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输油气管道经过黄土冲沟边坡时常常采用斜井穿越的方式,采用数值强度折减法与实际地形建模结合的方法,以陕西千阳黄土冲沟边坡为例,通过对黄土力学参数的不断折减,以收敛性准则作为边坡是否产生滑动的破坏判据,根据边坡滑动时的位移等值线图确定了边坡潜在滑动面的形状及位置,确定了管线穿越斜井的初始安全设计参数;基于初步设计参数研究了管线斜井开挖过程中井周土体的位移变化规律,并对斜井开挖后黄土冲沟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所给出的管线穿越斜井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能在设计阶段有效避开冲沟边坡潜在滑动区,基于这种设计参数使得管道斜井施工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很小,边坡安全系数由1.162变为1.156,变化不大。根据计算结果,对斜井支护区域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穿越公路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明明  王芝银  李云鹏 《岩土力学》2011,32(4):1163-1168
西康高速公路长哨小净距隧道地形复杂特殊,尤其在出口段存在浅埋、偏压现象,且左隧道覆盖层上部为陕西省S102省道,隧道开挖期间,省道正常开通。为研究隧道开挖方式对省道路面沉降及洞室开挖后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建立符合实际地形的三维模型,分别针对上下台阶法、留核心土法、侧壁导坑法3种开挖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不同开挖方式隧道不同位置的塑性区、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开挖施工方案,并同实际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下台阶开挖法实现省道下的小净距隧道穿越方式,可保证施工期间省道的正常运行及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流体性质转换机制在重力流沉积体系分析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50年Kuenen发表"浊流形成粒序层理"一文至今,深水重力流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学者不仅对浊流理论分歧很大,而且对浊流概念、术语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观点,这严重制约了重力流的分类及重力流沉积体系的识别。本文在重力流沉积过程和流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流体性质转换"理论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分析方法。研究认为,重力流在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不仅存在多个流体阶段,而且存在着多种流态之间的转换。这种流体发育的最终阶段特征决定了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形态与类别,而流态共存与转换的特性造成了深水紊流成因的浊积岩与其他流体成因的岩相共存的沉积特征。根据这一理论对牵引流—碎屑流成因的扇三角洲体系、浊流成因的近岸水下扇体系和碎屑流成因的斜坡裙体系进行成因分析与特征对比,阐述了"流体性质转换"理论在沉积体系识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潮控河口湾坝体复杂的沉积特征及内部结构尚不清楚.通过建立理想化的潮控河口湾模型,采用沉积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不同流量与潮汐能量条件下潮控河口湾坝体及内部夹层的沉积定量化模拟.结果表明,在理想情况下,大潮汐能量、中等流量条件下潮控河口湾坝体大规模发育.在潮汐能量因素分析中,潮控河口湾坝体长宽比为2~15,夹层长度集中在8 km,夹层厚度为0.1~0.2 m;在流量因素分析中,潮控河口湾坝体长宽比为1.5~9.0,夹层长度为1~2 km,夹层厚度为0.1~0.2 m.表明河流和潮汐共同作用控制着潮控河口湾坝体与夹层的形成与分布,但是潮汐作用更显著.基于沉积动力学对潮控河口湾沉积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井震数据的验证,为潮控河口湾体系的沉积演化提供了新思路,从而指导潮控河口湾含油储层的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田不规则面积注水井网中油井见水时间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表征问题,将面积注采井网单元细分为一源一汇三角形最小计算单元,运用非达西渗流流管微元法得到不同面积注采井网类型条件下的生产井见水时间计算通式.以鄂尔多斯盆地X油田为例,研究井网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和裂缝发育程度对低渗透油田油井见水时间的影响,并通过统计回归得到沿裂缝方向、裂缝半长与油井见水时间之间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和裂缝规模对油井见水时间的影响最大,井网类型对其影响程度最小;不规则井网或油井所在最小三角形井网单元差异较大时,油井见水存在一个阶梯上升规律;油井见水时间与裂缝半长呈幂指数减小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