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1研究背景地震活动度S(下文简称S值)用于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的强弱程度,包括地震频度、平均震级、平均释放能量、最大震级以及地震空间分布的集中度及其记忆效应(谷继成等,1985)。在地震预测实际工作中发现,某些小区域小地震活动与周围中强以上地震活动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即所谓的“地震窗”。将“地震窗”与地震活动度S相结合,研究地震窗内S值异常变化与整个研究区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可以有效开展震情跟踪工作,为震情研判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计算吴忠地震窗(下文简称吴忠窗)内小震活动度S,分析宁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前S值的变化,探讨窗内S值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地震活动度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方法,对山西省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地震资料,通过S值空间扫描计算,绘制了山西省地震活动度等值线图。定量地表达了山西省地震活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胶东半岛及近海地区地震活动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果为:(1)自1350年以来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有两次较大的起伏,每次起伏的持续时间约为400年。在两次起伏过程中,均存在着一个活跃期和一个低潮期,且二者的持续时间大致相同,各为200年左右。目前,该区正处在第二个起伏的活跃期。(2)在地震活跃期内,存在着一个4.6年左右的准周期的波动现象。每一波动期,又可分为高S值和低S值两个阶段,其中高值阶段为3.3年左右,低值阶段为1.3年左右。目前该区正处在1970年以来第五个波动期的高值阶段。(3)地震活动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为五个高S值的集中区,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这五个集中区。这些集中区与该地区的活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利用我国丰富的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活动度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方法,通过S值空间扫描计算,绘制的我国地震活动度等值线图。为定量表达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川滇及邻区特定构造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强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合研究区1988年以来的8次地震发生前ML≥3.0级地震活动指标缺震(L值)、频度(N值)、活动度(S值)和危险度(D值)的曲线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下一次地震危险性时间的估计方法。川滇及相邻地区的地震模型ML≥3.0级群体地震活动的震兆曲线,能够很好地描述川滇区域地震活动强、弱变化的异常信息,临震信号是地震失稳的标志,有震异常和临震前的短临异常反映出的时间变化非线性曲线特征能够有效地给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前,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已开始由单一指标,定性描述向定量计算的方向发展。谷继成等〔1〕最近提出的地震活动度的概念,是将地震频度,地震能量(平均震级),最大震级和空间分布特征等各因子综合考虑,引用加权海明相对距离的概念定义综合表述地震活动性特征的量,它不仅包含了时、空、强各因子,而且将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推向了定量化。本文引用读方法做了聊考断裂周围地区的工作,并结合研究断裂带的具体情况,在其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密集条带因子 P,使读计算模型更加符合本区域的特殊情况。在研究了 S(T)(地震活动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后,我们又引用这一概念对聊考断裂做了空间扫描,进一步分析了 S(s)(地震活动度随空间的变化)在断裂每一段上的变化情况,从 S 的时空变化情况可知:聊考断裂带目前正处于一个较强的地震活动期,活动的重要范围集中在断裂中南段的菏泽—东明一带。  相似文献   

7.
前震序列地震活动度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宇卫 《中国地震》1991,7(2):47-54
本文试图用综合、定量地表征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强因素的地震活动度S值,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强弱程度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用S值通过前震来寻找地壳内部短、临震兆信息是困难的。但从八次中强震的S值变化曲线来看,有一段异常过程,围绕震中不同半径范围内的S值时序变化曲线则表明:震前在震中区一定范围内(一般在半径为100公里)S值有下降-上升-下降-上升(或上升发震)-发震的异常过程。因此,用S值作为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本文还试图将S值做为前兆震群的背景信息指标,结合前兆震群的其它指标,即:k值、h值、U值及p值对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的16个小震群序列进行了对比检验。  相似文献   

8.
采用可定量描述地震活动强弱程度的“地震活动度”方法,研究了新疆南天山东西二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发现地震活动自西向东迁移,强度逐渐衰减,东段的地震活动比西段滞后1年左右。进一步分析认为,由于 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使帕米尔地区成为应力高度集中区,这是南天山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华北地区地震目录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地震活动度S定量地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方法,通过S值时空扫描,给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分布图像及其特征。还重点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S值的时空分布现象。我们认为,用地震活动度定量地描述某时空域上的地震活动性的方法是可行的。同时还应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宁夏及邻区地震活动度S值时空扫描计算发现,该参数能有效的表征区域地震活动性状态。在2015年0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8级震前1.5年,震源区S值出现了高值异常,异常消失后在震源区发生5.8级地震。在计算中还发现震例前10年间,S值高异常多次出现,但研究区周围并未有5级以上地震对应,分析认为该异常可能是由于弱震目录中ML4.0级左右地震引起的,因此如何更合理的对计算参数进行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构造的测震学参数在鲁东-黄海地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基于构造的测震学参数分析为思路,利用地震构造分区和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检验了基于活动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方法的可行性;将活动地块内部(地质构造复杂且地震活动频繁)构造单元与测震学参数相结合,研究中强震前震源区所在的构造单元测震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提取具有中期预测意义的震兆标志,为中强震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郯庐断裂带(鲁东-黄海地块西边界带)及扬子地块(鲁东-黄海地块内部构造单元)D、C值异常过程明显,且各有特点,证明了基于活动地块内部构造单元的测震学参数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缘,近代地壳运动强烈,活断裂发育,强震频繁。本文总结了四川活动断裂研究从定性向定量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活动断裂研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川滇地区Lg波Q值层析成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和四川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化地震资料,开展了川滇地区不同频率的QLg层析成像研究,反演结果的空间分辨率小于100 km.反演结果表明,川滇地区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强烈,QLg高低值差异显著.川滇地区显著的高衰减区有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边界(即沿鲜水河至安宁河以及思茅—澜沧—普洱区),滇西北地区、龙门山断裂以西松潘—茂文地区、巴塘及理塘强震区等,Lg波高衰减区的分布与构造活动强烈、强震活动或大震破裂造成介质破碎区、低速区等相关,表明构造活动强烈或大震破裂造成的介质破碎、热物质沿活动断裂上涌等可能是川滇地区低QLg的主要成因.显著的低衰减区有川东盆地、滇东南地区以及金沙江、怒江断裂的中段区域,滇中块体内部也呈现出相对的低衰减特征.Lg波低衰减区与地震活动性弱、速度正异常等相关,表明川滇地区Lg波的低衰减区与地壳变形、地震活动性及水热活动弱、块体稳定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哈佛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和许忠淮认为1920mdash;1999年可靠的中国大陆震源机制解数据, 反演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上现代构造应力场.通过对FMSI反演程序多次的输入和检验, 得到了边界带上的应力场.边界带上最大主压应力sigma;1轴绝大多数近水平. 在90deg;E以西的中国西部大陆及邻区, sigma;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sigma;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NE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sigma;1轴水平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最小主压应力sigma;3轴倾角呈两极分布,西域地块区内活动地块边界带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缘部分段sigma;3轴倾角较陡, 而青藏地块区内sigma;3轴倾角近水平, 所以西域地块区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部相对于其它大部分青藏地块区, 有更多的逆冲地震.应力场在同一个边界带具有非均匀性. 北天山带、南天山带、西秦岭mdash;德令哈带、岷山mdash;龙门山带和安宁河mdash;小江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小一些, 西昆仑带、海原mdash;祁连带、东昆仑带、玛尼mdash;玉树带、澜沧江带和滇西西边界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大, 而喀喇昆仑mdash;嘉黎带和喜马拉雅带的非均匀性最显著.由于震源机制解数据的限制, 本文给出的是边界带上部分段的应力场.   相似文献   

15.
磁暴活动与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海地磁台记录的磁暴(K指数≥5)年频次分析发现,磁暴活动的周期有强弱之分,与云南省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对比分析看到,磁暴活动较强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的活跃期相对应,磁暴活动较弱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活动平静期相对应.目前,云南地震平静期已持续15年,即将进入第Ⅴ活跃期,大震发生的危险逐日增强.磁暴发生的数目和太阳活动有...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esults of spectral structure of crustal velocity inhomogeneity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based on the S wave envelope broadening algorithm. The spectral structure of 8~16Hz band is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crustal inhomogeneity and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ong earthquakes and inhomogeneit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trong and complex inhomogeneities of crustal medium are foun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In the upper part of upper crust, the strong and small scale inhomogeneities are imaged in the Longmengshan fault zone and the north of the Anninghe fault zone, the weak and large scale inhomogeneites are imaged in the section from Huolu to Daofu of Xianshuihe fault zone and the south of the Anninghe fault zone. In the lower part of upper crust, strong inhomogeneites are found in the Longmengshan fault zone, Lianfeng fault zone, the north of the Anninghe fault zone and the sections from Huolu to Daofu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weak inhomogeneites are found in the section from Daofu to Kangding of Xianshuihe fault zone. In the middle crust, strong inhomogeneities are observed in the section of the Baoxing to Dujiangyan, the Baoxing to Kangding, and Kangding to Shimian, and weak inhomogeneities are observed in the northwestern section from Huolu to Kangding, and the Lianfeng fault zone. Comparing the medium inhomogeneities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 our results suggest existence of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Strong earthquakes are often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ry zone between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inhomogeneiti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medium inhomogeneiti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broken medium from the strong movement of geological tectonic and the heat flow upwelling along active faults induced by frequent tectonic and volcan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17.
成都平原最大可能地震能力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成都平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紧靠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近代地壳运动,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水平应介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区和四川盆地弱活动构造区的过渡地带。本文从构造类比角度对成都平原的最大可能地震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最大可能地震能力高于该区的地震史载水平。其中,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可达6±0.5级,大邑-彭县-绵竹隐伏断裂可达5.6级左右。  相似文献   

18.
荆燕  任金卫  王辉 《地震研究》2005,28(4):353-358
根据活断层资料,利用贝塞尔双三次样条模型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应变率场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构造膨胀率、构造剪切应变率、构造矩率和旋转角速度的分布都与地震的分布相似,呈条带状,并与活动地块的边界和主要断裂位置一致。另外,中国大陆的地壳变形具有西强东弱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地震活动性分区综合评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本文选用模糊数学中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分区模糊综合评定模型与评判指标及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模型。通过综合评定,分选出了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相吻合的弱活动性区、中等活动性区、较强活动性区和强烈活动性区,其结果较好地反映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实际强弱程度。为该区的地震预报及开发建设之布局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