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2012-10青岛海洋倾倒区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质量指数法对该倾倒区的水质进行评价。通过海上倾倒试验,了解倾倒疏浚物在该倾倒区周边海域的悬浮物扩散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位于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部分监测站位无机氮、磷酸盐、铜、铅、镉超过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水质标准,其他站位各监测因子符合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水质标准;在落潮流时,倾倒疏浚物造成倾倒区周边海域悬浮物含量暂时升高,持续时间约30~50min。疏浚物倾倒后形成的云团在海流作用下向东北方向漂移,主要对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西北部海域产生暂时影响,疏浚物倾倒造成水体悬浮物含量增高的影响距离为顺流方向2.9km。  相似文献   

2.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增多的疏浚物倾倒已经成为大亚湾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大量的疏浚物倾倒到大亚湾口海域的大亚湾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文章从倾倒区环境监测和管理的实际出发,依托国家指令性任务,在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大亚湾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环境变化,分析了倾倒活动对海洋沉积环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监测海区沉积物所有站点的评价项目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整个监测海区沉积物环境良好,沉积物污染物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营口海域海洋倾倒区的使用现状,并以营口疏浚物海洋倾倒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疏浚物倾倒后,海洋倾倒区海底地形的变化程度,设计不同的分小区倾倒管理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最优倾倒管理方案,为管理部门进行海洋倾倒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2016—2017年3个航次的嵊泗上川山疏浚物海洋倾倒区跟踪监测资料,分析了倾倒活动对该海域的水下地形、水质、沉积物、生物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倾倒区局部区域出现一定的淤积态势,平均淤积厚度为0.13 m;疏浚物倾倒过程中,海水中的悬浮物、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明显增加,沉积物中的硫化物和镉有所增加;倾倒结束后水质、沉积物和生物都恢复至倾倒前水平。长期来看,受倾倒活动影响较大的是底栖生物,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本底值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以嵊泗上川山疏浚物海洋倾倒区为例,探讨扩散型海洋倾倒区容量.通过生态敏感目标水质保护要求来确定倾倒活动最大倾倒强度;以最大倾倒强度及倾倒区本身和周边海域港航功能正常发挥为前提,确定水深可淤积厚度,以此为基础,分析系列倾倒量下的区域淤积影响程度,最终确定可接受情况下的倾倒量,从而估算倾倒容量.倾倒活动产生的悬浮物影响对生态敏感目标影响分析,倾倒活动瞬时最大可接受倾倒强度至少为36 000 m3(基于实际工况);在7个月倾倒期内,设定1 500×104、4 000×104、6 000×104m3系列倾倒量,分析倾倒区本身及周边水深敏感目标的淤积程度,最终确定在1 500×104m3倾倒量下,淤积程度可接受,初步估算该倾倒区的容量为1 500×104~2 000×104m3.  相似文献   

6.
苍南海域疏浚物倾倒悬浮物扩散特征现场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海上倾倒试验,了解疏浚物倾倒在苍南海域的悬浮物扩散特征。试验结果表明:1)疏浚物粒径特征值为倾倒点水体中悬浮物特征值的1.3~2.7倍,倾倒试验过程中水体中悬浮物粒径值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疏浚物在水体中的沉降过程;2)由倾倒引起的悬浮物浓度增加而形成的云团在15~30 min后漂离倾倒点,30~60 min后,云团基本消失,且由倾倒引起的悬浮物增量效应也基本结束;3)倾倒云团在顺流方向距倾倒点0.3~0.4 km处,表层水体悬浮物增量影响不明显,疏浚物倾倒造成水体悬浮物浓度增高的影响在顺流方向1.5 km左右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7.
海上倾倒是疏浚物的主要处置方式,倾倒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海洋环境和局部海床变化,进而影响倾倒区的环境容量和倾倒容量。文章在倾倒区选划时倾倒容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面积有效利用系数、可继续利用的水深等概念,通过分析倾倒区冲淤环境、流失率和倾倒区有效利用面积等,评估连云港2#倾倒区使用期间的倾倒容量,探索使用过的倾倒区倾倒容量的评估方法。同时,分析海洋环境对倾倒强度和倾倒方式的响应情况,结合倾倒区使用期间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评价倾倒容量的合理性,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倾倒区管理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上倾倒是疏浚物的主要处置方式,倾倒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海洋环境和局部海床变化,进而影响倾倒区的环境容量和倾倒容量。文章在倾倒区选划时倾倒容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面积有效利用系数、可继续利用的水深等概念,通过分析倾倒区冲淤环境、流失率和倾倒区有效利用面积等,评估连云港2#倾倒区使用期间的倾倒容量,探索使用过的倾倒区倾倒容量的评估方法。同时,分析海洋环境对倾倒强度和倾倒方式的响应情况,结合倾倒区使用期间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评价倾倒容量的合理性,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倾倒区管理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碇临时海洋倾倒区是当前福建省内使用频率最高、倾倒量最大的海洋倾倒区,自2010年重新投入使用以来,该倾倒区共接纳了约1.5×107 m3的疏浚物,为研究其海底地形冲淤变化情况,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3D分析模块、地统计分析模块等对东碇临时海洋倾倒区进行冲淤变化分析,文中介绍了冲淤分析的基本流程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说明疏浚物倾倒对水深地形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2019年以来,长江口海域年疏浚总量约为7 000×104 m3,现有的7座吹泥站停用后,长江口倾倒区容量仅剩约3 000×104 m3,疏浚物处置缺口约为4 000×104 m3,需及时开展海洋倾倒区选划工作。通过FVCOM (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数值模型对预选倾倒区进行抛泥扩散模拟,并分析其影响。根据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所统计的疏浚船只,结合实际情况,选定12 000 m3舱容作为代表船只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抛泥悬浮物主要在倾倒区周围呈螺旋状扩散,从扩散范围来看,4个预选倾倒区抛泥时,其10 mg/L增量包络线均不会显著影响到附近主航道及周边环境敏感区,其中预选倾倒区D扩散影响范围最大,C次之,A和B扩散影响范围最小。从动力角度来看,长江口深水航道北侧两个预选倾倒区(A和B)倾倒扩散时,对南侧深水航道造成回淤的概率更大,深水航道南侧水动力条件优于北侧。综合抛泥扩散影响范围和动力条件来看,预选倾倒区C位置最佳。  相似文献   

11.
各类海洋工程如码头、航道、海上风电、海底管道管线、填海造陆、防波堤等涉及的抛石、爆破、疏浚、打桩、开沟、吹填溢流等作业环节产生的悬浮物,在水动力作用下输移、扩散,会引起周边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对国内施工悬浮泥沙浓度扩散规律研究方法和数值模型中悬浮泥沙源强的选取方法进行了概述和总结,为海洋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泥沙扩散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营口鲅鱼圈港倾废区8个航次的疏浚物监测和追踪调查数据,深入了解了倾废海区中悬浮物、浊度、COD和pH等指标随潮汐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调查结果表明:虽然该倾废区实施疏浚物倾倒已达4a,但该区中除悬浮物含量略有增加外,其他指标(如COD,DO,pH等)基本处于一类海水正常值范围。疏浚物倾倒后20min内可引起水中悬浮物和浊度含量的急剧上升,对海水的pH和COD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面浑水团主要随表层流和风向运移,悬浮物和浊度降至海区背景浓度的时间约需35~45min,迁移距离可达1.3nmile,影响面积通常可达0.3km2.  相似文献   

13.
倾倒区容量主要受海水动力过程(潮流输沙、风暴潮和风浪掀沙等)、倾倒区面积和水深地形等因素影响。本文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三维数值模型和随机动态统计分析模型, 利用倾倒区地形演变和倾倒量资料, 探讨海水动力过程(潮流输沙、风暴潮和风浪掀沙等)和倾废活动对海底地形变化的影响, 构建海洋倾倒区容量长期演变评估模型。利用FVCOM水动力和泥沙模型计算自然状态下潮流输沙引起的地形变化, 同时结合倾倒区多年实测水深和倾倒量资料, 分析倾倒量、潮流输沙和地形变化的统计关系, 通过实际资料拟合修订系数, 作为该倾倒区海浪和风暴潮等因素输沙所造成地形变化的参考值, 以此评估倾倒区容量长期演变。在设定实际地形变化阈值的前提下, 计算倾倒区容量。以长江口1#倾倒区为例, 1#倾倒区地形抬升0.5m/a,倾倒区容量约为670万方/a,模型结果和实际批复结果吻合。同时在甬江口2#倾倒区、罗源湾倾倒区、嵊泗上川山、东碇倾倒区和温州港倾倒区等验证, 模拟结果同实际观测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4.
张琴 《海洋科学》2021,45(6):176-184
各类海洋工程如码头、航道、海上风电、海底管道管线、填海造陆、防波堤等涉及的抛石、爆破、疏浚、打桩、开沟、吹填溢流等作业环节产生的悬浮物,在水动力作用下输移、扩散,会引起周边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对国内施工悬浮泥沙浓度扩散规律研究方法和数值模型中悬浮泥沙源强的选取方法进行了综述,为海洋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泥沙扩散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连云港羊窝头抛泥区为研究区域 ,对疏浚工程中产生的大量疏浚弃土倾倒入海后 ,所产生弃土的堆积—流失—扩散过程以及海域环境效应 ,进行了现场观测和计算 ,并从物理、化学和生物 3个方面对海区的水质、底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客观分析。认为疏浚的环境效应主要取决于疏浚弃土本身的受污染程度 ,而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则主要是弃土扩散所造成的海水中悬浮沙量增加引起水质浑浊度的增高的物理性影响 ,同时由于弃土中大量的粘粒和胶粒物质具有吸附海水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能力 ,有利于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因而对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是十分轻微的。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悬浮体浓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输运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南黄海悬浮体浓度的平面分布及其水平输运,结果显示悬浮体浓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区域化分布特征,其与该海域环流场的布局和季节转换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南黄海环流是该海域悬浮体运移的主要动力和控制因素;江苏近岸海域在一年四季均为悬浮体浓度的最高值区,其悬浮体主要来源于潮流和海浪所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以及苏北沿岸水的携带和输送,而且夏季悬浮体在该海域的累积还可为冬半年在黄海西部沿岸流作用下将其输运至东南海域提供很好的物源保证;长江口东北部海域在春、夏、秋三季出现东北向扩展的高值区,体现了长江冲淡水的影响;石岛外海在冬、春、秋三季也存在悬浮体浓度高值区,并具有向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扩展的态势,这是鲁北沿岸流将现代黄河物质输运至此的结果。发现调查海域中部表底层在春秋季均存在云团状高值区,而且该海域悬浮体浓度自春季至秋季出现"双峰现象",这与春秋季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繁殖所产生的有机碎屑有关,并使作为悬浮体组成的海洋浮游生物有机质向沉积物转移,据此进一步指出这一物源可能对南黄海冷涡泥质区的形成、发育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该观点深化了对南黄海中部冷涡泥质区受上层生物活动影响以及泥质区物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海洋倾废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疏浚泥海洋倾倒面临的困难,这些困难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困扰和阻碍港口、航道和海岸海洋工程建设和发展的巨大障碍。只有将疏浚泥转化为再生资源,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海洋工程建设中疏浚泥的出路问题。把疏浚泥转化为再生资源的方法主要有3种:(1)将疏浚泥干燥、脱水后直接用于填海造地;(2)利用固化处理的化学方法,将疏浚泥转化为围海造地的填充料;(3)利用热处理的方法通过烧结将疏浚泥转化为生产轻型建筑材料和建筑陶瓷的原料。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分布的水动力因素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晓涛 《海洋科学》1995,19(1):59-64
以1983年11月和1984年7月的南黄海中美沉积动力学联合调查的悬浮体原始资料为基础,同时结合南黄海水文气象资料,对该海域进行了悬浮体沉积动力学分区。通过对悬浮体含量与水文象因素的统计分析。得知潮流因子是决定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平面分布的主要相关因子,但冬季风暴对悬浮体含量的普遍提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且风因子在冬季对悬浮体含量的提高在整个研究区内的表现并不均匀,它同其他优动因子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破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7年8-9月期间大连长兴岛海域实测遥感反射率、悬浮物浓度及GF-1 WFV数据,研究了该区域悬浮物浓度的遥感反演算法,发现遥感反射率与悬浮物浓度的散点图存在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将2008-2015年期间辽东湾内其它海域的数据与长兴岛海域数据进行叠加后,可初步推断产生两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疏浚区与非疏浚区悬浮物的粒径大小不同,导致其光学特性和反演算法也存在差异。将两种算法分别应用于2017年9月20日辽东湾及长兴岛近岸海域的GF-1 WFV4影像,发现采用非疏浚区算法反演长兴岛海域悬浮物浓度时,出现明显的低估现象,而疏浚区算法则能较好地反映出疏浚施工过程中悬浮物的分布规律,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红岛码头疏浚物质输移扩散数值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有限元分步杂交法,首先对胶州湾海域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建立了胶州湾疏浚物悬浮泥沙的二维输运——扩散模型,并应用于胶州湾红岛拟建码头疏浚区的疏浚物输运扩散数值模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分析了红岛码头疏浚区施工期间悬浮泥沙对附近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