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从198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讨论会以来,对我国争论了多年的南方、北方震旦纪(系)得到了基本统一,取消了“震旦亚界”这一暂时性的名称,将原北方震旦纪(系)新建三个系.即:长城系(纪)、蓟县系(纪)、青白口系(纪).将南方震旦系(纪)确认为震旦系(纪),并确定仍以三峡地区的剖面为震旦系的标准剖面.该剖面原划分为上、下两统,并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之底界作为两个统的分界线.经过近年对寒武系与震旦系界线的研究(邢裕盛、罗惠麟等、马国干)和三峡、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区震旦系的深入调查(赵自强、杨逞和、殷继成、高振家、王务严、朱诚顺等),在上述地区又取得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古地磁及冰川地层等丰富的资料.大批新的成果不断丰富了中国震旦系(纪)的内容.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也给地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新元古界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陆松年 《地质论评》2002,48(3):242-248
2001年4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中将新元古;界从二分三分,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本文首先介绍了震旦系重新定义的背景和必要性。由于近些年国际末元古界分会酝酿在新元古代末期新建一个系,而多数学者的意见是该系的下界应置于冰碛层之上,即大致相当于我国陡山沱阶的底部。鉴于此,在1999年12月初断代工作组会议期间,晚前寒武系工作组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对震旦系重新定义,并决定将原震旦系解体,原上统代表重新定义的震旦系,原下 统独立新建一个系,命名为“南华系”。由于震旦系的再分,新元古界也从二分变为的三分,重新界定的震旦系包括原上震旦统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南华系包含了原下震旦统南沱组和莲沱组。笔者认为南华系标准剖面的候选剖面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上覆有震旦系下部陡山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地层,该地层与南华系顶层之间沉积记录的缺失应是最少的。②剖面中应包括寒冷性气候的冰川沉积记录,虽然在全国性南华系地层对比中,冰成岩层不是绝对的对比标志,但为有利于全球化对比,我国南华系候选标准剖面应将冰成岩层包括其内;③剖面中应出露莲沱组(约750Ma)或与其时代相近层位(休宁组、志棠组等)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与莲沱组之间不应存在长期的沉积间断,且底部年龄不小于800Ma,也不大于850Ma;④剖面中有良好的区域的、全国的,甚至洲际间的地层学对比标志,有较高的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其它方面的研究水平;⑤剖面的连续性好、露头清晰、交通方便,且周围的自然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3.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4—30日在湖北宜昌组织召开了《南华系候选层型剖面野外现场研讨会》。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泽九研究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叶天竺研究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地层单位分类及地层名称审核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庄育勋研究员,前寒武纪地层分会主席、副主席和上前寒武系工作组组长陆松年研究员、孙卫国研究员、尹崇玉研究员及其成员等有关专家、领导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考察了原震旦系标准剖面所在地湖北宜昌峡东地区的南华系剖面和“南华系”专题组建议的…  相似文献   

4.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7,31(2):140-140
《国际地层表》(2004)中曾取消了第四纪,因而第四纪是否作为一个正式的年代地层单位继续存在、其在《国际地质年表》中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在地质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为此,“国际地层委员会”与“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于2005年成立“第四纪联合工作组”就第四纪的划分问题展开工作,目前“第四纪联合工作组”对第四纪归属问题提出以下两种划分方案:第四纪(系)是《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一个正式的地质年代、年代地层单位,其时间延限自晚更新世格拉斯期(Gelasian Age)起(2.59Ma)至今,格拉斯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为其地层划分起点,是新生代中的一个纪(工作组中获6/8赞成票)或亚代(获5/8赞成票)。  相似文献   

5.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是我国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也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界线点的中国候选剖面。该剖面位于昆阳磷矿区,北距昆明市区65公里。该区是我国研究震且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点之一。早在1939年,程裕祺首次发现中邑村磷矿,并在磷矿层中观察到“类似三叶虫活动颊”的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6.
新元古界生物多样性及上元古系的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全球上远古系命名上存在的分歧,从整个元古界系级单位划分命名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未元古纪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提出了交示上远古用多细胞后生生物(包括各种微体和宏体的多细胞、植物)首次大量的,以多样化和物色化形式广布全球这一重要事件给予正式命名,称其为“后生生物系(纪)”,简称为“后生系”(Metabiotian)这一新的命名方案不仅符合国际地层季员会1989年通过的前寒武系划分方案中关于元古界系级单位划分命名的基本精神,而且充分体现了未元古纪全球生物发展演化的重要特色,同时有利于消除目前世界许多国家争用各自的地名来命名上元古系所造成的分坡。  相似文献   

7.
目前所使用的显生宙(宇)各纪(系)的译名出处多样,说法不一。绝大部分译名出自日本学者在19世纪80年代音译或意译,少量译名由我国学者在民国初年直接翻译或修改日译术语而来,而"古近纪(系)"和"新近纪(系)"两个译名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由我国学者根据新的地层学成果译出。  相似文献   

8.
南京附近新近纪岩石地层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南京附近新近纪砂砾层代表性剖面描述及对比,新近纪玄武岩的喷发期次及其与砂砾层的层序关系,着重讨论了新近纪砂砾层的岩石地层层序及不同时段砂砾层的岩性特征。建议建立大雨花台组(群)(N1-2y)来包含南京附近所有的新近纪砂砾层;建议该区新近纪玄武岩统一命名为方山(旋回)玄武岩。  相似文献   

9.
华南伊迪卡拉纪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迪卡拉纪(635—542Ma)是前寒武纪全球大规模末次冰期(Marinoan)结束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由于受到新元古代气候和环境剧变的影响,真核生物乃至多细胞生物迅速演化、分异,出现显著的适应辐射。中国华南的伊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及其相当地层代表着这一特殊地史时段的沉积,地层记录完整,岩相环境多样,化石产出丰富,是深入研究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地层划分及全球对比、探讨早期多细胞生物起源和辐射的理想地区之一。其中,扬子台地边缘相地层中出露丰富的宏体化石材料,分异显著,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宏体化石群中也含有澳洲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作者总结了前人关于华南伊迪卡拉纪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云南“江川生物群”的宏体化石;简要记述了华南伊迪卡拉系中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若干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宏体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了华南伊迪卡拉纪丰富多样的宏体生物群基本发育在扬子台地边缘碎屑岩至碳酸盐岩相的过渡带和斜坡带;各生物群宏体化石的组合面貌受沉积微相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宏体化石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不仅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比如: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普遍开始出现多样化发展,为寒武纪生命的演化辐射奠定了生态基础;而且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浅海生态系统,以浮游和底栖真核藻类为主的海洋初级生产者大量繁盛,尤其是丰富的多细胞藻类可能成为前寒武纪末期至寒武纪早期主要的生烃植物类群。  相似文献   

10.
《地层学杂志》2003,27(2):159-160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 2 0 0 2年 10月 2 4日至 10月 30日在湖北宜昌组织召开了“南华系候选层型剖面野外现场研讨会”。出席本次现场会的有 :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泽九研究员 ;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叶天竺研究员 ;全国地层委员会地层单位分类及地层名称审核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部长庄育勋研究员 ;前寒武纪地层分会主席、副主席和上前寒武系工作组组长陆松年研究员、孙卫国研究员、尹崇玉研究员及工作组成员等有关专家领导二十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从 10月 2 5日至 10月 30日组织重点考察了原震旦系标准剖面所…  相似文献   

11.
震旦系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旦系”是我国最早提出并普遍使用的一个时间地层单位。1922年葛利普在其论“震旦系”的文章里[1],大致规定它的含义是:“在寒武系之下,变质的更老岩系(五台或泰山岩系)之上的未变质或浅变质的沉积层”。1924年,李四光记述了长江峡东区不整合覆于变质的三斗坪群之上,整合伏于寒武纪含三叶虫化石的石碑页岩之下的一套不变质地层,并援引葛利普定义而命名为震旦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韶山地区三条地层剖面的实测和研究,笔者认为震旦纪韶山地区为一浅海环境,一直直接接受沉积。其层序,岩性岩相特征均可与湘潭锰矿地区震旦系对比。前人所述的“上震旦统留茶坡组不整合超覆于板溪群上的现象”并不存存。  相似文献   

13.
震旦系质疑及有关上元古界地层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5年全国震旦系讨论会,根据近年来地层、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方震旦系和北方震旦系是上、下关系;并暂定南方震旦系(三峡层型剖面)称震旦系,北方震旦系(蓟县层型剖面)另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与上述震旦系合称震旦亚界,归入上元古界。1976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和亚洲地质图的元古代地层图例,即根据此方案编制的。这个方案虽是过渡性的,它对确定我国震旦亚界的地层层序,推动前寒武纪地层的深入研究,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容讳言,对上述方案,有许多地质工作者曾表示不便反对,也不敢赞同。希望多做些工作,以求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南华系建系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华系的研究与关于成冰系的研究配合不多,把南华系简单地理解为原震旦系下统,侧重于原震旦系下统底界年龄的测定,把国外给定的关于"成冰系"的起始年龄值(即850Ma)看得过重,忽略了它的不确定性。对于作为南华系主体的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研究比较薄弱,与国际冰川沉积学研究水平差距大。为此,有必要根据界线层型剖面的要求开展建系工作,重点深入研究新元古代冰川沉积地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层序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等,明确其内涵,寻找全球对比的界线标志。建议以贵州黎平肇兴剖面为代表开展候选层型剖面和层型点所需内容研究。  相似文献   

15.
峡东地区震旦系层型剖面的界定与层序划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震旦系研究历史的回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综合地层研究的成果,试图建立可供全球对比的中国末元古系层型剖面。我国震旦系研究历史悠久,典型剖面经历南北之争,数十年来存在多种界定意见。通过近十年的研究,笔者依然认为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沉积最为连续,出露完整,具有生物演化特征明显和形态多样的特点,可与世界各地的末元古纪地层进行广泛对比。目前,其上界定位于峡东地区灯影组天柱山段小壳化石带之下(即相当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震旦—寒武系界线小壳化石带B点,年龄为539±34Ma),而底界的厘定在国内一直存在多种意见。本文通过对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的综合地层研究,结合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层序地层学、C/O同位素研究以及沉积相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震旦系底界应划定在南沱冰期之后的陡山沱期沉积的下界,重申应选定峡东地区剖面为震旦系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6.
On the basis of reprocessing 34 new two-dimensional spliced long sections(20,191 km) in the Tarim Basin, the deep structure features of the Tarim Basin were analyzed through interpreting 30,451 km of two-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nd compiling basic maps.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geological analysis conclude that the Nanhua-Sinian strata are a set of rift-depression depositional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ir tectonic and depositional features. The rift valley formed in the Nanhua Perio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became weaker during the late Sinian Period, which eventually turned into depression. From bottom to top, the deposited strata include mafic igneous, tillite, mudstone, and dolomite. Three major depocenters developed inside this basin during the rift stage and are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Tarim Basin, the Awati area, and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Among them, the rift in the eastern Tarim Basin strikes in the near east-west direction on the plane and coincides with the aeromagnetic anomaly belt. This represents a strong magnetic zone formed by upwelling basic volcanic rock along high, steep normal faults of the Nanhua Period.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two types of sedimentary systems were developed in the rift stage and depression stage, showing two types of sequence features in the Sinian depositional stage. The Nanhua System appears as a wedge-shaped formation, with its bottom in unconformable contact with the base. The rifting event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current tectonic unit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aff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 in the Yuertus Formation and reservoir beds in the Xiaoerbulake Formation in Lower Cambrian, as well as the gypseous cap rock in Middle Cambrian.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rifts have important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deep strata of the Tarim Basi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Tazhong region is the most favorable zone, and the Kalpin-Bachu region is the optimal potential zone for exploring sub-salt oil and gas in deep Cambrian strata.  相似文献   

17.
国际埃迪卡拉系年代地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迪卡拉系为国际地层表新增的新元古界最上部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层型剖面被确定为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山脉依诺拉马河剖面,其底界点位(GSSP)选定为埃拉逖那冰成杂砾岩(Elatina diamictite)之上盖帽碳酸盐岩努卡利那组(Nuccaleena Formation)的下界(Gradstein et al.,2004;Knoll et al.,2004)。我国修定后的震旦系与埃迪卡拉系完全相当,底界以南沱冰碛岩之上盖帽碳酸盐岩的下界为界。本文综合国际地层委员会新元古代地层分会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埃迪卡拉系年代地层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一概要介绍,以期引起国内晚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四川汶川县七盘沟、广元市羊木东溪河震旦系剖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将该区上震旦统地层划分为1个Ⅱ级层序,4个Ⅲ级层序和3个等时界面;建立了该区上震旦统等时地层格架,编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9.
“国际地层表”(2008)简介   总被引:42,自引:11,他引:31  
简要介绍"国际地层表"(2008)对"国际地层表"(2004)作出的一些修改:恢复了第四系,完善了下古生界与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增加了14枚金钉子,更新了一些同位素年龄数据。为了使读者了解更多磁性地层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情况,在刊出"国际地层表(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08)的同时还附上了"地质年代表(Geologic Time Scale)"(2008)。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层委员会前不久公布了2 0 0 4年“国际地层表”,并专门提出了“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纪年表参考方案”。在2 0 0 4年版“国际地层表”中,新建了埃迪卡拉系,其时限从6 30 Ma至5 4 2 Ma。“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系划分参考方案”指出应该根据唯一客观的物理标准——现存的岩石记录,对前寒武纪地质年表重新进行界定。前寒武纪的地层界线应标定于地层记录中的关键事件或转变点上,以突出反映地球系统演化的巨变。在介绍有关埃迪卡拉系的背景、地质特征和时限的同时,对“参考方案”中有关前寒武系划分原则和具体划分方案的新思路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对“参考方案”中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我国前寒武纪年代表制定中有关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