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海表层沉积沟鞭藻孢囊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沟鞭藻孢囊含量和组合的分布规律 ,分析了南海 3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样品。共鉴定得沟鞭藻孢囊 1 6属 2 7种 ,孢囊含量变化在 8至 92 5粒·g- 1 之间。研究区北部及靠近巴士海峡的样品孢囊含量较高 ,而南海南部的样品孢囊含量较低。孢囊含量的这一分布型式与南海表层水中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 ,似受表层海水营养因素控制。Spiniferites是沟鞭藻孢囊组合的优势组分 ,主要有S .ramosus,S .hyperacanthus,S .mirabilis等。孢囊组合中其它较重要的属种包括Impagidinium ,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 ,Polysphaeridiumzoharyi,Lingulodiniummachaerophorum ,Protoperidinium孢囊和Tuberculodiniumvancampoae。Spiniferites和Impagidinium的含量从陆坡往深海有增多之趋势 ,而其它类型则减少。  相似文献   

2.
秋季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秋季(10月)在黄海22个站位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甲藻孢囊的种类鉴定与计数,本航次中共鉴定出33种(不包括2个未确定种),优势种是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膝沟藻属(Gonyaulaxsp.)的种类。与东海和南海甲藻孢囊的同期丰度相比,黄海的相对较低,丰度范围为10~519个/cm3,平均108个/cm3。孢囊丰度总体分布趋势从北向南递增,最高丰度区出现在长江口以北(32°19′59.88″N,122°37′5.16″E),另外,在南黄海调查海域中,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域孢囊丰度较高,膝沟藻成为该区域的优势种,密集中心达101个/cm3。有毒甲藻孢囊在沉积物表层聚集且分布广泛,有爆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近万年来冲绳海槽北部浮游藻类沉积率反映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冲绳海槽北部B-3GC柱状样的84份样品做了浮游藻类(绝大多数是沟鞭藻孢囊)沉积率分析。冲绳海槽约6790a以前的全新世早期和3620-2390aB.P.两个阶段的沟鞭藻孢囊沉积率较高,特别是在全新世早期,孢囊沉积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沟鞭藻孢囊沉积率的变化反映了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其趋势与黑潮影响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在黑潮影响甚微的全新世早期,表层海水富营养且高生产力,约6790aB.P.起黑潮影响强度明显加大,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幅度下降,只是在3620-2390aB.P.期间因黑潮影响强度减弱而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有小幅度上升。黑潮对于冲绳槽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的营养,不公亩在为其本身低营养、低生产力的特性,也由于其对来自我国大陆一侧陆源输入物的阻隔作用。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沉积率在剖面下段高于Spiniferites spp.,上段则呈相反的情况,Spiniferites spp沉积率较高,变化的转折点(约6790aB.P.)与黑潮对冲绳海槽影响强度出现骤然变化的时间吻合。所以,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沉积率高实际上指示了偏低的表层水温,约6790aB.P.冲绳海槽北部表导水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4.
定量分析了南海33个1000m水深线以内的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messanensis、结节圆筛藻Coscinodiscusnodulifer、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longissima、海洋菱形藻Nitzschiamarina和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striata。根据硅藻主要种的百分含量、各站位硅藻丰度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特征,将33个样品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着重研究这些组合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于 2 0 0 0— 2 0 0 1年采集了中国沿海 1 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 ,研究了有毒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spp .)和链状裸甲藻 (Gymnodiniumcatenatum)孢囊的分布。结果表明 ,这两类孢囊几乎在所有采样点都检测到。链状裸甲藻孢囊虽分布广泛 ,但含量较低 ,在样品中的浓度和百分比含量分别为 0— 71 .1cysts/gDW和 0 %— 1 4.3%。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大部分海域含量较低 ,而在PSP毒素中毒事件高发区和贝类PSP毒素高含量区的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却高密度、高频率地出现 ,最高密度为 366cysts/gDW。研究结果显示 ,大亚湾大鹏澳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高密度的亚历山大藻孢囊也许是该海域贝类体内冬季PSP毒素积累及高含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92个样品分析,发现南海北部陆坡末次冰期以来2物中有机壁浮游藻类输入通量在新仙女木期和早全新世明显高于其它时期新仙女山的输入通量峰值及不同于Spiniferitesspp.组合(较暖期)和Pro-toperidinioid类孢囊组合(较冷期)的Operculodinmium cetrocarpum组合,表明当时表层少环境较为特殊,可能是水温偏低且较富营养的条件,早全新世的有机壁浮游藻类高输入通  相似文献   

7.
闽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福建闽江口50个站位的海底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甲藻孢囊17种,隶属7属,主要的种类有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科夫/无纹多沟藻(Polykrikos kofoidii/schwartzii)、斯氏膝沟藻(G.scrippsae)和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锥状斯氏藻为最丰富的种:并检出有毒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的甲藻休眠孢囊主要分布在砂-粉砂-粘土沉积物类型中;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有可能在每年5-6月、10-11月对该海域的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于2016年11月在福建东山湾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 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重点揭示了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 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 以揭示孢囊分布与生源要素的关系。共鉴定甲藻孢囊22种, 包括自养型14种和异养型8种, 优势种为原多甲藻孢囊。孢囊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偏低, 为1.70~2.38之间; 均匀度指数(J)为0.64~0.84。孢囊密度介于70.6~136.4个·g-1, 平均为107.2个·g-1, 在漳江口和八尺门海域较低。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较高的异养型甲藻孢囊百分含量(平均75.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体中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及富营养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 本研究分析鉴定出7种有毒有害甲藻的孢囊, 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 PSP)原因种奥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孢囊复合体、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 YTX)原因种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环胺藻毒素(azaspiracid, AZP)潜在原因种环胺藻(Azadinium sp)、产生鱼毒素的哈曼褐多沟藻(Polykrikos hartmannii)以及赤潮藻类Barrufeta bravensis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acuminate)。整体来说, 这些有毒有害藻类的孢囊密度较低, 但具刺膝沟藻在某些站位的高密度出现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和2010年采集北黄海1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甲藻孢囊分析,共鉴定出甲藻孢囊28种(隶属13个属)和2种未定种,优势种为膝沟藻(Gonyaulax spp.)、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catenella/tamarense)和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  相似文献   

10.
北黄海中部及四十里湾海域甲藻孢囊种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8年至2011年,采集了北黄海和烟台四十里湾海域共49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的样品,并对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进行鉴定。研究发现41种孢囊,隶属于16属:其中,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sp.)孢囊Brigantedinium?aymmetricum?Matsuoka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catenella、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minutum?/?affine、网状原角管藻Protoceratium?reticulatum和膝沟藻Gonyaulax?spp.的孢囊是北黄海中部海域孢囊优势种;膝沟藻Gonyaulax?sp.(Spiniferites?bentori?var.?truncata)、具刺膝沟藻Gonyaulax?spinifera(Spiniferites?hyperacanthus)和网状原角管藻P.?reticulatum的孢囊在烟台四十里湾占优势。另外,研究中还发现三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TX)甲藻(具刺膝沟藻G.?spinifera、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polyedra和网状原角管藻P.?reticulatum)的孢囊,在芝罘岛到北黄海中部海域都有较高丰度的分布,另三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catenella、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minutum?/?affine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catenatum)的孢囊,在北黄海中部丰度很高。因此,应加强这些海域的甲藻孢囊监测和研究,预防有毒甲藻赤潮的爆发。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北黄海中部及烟台四十里湾这两个海域甲藻孢囊分布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差异,进一步证明了人类活动对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陆钧 《热带海洋》1999,18(1):16-22
定量分析了南海33个1000m水深线以内的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菱形海线藻,短刺角毛藻,结节圆筛藻、长海毛藻,海洋菱形藻和条纹小环藻。根据硅藻主要种的百分含量,各站位硅藻丰度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特征,将33个样品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着重研究这些组合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129种,划分出结节圆筛藻-辐射圆筛藻-具槽直链藻-条纹小环藻组合、结节圆筛藻-楔形半盘藻-菱形海线藻-海洋菱形藻组合、结节圆筛藻-楔形半盘藻-海洋菱形藻组合等3个硅藻组合区。文章根据硅藻的数量分布,分析了其控制因素,并根据培氏根管藻和淡水硅藻分布,讨论了黑潮和陆地径流对本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1种微藻脂类和EPA/DHA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了11种微藻在可比较的条件下,其生物量、总脂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有组成。结果表明:卡德藻(Tetraselmis sp.)的生物量最大,细胞干重可达0.140g/(L.d);南极冰藻(Berkeleya rutilans)次之,可达0.074g/(L.d)。以叉鞭金藻(Dicrateria inornata)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的总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对1998年4月15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的赤潮活体水样 和福尔马林固定样品进行优势种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三宅裸甲藻 (Gymnodinium mikimotoi)是此次赤潮的最优势种,最高密度达到 7.6 × 106cells/L。另两种优 势种为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和螺旋螺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其最高密度分 别达到 1.1× 105cells/L和 104-105cells/L。此次赤潮的原因生物都属于裸甲藻类,死后或用 福尔马林固定后细胞要么立即裂解,要么变形缩小。有些种类如螺旋螺沟藻在固定样品中找 不到其踪迹,因而无法精确计数。本文描述的3种赤潮藻在细胞、色素体、核、上锥沟和链状群 体等形态构造及外观上与国外学者所描述的几乎完全一致,只是细胞比日本海域产的稍小。 这可能与珠江口海域纬度较日本低有关。电镜照片显示三宅裸甲藻有一明显的上锥沟,斯氏 多沟藻则营养细胞和孢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5.
对渤海中南部42个测站的表层沉积硅鞭藻进行了分析,共含硅鞭藻2属11种。研究了硅鞭藻的数量分布规律并论述了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蓝东兆  方琦  顾海峰  李超 《台湾海峡》2004,23(4):453-457,i005
本工作通过分析厦门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甲藻休眠孢囊,发现了1种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休眠孢囊,及两种有害甲藻休眠孢囊: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了培养。并初步研究了该藻的毒性及贝类对其毒素的积累.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沉积物中的塔玛亚历山犬藻是有毒的.它的较适宜生长环境条件是:水温20~25℃.盐度为25~30,光照度为3000~50001x.塔玛亚历山大藻在每年的4月26日至6月10日、10月11日至11月20日可能会形成有害藻华,危害厦门海域的海洋生物并可能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特征,于2015年7月采集胶州湾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甲藻孢囊分析,共鉴定甲藻孢囊37种(分属5个类群)和2种未定种,包括自养型20种和异养型17种,优势种为膝沟藻。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log2)]介于2.84—3.91,平均值为3.42;均匀度指数介于0.75—0.98,平均值为0.88,总体值较高。胶州湾海域各站位的甲藻孢囊丰度介于96—969cyst/g DW(干重),平均丰度为401cyst/g DW,呈现出临近湾口处丰度较高,而湾内较低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两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甲藻[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的孢囊和3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minutum/affine)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的孢囊在胶州湾海域大多数站位均有分布,尽管其数量不高,但其广泛的分布范围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罗源湾口柱状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时福建罗源湾口海域KMZK5柱状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析,共鉴定出15属30种甲藻孢囊,对比发现这30种甲藻孢囊是该湾以前未被记录的种类.其中12种是附近海域也未曾发现的种类,6种为有毒种类:缘亚历山大藻、小型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具剌膝沟藻、链状裸甲藻、锥状斯氏藻,同时对甲藻孢囊的主要属种和有毒种类的丰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2007~2010年间对南海北部陆架采集的29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0.063~0.125mm粒级矿物的鉴定和分析结果,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的分布特征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该海域矿物组成以轻组分矿物为主,平均质量百分数高达98.49%,重组分矿物的含量较低,平均值为1.51%,最高质量百分数仅为10.38%,共发现了60种重矿物.影响南海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的含量和分布的首要因素是水动力条件,其次是物质来源,其他因素如沉积环境、矿物自身的变质程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分布特征.根据因子分析的因子荷载分布及南海北部陆架的地形地貌,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主要矿物组合区和2个亚区.分析结果表明,华南沿海的众多河流特别是珠江的入海泥沙是南海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海南岛东南部海底峡谷区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胶结于有孔虫壳内的海洋自生黄铁矿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20.
福建兴化湾海域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兴化湾海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析,共鉴定出10 属29种(含不定种)甲藻孢囊.其中发现有毒种类7种: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网状原角管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和锥藻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表层沉积物中总甲藻孢囊丰度值在13~88粒/g之间,柱状沉积物中总甲藻孢囊的丰度在40~105粒/g以内.通过与周边其他海域甲藻孢囊属种组成及丰度值对比,表明兴化湾甲藻孢囊的丰度值较高,并且7种有毒种类的存在对该海域发生有毒有害赤潮构成潜在威胁,相关政府部门及周围居民应加以重视和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