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凯里化石库:一个新的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云龙  袁金良 《贵州地质》1996,13(2):105-114
凯里化石库拥有10多个门类、70多个属。动物化石58属,仅次于Burgess及澄江化石库。同Spence化石库一样,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及软躯体化石比较少,三叶虫多,有别于Burgess、澄江、SiriusPasset化石库等另一类型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该化石库时代早于Spence、Burgess化石库,是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时代序列中重要的一环。形成于中寒武世赤道附近稳定的扬子碳酸盐台地东缘外迅速下沉的陆棚水体较深的环境,与Spence化石库的大地构造位置、沉积环境及埋藏模式等均很相似,证实中寒武世Burgess页岩型化石库分布于稳定的克拉通周缘陆棚海的规律。凯里化石库的发现还增添了寒武纪古生物多样化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元古宙沉积序列中,常常含有化石。叠层石、疑源类、微体化石、后生动物的遗迹化石和实体化石等都已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地层学研究。还存在着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的可能性。元古宙几乎所有轻微变质的碳酸盐中都含有叠层石。对决定叠层石的形态和结构的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模式的研究较为成功。叠层石的生物地层学应用研究开始于前苏联,在  相似文献   

3.
早白垩世Ruffordia goepperti的原位孢子及与分散孢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胜徽 《地质论评》1998,44(3):243-248
海金沙特的Ruffordia goepperti(Dunker)Seward是世界上早白垩世极为重要的蕨类植物。通过对比发现,Ruffordia goepperti原位孢子的形态和细微纹饰与地层中分散孢子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Cookson)Potonie和C.minor(Bolch.)Pocock一致,而且大化石与分散孢子的地史、地理分布范围也相同,  相似文献   

4.
IAEG信息     
(1) 15~ 18September 2 0 0 3,Istanbul(Turkey) :IndustrialMineralandBuildingStones(IMBS 2 0 0 3)Mainthemes:IndustrialMinerals -Cementindustry ,Ce ramicsandglassindustries,Lightweightandisolationmaterials- ;Buildingstones-Dimensionstones ,crushedstonesandag gregates ,Construct…  相似文献   

5.
碧口群是一套发生在台地与裂谷之间的裂谷边缘型沉积,各类岩石之间具有规律性的相变特征,按岩石类型及组合特征可划分为7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根据该群不整合在志留纪茂县群或水晶组之上,被中泥盆统—石炭系略阳组连续沉积覆盖,以及自身所产化石(Amphisitespulcher,Bairdiasp.,Desquamatiasp.,Schizophoriasp.等),将其时代确定为早—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6.
苏联前寒武纪微化石研究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发现微化石产地近百个,出版文章和专著约300篇,提出的新建属种数以百计,由于缺少统一的分类命名原则,同一相似的标本可以有数个不同的鉴定名称,鉴于这种情况,曾倡导召开了两属全苏元古宙和早古生代微体植物化石讨论会(1971、1973),着重讨论了分类问题,审查了实际材料,指出了有13个属是晚出同名,有缺陷的属4个和根据不足的属6个,建议  相似文献   

7.
湖北秭归庙河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微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崇玉 《地球学报》1996,17(3):322-331
庙河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燧石中的激化石,前人曾有过报道。但是,所报道的激化石组合与已知峡区的其他震旦系剖面陡山沱期微化石明显不同。具刺疑源类以MicrhystridiumtlancedetumL.Yin为主(样品号:Hm80—14—2,Yinborning,1985)。1992年作者等重新研究了庙河震旦系沿江剖面,系统采集了燧石样品。结果,并未在陡山沱组发现上述微化石组合,而在寒武系底界附近的燧石夹层中,发现了与其相同的微化石群,因而,对上述微化石组合出现的层位提出质疑。最近,作者再次对庙河地区陡山沱组燧石  相似文献   

8.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中侏罗世植物化石及所指示的气候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陈家湾组的植物化石8属11种(包括1新种)即Neocalamitessp.1,N.sp2.Phlebotensof.polypodiodiesBrongniart,Thaumatopteris,sp.,Coniopterissinplex(L.etH.),CladophlebisshansiensisSze,C.xietanensisMeng(sp.nov.)Anomozamitesgrac  相似文献   

10.
太阳顶群是一套黑色含碳硅质碎屑岩系,化石贫乏。笔者1988年在拉尔玛地区该群拉尔玛组上部发现有CylindrochitesdaiznuangziensisLiu和HyoLithellusqingheesisLiu等微体小壳化石,分别相当于陕西宁强、湖北房县、四川峨嵋麦坪和云南昆明梅树村产的Hyolithessp。和Auabarites-Circotheca化石组合,是下寒武统底部梅树村阶的标准带。根据微体小壳化石组合和岩性特征,将原太阳顶群拉尔玛组的上部,以铁质条带硅质板岩风化壳为标志的沉积间断为底界,时代定为下寒武统。将拉尔玛组中下部以下地层,时代定为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11.
太阳顶群是一套黑色含碳硅质碎屑岩系,化石贫乏。笔者1988年在拉尔玛地区该群拉尔玛组上部发现有CylindrochitesdaiznuangziensisLiu和HyoLithellusqingheesisLiu等微体小壳化石,分别相当于陕西宁强、湖北房县、四川峨嵋麦坪和云南昆明梅树村产的Hyolithessp。和Auabarites-Circotheca化石组合,是下寒武统底部梅树村阶的标准带。根据微体小壳化石组合和岩性特征,将原太阳顶群拉尔玛组的上部,以铁质条带硅质板岩风化壳为标志的沉积间断为底界,时代定为下寒武统。将拉尔玛组中下部以下地层,时代定为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12.
桂西北早中二叠世常么期和栖霞期地层为一套浅海碳酸盐岩相连续沉积,其中类化石十分丰富,自下而上可划分为5个化石带、4个亚带:1)Pamirina-Schwagerina带(Pamirinapulchra亚带;Schwagerinacushmani亚带);2)Schwagerinaguembeli带;3)Chalaroschwageri-na-Robustoschwagerina带(Chalaroschwagerinavulgaris亚带;Robustoschwagerinalonglinensis亚带);4)Brevaxinadyhrenfurthi带;5)Miselinaclaudiae带。同时对命名地点常么组的定义、时代及岩相特征、生物群面貌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河南登封的中寒武世徐庄组中,采获丰富的遗迹化石,共有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对其均作了系统描述。还讨论了CruzianabarbataSeilacher—RusophycusramellensisLegg遣迹群落在国内外的地理和地质分布,以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湖北北部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是一套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太阳寺组、韩家洼组、罗汉岭组、陈家冲组、李家咀组和珰铺岭组。本文首次报道打鼓石群的微体植物化石,包括疑源类Leiosphaeridia spp.和Leiofusa sp.,分类位置不明的Clonophycus biattina D.z.Oehler,及一些炭质膜化石。这些化石保存在李家咀组中部黄绿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的岩石薄片中,沿层面分布,均已遭压扁。就已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来说,李家咀组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晚元古代。大洪山地区李家咀组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打鼓石群这类生物化石的空白,而且指明在前寒武纪浅变质地层的碎屑岩中有可能找到微体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5.
曹芳 《华北地质》2003,26(3):145-150
陡山沱期在生物进化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在动物界而且在植物界均有明显的变化。峡东陡山沱组多种多样的微化石已有众多报道。这个生物群落包括浮游的球形体、底栖的藻丝体和瓶状微化石。最近笔者重新研究了陡山沱组薄片中的微化石,这些微生物三维地保存在几乎未蚀变的条件下,以丰富的具刺疑源类为特征,主要者有Baltisphaeridium,Filisphaeridium,Tianzhushania和Comaspheridium等。陡山沱组的碳酸盐岩相具刺疑源类和瓶状微化石与产自Spitsbergen的化石近似。这似乎说明陡山沱组与位于Spitsbergen东北部的Svanbergfjellet组沉积可以对比。但由于化石只发现在少数薄片中,因此上述结论可能是片面的,这些化石可能只代表峡东陡山沱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果子沟地区奥陶系勒基河组和阿克塔什组中新发现的攻形石计有15属17种、其中重要分子有Pygodus serrus、Eoplacognthus sp.Belodina con fluens和Panderodus bergstomi等。根据这些新发现的牙形石,并结合其它生物化石,文中主要对以上二组和呼独克达坂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原置于下奥陶统的塔勒基河组为跨越下、中奥陶统的组、其顶部归中奥陶统底部  相似文献   

17.
浙南沿海地区晚更新世顶部(Q_3~3)的陆相地层,岩性以灰黄色粘土质粉砂、粉细砂为主,未见到微体化石,仅含较多的植物碎屑。全新世地层存在两个微体古生物化石层,第二化石层属全新世早期~中期(Q_4~(1 2))的地层。岩性以青灰色粘土为主,微体化石很丰富,为浅海相沉积。第一化石层则属全新世晚期(Q_4~3)地层。岩性以黄灰、黄褐色粉砂质粘土为主,微体化石比较丰富,为海陆过渡相至滨海相沉积。第二化石层比第一化石层海侵程度强,而同一化石层相比,南部又以北部海相性大。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塔里木盆地下石炭统介形类化石。化石主要采自塔北井下双峰灰岩之上的央拜希组。自上而下有3个组合(1)ParaparchiteMicrocheilinelaBairdia;(2)ParacarboprimitiaCavelina;(3)HealdianelaBythocypris。化石组合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晚期。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黄石地区栖霞组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化石古生态分析的理想地区。通过化石统计、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埋藏学分析和围岩沉积学研究,本区栖霞组中共识别出五个化石群落(从下往上):①Crurithyris-Orthotetina(CO)群落;②Schuchertella-Sponge(SS)群落;③Hayasakaia(H)群落。④Spouse(S)群落和⑤Tyloplecta-Paracaninia(TP)群落。化石群落及岩相特点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一致变化,表明本区栖霞组形成于一南高北低的缓坡沉积环境,整个栖霞组为一大的海侵序列构成,各种化石群落和岩相的发展演化均是在这一缓坡沉积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主要由潮坪沉积组成。根据遗迹化石与沉积特征,固底控制的遗迹化石Gyrolithes常常与沉积性不连续面(海泛面)有关,潮控滨线中的准层序由三类岩相组成,其中含砾砂岩相(相A)为潮道沉积,未见遗迹化石;含交错层理细砂岩相(相B)为砂坪沉积,仅见少量的遗迹化石Skolithos;强生物扰动粉砂岩、泥岩相(相C)为砂、泥混合坪沉积,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代表Skolithos-Cruziana混合遗迹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