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辉  王智强  罗淦  周伟军 《沉积学报》2022,40(6):1513-1524
玛湖凹陷西缘坡折带控制着古地貌、沉积相类型和展布、油气藏分布等,但目前缺少该坡折带形成机理、演化的研究,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八道湾组为湿润型冲积扇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八道湾组下段为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组合,地震剖面中可见清晰的扇体前积结构;上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组合,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八道湾组沉积过程受坡折带控制,坡折带的形成与逆冲推覆体派生逆断层有关。分析表明:多条逆断层形成的坡折带阻碍沉积物向盆地搬运,而单断层形成的坡折带在风化侵蚀作用下消失殆尽,利于沉积物的搬运。坡折带靠近物源的一侧为构造高部位,常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坡折带之下为构造低部位,常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体现了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坡折带对储层物性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物性较好的储层分布在坡折带东南侧,且易于形成上倾尖灭的油气藏,坡折带东侧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范乐元  朱筱敏  宋鹍  朱之春  谢楠 《地层学杂志》2005,29(4):355-361,367
陆相湖盆层序的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的条件下实现的。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湖泊冲刷沉积作用彼此消长的过程。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4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基于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及其伴生的可容空间变化的分析,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储层展布及储层非均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基准面旋回的升降变化对储层的非均质性、空间展布以及有利储层的分布等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储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模式,中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层间非均质性特征;在中长期基准面低位处,尤其是在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处,储层发育良好,砂体厚度、展布面积均较大,物性相对较好;而在中长起基准面较高位处,则出现相反的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古地貌谈层序格架中储层的发育规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吴贤顺  樊太亮 《地球学报》2002,23(3):259-262
在高分辨层序地层的理论中,基准面的升降和旋回期的长短变化影响着层序内部沉积体系的发育。但要注意的是,盆地的原始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很大程序上影响着基准面变化导致的可容纳空间大小的变化,对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和相分异有特定的控制作用。同时古地貌形态会在层序格架中发生演化,变得逐渐不明显或最终消失。文中论述了古地理特征识别及其重要性;以鄂尔多期盆地为例研究了古地貌对层序中发育规律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发育较广泛的古凸起带呼下切沟谷带基准面旋回变化而不同类型储集体发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构造活动是源-汇系统中形成古地貌和砂分散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在早白垩世是一个典型的断陷湖盆,经历了多期幕式断陷活动,但同沉积构造活动及其配置所产生的古地貌对层序结构特征、沉积体系及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仍不明确。文中以地震、测井、岩心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古地貌控砂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结合断层活动性分析,阐明了不同类型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和规律。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的综合研究表明: 受控盆主断裂的幕式断陷活动及同沉积断裂的差异断陷活动影响,塔南凹陷发育横向凸起和走向斜坡2种类型的构造调节带,这些构造调节带是水系入盆的通道,控制着盆地的主体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特征;根据断层的几何形态及发育部位,共识别出4种类型构造坡折带,分别是陡坡断崖型坡折带、陡坡断阶型坡折带、缓坡反向断阶型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它们各自控制了不同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与分布;沉积物入盆后,沉积物分散体系和砂体的分布特征受同沉积断裂的组合样式控制,研究区共发育梳状断裂系、叉状断裂系和平行断裂系3种同沉积断裂平面组合;与构造调节带相对应的断裂坡折带低部位是大型储层砂体,特别是低位扇三角洲或盆底扇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是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断陷湖盆源-汇系统理论、指导断陷湖盆砂体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层序地层分析和古地貌恢复技术相结合,根据地层剥蚀状况,将层序界面分为洼陷带内的平行不整合面、凹陷边缘超覆带的角度不整合面、旋转断块顶部的角度不整合面和潜山顶部强烈剥蚀不整合面4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界面类型采用不同的剥蚀地层恢复方法,重建了辽河滩海海南—仙鹤地区关键构造期古地貌形态。研究发现海南—仙鹤地区发育下切谷、陡坡断裂坡折带、古凸起等多种古地貌单元,古地貌整体呈现沟、梁斜列,下切沟谷和陡坡断裂坡折带发育,物源面积大、物源方向与海南断层斜交等特点。古地貌对物源体系、层序构成和砂体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具有"大沟对大扇,小沟对小扇"、砂体平面上分布受断层坡折控制、纵向分布受体系域控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井-震联合地层恢复法,对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的古近纪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坡折带研究,将古地貌(包括古坡折带、古沟谷、古凸起等)纳入古物源供给系统的框架内探讨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构建完整物源供给系统的前提下,古地貌诸单元及其组合样式对沉积体系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级次的物源体系导致沉积体类型和规模存在差异;物源区沟谷的分布及其赋存时期制约着砂体的主要分布位置、时期及规模;坡折带样式决定砂体的类型、规模及分布;古地貌组合样式控制储集体的成因、富集位置和规模大小。因此,古地貌分析对储层的预测和识别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勘探实践证明,将其与常规储层预测方法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恩平凹陷丰富的地震资料,通过古地貌特征分析、古沟谷识别及多相带联合追踪等方法,明确恩平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沉积时期的古地貌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恩平凹陷文昌组砂体成因和平面展布与沉积古地理背景及古沟谷密切相关:凹陷北部陡坡带受控洼断裂及古沟谷控制,发育一系列向北退覆式叠置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与中深湖相泥岩指状交互,其发育期次、规模与边界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凹陷南部EP18-1继承性古隆起控制南部斜坡带的古沟谷发育与古地貌格局,将南部斜坡带分割成东西两个古沟谷物源供给体系,两个古沟谷体系分别控制EP17洼及EP18洼南斜坡辫状河三角洲的展布方向,而EP18-1继承性古隆起上则发育大型滩坝相砂体。  相似文献   

8.
渤南低凸起北部东二下段发育多种类型的沉积体,与坡折带的结构与演化密切相关。东二下段沉积时期,渤南低凸起北部斜坡带发育一个完整的坡折带沉积旋回:坡折带演化早期,即东二下段沉积早期,渤南低凸起北部斜坡上有断裂活动,斜坡坡度较大、起伏不平,发育一些古沟谷与洼地,其内堆积了近源碎屑物,在地震剖面上可见古沟谷内充填杂乱或蠕虫状地震反射体;坡折带演化晚期,即东二下段沉积晚期,伴随着准平原化斜坡被填低补齐,演变为沉积物的搬运通道,碎屑物借道斜坡被带到洼陷内部沉积,发育一系列高角度前积地震反射体。东二下段沉积早期斜坡内部古沟谷充填的杂乱或蠕虫状的地震反射体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主要分布在第一坡折带内;东二下段沉积晚期洼陷内部发育的高角度前积地震反射体为远源沉积,主要分布在第二坡折带内。渤南低凸起北部斜坡带发育典型的坡折带演化旋回,空间上不同成因地震异常体从斜坡带向洼陷内转移,共同构成一组具有成因联系的坡折带-沉积复合体。  相似文献   

9.
构造活动是源-汇系统中形成古地貌和砂分散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在早白垩世是一个典型的断陷湖盆,经历了多期幕式断陷活动,但同沉积构造活动及其配置所产生的古地貌对层序结构特征、沉积体系及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仍不明确。文中以地震、测井、岩心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古地貌控砂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结合断层活动性分析,阐明了不同类型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和规律。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的综合研究表明: 受控盆主断裂的幕式断陷活动及同沉积断裂的差异断陷活动影响,塔南凹陷发育横向凸起和走向斜坡2种类型的构造调节带,这些构造调节带是水系入盆的通道,控制着盆地的主体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特征;根据断层的几何形态及发育部位,共识别出4种类型构造坡折带,分别是陡坡断崖型坡折带、陡坡断阶型坡折带、缓坡反向断阶型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它们各自控制了不同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与分布;沉积物入盆后,沉积物分散体系和砂体的分布特征受同沉积断裂的组合样式控制,研究区共发育梳状断裂系、叉状断裂系和平行断裂系3种同沉积断裂平面组合;与构造调节带相对应的断裂坡折带低部位是大型储层砂体,特别是低位扇三角洲或盆底扇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是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断陷湖盆源-汇系统理论、指导断陷湖盆砂体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0.
D气田黄流组一段为浅海陆架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复杂,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开展沉积机理研究,对于厘清海底扇沉积微相展布、预测砂体展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压实校正恢复古地貌,基于粒度标准偏差开展了水动力分析。随后,在综合分析古物源、古地貌、古水深、古水动力等特征基础上,明确浅海重力流沉积物的搬运作用明显受到坡折带、洼陷、沟谷等地貌的控制,并建立了先成洼陷限制性重力流充填-溢出、斜坡坡折下侵蚀-充填-分流、平缓斜坡非限制性漫流3种浅海海底扇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1.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19,自引:4,他引:115  
邓宏文 《地学前缘》2000,7(4):305-313
基准面旋回期间沉积物以不同体积被分配到不同相域的过程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称为“沉积物体积分配” ,它反映了沉积过程响应系统遵循物质保存定律。沉积物体积分配在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学和地层学的响应表现为 :( 1)地层旋回的对称性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 2 )反映原始地貌要素保存程度的相分异作用 ;( 3)进积 /加积地层单元的叠加样式。这些沉积学与地层学属性无一不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根据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正确的年代地层对比应该是有时岩石与岩石、有时岩石与界面或界面与界面的对比 ,而不是等厚度对比和岩性地层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和渤海湾裂谷盆地东营组湖相沉积的地层对比说明了沉积物体积分配的过程及其在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储层发育规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通过地震和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可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识别出4个地震层序,层序界面均以区域性侵蚀面或河道冲刷面为边界。层序的发育特征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在晚古生代经历了陆表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退和逐渐消亡的过程。储集层主要是石炭系的滨岸砂体、二叠系的河道砂体以及冲积扇砂体。在层序地层体制中,储层的纵向发育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旋回的控制,而平面展布受古地貌的制约。通过地震与钻井的综合分析,具体预测出有利的储集砂体分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大民屯凹陷流体化学场特征及油气成藏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地层水化学场、油气组成的非均质性两方面对辽宁省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古潜山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的流体化学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地层水运动规律与油气运移模式吻合较好,即流体以"垂向流动"为主,受断裂和沉积砂体的控制,由沉积中心的中、深部沿断裂垂向运移,而后在各断块内侧向运移至各断块的高部位,横向运移效应只在局部小范围内规律显著,构成了典型的离心状渗流体系.在地层水水头压力、浮力动力场控制下该区形成了自生自储、下生上储、新生古储型油藏.  相似文献   

14.
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层序划分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层基准面原理,通过对岩心、测井、录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研究区Es3.3-Es3.2层段的地层划分出4个中期地层旋回(层序):MSC1,MSC2,MSC3,MSC4。其中大致发育2种类型的层序,即陆源碎屑岩层序和膏盐岩层序。陆源碎屑岩层序多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以发育泥质岩夹浊积砂体、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为主;膏盐岩层序多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以发育厚层的盐岩、膏盐岩、膏岩、泥膏岩、膏泥岩夹浊积席状砂为特征。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体系:较深水湖-浊积扇、较深水盐湖、浅湖-三角洲体系,并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各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情况。综合分析生、储、盖条件后认为,在垂向上,MSC2上升半旋回为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本区的油气勘探应主要寻找洼陷东、西两侧断层下降盘的浊积砂体,主要储层砂体类型为浊积水道及浊积席状砂。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潜山的储集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的储集类型可划分为溶蚀风化壳型和裂缝破碎带型2种基本类型,前者主要受古暴露期大气水淋滤作用的控制,溶蚀作用随与不整合面距离增大而减弱;裂缝破碎带型储层主要受断层性质的控制.古地貌恢复结果表明: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在兴安岭群沉积之前具有东高西低的总趋势,与现今潜山顶面构造图比较,有占高今低、古今均高、古低今高和古今均低4种情形,前两种情况更有利于形成溶蚀风化壳型储层.布达特群潜山发育多期裂缝,裂缝发育程度和产状与断层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钻井资料预测,苏德尔特潜山带为裂缝发育区.  相似文献   

16.
傅德荣 《地球学报》1987,9(3):33-48
根据断裂延伸长度、切割深度、断裂的活动强度和断裂产生的前后序次及其对盆地的控制作用不同,分为基底断裂和同生断裂。 基底断裂控制着盆地或者盆地内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同生断裂明显地控制了盆内的沉积作用,包括岩相、厚度变化等。 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上述两类断裂不仅分布广,而且数量多。在形态特征上,一般断层面弯曲朝上,并随深度增加而变缓,都具有正滑性质,所以统称为铲形断裂。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本文在充分利用开发检查并全井段取芯,研究沉积微相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密集开发井网的动态资料,分析了各种砂体在进间的连通性与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系统总结了地形、河流与湖泊大小、气候演化与湖面升降对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动力学过程及其前缘砂体内部结构、沉积模式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基准面旋回对不同旋回阶段河流相储层物性差异及声波时差测井响应的影响,运用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原理,对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等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上段3砂层组河流相储层物性差异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基准面旋回对河道微相在不同旋回阶段储层物性差异和声波测井响应的控制机理,并确定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河道储层物性分布特征和声波测井响应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级次基准面升降引起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条件的改变,导致不同旋回阶段河道储层沉积环境出现差异,使短期基准面旋回内部单河道内部储层物性正韵律分布、声波测井响应差异不大;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组成复合河道的多期单河道间储层物性自下向上呈总体变好趋势、声波测井响应有异;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多期复合河道间储层物性呈无规则分布、声波测井响应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流体势场是控制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因素。根据网格化的流体势数据,采用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剖面识别与多边形除边脊线识别算法(PPA),可以自动地识别出流体势场中的油气运移分隔槽。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划分出油气运聚单元或含油气系统,从而为利用网格化的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不同油气运聚单元内的油气资源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在吐鲁番—哈密盆地台北凹陷三间房组的应用,自动划分的分隔槽比人工划分的分隔槽更精细,位置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