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自有仪器记录以来,祁连山构造带6级地震活动,经历了两个绝对平静期和两个相对活跃期。显现出长时间段起伏活动、空间依赖大构造带有序分布和迁移的基本特征。第一平静时段(1900—1919),祁连山构造带没有6级以上地震事件的记录。第一活跃时段(1920—1954),伴随M≥7大震活动30余年。第二平静时段(1955—1985),祁连山构造带没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第二活跃时段(1986—2016?),祁连山构造带记录到6级地震7次。  相似文献   

2.
1932年昌马7.5级地震形变带及其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昌马1932年12月25日7.5级地震主要是昌马—俄博断裂带西段现今强烈活动的结果。该带的垂直差异运动西段此东段更为明显。第四纪以来,该带的活动通常是以北北西、北西西向两组扭裂面方式表现出来的。地震形变带就沿其展布,北北西向形变带显示顺时针扭动,北西西向形变带为反时针扭动,与发震断裂的两组扭裂面不仅方向吻合,而且扭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形成一系列的反“S”状构造,从而认为这种单体非反“S”状,而总体排列为反“S”状的构造是祁只系西翼挽近和现今活动的地质标志之一。根据地震形变带的分析,地震时震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向为北30~40°东,与土体应力解除所得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北33°东相一致。运用地质类比法,认为民乐地区有同昌马地震相似的构造条件和岩性条件,所以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对古浪8级大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环境及发震模型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侯康明  邓起东 《中国地震》1999,15(4):339-348
通过近年来对古良8级大震的震源机制解、震区活动构造、地震活动性及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古良大震孕育和发生的、浅部地质构造环境和地震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认为,古浪地震是在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造山前陆逆断层沿深部低角度滑脱带产生逆冲-推覆运动形成的最新活动结果。  相似文献   

4.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1个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曾发生的1585年巢县南5级、1654年庐江东南5级等4次地震呈NNE向带状展布,构成了1条醒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带。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浅层物探、钻探资料、年代学样品的采集测试和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等表明该地区矾山断裂、夏家岭断裂和朗村断裂是前第四纪断裂。铜陵断裂是1条中更新世活动的隐伏断裂,可发生中强地震,控制了近地表的3个雁列状构造的演化和发展。4次地震强度呈现了向S递减的特点,而这与晚新生代无为盆地的凹陷幅度明显大于南边的贵池盆地的特点相一致。在深部构造上,铜陵断裂空间分布特征对应着1条NNE向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巢湖—铜陵地区中更新世活动的铜陵断裂、雁列状分布的构造、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以及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该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带在空间上的对应性,显示了它们应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5.
季.  AB 陈保华 《内陆地震》1997,11(3):258-264
认识造山带及其构造的成因本质对研究地震分布规律非常重要。列出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造山带分类。作者综合地槽说和板块构造说,提出了造山带分类类型。认为,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震活动造山带系属地台后的远程碰撞型,中亚造山带是在切向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阐述了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地貌构造和地震活动。不对称山脉是该区造山带构造的重要特征。地台后的远程碰撞造山带的最新构造特征,既可解释地震构造反常现象,又可确定地震活动规律,这些规律可用于判断孕震带和评定地震潜在区。  相似文献   

6.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浪平  邵志刚  晏锐 《地震》2011,31(3):9-18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动力碰撞的影响区, 该区历史地震活动强烈, 曾发生过1950年墨脱—察隅8.6级和1951年当雄8.0级地震。 本文首先介绍藏东南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其次通过考察该地区强震活动情况和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的加卸载响应比(LURR)时序特征, 分析了研究区的强震活动状态。 从历史地震活动看, 安达曼弧地区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动力关联, 当前研究区域的周边动力环境表现为安达曼弧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和东构造结地区的持续平静。 从地震活动图像看, 198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在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空区, 表现类似于1950年墨脱—察隅地震前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LURR时序特征看, 喜马拉雅带东段现处于高应力状态, 其次为澜沧江带与三江带。  相似文献   

7.
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近期强震危险性的概率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 作为历史强震多发地段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强地震危险性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在分析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强震活动特点的基础上, 利用地震危险性韦布尔概率估计方法, 对该区未来10年内发生6.5级以上强震的累计概率和条件概率进行了计算, 并结合前人针对汶川地震破裂对周边断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及潜在震源区判定等研究结果, 对该区强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综合判断。 结果表明,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 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似有逐步活跃的趋势; 根据韦布尔概率模型计算得出的该区2021年前发生6.5级以上强地震的概率高达0.93, 条件概率为0.32。 因此, 该构造区, 尤其是区内的冕宁—西昌一带未来10年发生强地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图象揭示了地震是南海系北缘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川—08井是四川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第一口投入观测的井。观测静水位和天然气。该井位于龙泉山地震带上,对监视北东向构造带及有关的构造带上地震活动起到较好的作用,对甘孜6.0级、剑川5.4级、理塘5.6级、盐源5.0级、5.2级、施甸5.0级,宁蒗5.6级,礼县5.级、会东5.2级地震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有的还作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在清理攻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井对应地震的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认为该井是反映区域应力应变能力较强的一口石油深井,是西南地区敏感的应力窗口。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是地震活动十分强烈的地区,天山、阿尔泰、帕米尔和西昆仑都是著名的地震构造带,在这些地震构造带和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震级大于5级的强震.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的重力场特征,根据重力数据结合地震剖面、应用Parker-Oldenburg方法反演得到了研究区莫霍面深度,通过对比地震层析成像的反演结果,分析了研究区的地壳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结构不均匀特征明显,在造山带地区一般是莫霍面坳陷区,盆地则是莫霍面隆起区,主要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表现为高速区,盆地和主要凹陷区为低速区.根据计算结果和以往强震震中位置分析了地壳构造与强震活动的相关性,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密切相关,强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速度变化带附近和地壳速度结构差异较大的地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这些地壳介质非均匀地区易发生强震,这是中国西部造山带和盆-山边界附近频发强震的构造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简略论述重庆江北5.2、5.4级地震基础上,介绍了新闻媒介在报道震情灾情、地震趋势的判断、抗震救灾、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消除群众疑虑思想、报道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预防次生灾害以及对稳定社会、安定人心,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板内地震构造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局部的特殊发震构造条件。本文提出江苏南部强地震的主要构造标志是新生代活动盆地,盆地内的隐伏发震断层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夹角正好有利于剪切破裂的发生。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证明,盆地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地壳脆弱化,导致构造应力的重新分布和局部集中,盆地内部脆弱体中的隐伏断层是潜在的震源破裂面,盆地边缘积累的弹性应变能则是地震时释放的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搜集了现在已知的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即:该区的地壳与上地幔构造,地磁场要素的分布,航空磁测的结果,古地磁极移轨迹,重力异常与均衡补偿,地热活动与温泉分布,地震活动以及深地震探测等研究结果,来探讨它与大陆板块构造的关系。 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接地带的北界为雅鲁藏布江,南界为恒河平原的北缘。喜马拉雅地带为这两大板块碰撞与挤压的过渡带,其宽度约300公里左右。这一地带的大、小地震绝大部分是浅源地震,只在弧形山系和东西弧顶及其转折部位有中源地震。在这一过渡带内水热活动剧烈,重力也不均衡。 雅鲁藏布江以北到当雄一带,地壳厚度为70-73公里,喜马拉雅地区则为68-45公里左右,并向南翘起。地壳由多层介质组成,在下地壳中存在着低速层。断层面解表现为向南逆冲,主压应力轴基本上为南北向和北东向,且与震源深度相关。现在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似均逐渐向南移到主边界大断层一带。 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小震震源深度向南递加,而在恒河平原以北,则向北递加。此外,在上述两个地区均有零星的中源地震发生。因此,喜马拉雅地带的南北两侧有相向“俯冲”之势。在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震源面北倾;在帕米尔地带,中源地震震源面南倾。因此,震源面构成了“V”字  相似文献   

14.
代炜  严武建 《高原地震》2009,21(3):1-10
地震序列的特征和震型判定工作有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对其发生成因的研究是解决地震预报难题必须面对的科学问题。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初步研究表明:①余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于宽100km,长约330km的带状区域内,并侧向于主震震中的北侧;②序列发展初期有2个快速衰减过程;③序列类型为主震一余震型,最大强余震6.4级;④序列的空间演化过程,强余震震源机制结果和地震精确定位结果分析表明,序列具有分段特征;⑤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断裂带,发震构造在剖面上呈现出“犁形”或“铲形”。地球物理勘探和壳、幔结构反演结果表明,自青藏高原穿越龙门山到四川盆地存在地幔阶梯,上地幔阶梯的阻挡作用使得物质东移速率减慢,并蕴积了汶川8.0级地震所需能量。地震的产生正是东西向应力平衡被打破的结果,余震沿龙门山断裂的分布是高原地壳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向北北东方向的运动得以继续的表现。整个龙门山断裂带都参与了活动,龙门山断裂带北端作为断裂带的止裂端与南段同期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1940-1990年间华北及邻地地区大于5.5有的地震与月相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本地区断裂带的分析,把地震划分为沿四个断层带发生,分断层带讨论与月相的关系。结果表明,有两个断层带的地震发生在朔望期的比率可达57%-60%。这个结果优于没有按断层带划分地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王庆良 《内陆地震》1992,6(1):46-53
近20年来河西-祁连山东部地区三条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构造带在区域垂直形变图上反映明显。因受区域应力场强度的控制,其垂直形变表现出随时间波浪状演化式。区域垂直形变图像与莫霍面等深线相似,说明这几条北东向构造带的深部成因机制。它们对区内的中强地震起着很强的控制作用,与北西西及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共同构成了本区的控震构造网络。  相似文献   

17.
The Chaohu-Tongling area in Anhui Province is a typical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 active area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Four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is area, displayed as a NNE-trending zonal distribution, including the 1585 M5(3/4) Chaoxian earthquake and the 1654 M5(1/4) Lujiang earthquake, which formed a striking moderate-to-strong seismic activity zone. Field survey, shallow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drilling data, collection and dating of chronology sample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ault activity indicate that the Fanshan, Xiajialing and Langcun faults are not active since Quaternary. The NNE-trending Tongling Fault is a buried middle-Pleistocene fault, but it can produce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and control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 en echelon geologic structures. The intensity of the four earthquakes is characterized by southward progressive decrease,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subsidence range of Wuwei Basin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of Guichi Basin to its south since late Cenozoic. In terms of deep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ngling Fault indicate that it corresponds to a NNE-striking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gradient belt. So there is a spa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middle-Pleistocene Tongling Fault, the en echelon structures, the differential movement of the neotectonics,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gradient belt and the moderate-to-strong seismic activity belt in the Chaohu-Tongling area, indicating that they should be the tectonic indications of occurrence for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极值分布函数和震级平均复发周期概念,研究了华南5条地震带的缺震情况,外推未来5至10年结果表明:右江带无M≥5级地震:东南沿海内带有5.6~5.9级地震危险,但危险性不大;东南沿海外带发生6.5~6.9级地震的概率达69%;台湾西带随时可能发生5级和6级地震;台湾东带随时有可能发生6级和7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西南部,发育一组由不同断裂组成的北东向断裂构造带,沿这些断裂数十年来相继发生过多次强震.本文以其中的南汀河西支断裂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获得了断裂及两侧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纵向上,分为上、下两层地壳结构,总厚度约为31.25~35.6 km;横向上,以南汀河西支断裂为界,两侧反射特征差异较大,分别以弧状或倾斜反射波组为主·测线经过地区,莫霍面反射特征较为清晰,为2-3个反射同相轴组成的反射条带.南汀河西支断裂为一个由5条分支断层组成的断裂带,呈花状结构,反映了一种走滑挤压的应力状态.断裂带下方,存在一条切穿下地壳及莫霍面并延伸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这种深、浅断裂共存的构造格局是控制南汀河地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地区中等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 地震破裂面与其附近构造走向基本一致, 主压应力P轴方向为NE向或近NS向; 乌鲁木齐地区小地震的震源断错性质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破裂面以近EW向为主, 主压应力P轴方向近NS向, 兼有部分NE向或者NW向。 显示出小地震的发生既受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 也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