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海洋沉积物作为生源要素氮的重要源与汇,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研究旨在查清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态及其生态学意义。氮是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要素,海洋中的氮往往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氮的吸收与再生释放在估算海洋新生产力和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率上也有重要贡献。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作为海水中氮的重要供给源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修复失衡的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不同海区海洋沉积物的来源和环境不同,氮的形态和含量亦不相同,可被生物吸收和利用的数量就不相同,因此造成了不同海区生物种群和环境不同,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因此,研究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形态,了解各个形态与沉积物中生物种群及与环境的关系,确定其生物和化学活性,査清氮不同形态的生态学功能,对于深入探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研究海洋底质间隙水中化学元素的存在形态及沉积物与间隙水之间的化学交换反应,对阐明海洋底质间隙水溶液的成岩作用、元素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海洋污染物质的转移机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底质泥样中提取间隙水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种,即压滤法、离心法、稀释法和有机溶  相似文献   

3.
林学辉  辛文彩  徐磊 《海洋科学》2015,39(12):106-111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AES)对海洋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海水、海洋沉积物国家标准物质、陆地的水系沉积物及土壤国家标准物质进行检测以对比海洋沉积物含水率对部分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元素分析结果所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洋沉积物含水率对钠离子影响最大,往往有超过50%的钠离子来自其中所含海水的贡献,而海洋沉积物含水率对钾、钙、镁的影响则较为微弱。因此,研究海洋沉积物化学组分时有必要考虑其所含海水对钠含量的贡献,以期达到不同海洋沉积物化学组分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沉积物可视为水环境条件的反映的结果,对天然水沉积物的研究,在探索天然水的化学相互作用和界面平衡的研究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因素,过去对海洋沉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揭示了各种元素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总分布,探索了其中矿物的蕴藏量及其经济价值等,随着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拢统地测定元素的总浓度是很不够的,因为由此不能阐明海洋沉积物复杂的地球化学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顾宏堪 《海洋与湖沼》1997,28(1):111-112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年学者来金明同志独立完成的35万字的《中国海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专著,将于1997年1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专著是中国第一部海洋界面化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中国海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专著。作为学科交叉新的生长点,海洋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的研究在国际也不过刀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仅有10多年。由于海洋沉积物一海水界面过程参与了海洋中许多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所以已成为当今海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海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是著者及其研究组10年来把当今海洋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6.
冲绳海槽沉积物中U,Ra,Th,40K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U,Ra,Th和~(40)K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研究其形态、含量、分布和转移规律是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海洋沉积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除自身包括许多同位素以外,还可以从海水中吸附和交换一些同位素。海洋沉积物中的同位素含量很  相似文献   

7.
对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1998年5月调查过程中采集的长江口外东海特定海区表层沉积物综合运用了EDEX、ASPILA和李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磷及其磷赋存形态分析。把磷分为5种赋存形态:吸附态、铁结合态、钙结合态、碎屑态和有机态。同时,结合其他沉积物性质和化学组分以及海水环境特征,讨论了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有机磷(0P)和铁结合态磷(Fe—P)的含量主要受控于物质来源;吸附态磷(Ad-P)与Fe—P和0P同属于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范畴,其在沉积物中的循环主要与铁氧化物有关,钙结合态磷(Ca—P)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生物。  相似文献   

8.
珠江及其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重金属元素在河流、海洋中迁移规律的研究,过去都是以元素的总量为依据。随着环境化学和海洋地球化学的发展,需要对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毒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及重金属的吸附与解吸、絮凝与沉降和自净作用过程的研究等,都要求对各元素进行详细的形态划分。 研究迁移元素的化学形态有间接的计算方法和直接测定法。间接计算法基于Al是自然界难溶元素,可以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与Al含量的比值与大陆岩石中该元素与Al含量比值进行推算。所得结果与自然界实际情况相比有一定出入,而且,还不能把元素形态分得更详细。目前,一般都采用直接测定法。  相似文献   

9.
尹毅  贾秀芳  刘志和 《海洋学报》1988,10(4):516-520
海洋沉积物的放射性研究是海洋环境科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沉积化学、地质年代学和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对本国沿海及近海海域沉积物的放射性进行了部分研究,但对远洋沉积物的放射性研究较少,至于南极沿岸沉积物的放射性研究尚未进行,为了探讨放射性的全球分布特征,我们对南极长城湾沉积物的放射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了探索海洋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形态,发展了很多分离沉积物中不同元素结合态的淋滤萃取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了解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来源、迁移、分散、活动、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行为等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海洋地球化学和海洋环境污染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合论述了海洋沉积物的顺序淋滤萃取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两种影响较大的方法,对其选用的萃取试剂以及分析流程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比较了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渤海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田经济海区,目前已陆续开发。沉积物类型及其氧化还原环境的研究对于了解沉积物的形成、来源,以及埋葬后的早期成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沉积的环境是海洋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地球化学领域,而从化学角度研究这个问题的报道则很少,且缺乏系统性(Parker et al,1983;宋金明等,1992),尤其是海洋沉积物现场环境研究更不多见,其研究方法和手段亦较少。沉积物类型及其氧化还原环境是影响许多元素产生、转移、循环的重要因素,也是海洋沉积物环境研究的核心内容(刘宝珺,1980),以往沉积物粒度数据基本上全都是通过地质机械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上,仅用一个或几个参数辅助说明沉积物是呈氧化性或是还原性,缺乏对此的定量表征。 鉴于以上,作者经过调査研究提出了用纯化学手段研究沉积物类型的标准一“粒度标(GSL)”和定量表征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氧化还原度(ROD)”(宋金明等,1993;宋金明等,1994)。结果表明,上述两项标准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为水化学领域科技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对探讨浅水养殖环境和海洋工程评价,特别是对海上油气田开发的平台及管线的腐蚀环境分析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中部H-106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生黄铁矿是现代海洋沉积物中分布较广、含量较高的自生矿物之一。我国广阔的大陆架海域以及边缘海区(冲绳海槽)的现代和近代沉积物中都发现有黄铁矿,其中以南黄海盆地较为典型。H-106孔位于南黄海中部略偏西北(123°0''E,35°3''N),水深70m,岩芯长607cm,孔中黄铁矿含量较高。 研究现代和近代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结构、构造、矿物化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组成及其与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等因素的关系,对于了解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认识沉积环境变迁和探讨黄铁矿成因都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因此,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Love(1957;1964)和 Berner(1969;1970)等分别从50年代和60年代末就开始了黄铁矿的研究工作。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古地层和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的黄铁矿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海洋调査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陈庆,1981;王琦等,1981)。然而以往国内、外的学者大都从形态、矿物和沉积化学的角度去研究黄铁矿,对现代自生黄铁矿单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涉及甚少。现代海洋硫同位素研究也仅限于沉积物与海水的范围,然而沉积物和海水的成分均很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不能反映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本文拟通过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和黄铁矿集合体的结构、构造和矿物化学成分等矿物学特征,并结合沉积物成分与地球化学参数来探讨黄铁矿的形成环境与成因。  相似文献   

13.
渤海沉积物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对海洋沉积物中氮的行为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宋金明,1997; Hammond et al.,1996;Jordan et al.,1998)。如氮的早期成岩过程、氮的去营养化作用、氮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转移过程及交换通量。近年来实施的全球性重大合作计划,如 JGOFS、GLOBEC、SOLAS等进一步加强了对海洋中的氮循环的研究(Collier,1991;Smith et al.,1996)。随着研究的深入,沉积物中氮循环的控制机制、氮循环与其他生源要素循环的关系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从沉积物间隙水这一角度研究沉积物中的氮循环,而对沉积物本身研究较少,主要是由于研究手段、方法的缺乏(甄别沉积物中氮的各种赋存形态极为困难)。而通过对沉积物初步的研究已证明(马红波等,2001),沉积物固体颗粒本身的特征,如颗粒大小及氮在其中的赋存形态对较长时间尺度上的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作者在研究沉积物氮形态基础上,对渤海沉积物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功能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深入研究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洋沉积物中的化学成分(尤其是浅海区),能反映陆地及河流的化学矿物面貌,也能表征出海区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因此,它对研究海岸变迁、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海区的物质来源有着实际意义。近海区,特别是河口地段,是研究元素迁移变化的理想场所。阐明沉积物中化学成分的分布状况及其控制因素,对研究古今海洋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海洋雾状层的成因及其对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雾状层既是陆源物质进入海底的输送通道,又是海洋水体中沉降颗粒及底部再悬浮颗粒物的停留场所。雾状层物质来源主要有陆源、生源以及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不同海区、不同层位的雾状层的物质来源有所差异;雾状层的成因具有复杂性,既有物理作用,又有生物及化学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海底洋流、内波(潮)等物理作用是雾状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雾状层中碳的存在形态主要有颗粒有机碳(POC)、溶解有机碳(DOC)、胶体有机碳(COC)以及无机碳,雾状层与其上下海水之间、雾状层与海底表层沉积物之间不同形态碳在生物-化学-物理动力系统作用下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与迁移,对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整个海洋碳循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及其分布取决于海洋水动力、沉积物类型与床面形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准确地理解和确定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对于沉积物输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祥云湾海洋牧场典型海域开展现场原位观测,获取研究区波浪、海流及悬浮沉积物浓度数据;分析了波、流作用下海底边界层悬浮沉积物垂向分布特征,并探究了海洋水动力和床面形态对悬浮沉积物垂向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波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显著,沉积物再悬浮受控于风暴浪作用,风暴浪作用下底床切应力可以达到沉积物临界切应力的10~15倍,沉积物的再悬浮滞后于风暴浪作用2~3 h。在波浪荷载微小的情况下,悬浮沉积物垂向分布呈现"I"型,波浪荷载下,悬浮沉积物垂向分布呈现幂指函数分布,表现为"L"型;床面形态随波、流作用而演化,影响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u_(?w)/u_(?c)=1.00可作为波浪和海流起主导控制作用的床面形态的判别依据,纯波浪荷载作用下的u_(?w)/u_(?c)显著高于波浪主控作用下,但二者之间的界线随着波浪荷载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边缘海(黄、东海)沉积物可以提供水体中广泛的信息。Tessier和BCR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沉积物中不同地球化学相的提取。为了选取适用于第四纪大陆架沉积物不同相态的提取方法,我们进行了两种方法提取典型单一矿物的有效性和选择性实验,并且对每种方法提取天然沉积物(沉积物标准品GSD-9和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提取液中地球化学代表性元素Ca、Fe、Mn、Al、Ti。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不同的地球化学相均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有效性,并且给出了两种方法每个形态的提取试剂体积的最佳用量。考虑到实际研究中吸附-解吸过程的重要性,我们推荐Tessier方法,同时利用Tessier方法提取表层沉积物提供了生产力和沉积物环境方面的信息。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Tessier方法适用于中国大陆架沉积物元素形态的提取。  相似文献   

18.
东海沉积物中226Ra的分布特征及近岸区沉积速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同位素分布特征的研究,不仅是了解它们在海洋环境中的地球化学性质(如存在状态、沉淀机理、分布过程的动力学等),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作为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天然示踪剂,以探讨海洋化学演化和沉积物的形成进程。因此,积极地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陆架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保持良好,部分近海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差。探讨了我国陆架海域沉积物的有机物、重金属元素和生源要素等环境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20.
海水、悬浮物和沉积物的多元素中子活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海水、悬浮物和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了解各种元素在海洋中的存在状态和分布,可以为研究元素的地球化学、海底沉积过程和开发海洋等提供有意义的数据。 海水、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组成都十分复杂,许多种元素的含量都非常低。因此,为了测定其中的微量元素必须采用灵敏的分析方法。中子活化法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和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