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低海平面气压 陆地 海洋最高海平面气压 (陆地)最大风速最大瞬时风速最大1分钟降雨量最大8分钟降雨量最大42分钟降雨量最大日降雨量最大月降雨量最大年降雨量最小年平均降雨量最大日降雪深度最深积雪 58.8℃ l 一88.3℃ { f f 892.3毫巴 I 875毫巴 I f 1083.8毫巴 I 84.O米/秒 I 103.2米/量 { 38毫米 I 126毫米 305毫米 1870毫米 9300毫米 2646l毫米 O.6毫米 193厘米 1153厘米世界气象记录之最@晨  相似文献   

2.
1982年8月,日本群马县的榛名山、赤城山以及日光白根山等地遭到台风下层暴风的袭击,大量珍贵树木被暴风刮倒,灾情十分严重。这次灾害是由当年10号台风造成的。1982年8月1日21时,10号台风从纪伊半岛东南约100公里的海面北上,2日00时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西部登陆,登陆时的中心气压为970毫巴,最大风速达30米/秒。以后,台风通过岐阜县、能登半岛西部,然后离开日本海。这次台风所遭成的灾害很严重,日本东部海面、日本中部和关东各地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一般地说,台风在其移动方向的右侧风力较强,这次台风也不例外。从地面记录来看,群马县榛名山附近的前桥最大风速为19.1米/秒,最大瞬时风速达36.4米/秒;轻井沢最大风速为9.8米/秒,最大瞬时风速为27.2米/秒。1小时雨量最大  相似文献   

3.
夏季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谱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于湘 《大气科学》1980,4(4):363-368
本文用波谱分析方法,对1976年6月15日至9日12日赤道上105°E、120°E和150°E附近850毫巴的经向风分量作了分析。将这三处经向风功率谱与同一时期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进行比较,我们发现:105°E、150°E的功率谱和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都有明显的15天周期,而120°E克的功率谱则没有。 我们还计算了赤道上这三个经度的南风分量。风速最大的是150°E,其次在105°E。120°E的风速比前二处小1—2米/秒。 由此我们认为:夏季来自澳大利亚的气流有两个通道,一个在105°E(新加坡)附近,另一个在150°E(俾斯麦群岛)附近。  相似文献   

4.
谈谈e-T与T-Td     
陈丙申 《气象》1981,7(3):10-11
e-T与T-Td,是两个形式不同的用来表征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统计量。关于e-T及其物理意义,已有不少同志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过。这里我们仅分析e-T≥0与T-Td≤5时的关系,和其在不同温度区间时对未来24小时内降水的预报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用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表测湿有: e=E'-AP(T-T')(1)式中E'为湿球温度T'时的饱和水汽压(毫巴);P为气压(毫巴);A为湿度系数(当百叶箱内的平均风速为O.8米/秒时A取值0.0007947);T为干球温度(℃);T'为湿球温度(℃)。 我国平原地区气压接近于1000毫巴。为了讨论方便,若把A取值O.0007947和气压取值1000毫巴代入  相似文献   

5.
图为1975年19号西太平洋强台风11月22日07时的可见光云图照片。19号台风11月16日于西太平洋形成后向西北前进,在20日02时达到最大强度,最大风力为80米/秒,中心气压880毫巴,是西太平洋历史上最强的几个台风之一。之后台风开始减弱,22日07时(此图拍摄时)台风中心位置在20.4°N,135.1°E,最大风力为60米/秒,中心气压为920毫巴。从甚高分辨率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19号台风具有较大的圆形眼区,眼区内有低云存在,眼区存在低云的事实过去已为观测所证实。由暗影及云的亮度可以判断眼壁区的云墙垂直高度很高。台风的螺旋云带结构很清楚、对称。靠近台风涡旋区的中心,云带几乎以同心圆旋入中心,这是台风进入  相似文献   

6.
8217号强台风9月15日正面袭击我市,涠洲岛12级以上大风,历时6小时左右,测得2分钟平均风速和瞬时阵风风速在40米/秒以上、在此期间涠洲岛气象站电接风向风速仪被大风损坏,无法测得台风过境时的实际风速,甚为可惜。为补救这一损失,本文采用大气摩擦旋转风方程,涠洲和北海气压、北海雷达资料,进行综合计算,求得实际风速,可供这次台风过程大风分析参考。 众所周知,台风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气旋性涡旋,在海平面上台风区域内空气微团的运动可近似地认为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Fp、水平地转偏向力Fc、惯性离心力Fe和摩擦力F_N的平衡状态下运动的,即Fp=Fc  相似文献   

7.
一、概况 1977年第8号台风(以下简称7708号台风),于9月2日02时在关岛以南670公里左右的洋面上生成。6日02时移到11.2°N、129.9°E,中心气压加深到980毫巴,并转向NNW方向移动。10日02时移到28.7°N、128.5°E,中心气压加深到915毫巴,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8.
利用库尔勒市气象局2003—2012年春、秋季最低地面温度、最低气温、云量、风速和海平面气压等气象要素资料,分析该地区的霜冻特征以及最低地面气温和其它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库尔勒市霜冻主要出现时段为10月、11月以及次年的3月;(2)最低气温与最低地面温度之差介于-3~8℃,其中在3~5℃之间占总数的72.5%;(3)当08时海平面气压低于1015 hPa时,发生霜冻的概率仅为4.8%;气压超过1025 hPa时,出现霜冻的概率达84.7%;(4)通过最低气温、云量和风速建立的最低地面气温预报方程,分别对最低地面温度和霜冻做出预报,其中最低地面温度预报的准确率在70.7%~83.5%之间,霜冻预报的准确率为89.9%,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气象》1977,3(3):12-13
每年3、4月,是福建闽东渔场的春汛期。这时,做好沿海及渔场的大风预报,对于广大渔民及渔业生产的安全,关系极为密切。经普查发现,造成闽东渔场大风的地面天气系统有气旋、冷锋及冷空气扩散南下三种类型。其中尤以气旋对风的影响更大,既有西南大风,又有东北大风,因此,我们首先分析气旋及其大风预报的问题。 我们运用了1964—1973年3、4月地面及700毫巴高空图资料。大风的标准是:福鼎县台山站平均风速达12米/秒,或虽平均风速不足12米/秒,但阵风风速超过16米/秒,就算大风。实践证明,台山站的风力基本上能代表闽东渔场海面的风力。  相似文献   

10.
以梧桐山山脉为分界点,利用山顶及其东西两侧区域自动站探测的常规分钟气象观测资料和香港海表温度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21—24日广东珠三角地区寒潮过程对深圳沿海地区的局地性天气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气温:山顶西侧东侧。(2)气压:强冷空气入侵期间,海平面气压48 h内升高20.6 h Pa,同时东西侧站点海平面气压差有明显日变化,夜间气压差大,白天(尤其午后)气压差减小。(3)风速:可能由于山风和陆风叠加效应,北风阵风达到32.1 m/s(11级),并且东侧山顶西侧,这种局地性天气与台风天气过程的风力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6-2018年库尔勒气象站迁站前后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年、月值均是新站低于旧站,年值分别低2.1℃和4.1℃,年平均最高气温持平;春季气温差值变化相对较小,夏、秋、冬季气温差值变化相对偏大。(2)各月相对湿度新站大于旧站,各季相对湿度差值夏季最大,年平均相对湿度新站比旧站高11%。(3)平均气压新站高于旧站,年平均气压差值为3.2pha。各季差值冬季最大,(4)平均风速新站比旧站偏大0.1m/s,春季、夏季风速大于其他季节;最大风速新站比旧站偏大1.3-6.2m/s;主导风向由ENE转为E。(5)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湿度和年平均气压,迁站前后资料有显著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风速无显著差异。(6)测站周围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地形等因素是造成新旧站气象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章正英 《气象》1982,8(5):10-11
为探索本站大风的规律,选取预报指标,我们用保定1958—1977年1—4月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规定大风的标准为: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10米/秒,或极大风速≥20米/秒(每天只要有一次即算一个大风日,不管其间隔如何)。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东省沿海阳江、汕头气象探空站1980~2012年的观测资料,采用基于动力气象学原理的方法,估算影响广东沿海的热带气旋的海面可能最低中心气压为866.3h Pa,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海面可能最大风速为80.2m·s-1,进一步估算热带气旋登陆广东沿海时近地面可能最大10min平均风速为60.1m·s-1,同时利用1949~2012年热带气旋资料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方法在业务预报中,主要选用 B 模式20时500毫巴48小时涡度预报图,700毫巴48小时水汽通量预报图,700毫巴36小时全风速预报图。通过1985年5月14日至7月15日的试报,效果比较理想。经统计每次降水前期B 模式预报,水汽通量高值由南向北伸展,100×10~(-1)克/秒·毫巴·厘米线伸到36°N以北,正涡度大多是由西或西北向东移或东南移,降水地区西北部涡度值大于+10×10~(?)/秒,全风速轴线一般呈东北—西南向或东西向,风速大于8米/秒。  相似文献   

15.
7703号台风是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扰动逐渐西移时,于7月17日08时在12.0°N、125.6°E附近发展形成的(中心最大风力18米/秒,最低气压995毫巴)。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菲律宾,在仁牙因附近进入我国南海。入海后移速加快到每小时  相似文献   

16.
藏东南地区鲁朗河谷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分支—鲁朗河谷的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站(29°45′N,94°44′E,海拔3326m)架设的边界层气象塔2007年一整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并与珠穆朗玛峰北坡河谷的气象数据作了简单比较。结果表明:鲁朗河谷年平均地面气温为5.55℃,1月平均地面气温最低,8月平均温度最高。由于观测站处于高山峡谷之中,年平均风速只有1.70m.s-1,风速、风向主要受周围地形影响,山谷风显著。地面气压年变化呈双峰型,归属于低地到高山的过渡型。近地表大气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73.53%。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探讨北太平洋高压进退活动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旱涝变化的规律,我们对近廿年(1954—1973年)北太平洋区(15—65°N;30°N以北120°E—120°W,30°N以南100°E一100°W)700毫巴月平均高度的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初步发现:(1)在不同的旱涝年份,北太平洋700毫巴的月平均环流形势分别具有一定的特点。(2)北太平洋区700毫巴月平均环流分布与演变的一些特征与中国海附近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进退活动以及北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互关系。(3)逐年与逐月之间,北太平洋700毫巴月平  相似文献   

18.
徐渭康 《气象》1982,8(10):11-11
我们将500毫巴传真天气图上的指标站分型后与单站地面风等资料结合,建立了台风影响程度的单站预报方法。经试报效果较好。现简介如下。 一、经普查资料后,我们确定影响本地台风的标准为:受台风影响过程雨量≥50毫米或瞬间最大风速≥17米/秒。确定台风入区的东警戒线为19.7°N、123.5°E,24°N、128°E,30°N、131°E之连线;南警戒线为19.7°N、123.5°E,23°N、115°E之连线。  相似文献   

19.
各气象要素影响沙尘暴的方式和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4—2005年甘肃60个测站春季17个气象要素和沙尘暴的日资料,对这些要素影响沙尘暴的方式和强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最大风速、蒸发量是甘肃省沙尘暴的正影响因子;相反,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最低气压、水汽压和日照时数是负影响因子;气压、最高气压、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20:00~08:00,08:00~20:00和20:00~20:00的降水量对沙尘暴的影响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各要素对沙尘暴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平均而言,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风向、日照时数及蒸发量对甘肃沙尘暴的影响强度依次最大,20:00~08:00,08:00~20:00和20:00~20:00的降水量、气压和气温的影响强度依次最小。  相似文献   

20.
利用毕节2010-2019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气现象下日最高气温特征,建立高温模型,并对近5 a 24 h高温进行检验,得出如下结论:(1)毕节高温日变化在夏季最稳定,春季波动最大。气温日较差晴天最大,阴天最小,多云时略大于阴间多云。(2)毕节8~10成云出现频率高达65.7%,夏季晴天频率波动大,春、夏季多云频率较高,且按天气现象分类统计月平均高温时,其峰值均出现在7月。(3) 24 h高温预报准确率月、季变化特征明显,夏季准确率最高,较最低的冬季高出21.4%,在区别天气现象的情况下,阴雨天时预报准确率最高,多云时最低,其中12月多云时最低为25%。(4)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不同季节同种天气现象24 h高温预报影响因子权重差异明显,日照时数和平均本站气压对模型影响程度较高。不同季节晴天影响因子差异最大,拟合效果最好时段在夏季,平均估计误差为1.2℃,估计误差最大在冬季,平均估计误差为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