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大鹏湾星虫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大鹏湾的星虫类(sipuncula)过去未曾报道。作者自1980—1983年进行了我国南海星虫类区系分类的调查采集。本文就1983年5月至6月在大鹏湾采集的标本共132个,初步鉴定为5种,分隶于4属。  相似文献   

2.
厦门及其附近海区的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于7—12月排卵,卵细胞被排放到体腔液中游离生长,至翌年5—9月产卵。排卵期与产卵期出现重叠。在产卵季节,雌性个体体腔液中同时存在两类小型卵细胞:第一类将于产卵季节发育成熟而产出,最小生长速度1.5μm/d;第二类是刚排放的卵细胞,在此产卵季节发育不到中型卵细胞,产卵季节过后,出现生长停滞。体腔卵细胞在产卵期分批成熟,多次产出。雄性生殖细胞在成熟以前,以细胞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液中,其发生和产出过程,在时间上与卵细胞同步。光裸星虫性比为1:1。  相似文献   

3.
为了优化提取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多糖工艺实验条件,采用PEF酶法提取方格星虫多糖,依据料液比、浸提温度、酶底比、PEF电场强度、浸提时间、脉冲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以响应曲面法优化方格星虫多糖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多糖吸光度进而计算提取率。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方格星虫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为:料液比电场强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 1︰7,浸提温度50℃,酶底比为2.5%,电场强度30 kV/cm,脉冲数为12,浸提时间2 h;多糖最大提取率为6.45%。  相似文献   

4.
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中日  黄勃 《海洋科学》2009,33(4):40-44
报道了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1766)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盲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约为躯干长的4倍,通过固肠肌与体壁相连.肠由两个长短不一的肠环组成,肠环下降支和上升支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消化道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组成,但消化道的不同部位,柱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同.除盲肠外,黏膜均向腔面褶成皱襞.肠的各段中均有"V"字型纤毛沟的存在.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5.
方格星虫胚胎与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了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胚胎与幼体发育。实验用亲虫于1999—2001年每年的5—8月分别采自北海市白虎头、大冠沙及高德海区。用人工授精法获得胚胎,用自然受精法获得幼体并观察其发育状况。研究表明,在25℃水温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海球幼体(Pelagosphericlanra),胚胎发育需50—52h;在水温28—29℃下,需38—40h。在水温28—29℃下,从初孵出的海球幼体到附着变态期幼体,需13—15d。附着幼体经过7—10d发育后才完成变态,成为稚虫。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沙群岛的星虫类,作者于1982年曾报道过9种,其中管体星虫属(Siphono-soma)仅有邱米管体星虫S.cumanense(Keferstein)一种(Sato,1939年曾报道采自我国台湾)。本文报道西沙群岛管体星虫属的一新种一南海管体星虫S.nanhaiensissp.nov。 此新种于1980年4月26日采自我国西沙群岛的石岛,模式标本存在青岛海产博物馆,编号为XSX 80-45-1。 南海管体星虫(新种)Siphonosoma nanhaiensis sp.nov。体大,圆筒状,后端骤然变细,呈圆锥形。体谈肉红色。躯于长150-200毫米,宽8-15毫米,吻长40—60毫米,宽6—10毫米。触手指状,围绕口部呈放射状,共12纵列,长短各6列,相间排列,每列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地处亚热带海区,星虫种类较多。 作者于1980—1981年分别两次到海南岛进行星虫类区系调查,采到了一批标本,经分析鉴定,发现枝触属的两个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 枝触星虫属(Genus Themiste Gray 1828)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6年春、秋两个季节的现场实验数据, 研究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滩涂增养殖对滩涂底质的影响。实验对方格星虫单养区(S组)、方格星虫-贝类混养区(P组)和无星虫对照区(C组)进行了有机质、粒径组成、氧化还原电位(ORP)等指标测定, 结果表明: 1) 秋季S组20~30cm层次有机质含量和细沙比例均显著高于春季, 而C组仅表层物质有所增加, 表明方格星虫具有较强的表层物质迁移能力, 且其迁移深度为20~30cm。2) 秋季C组各层氧化还原电位值(ORP)均无明显降低趋势, 而S组仅10~20cm层次有一定程度降低, 表明方格星虫增养殖并不会明显降低滩涂底质状况。3) P组各层有机质以及细沙含量增加, 表明皱肋文蛤的过滤沉积作用可以提高滩涂颗粒物质的积累, 且方格星虫混养会加速颗粒物质的向下迁移; P组皱肋文蛤的栖息层次(0~3cm、3~10cm) ORP明显低于S组(p<0.05), 表明高密度的皱肋文蛤代谢活动会加剧0~10cm的底质恶化。4) 方格星虫与皱肋文蛤具有生态互补作用, 在同一区域进行增养殖可以提高滩涂物质利用率及碳汇功能; 方格星虫扰动引入富氧水可以缓解皱肋文蛤栖息层次的底质。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体腔液细胞(不包括生殖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光裸星虫体腔液细胞密度为(1.73±0.51)×108/mL,可区分为8种类型,包括红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淋巴样细胞、血栓细胞、网状细胞、盘状细胞和壶状细胞复合体,各类型细胞占细胞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9.62%、5.23%、1.31%、2.86%、6.77%、1.74%、1.52%和0.94%。各类型细胞中,红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淋巴样细胞、血栓细胞与其他无脊椎动物血液(体液)中的同类细胞类似。网状细胞、盘状细胞和壶状细胞复合体较为特殊。其中,网状细胞内有很多单层膜包被的空泡,大部分泡内电子密度很低,少数为中等电子密度;部分细胞内具有中间电子密度高、边缘电子密度低的颗粒;网状细胞可能是颗粒细胞释放颗粒后的残余体。盘状细胞表面密布微绒毛,胞质中有1个很大的液泡,液泡内容物电子密度低,有很多细而短的纤维状结构,该细胞的功能尚不了解。壶状细胞复合体由前端的泡状细胞和后端的纤毛细胞构成,能在体腔液中自由"游动",并能分泌粘液黏附各种衰老细胞、外来异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连续报道南海西沙群岛星虫类的第三部分即石管星虫属(Lithacrosiphon)。本属系1902年由Shipley氏订立。据文献记载属中的种均分布于热带海,通常钻孔于珊瑚石中。作者仅鉴定了马岛石管星虫(Lithac-rosiphon maldivensis Shipley)一种。本属在中国海是首次记载。  相似文献   

11.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分别为Golfingiidae科,Phascolosomatidae科,Sipunculidae科和Aspidosiphonidae科。其中Golfingiidae科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近半。星虫动物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底质及岩礁、珊瑚礁、藻场的沉积沙泥环境中,营埋栖生活,温带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绝大多星虫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是底栖经济鱼类和甲壳类优质的天然饵料,不少种类还是海珍食品。光裸方…  相似文献   

12.
陈细香  卢昌义 《台湾海峡》2007,26(4):528-535
以酶学分析的方法研究4种金属离子(Cd2 、Cu2 、Pb2 、Zn2 )对可口革囊星虫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4种重金属离子分别按《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Cd2 ≤0.005mg/dm3、Cu2 ≤0.01mg/dm3、Pb2 ≤0.05mg/dm3、Zn2 ≤0.10mg/dm3)的0、10、20、50和100倍设置实验梯度.实验表明,可口革囊星虫3种消化酶活力大小为纤维素酶>淀粉酶>脂肪酶;在实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Cd2 、Cu2 、Pb2 和Zn2 4种金属离子对可口革囊星虫的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产生显著影响.除脂肪酶外的其余2种酶各处理组的比活力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对可口革囊星虫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在我国西沙群岛捕获的海龟Chelonia mydas (Linnaeus)和蠵龟Caretta caretta(Linnaeus)上附着的藤壶5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2新种,其余3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星虫类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星虫类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和近岸水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珊瑚礁间。关于我国西沙群岛星虫类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1980年作者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浪花礁、赵述岛、东岛等地采得不少此类标本,作为第一部分报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方格星虫属(星虫动物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作者采自我国沿海的方格星虫属共计5种,分隶于2亚属。反孔亚属印度方格星虫和方格亚属裸体方格星虫、挪威方格星虫、强壮方格星虫、拟安氏方格星虫。  相似文献   

16.
星虫类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和近岸水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珊瑚礁间。关于我国西沙群岛星虫类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1980年作者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浪花礁、赵述岛、东岛等地采得不少此类标本,作为第一部分报告。这里共提到6属9种,其中3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7.
以2002—2015年水质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分别对大鹏液化天然气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接收站附近水域以及大鹏湾海域的水质环境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对海域污染变化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附近水域和大鹏湾海域的水体环境的变化趋势,辨析了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运营前后对区域水体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鹏湾海域整体水质状况和各水质级别海域面积占比较为稳定,其海域内污染源的情况也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接收站附近水域和大鹏湾海域水体环境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对大鹏湾海域以及其附近水域水体环境质量几乎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沙群岛软体动物前鳃类名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沙群岛的软体动物种类极为丰富,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联系的热带种。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经济种,例如鲍鱼、马蹄螺、冠螺、宝贝、砗磲、砗蚝、珍珠贝等等。它们的肉可供食用,贝壳也可以作为贝雕面或其他艺术品的材料。但是以往除熊大仁有过一篇报道,共记载了40种以外,仅有一些零星记录,很少有人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调查队曾于1956-1958年三次到这些岛屿进行调查1),获得了不少软体动物标本,本文即根据这些材料,先就其中的腹足类前鳃亚纲,进行整理鉴定写成。总共包括262种,分隶于43科,95属。此外还有一些种类,因标本少、不完整或因资料缺乏暂时未能鉴定,拟留待以后在专题研究中陆续补充。根据我们二十多年来在我国沿海搜集的大量软体动物资料,在名录中对每一种在我国沿海发现的分布点作了记录。 根据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的种类组成分析,它与邻近的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区系性质较接近,同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度-马来亚区。就这些种类在我国沿海分布的情况而论,在262种中,有尖角马蹄螺(Trochus conus Gmelin)、坚星螺(Astralium petrosum Martyn)、带鬘螺(Phalium bandatum Gmelin)、华贵竖琴螺(Harpa nobilis R?ding)、黄斑笋螺(Terebra chlorata Lamarck)等44种仅见于我国西沙群岛;有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 maximus Philippi)、蜘蛛螺(Lambis lambis Linnaeus)、虎斑宝贝(Cypraea tigris Linnaeus)、延管螺(Magilus antiquus Montfort)、地纹芋螺(Conus geographus Linnaeus)等147种向北分布到海南岛;有带蝾螺(Turbo petholatus Linnaeus)、瘤平顶蜘蛛螺(Lambis truncata sebae Kiener)、龟甲贝(Chlypypraea testudinaria Linnaeus)、法螺(Charonia tritonis Linnaeus)、笔螺(Mitra mitra Linnaeus)等194种也分布到台湾省:有塔形扭柱螺(Tectus pyramis Born)、肋蜒螺(Nerita costata Gmelin)、梨形乳玉螺(Polynices pyriformis Recluz)、卵黄宝贝(Cypraeas vitellus Linnaeus)、彩榧螺(Oliva ispidula Linnaeus)、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 Linnaeus)等33种分布到广西、广东沿岸;仅有中华楯?(Scutus sinensis Blaiville)、星状帽贝(Putella stellaeformis Reeve)、齿隐螺(Clanculus deuticulatus Gray)、渔舟蜒螺(Nerita albicilla Linnaeus)、中华蟹守螺(Cerithium sinense Gmelin)、阿拉伯绶贝(Mauritia arabica Linnaeus)、珠母核果螺(Drupa margariticola Broderip)等7种向北可分布到福建省沿海的东山和平潭附近。根据这个分布资料,可以看出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种类区系与台湾省和海南岛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深圳大鹏湾及大亚湾近岸海水及其潮间带动物有机锡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大鹏湾海水中三丁基锡(TBT)和二丁基锡(DBT)的含量分别为21.13-25.03和10.22-18.68ng·L-1;大亚湾中海水中TBT和DBT的含量分别为nd(低于检测限)-7.63和nd-8.56ng·L-1,所有水样均未检测出单丁基锡(MDT).大鹏湾潮间带软体动物(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 Gould、单齿螺Monodonta labio等)体内TBT、DBT、MDT、三苯基锡(TPT)的含量分别为3.02-26.48、nd-2.65、nd-1.57、13.10-164.08ng·L-1(湿重);大亚湾潮间带软体动物体内TBT、DBT、MDT、TPT的含量分别为nd-17.67、nd-1.50、nd、nd-17.66ng·L-1(湿重).与国内外其他海港水体和软体动物的调查结果相比,大亚湾受有机锡污染的程度相对较轻,但大鹏湾的污染程度则不容忽视.由此可见,我国应尽早制定法规限制有机锡类化合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热带西太平洋水温对埃尔尼诺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蒲书箴  徐洪达 《海洋学报》1987,9(2):262-266
本文根据埃尔尼诺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的时间变化曲线[1],确定了埃尔尼诺年(ElNino)、反埃尔尼诺(Anti-El Niño)年和平年。统计并分析了1967—1983年间,137°E断面(24°N—1°S)的水文调查资料[2]。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在埃尔尼诺年的分布与反埃尔尼诺年完全不同。自1967年以来的三个埃尔尼诺过程(1968—1969、1972—1973、1982—1983年)中,上述断面的深厚水体内(24°N—1°S,O—1200米),呈现为冷年的特征;而反埃尔尼诺年(1971、1974年)则是暖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