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水下碎屑流沉积:深水沉积研究热点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沉积物搬运两大主要动力之一的重力流因其在记录地质事件、改造地表地貌和勘查油气资源方面的特殊意义而引起广泛关注。重力流研究历史经历了现象观测、概念体系建立、沉积模式建立、工业应用与质疑和碎屑流研究深化5个阶段。近期,以深海水下碎屑流为核心的研究重建了"砂质碎屑流"概念,新建立了以碎屑流细分为主要内容的3套重力流分类,提出并讨论了水下碎屑流"滑水"搬运机制特征、形成条件,系统分析沉积物浓度、粘土含量及成分对水下重力流性质及搬运沉积过程的影响。继20世纪60~70年代重力流研究热潮后,1996年以来水下碎屑流为主的研究再次掀起新一轮研究热潮。综合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现状、进展和当前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指出未来水下碎屑流研究动态包括:①水下碎屑流成因分类体系的建立及重力流分类体系的完善;②实地观测与模拟实验结合下水下碎屑流发育机制深化;③重力流泥岩沉积机制及油气意义和④水下碎屑流主控型重力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流体性质转换机制在重力流沉积体系分析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50年Kuenen发表"浊流形成粒序层理"一文至今,深水重力流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学者不仅对浊流理论分歧很大,而且对浊流概念、术语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观点,这严重制约了重力流的分类及重力流沉积体系的识别。本文在重力流沉积过程和流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流体性质转换"理论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分析方法。研究认为,重力流在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不仅存在多个流体阶段,而且存在着多种流态之间的转换。这种流体发育的最终阶段特征决定了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形态与类别,而流态共存与转换的特性造成了深水紊流成因的浊积岩与其他流体成因的岩相共存的沉积特征。根据这一理论对牵引流—碎屑流成因的扇三角洲体系、浊流成因的近岸水下扇体系和碎屑流成因的斜坡裙体系进行成因分析与特征对比,阐述了"流体性质转换"理论在沉积体系识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沉积学报》2021,39(1):88-111
与海相盆地重力流沉积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相比,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综合国内、外重力流沉积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以明确湖盆重力流沉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不同术语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加不同术语的解释说明,是减少术语混淆的有效途径;流体转化、流态转化和润滑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搬运的主要动力学过程;受阻沉降、湍流抑制和牵引毯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沉积物沉降的重要动力学过程。沉积物再搬运、洪水持续供给、漂浮羽流卸载是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主要的成因机制;重力流沉积相域类型、块状砂岩内部沉积特征和逆正粒序沉积特征精细解析可揭示重力流沉积成因。超临界浊流侵蚀作用形成重力流水道,盆地外部因素主控重力流物质成分和来源,盆地内部因素主控重力流分异效率,其综合表现形式即“源—汇”系统控制下的重力流砂体形成演化过程。洪水持续供给成因重力流沉积模式以重力流水道—堤岸沉积、水道—朵叶转换带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沉积物再搬运成因沉积模式以三角洲前缘垮塌带、混杂沉积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湖盆重力流沉积是非常规油气赋存的重要场所,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具有易于油气生成和富集,且易于压裂的先天优势,可能是页岩油气中的“甜点”区发育的优势沉积岩相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4.
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浊流理论创立到现在的60余年时间里,深水沉积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水下过程的复杂性,对沉积物重力流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存在颇多分歧.本文在对深水沉积研究历史与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对重力流各种分类方案及相应沉积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①人们对深水沉积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旋回;Bouma序列成因存在多种解释;砂质碎屑流概念是对Bouma序列、扇模式的发展.②沉积物重力流分类必须遵循流变学和沉积物搬运机制的重力流分类方法.③Shanmugam新近建立的碎屑流主导斜坡模式解决了斜坡区的砂体成因分布问题(原来认为此处“过路不停”无砂质沉积).④地震沉积学的发展与应用必将促进人们对深水沉积的认识,从而建立更合理的深水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5.
等深流与重力流在深水环境中较为常见,两者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可存在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交互作用沉积。结合近20年研究成果,对深水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的沉积类型、鉴别标志、形成机理及地质意义进行了总结。1)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沉积可分为等深流与重力流沉积互层、等深流改造重力流及等深流与重力流同时作用沉积。2)等深流沉积和重力流沉积的有效鉴别是等深流与重力流沉积互层沉积研究的前提。3)等深流改造重力流沉积发育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构造,双向交错层理最为典型;常具顺斜坡向下及大致平行斜坡的两个水流方向;概率累积曲线呈1~3段式等特征。4)等深流与重力流同时作用沉积主要发育单向迁移水道、不对称的水道—堤岸体系及偏转型朵叶。5)交互作用形成过程主要受等深流与重力流相对能量大小的影响。当重力流活跃时,发育重力流沉积,在重力流末期及间歇期,等深流沉积发育,进而形成重力流与等深流沉积互层。等深流能量较强时,可改造重力流沉积,形成等深流改造重力流沉积。高能等深流在重力流能量较弱时,可对重力流沉积物进行横向搬运,形成迁移水道、不对称水道—堤岸体系及偏转型朵叶。6)主要问题及下一步的主攻方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重视综合研究,增加实例分析;②完善鉴别标志,推广研究成果;③多方法、多尺度、多条件、多维度综合探讨交互作用沉积过程及主控因素;④加强油气勘探潜力、古环境演化及地质灾害预防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沉积物重力流的研究随着深海、深湖环境油气资源的勘探成为现阶段沉积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沉积重力流的分类与命名已不断的完善与细化,浊流与碎屑流成为沉积物重力流的研究重点,沉积学者依据其流态特征、流变学特征、流体浓度与支撑机理对两者进行区分。重力流的的研究手段从野外观察到室内水槽实验,再到区域地震识别。沉积模式从单一浊流形成的"浊积扇"到多种流体相作用的"深海扇"或"海底扇"转变。由于沉积物重力流的控制因素较多,因此在重力流的概念、分类与成因上依然存在许多争议。水槽实验的不断发展,成为沉积物重力流的研究的主要途径,但实验模拟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需不断完善水槽实验的限定因素与控制参量。  相似文献   

7.
我国深水异地沉积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水异地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30年历程,它经历了70年代浊流沉积研究探索阶段、80年代重力流沉积研究蓬勃发展阶段和90年代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阶段。70年代浊流沉积研究刚刚起步,以资料积累和深化认识为主,成果欠丰;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则仅有少量探索。80年代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已从单一类型延伸到多种类型,从陆源碎屑重力流沉积扩展到碳酸盐和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从海洋发展到湖泊,从一般性描述转入沉积模式、控制因素及含矿性的探讨,出现了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的可喜局面;而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也有了实质性进展。90年代重力流沉积研究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而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有了更大的进展,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重要成果。展望未来,深水异地沉积研究任重而道远,相信我国沉积学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盛世。  相似文献   

8.
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和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细粒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已成为当前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中国中生代湖泊环境中的泥质重力流沉积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手段及综合研究,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相泥质重力流沉积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与成因分类。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湖相泥页岩结构类型多样,发育泥质块体流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泥质浊流沉积和泥质异重流沉积等多种重力流沉积类型。按照泥质含量将重力流划分为砂质重力流、泥质重力流和混合重力流3种亚类,并根据成因将重力流划分为滑塌体、碎屑流、浊流及异重流等4种亚类;结合成因和泥质含量,将重力流沉积共划分为12种类型。滑塌岩、碎屑岩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斜坡脚附近;浊积岩、异重岩广泛分布于三角洲斜坡至沉积中心。认为泥质沉积物可以在强水动力条件下搬运-沉积;重力流沉积细粒物质在湖相沉积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泥质重力流对泥页岩中的碎屑物质、黏土矿物及有机质的搬运和沉积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对于页岩油气的生烃、储集性能和压裂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浊流沉积垂向上的结构构造特征的鲍玛序列(1962)已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认为这是鉴别经典浊积岩的标准层序。随着人们对深水异地沉积的另一重要领域——深水牵引流沉积的深入研究,鲍玛序列的多解性显得越来越明显。目前,对鲍玛序列各阶段存在的不同成因解释如表1所示。鲍玛序列各段部存在不同的成因解释,沉积物重力流及深水牵引流理论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鲍玛序列所代表的真正含义。等深流、内波流及内潮汐流等深水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流引发的牵引流对早期重力流沉积进行改造,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深水牵引流沉积组合,该组合类似于鲍玛序列的沉积特征,因而在实际解释中极可能将其归为具鲍  相似文献   

10.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力流和底流是深水环境下的两大基本流动体制,对二者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薄弱环节.底流及底流改造沉积物在岩芯上具有上部侵蚀面、双泥层、牵引流成因的各种层理等识别标志;底流成因的漂积体在剖面上呈现透镜状单元、迁移性特征及波状发射等地震反射特征.本文通过综述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依据某段地质时期内深水盆地中主导沉积机制的不同,将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分为以下4种表现形式:①底流对前期重力流沉积进行改造;②重力流对前期底流沉积进行改造;③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主导同一地区的沉积以及④底流与重力流同时作用于沉积物.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冰期~间冰期)变化、构造活动、地形地貌等因素,主要通过影响重力流与底流机制的相对强度大小,控制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进行.中国南海具有重力流与底流交互沉积的优越地质条件,发育有单向迁移水道、沉积物波等特色沉积记录.加强现今海流观测,对于南海底流循环格架的建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维西县城区地质灾害长期以来均以二道河泥石流最为突出,自二道河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以后,泥石流的治理就一直未间断过,但泥石流灾害危险并没有根除,依然威胁着沟口居民的安全。通过对泥石流已有治理工程进行调查,分析其治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治理措施,消除泥石流危害。  相似文献   

12.
陈鸿吟 《贵州地质》2000,17(1):54-56
本文作者认为作为相对性的稳定流理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评价、开发地下水资源的领域中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引进了一个“临界流量”新词语,在抽水中可作为划分稳定流与非稳定流的大致界限,这对保证成井的稳定供水以及进行块段疏干都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举世瞩目,灾难发生后泥石流隐患依然存在,灾后重建中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灾后重建工程设防标准的确定问题。通过分析激发“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降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认为本次降水具有强度大、历史短,局地性强的特征。基于此,建议灾后重建工程的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中应充分根据本次降水的特征,考虑最不利的极端条件下即按此次降水雨强涵盖整个三眼峪流域范围所产生的最大流量。  相似文献   

14.
Dupuit稳定井流模型和公式自1863年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时间横跨3个世纪。由于其原理的简单及公式的简洁,人们仍在使用。而人们对Dupuit模型以及有关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和误区。通过分析Dupuit稳定流模型及公式,指出Dupuit模型及公式中本身就不含有影响半径的概念。将Thiem提出的影响半径的概念理解为含水层的一个参数,一个不变的常数,并试图寻求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平均影响半径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5.
降雨对浅层水流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验室人工降雨水槽试验,研究了降雨影响下浅层水流的阻力规律。根据试验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及对实测资料的分析,讨论了降雨对浅层水流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伪层流"的概念,建立了不同流区的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的估算式。研究成果可用于坡面流计算及土壤侵蚀模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易损性评价方法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超  贺拿  宋国虎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1):1211-1220
建筑物易损度评价作为泥石流易损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是实现城镇及居民点泥石流风险定量化和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综述近30年来,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易损度研究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以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建筑物易损度曲线普适性差且力学机理不明等问题,提出数值计算和模型实验的手段获取建筑物结构易损度的机理模型。由于建筑物易损度研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统计分析方法仍将作为建筑物易损度研究的重要手段,力学机理明晰的研究方法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此外,地震、滚石、雪崩等类似灾种的易损度研究方法和成果可被借鉴到泥石流领域。针对灾害中因结构破坏引发人员伤亡的情况,建议采用时间概率和基于条件概率的事件树方法计算建筑物内人员易损度。最终形成综合结构和人员易损度研究成果的建筑物易损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肖衡林  张晋锋  何俊 《岩土力学》2009,30(11):3543-3547
简要介绍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流速测量方法的主要仪器设备。在研究加热光纤与流水之间传热过程的基础上,推导了流速与光纤稳定温升、加热功率等参数之间的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流速测量方法的理论方程。设计了模型试验,对不同流速与加热功率下,光纤温升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静水与流水中光纤温升情况,结果表明:所有温升曲线都可以分为上升和稳定两个阶段,流水中的光纤温升明显低于静水中的光纤温升,两者的差值随着功率及流速的不同而不同。加热功率越大,两者温差越大;流速越大,温差越大。研究了加热功率对静水中光纤温升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静水中的光纤稳定温升与加热功率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重点分析了在一定功率下,流速与光纤稳定温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光纤稳定温升与水流速度呈非直线的反比关系。最后,对该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地下水数值模拟过程中,由于介质的空间变异性大,水文地质参数的优分工至今仍是一个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非饱和带土壤中的优势流概念推广到岩溶裂隙介质中,系统地分析了形成优势流的优势结构面控水机理,结合中国北方岩溶特征提出了实际工作中优势参数分方法,并依据有限元方法进一步求解,实例计算表明:利用优势面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参数最优分区,所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结论对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参数的识别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对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优势流的研究地以及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以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丰富的重力流沉积为例,借助非牛顿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对重力流运动的特点和类型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重力流运动的特点是:具层移(流)运动、有旋性、挤压性、涡旋性、惯性、颗粒上浮性、颗粒下沉、颗粒碰撞、剪切作用和下切作用。重力流可分为:滑动流、混合流、碎石(屑)流、颗粒流、液化流和浊流。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a number of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dynamic pseudo-func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over the years,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as to why a certain method will succeed in some cases but fail in others.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results of an assessment of several upscaling methods, namely the Kyte and Berry (KB) method, the Stone method, the Hewett and Archer (HA) method and the Transmissibility-Weighted (TW) method. We have analyzed the equations for deriving the methods and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gas displacing oil, in a variety of models to enable us to gain new insights into these, and related, upscaling methods. In particular, some novel observations on methods based on fluid potential are presented and the issue of using predicted fluid mobilities as a criterion of accuracy of an upscaling method is clar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