)为快速获取海岛、海岸带等测区地理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首先比较了旋翼无人机LiDAR系统与传统机载LiDAR系统的不同之处,然后在海岛测绘实例中分别使用中海达ARS-100机载LiDAR系统和华测AS-300H机载LiDAR系统进行了同一海岛地形测绘,期间使用GNSS RTK技术采集地面特征点三维坐标作为校核点,检验了两种国产旋翼无人机载LiDAR测量系统在海岛测绘中的定位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国产设备绝对精度均达到±10 cm以内,验证了旋翼无人机载LiDAR技术在海岛礁测绘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完善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交通基础设施,三亚市政府提出在红塘湾海域进行填海,用于机场及附属设施建设。而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三亚将重点保护和优化具有品牌效应的标志性景观地区。本研究运用空间视线分析及实景模拟分析法,分析三亚新机场填海工程对周边三个标志性滨海景区,即南山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风景区、鹿回头风景区的景观特征影响。分析结果认为:填海建设机场将对三亚重要滨海景观资源造成较大自然和人文冲击。自然景观方面,项目填海占据了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天涯海角风景区较大的视觉范围,大尺度的直线人工岛及大体量的人工设施将改变整体环境的"自然"特征。人文景观方面,天涯海角风景区的"天地尽头"景观意象受影响大,直接破坏"天之涯""海之角"陆海分界、海阔天空的意象;建成后噪音、灯光将破坏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肃静和庄严感,南海观音也将面临灯光、噪音的日夜干扰;对于鹿回头景区,"前无去路"的内涵将受到影响。建议项目用海评估论证应纳入区域景观影响的内容,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和战略需求,对新机场填海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全方位论证。  相似文献   

14.
根据WorldView卫星影像的特点,分析其原始定位精度,并结合海岛测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应用稀少控制卫星影像航天摄影测量平差方法,合理地进行控制点布设,同时有效控制外推岛屿的定位精度。对于独立海岛进行无控自由网平差,并量测一定数量的海岸水位点作为高程点,进行模型置平作业。通过比对实测瞬时水涯线,检查、检测其海岸线高程精度。最终保证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成果满足海岛(礁)测图卫星影像成图区的成果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收集7个时期的历史图件或卫星遥感影像,运用RS和GIS技术,进行信息提取和实测岸线数据验证,获取各时期浙江大陆海岸线矢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浙江大陆海岸线总体上表现为海岸线位置外推加快,平直的人工岸线不断取代曲折的自然岸线,部分近岸岛屿并入大陆,海岸线长度明显缩短,百年来人工岸线所占比例由48.01%上升至67.46%。(2)人工岸线和围垦面积变化规律总体呈现出3个明显阶段:1913—1970年自耕农时代高滩围垦阶段,人工岸线长度增加288.78 km,围垦面积仅增593.35 km2;1970—1995年集体农业时代联围堵港阶段,围垦面积快速增加,人工岸线长度反而减少;1995—2014年工业与城镇化建设围垦阶段,人工岸线长度增加116.66 km,而围垦面积剧增1 053.00 km2。(3)河口区大陆海岸线全线平移外推,海岸线长度则有增有减,1913年以来浙江主要河口区围填海面积达1 914.85 km2,占全省围填海面积的76.79%。(4)海湾区大陆海岸线变化以截弯取直为特点,岸线总长度持续减少,百年来三大港湾围填海面积达429.32 km2,占全省的17.22%。  相似文献   

16.
港珠澳大桥地处伶仃洋的湾口水域,东、西人工岛分别位于伶仃洋大濠深槽两侧。人工岛水域水深流急,潮流正面冲击人工岛,易造成人工岛海域水下地形发生大的变化与调整,最终形成以人工岛为中心的局部滩槽新格局。在大桥工程设计阶段,采用伶仃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人工岛建设后的伶仃洋水沙环境和水下地形冲淤进行了模拟计算。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人工岛对伶仃洋水域的水沙环境影响集中在人工岛上、下游各5 km水域内,人工岛呈冲刷趋势,岛体上下游形成以岛为中心的梭状淤积体。人工岛建设10年前后的水下地形冲淤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引起的海床冲淤变化趋势与数学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此为当初采用的数学模型预测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序列潮位资料,采用调和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澳门水域及附近海域历史潮波特性,并建立大范围二维潮流数学模型,以珠澳人工岛及澳门新城A区等大型工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澳门及附近海域水动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澳门站的年平均高、低潮位在2005—2008年间发生突变,与岸线变化强度的增大存在直接关系;随着澳门围填海强度逐渐减弱,浅水影响系数逐渐减小,涨落潮历时差逐渐减小;1986—2019年间澳门水域潮位变化幅度较小,十字门水道附近涨落潮历时比由1.16增加至1.19,澳门水域涨落潮不对称现象由上游向外海逐渐减小。围填海工程导致澳门水道潮量减小,涨落急流速普遍减小,澳门新城A区人工岛及珠澳口岸工程附近产生雍水现象,流速亦呈减小趋势;围填海工程使得澳门岸线由曲折变为平缓,使得澳门水域内余流略微减小。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以ADS40数码影像资料为基础,针对典型海岛测区的控制点布设,制定不同的布点方案,通过空中三角测量作业及平差实验,比较各种方案的数字空中三角测量成果精度,论证得出最佳、最优的外业布点方案,为海岛的外业控制点布设提供指导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