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料集锦     
《地理教学》2011,(12):62-64
人口普查数据预警我国恐成未富先老国家总人口13.4亿虽不出意料,但是60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却引发了人们对老龄化的担忧。一方面是人均GDP刚过40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人口老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10,(23):61-61
联合国人口基金20日发表的《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0亿,人口过亿的国家将增至17个,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3.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公平4个维度选取了28个指标,经AHP方法给指标赋权,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1990-2006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各维度间的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逐年增高,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公平4个维度间协调度得分稳步上升.资源生态、经济、人口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公平性较差.据此,本研究认为,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口、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公平的协调发展;迅速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  相似文献   

4.
北极地区人口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环北极国家的北极行政区域为统计范围,利用环北极国家2001年和2006年的官方人口统计数据,对北极地区的人口状况及其演变趋势作了统计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06年,北极地区总人口约为1044万.人口密度为0.63人/平方公里.是地球上除南极大陆以外人口最稀少的地区:(2)在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北极地区近年来人口非但没有增加.而且略有减少。2006年与2001年相比.总人口减少了5.3万左右.主要原因是受俄罗斯北极区域人口减少的影响(减少了约12万),其他国家的北极地区则呈现变化不大或略有增加的趋势:(3)北极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或城镇:北极地区首府的人口250万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4%;(4)分布在俄罗斯、北美、北欧北极地区的原住民人口约为200万.俄罗斯原住民以楚科奇-堪察加语族、阿尔泰语族、乌拉阿尔语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为主,北美加拿大、美国主要以困纽特人和印第安人为主.北欧原住民则以萨米人为主。  相似文献   

5.
现代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进初探——中外发展研究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雷  朱守先 《地理研究》2008,27(4):863-87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最终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因此,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状态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化的两项基本指标。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往往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发展在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存在着由强变弱的趋势;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发育的影响则要强烈得多。相比之下,中国人口与经济城市化差异过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结构发育的长期失衡。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化方面得到较快的发展。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1978年的193个、2005年的623个;城市人口从1949年的5700万,增加到1978年的17200万、2005年的56200万;城市人口比例从1949年的10.64%,增加到1978年的17.92%、2005年的42.99%。从城市化的过程看,构成城市人口的社会成员,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城市内部人口的历史继承与自然增减;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相似文献   

7.
王洪生 《地理教学》2008,(11):25-2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000 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 模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静  王铮 《地理学报》2008,63(2):185-194
以基于自主体模拟为建模工具。建立了包含气候、农业、社会影响因素的中国2000年来人口地理演变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南北人口格局的转变、东西人口格局(即胡焕庸线)的形成以及2000年来全局人口分布演化的动力机制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以及社会因素影响的情景下,中国各省人口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733,省区间初始农业生产潜力差异决定了人口的基本分布状态,是人口分布特征的内在因素.对人口地理演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在910年代左右.以安史之乱导致的战祸和动荡的社会条件为主要演化动力:胡焕庸线中国人口东西部分布格局形成于1235-1255年代左右,以1230-1260A.D.的气候突变为该人口分布特征线形成的主要动力:气候变化对2000来历史人口分布的全局演化过程中起了主导驱动作用,在单影响要素的情景中,气候变化对全局人口分布形成的贡献率最大,为0.9869,进一步,气候变化对人口地理演化的影响以1230-1260A.D.的气候突变为转折点表现为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的人口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影响不容忽视(一)老龄化问题国际上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10.
张庆辉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3):103-107,65
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并不富裕。近几十年来印度人口的过度增长,对其国家现今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沉重的压力,并影响着印度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在阐述印度人口结构、区域分布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度人口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印度解决人口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控制人口和大力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灾害脆弱性不但是国家和地区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也是地震应急时的重要决策依据,因此地震灾害脆弱性评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定义,指出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影响因子和影响模式;然后通过分析传统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宏观和微观评价方法和模型,利用人口总量、儿童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人口密度和人均GDP 5 个指标建立了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全国各县市区的人口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人口脆弱性明显高于西部;人口总量是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估模型对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修正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三角洲一般人口密集.开发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往往是沿海国家的重要地区。但同时,遗里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在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研究如何协调好三角洲地区资源、人口、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12,(3):62-63
全球人口已经达到70亿。虽然人类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运用各种新兴技术解决生存问题,但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印度是个经济新兴国家,如今人口已经超过ll亿,不久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印度正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忧虑。印度的国家资源亚不富有,石油、天然气需要大量进口,煤的储存量也不多。更为严峻的是,对今天的印度来说,最缺的资源还是水。  相似文献   

14.
人口国际迁移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人口跨国迁移行为,是人口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的迁移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跨境移民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空间分布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高度集中于亚洲地区逐渐向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北美发达国家分散,通常以同乡地缘关系为纽带迁往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并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华人聚居区。跨境迁出人口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口跨境迁出有助于缓解国内劳动力就业市场压力,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提高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等积极影响,但大规模的中国人口跨境迁出容易导致国内科技人才的永久性流失,减少国内投资规模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35年.我国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而西北部的外蒙古尚未独立.全国人口为45800万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拥有12亿人口、9亿农民的泱泱大国,毛泽东一生充满感情地 关注农民。他指出:不要忘记农民.忘记了农民.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 书,在中国也没有用,并提出了“农业 是基础”的思想。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农业和粮食生产出了问题,任何国家也帮不了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发韧于农村。20年前,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20年后,中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选择三个村:分别代表着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种不同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迁及数学拟合与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龚胜生  陈云 《地理学报》2019,74(10):2147-2162
采用历史时间断面方法和现代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西汉、西晋、唐代、北宋、明代、清代、现代7个时间断面的人口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 中国人口疏密区的分界线就是中国农牧区的分界线,中国人口分布的大格局由中国农耕区和畜牧区的空间分异奠定,理论上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就是中国农牧交错带的拟合线。② 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农牧交错带是一个弧状地带,不能用直线拟合,只能用弧线拟合;“沈天大弧线”(沈阳—天水—大理弧线)是该交错带的函数拟合线,“山兰防弧线”(山海关—兰州—防城港弧线)是该交错带的内缘拟合线,也是中原王朝衰弱时期的农牧分界线;“沈兰西弧线”(沈阳—兰州—西双版纳弧线)是该交错带的外缘拟合线,也是中原王朝强盛时期的农牧分界线;直线的“爱辉—腾冲线”理论上不能拟合弧状的中国农牧交错带,但因为它碰巧是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函数拟合线的切线,因而也能较好地刻画中国人口的宏观分异格局。③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有着丰富的地理学意义:一是分界线本身就是农牧业分界线;二是分界线与海岸线围成的区域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区”;三是分界线最大限度地刻画了中国东南和西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异。  相似文献   

18.
在发展中国家,多种多样的规划被用来控制大城市的扩展和城市人口增长,然而,这些规划的界线屡屡被突破。当前,已有很多国内外文献对规划失败的原因展开了研究,本文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梳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不系统、不科学;政府执行不到位;城市化或经济发展过快等。本研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规划人口和现实人口进行了归纳和对比,认为城市人口的低估是大城市规划难以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后,利用世界上110个国家60年(1950–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各个国家首位城市人口和各国城市化水平及国土面积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一个简要的预测模型被用来预测世界主要国家大城市的人口;为了更好地预测各国首位城市人口的数量,本文还设立了4个哑变量。预测结果与现实人口的对比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傅亚维 《地理教学》2007,(12):26-28
一、调整“人口增长”专题教学策略的由来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之强,中国人口的增长、发展和变化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变化影响很大。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人口增长”专题,是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金字塔图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理解两类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的差异。因此,“人口增长”专题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教育的好教材和好机会。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中,课文中提到了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书中是这样来叙述的:“人口容量是指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