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豚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邓尚贵  彭志英  杨萍  吴铁  陈芳 《海洋科学》2002,26(10):32-35
近年来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包括生物功能材料、生物毒素和海洋药物等 )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已成为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的热门研究课题。迄今发现的3000多种包括萜类、肽类、聚醚类、生物碱、皂苷类等在内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因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炎症、强心等一种或多种生物活性 ,已经在功能食品、食品添加剂、药物、化工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一方面应该继续探索未知的活性物质、另一方面应该对已知活性物质进行功能性拓展研究和开发。本文对河豚毒素 (Tetrodotoxin,TT…  相似文献   

2.
海洋肽类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现代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始于60年代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具有重要生理及药理活性的化合物达2000多种。近10多年来 ,我国的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也取得很大的进展。据初步统计 ,我国近海已发现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达700多种。许多具有免疫、抗炎、抗肿瘤、抗病毒以及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活性物质先后被分离提纯 ,并且对其中结构特殊、作用强烈的物质进行了人工合成或结构改造 ,以求开发可供临床应用的新药。从海洋生物中得到的生物活性物质种类繁多,包括有多肽类、萜类、生物碱类、大环聚酯类、聚醚类等化合物。其中…  相似文献   

3.
杨贵兰  秦松  李文军  李亚 《海洋科学》2021,45(10):123-132
许多海洋生物活性肽具有降血压、抗炎、抗氧化、抗血栓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功能食品及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海洋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功能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活性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物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文鸽 《海洋科学》2000,24(7):38-41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向海洋要药”成为沿海国家药学研究的新方向 ,各国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和鉴定出了许多结构新颖、作用独特的天然物质 ,其中有5000多种具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等药理作用 ,从而成为研制开发新药的基础。而从海洋活性物质中筛选攻克肿瘤的特效药 ,无疑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每年筛选30000个新的抗肿瘤化合物 ,约5 %来自海洋生物。业已证实 ,约10 %的海洋动物提取物有抗P388白血病及KB细胞活性 ,3.5 %的海洋植物提取物有抗瘤或细胞毒活性。本文对近几…  相似文献   

5.
一株海洋细菌的鉴定及其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在微生物产生活性物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从陆地上寻找新的菌种和活性物质的几率越来越小,而海洋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高盐度、高压力、低温及特殊光照)造就了大量陆地不存在的微生物新种和作用独特、结构特殊的活性代谢物质.因此近几年以来,从海洋中寻找微生物新种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1~4].本课题组从海南周边海域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的海洋细菌B2817,本文报道了对该菌的鉴定及对其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海星中含有蛋白、酶、甾类糖苷、神经节苷酯、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星中已分离纯化出的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这些提取物中,蛋白具有免疫活性,促细胞生长活性;甾类糖苷有细胞毒性、溶血、抗病毒、抗炎症、鱼毒素等活性;神经节苷酯类有抗肿瘤活性;生物碱类有细胞毒性、抗病毒、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南沙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唇软珊瑚提取的新结构化合物──唇软珊瑚胆甾烷(24-亚甲基-3β,5α,6β,19-四羟基-5α-胆甾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介导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等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抗炎机制研究表明:唇软珊瑚胆甾烷能显著抑制大鼠炎症足中致炎因子前列腺素E_2(PGE_2)和组胺的生成,同时对炎症足中的丙二醛的生成也有抑制作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可完全桔抗唇软珊瑚胆甾烷对小鼠炎症足中丙二醛生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上海洋药物研究的热潮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大规模筛选,迄今为止发现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系统等活性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5000余种。海洋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侧重于抗肿瘤方面,从海藻中发现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海藻具有较好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其多变的生态环境和原始的进化地位使其拥有许多结构独特的活性物质,其研究始于巨大鞘丝藻的脂溶性提取物抗白血病活性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开始系统地筛选海藻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合物,如从松香藻中分离的Halomon,Scytophycin B目前已进入临床前药理评估阶段。 海洋药物的发展首先应着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而海藻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药源物质,随着现代化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本上解决了药源藻类的养殖问题,为海藻抗肿瘤物质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可行性,迄今海藻抗肿瘤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根据有关文献着重就海藻中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筛选,以及相应的活性化合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往往能产生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近几年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肿瘤、抗心血管病、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相关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展示出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共附生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海洋的特殊生境使海洋生物具有与陆生生物不同的生理性状,并产生许多结构新颖,作用特殊的活性物质,许多海洋微生物与海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处于共生,共栖,寄生或附生的关系中,迄今为止,已从这些共附生微生物中发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包括毒素,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物质,酶类。色素等。并有许多已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本文主要介绍海洋共附生微生物的共附生机制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海洋真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是筛选新药的丰富资源宝库。陆地真菌是仅次于放线菌的多产抗生素的微生物类群,而海洋真菌正在成为海洋药源微生物研究的新热点。海洋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并将成为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阐述了海洋真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海水溶解有机物(dissolvedorganicmatter,DOM)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作用巨大,但因缺乏适合的分离提取方法而严重阻碍了对其不同组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探索。固相萃取法对富集提取海水DOM十分有效,在用其提取海水DOM时,海水pH对活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很大,但目前针对海水的这种影响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天然近海海水作为基质,探究不同pH条件下用亲水-疏水平衡(hydrophilic-lipophilicbalanced,HLB)固相萃取小柱萃取海水中活性分子的提取效率,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在负离子(ESI-)模式下检测解析提取物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当海水样品pH为中性和强酸性时都能获得较好的提取效率,随着pH的降低,提取物质谱的整体响应值降低,但可识别的谱峰数目增加,提取出有机物的分子量和性质差异都更广泛。分析提取物分子在范克雷维伦(van Krevelen)图和质荷比-氢碳比(m/z-H/C)图上的分布发现,中性条件适合提取饱和度较高的小分子化合物,而具有生物活性的带有不饱和基团的化合物及蛋白质、糖类等生物大分子在强酸性提取条件时提取效果和分辨率更好。综合提取效率、有效峰数目和分子组成特征考虑,用HLB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近海海水中的小分子活性物质时,将海水样品pH调节为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独特的摄食、滤食系统使其体内体表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对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发海洋药物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按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及其结构类型简要介绍近几年来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海洋真菌及其生物活性物质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是筛选新药的丰富资源宝库。近些年来,作为海洋微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海洋真菌正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详细概述了海洋真菌的定义、分布、海洋真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多样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海洋微生物因长期适应特殊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特殊的代谢途径, 从而产生大量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 使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成为海洋新药开发的研究热点。文章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视角, 从海洋真菌和海洋细菌天然产物研究现状、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估以及成药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概述, 分析了当前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状况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In exploring new sources for economically important products, marine environment draws particular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remarkable diversity and extreme conditions; it is known to produce metabolic products of great value. It represents untapped source for the discovery of novel secondary metabolites with varying potential such as antibiotic, anti-tumor, antifouling and cytotoxic properties. Marine actinomycete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shallow to deep sea sediments have proved to be a finest source for this discovery. Secondary metabolites derived from marine actinomycetes have proved their worth in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ir properties and wide range applications. Spotlight of the review is range of marine based actinomycetes products and significa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is shows the capability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as bioactive metabolite producers. Additionally, the present review addresses some effective and novel approaches of procuring marine microbial compounds utilizing the latest screening strategies of drug discovery from which traditional resources such as marine actinobacteria has decreased due to declining yields. The aim is in the context of promoting fruitful and profitable results in the near future. The recent surfacing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bioprospection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are very promising, resulting in high quality value added products, and will be de? ning a new era for bioactive compounds with med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球近岸、大洋和极地海域均有微塑料分布,我国微塑料污染亦较为严重。微塑料会对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其被鱼类摄入的主要途径是经口误食,微塑料进入鱼体后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消化道是主要蓄积器官。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包括:(1)影响生殖与精卵发生;(2)降低存活率;(3)影响生长发育;(4)扰乱行为;(5)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6)导致代谢紊乱;(7)干扰神经系统;(8)导致氧化应激;(9)干扰内分泌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微塑料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2年6月-1994年6月国内外发表资料,评述海洋藻类活性物质研究的生物技术及最新成果。认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重心正转向与海洋生物技术有关的研究。运用生物技术筛选、提取并生产藻类活性物质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综合文献表明,藻类活性物质的生物技术正走向成熟,大量的活性物质被发现,光生物反应器将成为主要的下游生产技术,通过藻类基因工程生产药物已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