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陵地震地光的特点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龙陵地震前后出现的地光现象进行了形态分类,指出震前以片状地光为主。并按地光出现的时间,将其分成前兆地光和震时地光。龙陵地震的地光绝大部分属于前兆地光,它们主要出现在震中地区,它可以作为地震临震预报的一种手段。最后讨论了龙陵地震地光的可能成因。一种是地气地光,即地光与地气直接有关;另一种可能是与石英的压电效应引起的大气静电场的强化有关的地光。  相似文献   

2.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简要介绍了近十多年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角度探索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成因.在总结和评述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幔对流节律性假说,并利用这一假说解释了板缘地震、地球自转和厄尼诺之间的关系;利用地幔中存在中小尺度对流这一设想并结合绝对涡度守恒原理讨论了板内地震、地热流和旱涝分布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对今后地气耦合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板内强地震与地热涡合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6 级以上强地震及其发生前后在地气图上的表现,主要是地热涡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与强地震有关的地热涡的演变有较明显的地域特点,即在不同的地区地热涡的活动有其相对较固定的活动模式,其对强地震的影响方式也较类似.讨论了其中与强地震有关的主要演变模式之一:地热涡合并模式.  相似文献   

4.
地气物质纳米微粒的实验观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地气法 ( geogas)是寻找深部矿和隐伏矿的一种新方法 .选取实地地气测量和室内模型试验中具有地气异常的采样片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结果证实地气物质是纳米微粒形式迁移的 .地气物质的颗粒大小为n·nm到n·1 0nm ,在采样片上堆积成较大颗粒 ( 1~ 2 μm或n·1 0 μm) ;观察到其颗粒形状为球状、片状等 ;已测定的成分主要有Cu ,Zn ,Cr,Au ,Al,V ,Si,Cl,S ,Ca等 ,与地气异常成分一致 .从现代纳米科技的新认识 ,探索了地气法找矿机理 ,以及地壳上升气流中成矿物质纳米微粒的存在、迁移等纳米地质学问题 .  相似文献   

5.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前,孕震区出现了异常的增温现象和“地气”现象。在时间上,愈是接近地震发生,这些异常现象愈是明显。在地区上,它们大致分布于控制这次地震的北西西和北北东两条地质构造带的附近。但是,对这些事实与7.3级地震的发生是否有着直接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韩元杰 《地震学报》1980,2(2):215-226
地震之前长周期的地壳运动已为人们所关注,然而在零漂等问题尚未解决之前,长周期地震仪观测仍处于试验性阶段.另外,震前地气的喷溢和释放,只能在喷口处观测,距离稍远,就观测不到了,但由此而引起的大气振动和声学现象,却可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观测到.因而可开展震前由长周期运动和地气等引起的大气声波、重力波等微气压波的观测研究.地震波所激发的次声[1],前人已有研究,但地震前的次声,中外文献还未见报道.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1976年8月至1977年3月,笔者在北京首次开展微气压波的观测,发现了十余次地震前的微气压波,其特征为40—80秒的周期,1—5微巴的声压,波列很短,仅数分钟,出现于震前1—16小时.本文提出了识别震前微压波的分析方法,并讨论了其产生的可能机制和有关的临震现象.   相似文献   

7.
长波辐射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卫星接收的地气系统射出的长波辐射资料,分析计算了几次地震前长波辐射的异常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层对长波辐射月平均值的影响不大,所以长波辐射的大小可以反映下垫面的热状况。地震发生前,长波辐射的值都异常升高。因此,长波辐射资料的异常变化在地震的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可给出连续可靠的全球地气热场变化的信息,监测方法和观测结果都具有十分明确的物理意义。将其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地气测量和射气测量的探测机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地气测量和射气测量原理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总结地气测量在理论认识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射气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地气测量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地壳内流体的运动与地球动力学、地震、地球排气及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我国239个气象站0~3.2m地温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了地气界面的年平均热通量,发现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表现为地热的净积累,30°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为地热净放散,其量值达到2 W/m2,表明在岩石圈中有热量从低纬输向高纬,形成地气环流。岩石圈裂隙中地下流体(地气)的运行速度要达到10~30cm/s才可完成热量的纬向输送。本文统计了2003—2007年中国大陆地热涡的逐月移动速度,发现以300~600km/月(10~20cm/s)为最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城地震前辽南地区和1976年1—2月山西临汾地区的 EHSCH 的生态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山西临汾地区的 EHSCH 是由局部地区气温升高直接引起的冬眠蛇自然出洞,即是非震兆现象。海城地震前的 EHSCH 是在地温变化背景下,由含硫地气等前兆因素强迫冬眠蛇出洞,即与主震有关的前兆现象。虽然海城地震前25天内的40cm 地温变化与 EHSCH 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即地温变化为冬眠蛇暂时苏醒提供了必要的温度条件,但是只有临震前几天内的地温持续升温过程,可能是与主震有关的地温异常。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沿线的天灾及其预测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统计了青藏铁路沿线50多年来的强地震、雪灾和夏季旱涝,并根据地气耦合原理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找到了一些很好的预报因子,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未来10年35оN以南的沿线地区将很少会发生Ms>6级的强震;“本区强震年”和8月沿线为地热涡控制时铁路沿线会发生雪灾;本区冬季为地冷涡控制时一般为夏旱年.  相似文献   

13.
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热点”的证据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首先从应用的角度给出了“热点”的定义 .再从固体地球物理方面指出大峡弯是一个“高温、低密、低磁、负重力、多地震、强构造运动”地区 .根据已有资料初步定出了“热点”中心位置 ,发现各气象站 1月份的地气温差 (ΔT)与距热点中心的距离呈反比 .利用地表面能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到“热点”中心的地下热流强度可达 2 5W /m2 .最后指出 ,此“热点”区是全球降水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地区 ,也是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  相似文献   

14.
地气测量寻找深部隐伏金矿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9个地区4种不同的金和金多金属矿区地气研究、室内上升气流和纯扩散模拟模型实验以及地气采样片在高分辨显微技术(AFM,TEM,SEM)下观察的结果,讨论了地气测量的找矿机理,认为地壳内上升气流携带深部矿化元素的纳米级微粒垂直向上迁移至地表,形成地气异常.文中对地气法的方法技术做了概述和评论,并列举了应用实例,地气法兼有物、化探的优点,在寻找深部隐伏矿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昆仑山地震前长波辐射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NOAA、AVHRR资料反演的地气长波辐射值OLR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10月起OLR出现明显的异常带,随时间的变化,异常区域不断向未来的震源聚拢,并且在未来地震震中区持续存在小的OLR高值闭合区,10月开始OLR出现突出的反常升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105°E以东地区Ms≥5.7级地震的孕震3步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近30年来,我国105°E以东(包括大陆架)Ms≥5.7级地震的震前逐月地温和降水演变特征,可以归纳出震前地气系统演变的共同特征:(1)可将“干热面积”最大月定为孕震3步曲的第一步.未来震级与干热面积有好的相关,最干点的经纬度与震中经纬度有一定的相关;(2)从地温、降水应变波出现到“正多负少”规则恢复可以作为孕震第...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卫星高光谱数据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及沿断裂带相同面积区域的CO和CH_4总量的变化和相关程度。结果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地区常年有地下气体沿断裂带向大气中释放,CO沿断裂带释放,受构造控制明显,而CH_4除了受构造控制影响外,还受川西地区地下天然气的弥漫式扩散影响;(2)汶川地震的发生促进了地下气体的释放,汶川地震前约1.5个月至震后3个月左右有大量的地下CO和CH_4气体沿龙门山断裂带释放到大气中,并且距离震中越近,排气量越大。研究结果对地震监测、地气交换和环境地球化学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75年辽南地震曾被我国地震工作者预报了。然而1978年5月18日的强余震在震前却毫无觉察。我们发现强余震与主震位于同一个震源断裂带上,震源深度相近,震源机制也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共同点决定了它们在预报指标上必然也有共同之处。本文应用调制模式,较好地解释了辽南主震和强余震的时间预报。调制模式指出,在大地震前,包括震源区在内的广大区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外因能够调制震源区和其附近的过程。这种被调制了的震源过程所产生的前兆与外因是同步的。当发现这种同步性时,我们就应当警惕地震的发生。文中用水氡、地气和水位变化与外因的同步性,具体讨论了主震和余震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9.
地气耦合是未来灾害学中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下面列举某些问题的讨论。1.冷空气活动朔、望和弦时冷空气活动较多。前人用月球对大气的引力来解释其相关性。我们从地气耦合的观点认为应补充以下的相关机制。月亮的引潮力在中低纬度较大,据观测,在朔望时地下气体易于逸出,故朔望时在中低纬度地区可能有地下热气逸出使中低  相似文献   

20.
隐伏断裂的地气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概念的地气测量是指地下上升到地表并扩散到大气空间的天然状态气体,如CO2、CH4、Rn、Hg、H2等。近十多年的研究证实地气还包含新新的内涵,即地壳岩石以及地表土壤中还存着痕量的金属与非金属气体,通过捕集这些气体,可以获得更多的深部地质构造、矿床信息。据报导,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在已知矿床上做的正演研究。本文是在已知隐伏断层构造上方地表,试验金属与非金属地气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