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一)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马胜利  邓志辉 《地震地质》1995,17(4):327-335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两类雁列式断层具有类似的变形破坏过程,即前期以雁列区的破裂贯通为主,后期以沿断层的滑动为主。但挤压型雁列区内可积累较高的应变能,有较强的应变释放和声发射活动,雁列区对滑动始终起着阻碍作用;而拉张型雁列区内难以产生快速的应变释放和较强的声发射活动,雁列区对后期的滑动也无明显的阻碍作用。两类雁列区贯通所引起的失稳均有明显的前兆,而在随后滑动过程中失稳前兆的出现,取决于断层不同部位或段落之间是否有应变传递  相似文献   

2.
断层失稳错动热场前兆模式:雁列断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观测记录了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失稳错动前后的热场变化过程.从实验记录中发现,在断层失稳引起温度场和热红外辐射亮温温度场上升之前,在两断层段之间的岩桥区发生降温变化.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在失稳前2~3 s内,岩桥区的降温却发生在失稳前约20s,这两个超前时间长度相差近一个量级.此类热场先降后升变化过程在雁列构造变形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作为雁列断层失稳错动的热场前兆模式.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详细描述了上述热场变化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产生此种失稳前兆模式的机制,显著异常出现的条件及有利观测部位,讨论了它在地震前兆探索等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断层几何结构与物理场的演化及失稳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瑾  马胜利 《地震学报》1996,18(2):200-207
在双轴加载条件下,研究了几种具不同几何结构的断层系变形破坏过程中应变、断层位移和声发射事件的时空分布,并对典型失稳事件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具不同几何结构的断层系有不同的变形物理场演化图象;根据物理场演化特征和变形机制的差异,可识别出两类粘滑型失稳、破裂型失稳及混合型失稳,不同类型的失稳在前兆上有明显差异;失稳类型与断层几何结构及变形阶段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自然界断层的几何结构,对地震预报和地震前兆观察研究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雁列式断层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化现象,较大事件还通常集中于某一端点附近反复发生. 前期微破裂丛集图象指示后期宏观破裂的扩展方向及扩展范围. 拉张和挤压型雁列区宏观破裂方向分别与轴向应力方向垂直和平行. 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破裂前的弱化阶段相对较长、弱化过程明显. 微破裂事件累积频次指数增长可能是系统失稳前的典型征兆之一,而雁列区宏观破裂之后,AE数量逐渐减少、应变释放相对减弱. 摩擦滑动过程中,大的粘滑失稳前未见有AE活动前兆性的增强过程.雁列区的b值变化在失稳前显示趋势性降低——快速回升这一典型的变化过程,b值降低一般发生在差应力增强过程之中,并有可能延续至弱化阶段,而快速回升则一般发生在破裂失稳前的短时期内. 对比研究表明,构造差异所导致的b值差异远大于b值随差应力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量,而对同一构造标本,力学状态的改变会导致AE序列时序特征的急剧变化,较高的加载速率对应较高的应变能释放及明显的低b值. 先期破碎带由于较低的破坏强度,其对差应力的微小变化具有特殊敏感性,从而成为源、兆分离、窗口或敏感点效应等地震活动性前兆现象的一种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岩石摩擦滑动失稳前断层区的波速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红 《中国地震》1997,13(1):82-87
对岩石摩擦滑动失稳前断层区的波速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岩石摩擦滑动失稳前沿断层一侧的测线上观测不到测速变化,沿着跨断层的测线可观测到波速下降的前兆,因此,尝试用波速异常预断层带粘膜型地震时,选择测线应跨断层。  相似文献   

6.
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地震前兆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甘肃,宁夏和青海三省(区)20次地震的前兆异常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地震争存在“地震异常范围小、异常幅度小,异常时间和地震活动周期和短”的区域特性。同时还发现甘,宁,青地区的地震前兆有以下5个方面的共性特征:(1)6级以上地震前都有空区出现,且不同震级的空区随富 近发震时间先后嵌套出呈,呈现了介质逐 硬化的过程。(2)多种前兆的趋势异常各具某种优势形态;(3)形变资料在大震前的反向(或加速  相似文献   

7.
震源成核过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地震相应于断裂的快速传播。震源核是启动这个快速传播的断裂的动态体(或动态过程)。这个动态体或动态过程可以是震源端部的传播速度由慢渐快的裂缝,其内可有静态的或动态的应力化学腐蚀过程。可以是大震震源断层预滑时某处的突然快速失稳区,也可以是震源断层面上某一部分在临震前物性变弱而在其端部产生应力集中的一个动态体;另外,还可以是深部高压高温流体强迫插入积累巨大弹性应变能的地段的动态体。以上这些动态体或动态  相似文献   

8.
丽江7.0级地震重力前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重阳  李辉  付广裕 《地震学报》2003,25(2):163-171
为了研究1996年丽江MS7.0地震前地震孕育过程或前兆表现,利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内高精度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推断结果,并考虑到观测数据和模型粗差, 采用稳健或抗差-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和多断层位错模型,首次初步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滑动的时间变化分布.结果表明,1990~1997年断层运动的时间变化,较好地反映了1996年丽江MS7.0地震孕育过程.其主要前兆模式图象具有主震余震型特征,遵循地壳内部密度和地壳形变耦合运动模式(简称DD耦合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9.
地震前兆的象限性特征及其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华北北部地区唐山、大同地震前地电阻率和形变前兆的象限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并发现张北地震前的形变和地电阻率前兆也具有一定的象限性特征.说明前兆象限性的存在并非偶然,是与孕震体的存在有关.通过岩石实验与理论分析认为,在孕震过程中,前兆异常确实存在象限性特征.象限性的空间分布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具有逐渐变大——最大——变小的过程.并且象限性的上升区与下降区(或压缩区与膨胀区)在近源区与远源区不同.如果基于对前兆象限性的认识,指导分析前兆异常不同形态异常的空间分布,对地震的可能发震地区预测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孕震后期非线性层次演化探讨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秦保燕 《地震研究》1998,21(1):1-12
鉴于震源区为最后失稳区,震前前兆信息量最少,最弱以最晚出现,而近源区的调整单元(弱介质区域蠕滑断层等)前兆信息量最多,最强以及最早出现,提出由异常区边界交汇法确定震源位置(以场求源);又鉴于孕震过程存在阶段性和层次性,提出由阶段性和层次性表现的时间特征确定主震发生时间(简称层次法)由上述二个思路和方法,本文对1995年永登地震孕震全过程和短临预报了研究了,研究表明,在地点中期预报基础上进一步由层次  相似文献   

11.
岩石摩擦滑动中声发射的多普勒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文涛  马瑾 《地震地质》1995,17(4):311-317
在双剪摩擦滑动实验中可观测到声发射的多普勒效应。对于单个声发射事件,顺断裂扩展方向上的探头可记录到较短周期的初动波半周期,而在断裂扩展反方向上的探头记录则反之,在扩展过程中,声发射前续波由初始破裂引起的前激波、声源破裂扩展的扩展相和停止相组成,显示出声源破裂有一由静到动的加速过程。而在时间序列上,声发射事件存在着3个阶段:较强声发射事件发生初期,前激波时间超前较长,停止相不明显,声发射源的破裂速度较慢;第二阶段停止相突出,扩展速度加快,前激波到时超前量减小;最后,在原初始半周期处叠加了较大振幅的高频波  相似文献   

12.
曾正文  马瑾 《地震地质》1994,16(1):71-77
对含石膏夹层的单节理岩体模型单轴下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事件全波形能量分析表明,声发射事件能量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其分布反映破裂扩展尺度的分布,事件能量越大,对应破裂尺度越大,反之越小;破裂方式受节理角θ和夹层物质泊松比ν控制,θ小于arctg(0。707·(1一ν)/ν)时,Ⅱ型破裂为主,声发射能量集中在少数事件上,θ大于arctg(0.707·(1-ν)/ν)时,以Ⅰ型破裂为主,声发射能量分布相对分散  相似文献   

13.
岩石破裂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动态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多道声发射(AE)采集系统记录了不同构造的岩石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的AE全波形,由扫描算法求得试件变形全过程的AEb值动态曲线;根据变化幅度和演化方式,将AEb值曲线分为山脊线状和台阶状两类;经与应力-应变时程曲线及试件破裂特征对比,发现山脊线状和台阶状AEb值曲线分别对应于较均匀岩石试件的渐进式稳态破裂扩展和含扁平状非均匀构造岩石试件的突发式失稳破裂扩展,后者的破裂状态及其转变可用破裂相和相变来描述  相似文献   

14.
1303年洪洞8级地震震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运用霍山断裂滑动速率和1303年洪洞8级地震错距的资料,将霍山断裂面取作位错面,使用粘弹介质中位错模型的有限单元公式 ̄[1],计算震前断层蠕滑动和震时断层错动对应的临汾盆地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年速率分布,由此得出:(1)1303年洪洞地震前,在临汾盆地以霍山断裂中段和南段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年速率正值最高,为积累过程,而震时(含震后),年速率负值最高,为释放过程;(2)1303年洪洞地震加速了1695年临汾地震应力和应变能积累;(3)用有限单元分析方法中的劈节点技术离散位错面,可以符合位错概念  相似文献   

15.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秉良  李建国 《地震地质》1995,17(3):204-206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more complete acoustic emission (AE) catalog improved by the multi-channel AE matched-filter technique (MFT), we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AE activities after laboratory stick-slip events incorporate with the slip data recorded by displacement transducers on an ~1.5 m granite fau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the AE events identified by MFT is about 9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 logarithmic expansion of early AE events along the fault strike is observed as a function of time, whereas the fault does not slip in the same manner. Thus, we related the expansion of the early AE events along the fault to the stress transfer caused by the adjacent AE events. Moreover, 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the later AE events and the amount of fault slip. It suggests that the stress change caused by the continuous slip of the simulated fault after the stick-slip events response for the later AE events near or on the simulated fault.  相似文献   

17.
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马胜利  刘力强 《地震地质》1995,17(4):336-343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由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组合而成的复杂雁列断层系变形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杂雁列式断层系的变形过程及相应的物理场演化并非是两种雁列式断层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含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较强的声发射事件成核部位主要集中在应力水平较低的张性雁列区附近的主于断层上,而不是应力水平较高的压性雁列区,但这种事件发生的时间则明显受控于压性雁列区的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地震模拟看匀阻段与大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汉净 《地震地质》1994,16(2):109-114
运用滑块模型建立了一个地震活动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对地震活动计算机模型进行反复试验,认识到断层失稳过程中摩擦强度分布的重要性。把在断层滑动中摩擦阻力分布比较均匀的段称为匀阻段。对大地震而言,断层摩擦阻力的大或小都不是决定因素,而具有较长的匀阻段才是发生大震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高温双轴摩擦装置,研究了含蒙脱石的断层带在不同温度下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以期了解脱水作用对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带摩擦强度随温度而升高,而速度依赖性较为复杂,以1.4u/s为界,室温和100℃时,低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高滑动速率下则表现为速度强化;200℃时均为速度强化;300℃时高滑动速率下仍为速度强化,但低滑动速率下转变为速度弱化;400℃以上,均为明显的速度弱化。摩擦行为的变化与脱水过程及相应的断层物质变形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