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方病分布与地质环境中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及水文地质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山东省黄河下游区域地方病调查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从地形地貌、土壤、饮用水方面研究探讨了高碘型地甲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调查区高碘型地甲病与饮水中碘含量具有非常好的正相关关系,土壤碘含量与高碘型地甲病不具有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环境地质研究推进高碘型地甲病防治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天福镇三关村安置点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对场地进行了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并提出了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山西省某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该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生态环境影响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理与规划分区,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总体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且符合全县发展的治理思路及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对可可托海水电站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左岸的山体陡倾边坡,共分布有27个典型危岩体;崩塌类型岩质崩塌(隐患)为滑移式及倾倒式,崩塌规模均为中-小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降水和融雪、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质学报》2019,(2):280-284
在对可可托海水电站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左岸的山体陡倾边坡,共分布有27个典型危岩体;崩塌类型岩质崩塌(隐患)为滑移式及倾倒式,崩塌规模均为中-小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降水和融雪、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相似文献   

6.
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在山地丘陵区控制红层地下水富集的岩性、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等主要地质因素,论证了红层地下水富集的水文地质特征,认为富水块段的形成通常并不是仅仅由某一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岩性、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等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的组合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进而根据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反映红层地下水富集的水文地质因素组合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赵立敏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2):44-46,69
在调查高腊梅水库大坝所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及水文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坝体、坝基及坝肩的工程地质特征,对坝体的稳定性、填筑土的渗漏,坝基及坝肩岩(土)体的渗透等问题进行了评价.对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危害及应采取的加固处理措施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及资料收集,对铜鼓县某开发项目场地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条件分别进行分析讨论,指出区内地势较陡,岩石裂隙发育,残坡积风化层厚度不均衡,自然条件下发生地质灾害为中度,工程建设将引起环境地质变化,诱发不同程度地质灾害,提出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淮河干流航道(安徽段)整治工程建设用地及周边地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背景条件的分析,对建设用地进行现状、预测、综合分区评估,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或工程本身遭受的地质灾害给建设工程造成的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毕威高速K103+240~580段路基开挖中边坡出现滑坡。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方面查明滑坡的区域环境。并勘查滑坡的边界条件、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边坡变形破坏的成因机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并依据这些研究和地质条件提出边坡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宣地区壳幔演化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状况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文章以张宣地区为例,阐述了由于该区强烈的幔壳隆升,导致区域性岩(矿)石、土壤的元素背景值异常,使得某些农作物、林果“优质高产”或“劣质低产”。异常的元素分布还会通过粮食、水果、蔬菜、水等饮食进入人体循环,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某些地方性疾病蔓延。研究表明,张宣地区的地貌景观是中生代以来地质构造演化的结果。幔壳运动是区域地质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严重制约着水城县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特征、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简述水城县地质灾害发生背景,并针对这些成因,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The geology of New South Wales is diverse, spanning Paleoproterozoic to modern materials and their various associated landforms and soils. In recognition of the intrinsic geological value of the State, around 150 geological sites were nominated to the now defunct Register of the National Estate, with the objective of geoconservation. However, these sites did not encompass the full range of geology of New South Wales; neither did they offer registered sites any protec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ypes of sites nominated were biased towards sedimentary and igneous rocks, and fossils, with under representation of metamorphic rocks, site-restricted soils, geomorphology and hydrogeology. To test the utility of the Brocx and Semeniuk ‘Geoheritage Toolkit’, a subset of the Register listings was re-examined, focusing on the Sydney Basin. Within the Sydney Basin, 59 nominated sites were reassessed using various geoheritage categories and the hierarchical framework of scale of the Toolkit. Four sites within the Sydney Basin were found to hav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to n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to have national historical value. These sites will need to be renominated for State and National listing. Clearly, to ensure that University teaching sites, as well as stratigraphic and lithologic type sections and reference sites, reflecting the geod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re conserve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 greater number of sites need to be put forward for heritage listing.  相似文献   

14.
The living circumstances of human be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s exemplified by the Zhangjiakou-West Beijing reg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ntensive mantle-crust uplift, which led to anomalous element background values for regional rocks(ores) and soils. As a result, some agricultural crops, and forests and fruits are of “superquality and high yield“ or of “poor quality and low yield“. The anomalous elements can find their way into grains, fruits, vegetables and drinking water and then will be taken by human beings, constituting a food chain, which would directly impact human health and lead to the spread of some endemic disease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Zhangjiakou-West Beijing region are the outcome of geotectonic evolution since the Mesozoic.Mantle-crust movement is the key factor leading to the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the regionall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蒲俊兵 《中国岩溶》2022,41(3):429-440
作为现代地球科学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岩溶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并未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面对全球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及问题复杂多样且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等情况,文章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岩溶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十年国内外岩溶研究相关学科发展情况的分析,以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指导,讨论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这一重要问题。文章围绕岩溶动力系统的四大功能和岩溶区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实际,从地质学、地理学、地球化学、生态学、环境学、水文学等与现代岩溶学研究相关的学科出发,尝试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其主要的学科分支包括岩溶地质学、岩溶地貌学、岩溶水文地质学、岩溶环境学、岩溶工程地质学、岩溶生态学、岩溶资源学、全球变化岩溶学、洞穴学等九个分支学科,并简要阐述了各分支学科的科学内涵和定位。分支学科的构建,体现了国际岩溶科学研究中相关研究方向和学科发展独立性和交叉性的统一,体现了国际岩溶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于国际岩溶科学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评价地质环境质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讨论了应用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并将其应用于陕西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根据陕西省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受多因素制约的特征,将全省剖分成350 个样品单元,选取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水质、土地资源、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植被、气候、地震、滑坡、泥石流、地方病、水土流失、沙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盐碱化、沼泽化等15 个变量作为评价因子,采用Q 型聚类分析方法,将全省分成37 个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将其划分成7 个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地质环境质量的宏观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煤层自燃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环境作用过程,是多种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内蒙古乌达矿区煤层自然发火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揭示了煤层自燃的各种控制因素.影响煤层自燃的内在原因包括煤层厚度、变质程度、灰分含量、发热量、硫含量和有机显微组分含量等;外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煤层的赋存状况、大矿和小煤窑的开采情况等.最后探讨了对不同成因的煤层自燃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理方法,为今后煤火的研究和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岩溶地貌在全球广泛分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貌形态及自然景观。在我国湘黔鄂渝交界区存在着极具观赏性的特殊岩溶地貌,其形态特征有别于常见的岩溶地貌。但当前对这套特殊岩溶地貌的名称及其地学价值尚未深入探讨。该类型地貌具有四个基本特点:红颜色、层状凹凸形态、泥质灰岩的成景岩性、土下环境差异溶蚀成因。在对比分析它与红色系地貌、已认识的岩溶形态、常见岩溶地貌的差异性基础上,文章采用“外观特征”+“地貌类型”的命名原则将它命名为“红色层状凹凸岩溶地貌”,简称“红色岩溶”,并提出其科学定义及界定标准。红色岩溶具有重要的地学价值,其极具观赏性的独一无二形态使得红色岩溶具有重要的旅游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元-磨公路大风垭口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风垭口隧道是云南省正在建设的元—磨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也是云南省在建的最长公路隧道。该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涌水、崩塌、洞口滑坡、岩溶、突泥等,对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施工进度,增加了工程投资,并对工程的稳定性有潜在的威胁。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及人为因素有关。塌方主要发生在碳质板岩中,涌水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发生。相对挤压带和松弛带以近等间距相间出现是大风垭口隧道围岩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主要出现在构造松弛带中。隧道开挖的实际地质情况与工程地质勘探成果有较大的出入则是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20.
梅再美 《中国岩溶》2003,22(4):293-298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土层浅薄,土壤总量少,基岩裸露面积大,贮水能力低,以及岩石裂隙渗漏性强等特殊的喀斯特地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形成了湿润气候背景下的临时性干旱— — 喀斯特干旱,地表严重缺水,农业和人畜用水困难,从而加速了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本文阐述了贵州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实施陡坡退耕还林还草的途径与对策,以及大力发展节水型混农林业的退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