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苏联科学院于1985年3月18至21日在马加丹召开了地震学和抗震工程联合委员会远东组第五次学术讨论会,10个从事远东地区地震学和抗震工程研究的机构派出65名代表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新西伯利亚、莫斯科的地震机构也派出代表参加了讨论会。全体会议共听取了21篇学术报告,还提出了26篇书面报告;出版了报告提纲汇编。报告分为5个主要议题:①远东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深部结构;②地震资料的计算方法和处理程序;③用  相似文献   

2.
苏联著名地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萨瓦林斯基教授是苏联地震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国际地球物理组织的积极活动家,生于1911年7月 18日,卒于1980年1月22日。萨瓦林斯基出生于吐尔市一个工程地质学家的家庭,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31年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数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成为该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他发展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新方法;根  相似文献   

3.
苏联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报理论与数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0年1月2日在莫斯科正式成立,所址在莫斯科华沙大道79号二号楼。这个新研究所的前身是苏联科学院施密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计算地球物理部。研究所所长是国际著名的地震学家、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协会(IUGG)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凯利斯、博罗克博士。主管科学研究的副所长是技术科学副博士库兹涅佐夫,学术秘书是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普罗佐罗夫。这个研究所现约有110名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2名苏联科学院院士,10名科学博士和  相似文献   

4.
“远东区域地球物理研究”讨论会于1987年5月13—17日在哈巴罗夫斯克城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构造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这次会议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学术委员会“区域地球物理研究”室和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主席团各部门间协调理事会下属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协调委员会“远东地球物理研究和深部结构”室共同主持的。会上讨论了两个问题:(1)远东大陆部分深部结构特点和今后的区域地球物理研究方向;(2)远东主要金属矿区的深部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1,14(4):409-413
根据国家地震局与苏联科学院于1990年5月,在北京签署的中苏之间在地震学研究领域内的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90年10月7日至15日,在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综合考察队的加尔姆试验场,召开了首届中苏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中苏两国79名(中方16名,苏方63名)地震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应邀赴苏联于1987年9月1—8日在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参加了“大陆内部山区地貌、地质与地球物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基于国际岩石圈计划、由苏联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地壳研究所主持召开的,重点讨论亚洲地区的岩石圈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苏亚洲大陆-太平洋过渡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于6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光鼎和苏联科学院院士杨申共同主持了这次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国达、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鲍尔加耶夫等中外专家70余人出席了讨论会。为期三天的科学讨论会始终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中国东部及苏联远东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存在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过渡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科研处于1981年5月11日—15日在局地球物理所组织召开了地震震级问题的学术讨论会,有局系统和科学院18个单位27名代表参加。会上首先由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许绍燮同志和局科研处付处长方蔚青同志对此次学术讨论会的目的、意义、要求及震级问题在地震分析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讨论会期间宣读了30篇论文和工作报告。代表们就国内外震级研究工作的现状、存在  相似文献   

9.
1985年6月12日,苏联卓越的地球物理学家、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的著名专家马格尼茨基年满70周岁。他从事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已经45年,发展了苏联地球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固体地球物理学。他的活动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地球学科中采用精确的数理方法,从而能把他所建立的地球物理方向摆在严格而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由于马格尼茨基的努力,在列入世界科学先进行列的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其中每项成果均揭示出地球物理学的新的科学方向,其中可以提及的有:分带熔化分析理论;现代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因的研究;根据各基准点计算地球内部温度的方法;下地幔物质熔解成氧化物的学说;地球内部各种极值条件下的物质状态的平衡。马格尼茨基创立了一个学派,他多年的教学活动无疑促进了这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他撰写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等专著驰名于国内外。马格尼茨基主持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物理系地球内部物理学教研室和地球物理学部,领导着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室。他是学术刊物《地球物理》(苏联科学院汇报)的主编。 1971年他当选为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主席,他为在一系列科学规划中发展国际合作倾注了许多精力。他领导着社会主义国家地球物理研究协调委员会的一个处。  相似文献   

10.
第二届大陆地震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10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由中国国家地局主办,共同发起和资助单位还有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局、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中外地震学家、工程地震专家、社会地震学家等出席了这次盛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在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的各向异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由分析地球物理场、首先是地震波场取得的有关各向异性的资料给出了地球岩石圈和岩流圈内有关构造、组成以及可能过程的新的信息。广泛开展天然介质物理特性的各向异性研究刚刚开始。因此,根据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所支持的苏联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建议,由联合国和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于1982年5月12日~19日召开了“地震各向异性的理论、观测和成因”首次国际工作会议。会议在苏联苏兹达尔市举行,有8个国家42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计:民主德国1名,大不列颠4名,苏联29名,美国3  相似文献   

12.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我国代表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上倡议召开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环保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的支持和赞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地震学家,有些是政府、地区(如欧州地区)或科研单位地震预报研究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地震构造学的基本问题》是由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地震学与抗震工程联合委员会组织汇编的一本文集,于1986年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6页,32开本。文集由地质矿物学博士舒金担任责任编辑,并写了序言。文集内综合了19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质学代表会议地球物理讨论会上的重要报告。这些报告讨论了地震构造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地壳的应力状态;震中与不同区域其他地震构造特性的时空关系;地震活动性与反映地壳和上地  相似文献   

14.
在地质学家用于探索地球的各种地球物理学方法之中,地震学具有最敏锐的幻想和与众不同的超级视觉。人们正是依赖地震学掌握地球内部构造的基本特征、大陆和海洋的地壳详细结构,发现有益矿物矿床,探索地震机制。但是,生活将向地球科学提出新的更加具体的任务:找到埋藏条件复杂的有益矿物矿床,预报地震和火山喷发,保护生态平衡。以萨多夫斯基()为所长的苏联科学院施密特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学家们正在为解决这些任务而工作着。地震学如何回答时代的要求?地震学已提供了哪些手段和可能性?科学家们寄希望于什么?地震学的前途如何?关于这一切,本刊记者同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室主任、物理学数学博士尼古拉耶夫()教授进行了如下谈话。  相似文献   

15.
陈鑫连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83,5(1):126-127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暑、联合国环境规划暑、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组织联合发起和资助,并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   相似文献   

16.
一、苏联科学院远东科学中心火山研究所在以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费多托夫所长领导下,火山研究所在研究堪察加的火山、远东地区的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海啸及地震预报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目前,该所已成为远东地区地震预报区域中心。该所的主要科学研究方向是针对远东地区频繁发生的火山活动和岩浆活动等问题,根据地震资料研究岩浆活动机制、火山活动机制、地震的震源过程、地震区划、抗震工程、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最近,为加强海洋地震学  相似文献   

17.
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阿穆尔综合科研所所长莫伊塞科,沃·格·(MOISEENKOV.G.)为团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太平洋地理所所长呼加柯夫,格·伊·(HUDIAKOV G.I)为副团长的苏联代表团一行十四人,于1988年10月27日—11月6日对我院进行了访问。10月28日—29日,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孙枢教授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中苏亚洲—太平洋过渡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出席了招待会,并与苏方团长和代表们进行了交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在苏联进修期间,参观和访问了苏联部分地震科研机构及一些著名的地震学家,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和交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大地物理研究所和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两个科研机构的体制和设置、主要科研方向及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地震震级是地震预报三要素的重要参数之一,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必不可少的参量。在以震报震的预报方法中,几乎毫无例外地要使用震级资料。但是,直到目前,震级还是一个物理意义含糊、测量非单值的地震学参量。鉴于震级问题的重要性和它的广泛性,为推动震级研究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组织1981年5月《地震震级学术讨论会》之后,立即成立了地震震级工作组,加强了对震级研究的指导,使地震震级研究出现了新局面。1982年12月,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震级分委员会震级的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杜达教授来华进行学  相似文献   

20.
1984年,苏联科学出版社西伯利亚分社出版了《地磁长期变化》一书,由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物理研究所加里宁教授撰写.作者曾长期担任苏联科学院地磁、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研究所的付所长和苏联科学院出版的《地磁与高空物理》学报的主编.他以地球基本磁场及其长期变化方面一系列出色的科研工作而闻名于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