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工业企业布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丰  宋正娜 《湖泊科学》2012,24(1):27-33
太湖流域快速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对该地区资源环境的扰动,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是其重要原因.本文采用经济普查企业点位分布数据,运用空间分析与有序Probit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工业企业空间分布的格局演变及其区位选择的驱动机理,并重点考察太湖环境保护对企业区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以前,上海以及太湖北部的苏锡常地区一直是该流域工业企业的主要集聚区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分散化趋势,尤其以内资为主的小型污染企业呈现向宜兴等流域上游地区扩散是导致水危机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和地方环境监管缺位是造成企业不合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博斯腾湖最低生态水位计算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无锡等太湖周边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建设用地蔓延,侵占了湖滨带生态保护区,使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受到威胁,太湖水体污染严重.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就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开发方式和强度的管制,使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与健康太湖的保护目标相适应.这样的分区强调因地制宜地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不同开发强度类型的地区,鼓励资源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同时限制生态敏感区域的开发强度.论文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并以无锡市为例,将其划分为优先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控制开发区域、适度保护区域以及绝对保护区域等五大类型区,提出各类型分区管制的相应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3.
太湖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地位、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雯  刘伟  孙伟 《湖泊科学》2021,33(2):327-335
太湖及太湖流域在长三角自然和经济地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在当前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太湖治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着重体现在水环境治理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和水资源供给压力不断提升两方面.传统水陆分割治理难以解决湖泊问题,行政区治理难以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水资源共享和付费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构成了较大阻滞.太湖水问题绝不局限于太湖本身,需要从湖泊—流域系统视角构建资源、环境、生态、社会与经济多要素协调统筹治理的新体系,考虑水陆空间协同治理与开发和不同次区域经济、社会、自然效益的均衡,以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于此,研究提出新背景下的太湖及流域治理思路:推动太湖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以及与流域经济社会的联动,撬动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的思维创新;探索关键卡脖子技术研发和流域管理综合集成的科学体系,推动长三角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一体化发展;探索太湖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水生态环境共治、水资源共享和绿色发展机制,牵动一体化协调制度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4.
高爽  魏也华  陈雯 《湖泊科学》2012,24(1):17-26
环境规制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无锡市太湖水危机事件为例,首先对水危机前后的环境规制政策和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其次结合现有理论研究,总结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最后在对环境规制强度进行定量评估和对影响产业绩效各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环境规制强度的评价结果表明,水危机事件后,环境规制强度显著增加,政府、技术、市场及社会工具的环境规制强度均值在2007-2009年期间比2001-2006年期间分别增加了2.2、1.0、2.6、0.7倍,政府在加强行政管理的同时开始积极探索市场化治理的工具,但以政府规制为主的治理模式仍然没有改变.回归结果进一步表明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企业准入和提高技术效率,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抵消了环境规制对生产成本增加而产生的消极作用,但是创新仍没有成为产业绩效增加的最主要动力.本研究对探讨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环境规制手段的合理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分析企业环境行为类型及决策机制的基础上,认为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企业环境行 为的发生.据此,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太湖流域印染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进行选择,并构建了环 境行为决策数量模型,结果表明:私营合资企业环保投入水平高于国有集体企业;中型企业环保投入高于小 型企业,此外,企业环境行为演变也受政府和经济环境制约.最后提出了优化企业环境行为的对策,即加快 企业改制,强化用地供应管理,改革排污费制度以及规划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6.
王培英 《湖泊科学》2002,14(1):39-46
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今天,环境研究者有必要从社会学和人文学科的角度来关注太湖的环境问题。本文用“生活环境主义”的观点对近年来在太湖和日本琵琶湖畔实施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两国虽然现代化的时间和经历不同,但居民的生活行为和地域环境变化都有密切的相互影响。在人口稠密地区,只有充分重视生活经验-生活意识-生活行为-地域环境的演进和循环,从技术、经济、居民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局、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江苏省外事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无锡市环保局联合召开的’93国际环境保护与湖泊学研讨会于3月28日—4月2日在无锡市江南大学文浩馆举行。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美国、匈牙利、以色列和我国的70多名环境和湖泊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这对我国特别是太湖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及缘由分析   总被引:50,自引:12,他引:38  
林泽新 《湖泊科学》2002,14(2):111-116
太湖水环境质量在最近的十年中下降1-2个等级,1990年86.5%的水体为Ⅱ、Ⅲ类,到2000年太湖水体87%Ⅳ类;1990年太湖水体为中-富营养化,2000年太湖水体以富营养化为主,本文通过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环境变化,认为太湖流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吧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环保意识落后、治理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不合理是太湖目前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企业环境行为类型及决策机制的基础上,认为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企业环境行为的发生.据此,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太湖流域印染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进行选择,并构建了环境行为决策数量模型,结果表明:私营合资企业环保投入水平高于国有集体企业;中型企业环保投入高于小型企业,此外,企业环境行为演变也受政府和经济环境制约.最后提出了优化企业环境行为的对策,即加快企业改制,强化用地供应管理,改革排污费制度以及规划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10.
东太湖湖泊面积及网围养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杨英宝  江南  殷立琼  胡斌 《湖泊科学》2005,17(2):133-137
东太湖高密度网围养殖已是东太湖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重要问题,彻底查清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是采取一切治理措施的前提,遥感技术可真实反映湖区网围养殖情况,能避免人为的虚报、错报现象.本文利用六景TM图像和三期高精度航片,分析了东太湖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网围养殖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提出控制网围养殖盲目发展的对策.1984年以来,东太湖湖泊面积持续减小,20年内共减少了249.23hm^2;其中1994—2000年是湖泊消失的快速时期,消失的湖泊主要用于围垦养殖.1990年以来,网围养殖规模逐渐增大,目前几乎布满整个东太湖;1995年以来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2003年的网围面积10647.02hm^2,比1995年增加了9401.29hm^2,该时期内网围规模增加的年速率是1990—1995年的4倍.  相似文献   

11.
首先测算1987-2001年间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货币化成本,结果表明,1987-2001年间全太湖流域水环境呈现阶段性恶化的特征,15年间水环境变化的货币化成本增长了约12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6.67 %,其中,太湖流域苏南地区2001年的水环境货币化成本已经占到该地区GDP的19%. 其次,通过构建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政策驱动力模型,检验了太湖流域环境治理政策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实施的环境政策,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货币化成本下降了61.79%,因此,太湖流域的环境治理政策是有效的. 据此,文章最后从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建立多元的环境治理投融资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太湖流域处于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城市进行对比,揭示了工业化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所对应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不同,导致其工业废水排放量与水环境质量不同.目前,无锡市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虽然其工业废水排放水平随人均收入增加在逐渐减少,但是无锡市的水环境污染状况依然严重;湖州市处于工业化加速上升阶段,虽然其工业废水排放水平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但是湖州市水环境污染相对较轻.这是因为水环境质量不仅受工业污染源的影响,还受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同时还受当地水环境容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是重要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据最新统计资料,全国96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苏南太湖流域由于城镇用水和工业用水的迅速增加,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内出现了5000km^2的地区地面沉降,有些地区累计沉降量超过2.0m。地面沉降已经影响到区域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加快区域供水步伐,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是防治地面沉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下游,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为明确空间和环境因子对太湖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8—9月期间比较太湖流域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的8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空间和环境特征. 首次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并结合传统人工镜检,共鉴定浮游植物250个分类单位,隶属于9门13纲28目57科110属,以绿藻门(45.6%)、硅藻门(19.2%)和蓝藻门(16.4%)为主. 共划分功能类群31个,包括M、D、J、S1、C、Y、F、P、MP、H1、SN、W1、G、K和TB共15个优势功能类群. 结果表明:1)太湖流域不同水体功能类群组成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来自M、J、S1、Y、P、H1类群;2)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以太湖为中心向外形成3个聚类组,物种组成类型依次为蓝藻型、蓝藻-绿藻-硅藻型、绿藻-硅藻-蓝藻型,主要贡献类群依次为M、S1类群,M、S1、P、J类群,P、S1、J、D、C类群;3)在太湖流域,相对于环境因子而言,空间因子对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组成的影响更大. RDA分析表明,CODMn、NO3--N、TN、SD、pH值和DO与太湖流域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呈显著相关. 过去十年,以控源截污为主导的环境管理政策已在太湖流域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对于以M、S1类群水华为特征的夏季太湖流域而言,蓝藻水华防控仍是必须面对的难题,有机污染物和氮的控制仍是关注重点,不同水体类型和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因地制宜的管控模式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谢红彬  陈雯 《湖泊科学》2002,14(1):53-59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结构变动剧烈,相应水环境质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首先分析了太湖流域制造业的变化过程,并讨论了制造业总量及结构变化与废水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讨论了重点污染行业结构变化与废水排放变化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重污染区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太湖流域产业、人口集聚,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整个太湖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解决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至关重要.为此以太湖流域梅梁湾、竺山湾上游集水区域(重污染区)为研究区域,全面调查区域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以及各类污染源现状,构建重污染区套网格水文、水质数学模型,计算区域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削减量,依据水功能区划与水域面积分配到各镇(街道),确定重污染区以镇(街道)级为基本单位的分阶段总量控制目标,制订主要污染物控制与负荷削减综合系统方案,提出2015年各类污染源重点工程措施,方案实施后区域河网水质平均达标率达80%,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