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在中国采用热浸镀Zn及其合金一直是防止钢材在自然环境中腐蚀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了提高镀层的防腐和涂装性能,往往在其表面进行钝化处理。传统的镀锌层钝化处理工艺均采用高浓度的铬酸盐溶液,这对环境污染和人体的危害较严重。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传统的高铬钝化基础上,低浓度铬酸盐钝化开始步入实用性阶段(吴双成,1996;卢燕平等,1995)。但是,目前低铬钝化研究主要集中于热浸镀Zn或电镀Zn镀层,而合金镀层由于化学稳定性高,与铬酸溶液自发反应能力差,无法采用常规的低铬钝化方法处理,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目前尚少。…  相似文献   

2.
以热浸镀Zn、0.2%Al-Zn-RE、5%Al-Zn-RE和55%Al-Zn-Si合金镀层钢丝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室内海水浸泡试验。结果表明,热浸镀Zn钢丝和0.2%Al-Zn-RE合金镀层钢丝的腐蚀速度是5%Al-Zn-RE和55%Al-Zn-Si合金镀层钢丝样品的2~3倍:同时建立了一种“极化-弛豫-电化学阻抗测量”的循环测试方法,对这几种热浸镀层在青岛海域海水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热浸镀用锌及锌铝合金的恒电流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水腐蚀过程中,热浸镀层金属(或合金)对钢铁基体的阴极保护作用是很重要的因素,只有驱动电位大且稳定、电流效率高、表面腐蚀均匀的镀层才能保证钢材在海水中使用长久。作按照国标GB/T171848-1999的要求对几种典型的热浸镀用锌及锌铝合金测试了开路电位、工作电位,计算了电流效率,观察了腐蚀产物脱落情况及腐蚀均匀性,评价了各种典型镀层金属(合金)的电化学保护性能。研究表明,Zn的电化学性能最好,Zn-55A1-1.6Si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最差,Zn-5Al-0.2RE、Zn-5Al-0.1Mg、Zn-6Al-3Mg、Zn-11AL-3Mg-0.2Si、Zn-25AL-0.2Mg-0.2Si和Zn-25Al-0.2RE-0.2Si合金介于二之间。  相似文献   

4.
镉镀层和锌镀层是海洋工程技术人员经常要选用的,它们都是保护性的镀层。然而,不同的使用环境。镉镀层和锌镀层的防护性能也不同,我们通过在海水、海洋大气和工业大气中的试验证实了这一点。在海水中镉镀层较锌镀层耐蚀,这一点通过在渤海海水中的237天挂片试验得到了验证。镉镀层在这样一段时间的海水浸泡中未有腐蚀现象,试片仍光亮,彩色钝化膜鲜艳;而锌镀层却有腐蚀,最大腐蚀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经封闭处理的硬质阳极氧化铝合金在海水中的耐蚀性能情况,并且还对封闭膜层进行了电子探针的表面形貌分析和封闭物质在膜层中的线分布情况分析。由现场海水全浸一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我们研究的封闭工艺封闭处理的硬质阳极氧化铝合金(Ly12M),从平均腐蚀率看,其耐蚀性能分别比用传统的开水(蒸馏水)和 K_2Cr_2O_7封闭工艺处理提高6.4倍和5.9倍,比用美国的 Co(CH_3COO)_2—Na_2Cr_2O_7双重封闭工艺(duplex sealing)处理提高5.3倍。用该工艺处理的试样经过一年的现场海水浸泡,表面基本未有点蚀,仍光亮、致密。  相似文献   

6.
由于海水对金属的腐蚀性,对海水输水管道及各种海水冷却器的使用造成严重威胁,极需研制一种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而又耐海水腐蚀的低合金钢。达方面研究国外已有报道。他们研制的低合金钢是以铬为主添加合金元素的铬-铝和铬-钼型钢,含铬量约在2%以上。这类钢在海水中耐蚀性一般为碳钢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耐蚀性更高但生产成本与传统热镀锌成本相当的新镀层,制备了添加微量钛元素的热浸镀锌层,分别从表观质量、镀层厚度、电化学测试、盐雾腐蚀试验和全浸实验考察了添加微量钛元素对热浸镀锌层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盐雾试验后镀层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添加微量钛以后镀层表观质量有所提高,镀层厚度明显减薄,镀层在海水中耐蚀性能提高。微量钛添加量为0.03%~0.04%时耐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LF4铝合金在海水中的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韩冰 《海洋科学》2005,29(7):4-7
对艇用铝材LF4及其它多种管系金属材料进行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的自然电位、自然腐蚀率、电化学性能、电偶腐蚀行为等进行多方面的腐蚀试验,得出这些材料在静态和动态海水中的腐蚀性能指标以及变化规律。随着海水流速的增加,LF4铝合金耐蚀性迅速降低。LF4在天然海水中有钝化的趋势,但是钝化膜不完整易破坏。在与其它常用管系金属材料组成的电偶对中,LF4均作为阳极受到加速腐蚀。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对异养海生细菌腐蚀作用的研究仍很不完善,涉及该研究课题的报告记录等均分散于各类资料中,因此,对这一现象的总的系统概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近年来,由于被研究的海洋面积不断扩大,故对海洋环境下细菌腐蚀作用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细菌可通过其代谢活动和不规则沉淀对工程上所采用的所有金属产生腐蚀,进而对水上技术设施产生干扰和破坏。同时,它们还形成供微生物大量繁殖衍生的营养基。将防锈铬锰钢和普通碳素钢置于经消毒处理后重新加入一定量海生细菌的海水中,观察其腐蚀过程。可以看出,防锈铬锰钢的耐腐蚀能力高于碳素钢,原因可能归于铬的钝化作用及该合金奥氏体组织的高抗蚀牲能。  相似文献   

10.
船舶Cu-Ni合金海水管系的微生物腐蚀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光洲 《海洋科学》2005,29(7):87-90
Cu-Ni合金由于具有良好的耐海水腐蚀性能、机加工性能以及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而被广泛用于船舶的海水管系如冷凝器、海水管路、热交换器等。然而,事实证明,Cu及其合金在短期的实验室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能,而在长期的使用中往往表现出早期失效现象。研究表明,微生物在铜镍合金的腐蚀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铜镍合金虽然不发生海生物污损,却具有微生物腐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子探讨微束分析仪(EPMA)分析了平台合金钢腐蚀锈层的形貌特征及组成元素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形貌特征以及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及其组合对平均腐蚀速度,尤其对局部腐蚀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组成元素如Mn,Cr,Cu和Ni在内锈层内富集,使内锈层更致密且与基体的附着性好,有效地阻止引起腐蚀的离子如Cl-,S2-,OH-,Mg2+和Ca2+等向基体表面扩散,从而减低了腐蚀速度。  相似文献   

12.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减震性能好、电磁屏蔽等优点。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先进镁合金结构材料逐步在海洋装备上开始应用。已列装的新型高强AZ80镁合金,通过与QBe1.7铍青铜紧固件连接,共同构成整体在典型海洋大气环境中服役。在高盐、高湿的海洋环境环境中,镁合金与电位更正的QBe1.7铍青铜偶接后,极易发生电偶腐蚀。电位相对更负的高强AZ80镁合金,作为电偶腐蚀的阳极被加速溶解。本研究对高强AZ80镁合金电偶腐蚀样品经过12个月青岛海洋大气暴露试验,发现空白对照组、电偶1组(紧固件铍青铜直径Ψ=10mm)和电偶2组(紧固件铍青铜直径Ψ=20mm)的平均腐蚀速率分别为108.1071、133.8929、173.6250g/(m~2·a)。电偶对表面的主要腐蚀产物为:Mg(OH)_2、MgSO_4和MgCl_2。空白样品、电偶1组和电偶2组平均腐蚀深度分别为:0.175、0.330、0.315mm/a。样品中部腐蚀深度最大,边部腐蚀深度则相对较小。不同样品在青岛试验站的腐蚀产物对基体保护能力的量度(n值)分别为1.1337、1.1378、1.0895,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试样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速率会加快,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对基体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青岛海洋大气腐蚀站点的环境因素与AZ80镁合金腐蚀深度和腐蚀失重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青岛海洋大气环境因素对高强AZ80镁合金空白样品腐蚀失重影响前三位分别为:SO_4~(2-)非水溶性硫酸盐转化率;对电偶1组样品影响前三位的环境因素分别为:SO_2硫酸盐转化率NO_2;对电偶2组样品影响前三位的环境因素分别为:水溶性降尘SO_2NH_3。对比电偶对2组和1组,唯一的差别是电偶对的面积比,但决定镁合金腐蚀速度的大气成分完全不同,相关机制会在未来工作中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锌、铝及其合金涂层对钢铁的防护,不仅对阴极起保护作用(Gartland,1987), 对涂层本身也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此外,涂层中金属微粒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膜,也起到了防腐蚀的作用。在不同大气环境下,锌、铝有良好的耐蚀性,其腐蚀速率比钢铁要低得多(李言涛,1998)。采用热喷涂锌、铝及其合金涂层对钢铁构件和构筑物进行长效防护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应用,至今仍是普遍采用的防护措施,并在继续发展(李守本等,1989)。20年代初,法国首先用于海水闸门的防腐;40年代美国用于墨西哥湾的海上井架和海上输油管以及舰船的防腐;60年代英、法、德等国海军将这一技术扩大应用到舰船的上部结构和船壳。而金属热喷涂技术在海洋工程中使用非常有限,第一次使用热喷铝涂层防护近海平台的实例是Conoco公司在北海的Murchison结构上的锥形塔,并且已获得了4a良好的使用效能(Fisher et al.,1987;Shaw et al.,1985)。1984年6月,Hutton张力支柱平台(TLP)在北海下水(水深148 m)安装。系链、升降机和锥形塔均采用火焰热喷涂技术喷涂铝涂层进行防护(Tyson,1985)。1992年6月,Hotton平台使用8a后,对升降机绳索进行观察,在飞溅区没有发现腐蚀现象,也没有检测到褐色渗漏效应(Fisher et al.,1995)。  相似文献   

14.
铜合金在海水中电化学阻抗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对紫铜和铜镍合金在静止、洁净海水中表面成膜的过程进行了监测,根据不同阶段的EIS特征建立不同等效电路模型进行拟合分析。获得了铜合金基体及其表面膜层对应的界面电化学信息参数,通过比较3种金属(B10,TUP,B30)表面膜层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探讨了合金成分对表面成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前期B10和TUP的耐蚀性较差,但随着海水中浸泡时间增加,三者的耐蚀能力逐渐接近。TUP的EIS显示了其表面内、外膜层信息。B10表面膜层的成长速度和稳定性均不如B30,反映出合金中镍含量的增多,增加了铜镍合金表面成膜产生钝化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合金元素对低合金钢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钢铁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蚀性很早就有人研究,但钢的耐腐蚀性能与合金元素关系的报道则较少。1951年,美国首先研制了Ni-Cu-P系耐海水钢,结果表明,海洋用钢的耐腐蚀性能与合金元素之间的关系随海洋环境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侯保荣、张经磊,1980);相同的合金元素对钢铁在浪花飞溅区和海水全浸区耐腐蚀性能的效果亦明显不同;对于从海底泥土中开始,穿过海水全浸区、潮差区、浪花飞溅区一直到海洋大气区的垂直海洋构造物(例如海上采油平台,钢柱码头等)来说,其合金元素的影响效果也完全不同(門智、渡辺常安,1976;侯保荣,1981)。有人还提出,某种合金元素能够提高钢材在浪花飞溅区的耐腐蚀性能,但对海水全浸区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使腐蚀速度加快(内藤浩光等,1975)。 为了研究合金元素与钢材腐蚀性能的关系,作者使用了含各种不同合金元素的50余种钢材,用电连接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将每种试片分别挂于海洋大气区、浪花飞溅区、潮差区和海水全浸区,分别进行90天至2年的试验。本文仅对其中实验条件完全相同的18种低合金钢材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工业纯钛TA_2在热带海域中的腐蚀与污损,在南海三亚海洋环境试验站进行了为期0.5年、1年、2年、3.5年四个周期的全浸试验。对3.5年周期的试验样品,利用解剖镜鉴定了生物污损群落的组成、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及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了基体和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确定了钛板表面的元素和产物。结果表明,钛板表面由基底的二氧化钛膜、管栖多毛类、微藻等的微型生物和有机、无机颗粒组成的腐蚀产物皮膜所覆盖。和同纬度热带海域相比生物污损轻微,试板上(可视生物)仅有3~5个而且种类少、数量少、个体小。钛板基体表面未发生局部腐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镍基合金中Si在弱氧化环境下表面氧化成膜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XRD、SEM、EDS等检测手段对试样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发现: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动力学对镍基合金的Si含量非常敏感。当合金元素Si的含量较高时,由于连续的非晶SiO2膜在表层氧化铬与奥氏体基体之间的富集阻碍了Cr离子的向外扩散,导致在奥氏体区之上形成了较薄的氧化铬膜;共晶组织区域由于不会形成连续的SiO2非晶膜,仍然可以作为Cr离子的快速扩散通道,使得在该组织区域形成大量的脊状氧化物。奥氏体组织之上的氧化膜厚度与基体的Si含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18.
闫永贵  马力 《海洋科学》2005,29(7):59-64
利用磁致伸缩空蚀实验装置对高锰铝青铜焊缝在质量分数为3.5%NaCl水溶液中的空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焊接金属的抗空蚀性能明显高于母材,焊缝金属的空蚀累积失重及失重率均约为母材的1/4。SEM空蚀形貌分析表明,母材的空蚀破坏比焊缝金属严重得多,导致空蚀破坏的裂纹萌生于晶界。  相似文献   

19.
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的光量子产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89-1990年对山东半岛的桑沟湾水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利用对自然水域现场测量的方法,对浮游植物兀合色素对光的吸收及其光量子产值进行了4个季度月的测量和计算,目的是研究这种浅海养殖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光量子产值的范围为0.189×10-2molC/E-6.019×10-2molC/E;浮游植物吸收的光能占海面总吸收光能的0.9%-5.5%;浮游植物的光利用率为0.026%-0.101%,与其他海区相比,较为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