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通过现场采集盘锦芦苇湿地不同植被状态区域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石油降解菌数量、酶活性和石油烃含量,研究了河口湿地不同芦苇植被状况下石油降解微生物活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芦苇湿地自然净化能力特征.结果表明,盘锦湿地石油降解微生物活性与湿地芦苇的植被状况相关,芦苇的存在明显提高了石油降解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湿地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脱氢酶活性与石油烃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脱氢酶活性可代表土壤中石油降解过程的生物活性状态;土壤中的N、P含量、pH值和含水率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芦苇根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而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人工恢复芦苇增强了土壤中石油降解生物活性,提高了湿地净化能力,是保护河口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石油污染物的生物净化能力研究及生物修复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上海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关于东海平湖油气田开发作业的委托协议签字仪式,于1994年6月15日下午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唐振华出席签字仪式.出席签字仪式的还有上海市东海天然气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市政府有关部委负责人、上海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成员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平湖项目组有关人员等.经签字双方协商同意“委托协议”已于6月1日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3.
能吃的“细泥”1572年到达墨西哥谷地的欧洲探险家,曾描述过当地印第安人打捞、加工一种叫“德奎特拉特”的水中“细泥”,晾干后做成各种食物。他们写道:“印第安人很喜欢食用这种食品,就象我们的奶酪一样,市场上到处都有卖的。”400多年以后,人们才弄清楚印第安人的“德奎特拉特”便是螺旋藻。1963年,法国石油研究所对一个报告产生兴趣。报告中说中非乍得湖附近的居民长期生活在家畜、野生鸟兽和鱼类资源及粮食蔬菜等农作物  相似文献   

4.
廖然  马辉 《海洋学报》2011,33(6):79-84
光学散射方法被广泛用于获取海洋微生物的形态和浓度信息.通过测量散射光的空间分布可以测量海洋微生物的形态和浓度;而最近发现,散射光的偏振特征却对细胞内部亚微米级散射颗粒更加敏感.把海洋微生物等效为粒径远大于入射波长的“米氏”粒子和远小于入射波长的“瑞利”粒子的混合体,以两种不同粒径的实心球作为微生物偏振光散射模型.利用蒙...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结果,每年大约有一千万吨石油及其产品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海洋,这种情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近20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石油污染的防治进行了种种研究,特别是石油的微生物降解更被确认为消除海上油污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近年来由于渤海沿岸工业发展,海上运输频繁,特别是渤海石油的开采,意外的溢油事故时有发生,石油污染及其防治成了急需研究并解决的问题。石油入海后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它受到物理、化学、生物和潮汐等的作用,有的组份挥发掉,有的组份被微生物降解,有的组份沉降到海底。而石油微生物对溶于水  相似文献   

7.
渤海滩涂沉积物中石油烃迁移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渤海天津段滩涂蕴藏丰富的贝类生物资源,但由于兼有海、陆两种不同属性的环境特征,环境和生态十分脆弱[1].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岸带已受到石油类的严重污染,在海水和沉积物中均检出石油烃,而且有超标迹象[2].石油进入海洋环境后迁移、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这一过程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3,4],海水中的石油烃吸附在悬浮物上随潮流迁移,同时沉淀在海底和潮间带的沉积物上[5,6].沉积在滩涂沉积物表层的石油烃在潮水作用下向滩涂沉积物深部迁移,在迁移过程中被沉积物固体颗粒吸附,残留于沉积物的一定深度内,同时进入沉积物中的石油烃又受到沉积物中微生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8.
《海洋地质译丛》2014,(3):50-50
近日,胜利油田召开石油微生物技术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香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多名教授,以及胜利油田首席高级专家王增林等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会上,俄克拉荷马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萨福利塔教授,重点就微生物提高能源采收率技术在油藏、页岩及煤田的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方面作了介绍,他提出的微生物提高能源采收率理念大大拓宽了石油微生物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溢油事故频有发生,海洋石油污染日趋严重。陆源石油污染在海洋石油污染中占很大的比重。在中国,陆源石油污染占海洋石油污染的80%以上。湿地有着生态和环境的双重价值,目前很多研究表明其具有净化石油污染的功能。滨海新区北塘河口是天津重要的渔港,也是主要的排污口。近年来,随着陆源石油污染的增加,北塘河口海水水质日趋恶化。北塘河口生长着大片的互花米草,形成了互花米草湿地,它可以有效地去除石油污染。通过对码头、入海航道和近岸海域的海水和沉积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塘河口水质属于劣四类海水水质,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烃是主要的污染物。芦苇、互花米草和碱蓬是北塘河口主要的植物物种,在这三种植物体内均有石油烃检出,表明了北塘河口已受到石油烃污染,并且三种植物具有吸收石油烃的能力。无论是表层海水还是沉积物,石油烃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均为码头﹥航道﹥近岸海域。互花米草的根、茎和叶可以拦截陆源石油污染。互花米草在吸收石油烃的同时,还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加速了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互花米草湿地可以有效地减少陆源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10.
石油在海岸带泄漏后会形成长期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区。在水动力、微生物和地球化学等的作用下,石油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体积、毒性和流动性降低的过程称为自然衰减。本文系统综述了海岸带石油污染物的自然衰减特征及其研究手段,阐明了石油性质、沉积物类型、水动力因素、光氧化反应和微生物等因素对海岸带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的影响,归纳总结了表征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过程的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和地球物理指标。同时,通过总结自然衰减过程的预测方法,指出了研究方向多学科交叉、多数据驱动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对海岸带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近日,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受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的委托,在厦门主持召开的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子项目验收会上获悉,人们只要登陆www.mccc.org.cn网络共享平台,就可获得大量微生物资源所需信息。这得益于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子项目的启动和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生物修复是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然而,具有强疏水性的油污染物在土壤基质上的吸附,导致在修复过程中传质速率低,以及石油降解菌的缺乏,可能是油污染场地修复效率低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户外修复实验,在选育混合石油烃降解菌的基础上,考察了土著微生物、接种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和同时添加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含油污泥的油污降解作用,结合同步监测温度、pH、异养菌总数等参数,探讨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接种石油烃降解菌强化含油污泥修复作用的机制。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活性污泥中所选育的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对原油的降解率显著高于从其中分离出的单菌株,可作为外接菌剂以强化油污场地的修复。在24d的修复周期内,仅有土著微生物修复体系原油降解率达到29.7%;而接种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可有效提高修复体系的初始菌密度,并与土著微生物协同降解油污染物,该体系的油污染物降解率较土著微生物修复体系提高18.5%;而添加槐糖脂可以加快油污染物从土壤基质上解吸附速率,并与同时接种的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协同增效油污场地的修复效率,该体系油污染物降解率较土著微生物修复体系提高35.0%。这表明,同时添加槐糖脂和接种混合石油烃降解菌是强化含油污泥修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溢油事故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致使大量的原油(~500万桶)在深海(~1 500m)泄露,这场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也对石油开采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文中综述了此次事故溢出石油的总量,泄露速率以及测量相关数据中所涉及的技术及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溢油转移的趋势和转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喷洒了6.6×106 L的消油剂,消油剂可以促使溢油的快速分散,同时也会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该事故对墨西哥湾的植被和海洋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沼泽植被、海水中的浮游动/植物、鱼类、贝类、珊瑚虫、迁徙鸟类,甚至是墨西哥湾大型底栖生物。此次溢油事故涉及各种不同的环境情况,为研究石油烃降解菌在溢油转移和降解过程中种群和群落的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消油剂处理过的溢油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降解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与生物标志物以及微生物菌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1993年在勘探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坚持“油气并举,拿储最,向气倾斜”的勘探方针,在钻探石油天然气中又有新的发现。 该公司通过采集石油地震测线19000多公里,处理石油地震资料27000多公里,解释地震资料74000多公里,钻探石油天然气勘探井7口等一系列工作,新发现石油地质构造和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研究了厦门港石油烃降菌生态以及初步研究它们对烃降解作用的基础上[4-7],进一步在本港区选择两个不同环境的站位,每月采集水样,研究一年中该港区天然微生物对原油和柴油的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编辑的《渤海环保科研成果汇编》已出版。“汇编”收入了‘渤海潮混合数值摸拟的研究’、‘渤海放射性调查研究’和‘渤海石油降解微生物、异养细菌、酵母及霉菌生态分布的研究’三个部分共十篇文章,约十七万字。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沿海工业集中,海区资源丰富,周围人口稠密。因此,防止和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8,(1):44-45
“万安北-21”石油合同区问题 “万安北-21”石油合同区位于南沙群岛西部万安滩附近海域,为1992年5月8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美国克里斯顿能源公司在北京签署的石油开发合同,也是中国在南沙群岛海域与外国公司签署的第一个石油合同。1994年初当克里斯顿公司宣布将开始钻井时,越南则将附近地区批准给其他外国石油公司,目的是在同一海域造成合同重叠的既成事实。1996年4月,越南把两块在南沙有争议海域的石油勘探区出租给美国康潜康石油公司。这两块勘探区把克里斯顿的合同区占去了一半。  相似文献   

18.
对辽河口芦苇湿地不同程度柴油污染土壤柴油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柴油污染会对土壤石油降解菌数量、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造成影响:柴油浓度为1000μg/g时TPHs去除率达90%以上,石油降解菌数量和3种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柴油浓度≥5000μg/g时TPHs去除率都可达70%以上,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石油降解菌数量、过氧化氢酶和脂肪酶活性也都有所提高。其中脱氢酶活性对土壤柴油污染最为敏感,可作为评估湿地土壤柴油污染程度以及去除效果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石油污染是当前海洋污染中最为严重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有关海面上石油的净化和海底沉积层中石油分解研究的报道较多。特别是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作用,在国外四十年代以来就从各方面进行较系统的研究[1]。  相似文献   

20.
有人喜欢生吃海蛎子和海蛤,这些贪图新鲜的人会解释说: "海水含盐,能杀菌,没事儿的."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一份来自美国东海岸的研究报告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海洋野生动物体内含有很多致病性微生物,其中一些微生物已经对抗生素具备了对抗能力,有几种还有可能传染给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