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模仿雄性锯缘青蟹第一腹肢,根据其在交配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常规滴管为材料,利用酒精灯灼热拉制一个前端弯曲、侧扁、管径大小接近第一腹肢的人工交接器.以无钙离子的人工海水作为青蟹人工授精的缓冲液,缓冲液中加入适量庆大霉素.首次对青蟹采用类似硬壳交配的方式,将成熟雄蟹贮精囊内的精荚和精液成功移植至雌蟹纳精囊中.结果表明精荚的人工移植不会破坏成熟雌蟹纳精囊的内环境,其内精子具正常受精能力.未交配雌青蟹精荚的人工移植没有正常产卵,但性腺得以促进发育,并能进行正常的生殖脱皮.  相似文献   

2.
长江华溪蟹输精管的超微结构与精荚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兰  堵南山  赖伟 《海洋与湖沼》1996,27(4):373-379
于1993年9月-1994年8月,对采自安徽省宁国县的长江华溪蟹,利用电镜技术,并结合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输精管的超微与精荚的形成过程,在于为深入研究华溪蟹的进化,受精生物学以及种质保存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精子分别进入输精细管,被上皮细胞分泌物所包围,随着精子在管中的后移,分泌物不断增多增厚,最后将精子包围成团进而形成圆柱状精荚;精荚由精子群、精荚基质和精荚壁三部分组成;精  相似文献   

3.
头足类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特殊分化类群,具有复杂的雌雄交配行为。其精子要经过包装、转运、储存和释放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最终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头足类精子包装、转运和储存过程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头足类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特征,分析了精子基本储存单元—精荚的形成过程,及精荚各部分结构在精子转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较了精荚放射过程和精子囊在雌性身体的植入方式,分析了产生不同植入方式的原因;探讨了各种头足类精子进入雌性纳精囊及在其中的储存机制。剖析了目前关于头足类精子转运、储存和利用等相关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论文旨在揭示头足类独特的繁殖和进化机制,为提高其人工繁育效率,有效开展资源增殖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活体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精荚器结构及精荚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精荚器由输精管、粘液腺、放射导管腺、中被膜腺、外被膜腺、硬腺、终腺等腺体组成,依靠结缔组织相连,并外披被膜形成椭圆形囊状结构;精子经输精管输送到粘液腺内,形成精子团;在放射导管腺内,精荚的放射导管结构和外膜、中膜、内膜...  相似文献   

5.
甲壳动物十足类精荚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十足类甲壳动物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很多,国内许多学者如林勤武等1991年,堵南山等1987年、1988年、1992年、1995年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和形态学方面,而对精荚的研究国内尚不多见,仅见王群1996年、王兰1996年、邱高峰1997年的报道。精荚又称精包,它由输精管上皮细胞分泌物包被精子而形成,在交配时通过阴茎或交接器输送到雌体纳精囊内或腹部的腹板或刚毛上。精荚在精子被转移到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借助光学显微镜对十足目精荚形成过…  相似文献   

6.
锯缘青蟹纳精囊精子顶体酶活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体酶是精子顶体部特有的胰蛋白酶,其在顶体反应、精子和透明带的结合及穿透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测定精子顶体氨基化酶活力方法来测定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精子的顶体酶活力.据测定,青蟹纳精囊精子项体酶活力分别为3.566 μIU/10^6和4.248 μIU/10^6.青蟹精子顶体酶活力和用同样方法测定的其它物种(如猪、人、马)相比较低.这反应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精子顶体酶活力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也反应青蟹纳精囊中精子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这种精子活力抑制方式可能有利于精子在纳精囊中的长期存活.本实验结果也说明,临床应用的顶体酶测定方法也可以用于蟹类精液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以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精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组织蛋白提取液对其中精子释放的影响。实验将活体解剖取出的成熟精荚置于5种组织蛋白提取液中,于19和4℃条件下观察并记录精荚保持完整形态时间及其中精子活力水平。并于19~24℃6个水温梯度下探讨了维持精子活力的最适温度范围。研究表明,水温19时,卵巢蛋白提取液可促进精荚中精子释放(9.5h),而副性腺蛋白、精荚囊蛋白、精巢蛋白和缠卵腺蛋白提取液均对精子释放的影响较小,离体后的精荚可保持完整形态1~2d。水温4℃时,放置于海水中的精荚,其完整形态和部分精子活力可维持较长时间(25和22d),而其他组织蛋白液中保存的精荚2~3d后即无完整个体,精荚中的精子1d后亦无活性。在19~24℃水温范围内,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和寿命均随水温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21和22℃海水中,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分别为(93.33±13.33)、(116.67±6.67)和(93.33±6.67)min,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于23和24℃实验组,并显著高于19℃组(43.33±12.02)min(P0.05),在水温21℃时精子寿命达到最大值,为(206.67±6.67)min。通过拟合精子激烈运动时间y和温度x的关系曲线,得出当x=21.49℃时,ymax21.49=100.47min。在90%置信区间内,精子最大激烈运动时间的温度范围为20.22~22.76℃。研究结果表明,卵巢蛋白提取液可促进金乌贼精荚中精子释放,保持精子活力的适宜温度为20.22~22.76℃。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 36 5 nm波长紫外线辐射中国对虾精子对其顶体反应和受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剂量紫外线辐射促进精子发生顶体反应 ,大剂量辐射使精子丧失发生顶体反应的生理机能并死亡。 36 5 nm波长紫外线能够透过精荚和纳精囊盖 ,对其内精子起到杀伤作用。精液稀释液在紫外线下辐射 5~ 8s,仍有部分精子具有受精能力 ,但胚胎在早期阶段即死亡。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过程中 ,紫外线辐射精液稀释液 5~ 8s,可获得遗传物质失活的精子 (激活源 )。经透射电镜观察分析 ,紫外线对精子遗传物质的损伤是一种使染色质变性的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交配的成熟雌性亲虾和脱落精荚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精荚破裂处理、不同基础液释出精子、不同保存时间的脱落精荚和不同授精密度进行凡纳滨对虾的人工授精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脱落精荚的精子在生理功能上是成熟的,可以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发育正常并孵出无节幼体。网搓法进行精荚破裂处理对精子损伤较少,人工授精的效果比研磨法好;用生理盐水作为基础液释出精子进行人工授精的效果比海水略好;精荚冷冻保存时间越长,其人工受精的效果越差;凡纳滨对虾的精子不具鞭毛,没有运动能力,人工授精的卵子受精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子在水中的密度,增加精子密度可获得较高的无节幼体产量。  相似文献   

10.
在浙、闽沿海已广泛进行青蟹人工育苗养殖,北方沿海正在进行生产性育苗试验。现将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人工育苗中亲蟹的选育、幼体的孵化和培育等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育苗的亲蟹于1995年10月份由福建空运而来,体长与体宽均在8.5cm和11cm以上,体重180g以上。经水泥池内越冬育肥至1996年5月份,选择合乎要求的亲蟹进行育苗试验。2 实验结果2.1 亲蟹的选择与饲育亲蟹应选择体重200g以上,体长在12cm以上,肢体健全无外伤且经受精、卵巢发育成熟的雌蟹。蟹壳两侧充满卵粒,阳光下观察前侧缘附近不透光,甲壳呈红色或鲜…  相似文献   

11.
兰伯隆  孔芳 《海洋与湖沼》1993,24(1):114-120
于1989年11月9日—12月10日,在山东莱州市东方红盐场养殖分场亲虾越冬室内,对35尾异常交配雌对虾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交配行为能引起对虾各种疾病,导致亲虾群体质量下降、数量减少。提出在人工越冬亲虾交配季节,应及时将已交配的雌虾选出单独培养,同时在越冬的早期水温较高时,不宜在已交配雌虾池内搭配雄虾。  相似文献   

12.
大菱鲆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威  尤锋  张培军  许建和 《海洋科学》2005,29(12):75-80
对大菱鲆(Psetta maxima)的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发现,大菱鲆从精子入卵、皮层反应、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极体、雌雄原核形成与融合,直到舍子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与其他已经报道的硬骨鱼的受精程序基本相同。在受精的整个过程中所有观察过的受精卵都只发现一个精子形成原核,并最终与卵原核结合形成舍子,由此判断大菱鲆的受精方式是单精受精。  相似文献   

13.
以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日本蟳精子的形态结构,对雄体贮精囊和雌体纳精囊中的精子结构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pH,盐度对日本蟳精子存活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日本蟳精子为非鞭毛型,主要由顶体、核杯、膜复合体和辐射臂等组成,其中顶体呈球形或近球形,可分成头帽、顶体管和顶体囊三部分。核杯包裹整个顶体外围,染色质呈细丝状或颗粒状。辐射臂向精子四周发出,内含核质,没有运动能力。雄体贮精囊中的精子包裹在椭球形精荚中,而雌体纳精囊中的精子呈弥散状,精子顶体管中有囊泡状结构、中心体位置前移、胞质透明区扩大,而且有些精子已崩解。精巢表面pH为6.5±0.2,精液pH为7.0±0.2,精子密度平均为(3.47×109±0.42×109)个/cm3。精子的适宜pH为7~9,最适pH为8;适宜盐度为20~30,最适盐度为25。  相似文献   

14.
以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日本蟳精子的形态结构,对雄体贮精囊和雌体纳精囊中的精子结构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pH,盐度对日本蟳精子存活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日本蟳精子为非鞭毛型,主要由顶体、核杯、膜复合体和辐射臂等组成,其中顶体呈球形或近球形,可分成头帽、顶体管和顶体囊三部分。核杯包裹整个顶体外围,染色质呈细丝状或颗粒状。辐射臂向精子四周发出,内含核质,没有运动能力。雄体贮精囊中的精子包裹在椭球形精荚中,而雌体纳精囊中的精子呈弥散状,精子顶体管中有囊泡状结构、中心体位置前移、胞质透明区扩大,而且有些精子已崩解。精巢表面pH为6.5±0.2,精液pH为7.0±0.2,精子密度平均为(3.47×109±0.42×109)个/cm3。精子的适宜pH为7~9,最适pH为8;适宜盐度为20~30,最适盐度为25。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铁-苏木精染色、整体封片的方法对栉孔扇贝受精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受精前,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入卵后,成熟分裂重新启动,过程如下:⑴精核去致密,体积迅速增大,卵子染色体变粗。⑵第一次成熟分裂结束,放出第一极体,精核扩散速度减慢。⑶卵子发育到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精核膨胀至至最大体积,然后开台弥散。⑷第二次成熟分裂结束,雄原核出现。⑸雌原核出现。⑹雌、雄原核以质相互融合,然后凝缩形成染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精子的内部结构分为棘部、中间部和主体部。棘部由质膜、顶体囊膜和顶体物构成 ;中间部由质膜和顶体囊膜围绕顶体囊腔和顶体物构成 ;主体部则由细胞质带围绕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带中有线粒体衍生物、环状片层体、粗面内质网和一些泡状结构等 ,细胞核膜不完整 ,核物质絮状 ,核仁 1~ 2个。中国对虾雄虾体内与雌虾纳精器中的精子形态结构有明显的不同。雄虾体内精子外形似“梨形”,棘部短粗 ,中间部不明显 ,精子棘部基端物质呈螺旋状 ,主体部内质网发达 ,有线粒体衍生物。而雌虾纳精器中的精子外形似“葫芦”形 ,棘部细长 ,中间部明显 ,精子棘部上端物质呈螺旋状 ,内质网浓缩为团块状 ,未发现线粒体衍生物  相似文献   

17.
Sperm reserves are costly to produce and so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perm allocation strategies may be advantageous. Knowledge of sperm allocation strategies is important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because they contribute to characterize mating systems. However, population differences in sperm allocation strategies of the same species have rarely been assessed. Here, we studied the male sperm allocation strategies in two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Neohelice granulata in Mar Chiquita Lagoon (MCL) and San Antonio Oeste (SAO), Argentina. We found that the quantity of ejaculate transferred by N. granulata males depended on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male size and female receptivity duration, while it was independent of female size, at both study areas. Regarding the operational sex ratio factor, the amount of ejaculate transferred depended on it in MCL but not in SAO. Thus, Ngranulata males may have the capacity to regulate the quantity of ejaculate transferred based on individual factors such as their own size and female receptivity duration, and population factors such as operational sex ratio, which varies in the two populations studied.  相似文献   

18.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牙鲆的染色体及核型证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1994-1996年,分别在威海海洋渔业捕捞公司(石岛)和鸿洋实业总公司龙须岛育苗场采集人工培育的3-5龄牙鲆亲鱼,采用紫外线照射法使牙鲆精子遗传物质失活,并用冷休克法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从而获得雌核发育二倍体牙好。原肠期采用空气干燥法、Giemsa染色,得到雌核发育二倍体、正常二倍体及单倍体的染色体制片,进行染色体和核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牙鲆的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的染色体数均为2n=48,核型为48t,即48条端部着色点染色体,臂数NF=48,两者的核型设有明显差异;单倍体为24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在3个组别中,第一号染色体上都有一明显的次缢痕。雌核发育二倍体牙鲆的诱导率为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