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断层面上的断层泥对断层的运动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在查明1920年海原地震断裂带西端14公里长的黑色粘土矿物的构造部位、产状、分布、变形特征、性状和组成成分与分量之后,讨论了黑色粘土矿物的成因及其在海原地震蕴育破裂过程中的作用。 野外和室内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粘土矿物不是1920年海原地震强烈错动时的产物,远在早更新世以前古生代末就已形成。其至少延深到3—4.3 公里以下。据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矿物成份主要为伊利石 高岭土 绿泥石 朦脱石、石英等,其含量分别为56%,26%,15%和3%。按照T·Shimaoto 和J·M·Logan 的实验结果,它在1920年海原地震的蕴育中可能起了“调整单元”与“终止破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进行兰州地区大震对策研究的地震地质考察工作中,在西固区西梁园乡西梁园村南山半坡采到四颗马牙化石,经兰州大学谷祖纲老师鉴定为:Equus Sameniensis(三门马)的上牙第四枚前臼齿(P_(m4))和三枚臼齿(m_1、m_2、m_3)。这四枚马牙化石,产于上第三纪未期剥夷面上的洪积砾石、碎石层夹浅枯黄色之砂质亚粘土层中。其上覆为中更新统的浅黄色石质黄土,下覆为上新统之冲、洪积棕红色含砾砂岩夹泥岩,以中等倾角向东北倾斜,二者为典型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述上第三纪未期的剥夷面,在兴隆山山前广泛发育,向东可延经榆中县直达定西县。  相似文献   
3.
1932年昌马7.5级地震形变带及其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昌马1932年12月25日7.5级地震主要是昌马—俄博断裂带西段现今强烈活动的结果。该带的垂直差异运动西段此东段更为明显。第四纪以来,该带的活动通常是以北北西、北西西向两组扭裂面方式表现出来的。地震形变带就沿其展布,北北西向形变带显示顺时针扭动,北西西向形变带为反时针扭动,与发震断裂的两组扭裂面不仅方向吻合,而且扭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形成一系列的反“S”状构造,从而认为这种单体非反“S”状,而总体排列为反“S”状的构造是祁只系西翼挽近和现今活动的地质标志之一。根据地震形变带的分析,地震时震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向为北30~40°东,与土体应力解除所得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北33°东相一致。运用地质类比法,认为民乐地区有同昌马地震相似的构造条件和岩性条件,所以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