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双雷达反演台风外围强带状回波风场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移动新一代天气雷达 (CINRAD/CCJ) 和长乐新一代天气雷达 (CINRAD/SA) 基数据, 采用地球坐标系下的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 重点分析了2007年8月18日凌晨超强台风 “圣帕” 外围强带状回波的风场特征。结果表明, 带状回波具有以下特征: (1) 强盛阶段, 每个强回波中心在前进方向的右侧或右后侧对应于强东偏北风速中心 (强风核), 其中最强回波中心前侧还存在弱风速中心。这样的水平风场结构从低层一直保持到中层, 使得强回波区对应于水平辐合和正涡度区, 产生明显的上升运动, 有助于对流的发展和维持。强盛阶段云体快速移动。相对于移动的云体来说, 前侧及后侧中低层气流均指向强回波, 在强回波区及后侧水平辐合形成上升气流, 最大上升速度出现在强回波中心与北侧强风核之间。同时在强回波上空高层出现辐散, 气流主要向后流出。 (2) 减弱阶段, 较强回波中心或其北侧对应于弱风速中心, 回波中心出现负涡度区。云体移速变慢。相对于移动的云体来说, 偏东气流穿过云体。回波区气流辐合较弱, 明显的上升区出现在中层较强回波近台风中心一侧。(3) 强风核可以将位于带状回波前进方向后侧的处于减弱阶段螺旋云带的动量和水汽向带状回波发展区输送, 因此, 强风核结构很可能是带状回波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闪电定位、多普勒雷达、探空数据以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6年4月17日梅州地区的两次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雷暴过程均是强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闪以及降水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特征;正闪密集时段,有明显降水以及风速突变特征,地闪密集区对应着强风切变区域;地闪变化与风速变化相关性明显,地闪较降水有一定的滞后性;地闪的密集区域与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基本吻合;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不稳定层结参数特征均符合强对流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鲁木齐市2004年和2005年的夏半年(5月至9月)新一代雷达降水模式的产品资料及相应的天气图、实时降水量等资料,对乌鲁木齐市强降水个例的降水时雷达回波强度和范围、不同类型性质降水的移速及移向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当强降水过程(1h内)组合反射率因子强度都在35dBz以上,并出现强度40dBz以上、范围在20km×25km以上且能移过当地时就会出现1h降水量>6mm以上的强降水,概率达75%。当出现强度40dBz以上、范围在20km×25km以上并有成块的>50dBz以上强度的回波且能移过本地时,则会出现雨强很大的短时强阵性降水;连续性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移速平均为0.5km/min,阵性强降水雷达回波移速为1km/min;利用雷达产品中速度方位显示风廓线(VWP)的4~5km高度的风向做雷达回波移动方向的临近预报。所得结果应用价值大,对乌鲁木齐市短时临近强降水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在短时临近强降水预报的服务工作中将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多普勒雷达VAD风廓线资料的质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2004—2007年浙江省温州多普勒雷达VAD风廓线和相邻洪家探空站同期经修正的探空风廓线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对不同高度层以及三种不同降水系统中(大面积连续性降水、阵性降水、热带气旋降水)VAD反演方法的精度进行了研究,并分析误差来源。结果表明,VAD方法反演的风廓线与探空廓线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VAD方法对大面积连续性降水的风向和风速的反演质量最好,其次是热带气旋降水。风向、风速偏差最大的均为阵性降水。   相似文献   

5.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对庐山2002—2010年夏季(7—9月)强降水(日降水量≥50 mm)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天气系统分型,并对降水期间的气象要素变化、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表明,(1)庐山夏季强降水日数平均每年为2.8 d,少约1 d,多达5 d。四类天气系统中台风占44%,西风带占32%,副热带高压边缘占16%,东风波占8%。(2)强降水过境时的要素变化,不同系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台风影响时会出现降压、降温、增湿、风向旋转、风速增大以及较山下大几倍至几十倍的降水等要素变化;西风带系统影响时,会出现气温明显下降、气压前降后升的过程;副热带高压边缘影响时,前期高温、气压无明显波动,降水以午后到傍晚雷阵雨为主,常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强雷电;东风波系统影响时,要素反应弱,降水既有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强降水,又有台风性质的大降水。(3)台风系统云图主要表现为螺旋状结构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结构,雷达回波表现为混合型降水;西风带系统则呈东北—西南带状云系和带状回波分布;副热带高压边缘在午后到傍晚有一些分散的对流云团不断生消,较少移动,雷达图上午后到傍晚有分散的对流性回波发展;东风波自东向西移动,有带状云系相配合,带来明显的强降水,利用雷达也可以监测到南北向回波带自东向西移动。  相似文献   

6.
多普勒雷达非降水回波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非降水回波(不包括地物回波)的空间结构,并对太原雷达站两年多以来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非降水回波”的速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发现非降水回波的强度虽然很弱,但其速度回波显示出冷暖平流和大尺度风向、风速辐合(散)相结合的特征。统计结果表明,56次降水过程中,有52次降水发生前的非降水回波具有辐合特征,且非降水回波辐合特征的出现较本站降水发生均具有一定的提前量,为临近预报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1引言引导气流的概念不但在短期天气预报中得以广泛应用,在用雷达回波制作降水短时预报时,通常也是把高空风作为引导气流的[1]、[2],由此可见高空风与雷达回波的移动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实际工作中。对于选用哪层高空风作为回被移动的引导气流效果最佳,高空风与雷达回波移向、高空风速与雷达回波移速间的关系到底如何,这对短时预报员来说是需要知道的。本文就这个问题,对吉林省气象台713雷达在1983和1985两年6—8月观测的雷达回波与同一时期的高空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按雷达回波的尺度、高度和触发机制分类,分析了雷达回波移向与…  相似文献   

8.
利用500 hPa、850 hPa等常规天气图资料和多普勒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径向速度、风廓线等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辽宁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种雷达产品特征,探讨多种雷达产品对客观反映暴雨天气特征的可参考性,结果表明:此次暴雨降水地点主要发生在暖区、850 hPa切变附近,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从雷达组合反射率图分析,地面大洼-辽中-法库-线有一个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降雨带存在,降雨带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对流性云团产生暴雨,凤城-宽甸-线的降雨中心是由东南部发展的对流云团产生的;回波顶高近似均匀分布,空中液态含水量较小则表明这次过程的层状云降水特征明显;径向速度图表明7月30日20时降水产生时,径向速度出现相对大值区,其内有水汽辐合、质量辐合或较强的上升运动,强回波区域有弱的辐合气流;风廓线图可以看出在主要降雨时段,低层急流特征明显,最大风速可达27.3 m/s。  相似文献   

9.
毛辉  兰红平  张小丽  随高林 《广东气象》2010,32(3):24-26,29
基于深圳市自主开发的临近预报系统Tracer,对深圳地区2009年汛期降水性雷达回波的主要参数特征和Tracer的预报准确性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回波参数(移动方向、移动速度和强度)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并且与预报准确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一代天气雷达联合雨量站数据进行定量降水估测中,雷达回波强度和雨量站观测值较好的匹配是准确拟合出Z-R关系的关键。对流性降水回波强度具有时空变化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雷达和雨量站数据的匹配以及定量降水估测的精度。利用河南地区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和雨量站数据,通过分析雷达对流性降水与地面雨量站观测值的误差空间分布,找到如下规律:雷达回波强度严重高估点和低估点大部分位于强回波的边缘地区(单点回波强度随时间变化较大);部分位于强回波中心的雨量站观测值为零(部分时刻)。通过分析可知,突发的强降水和强回波中心容易造成雨量站观测值误差较大,因此对Z-R关系拟合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根据对流性降水回波强度变化特点和本文得到的回波强度与雨量站雨量匹配关系,在Z-R关系拟合中,提出了加入回波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指标对误差较大雨量站进行剔除的方法,也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回波强度平均方法和累积时间,得到了用于对流性降水估测的最佳方案。详细分析以上因素对降水估测的影响表明,通过根据回波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指标对雨量站进行剔除和使用最佳降水估测方案,提高了对流性降水估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强台风黑格比的路径和降水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昌贤  陈红  郭冬艳  李云艳 《气象》2009,35(4):76-86
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中尺度自动站、地面加密探测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综合分析环流背景对强台风黑格比的路径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并对黑格比影响过程的物理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路径稳定西北偏西行的主要原因是500hPa副高为带状分布,副高南侧边缘偏东和东南引导气流加强,台风北侧最大东风风速与南侧的最大西风风速之差增大;(2)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分析发现对流单体回波在雨带的上游(海上)发展,移动到下游(陆地)迅速减弱;空中垂直液态含水量对于台风降水的演变趋势、降水量估测和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台风暴雨系统中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由于液态含水量的密实程度不同,降水效率差异极大,有时可使降水量的差异达到2.5倍甚至更大:多普勒雷达产品1小时降水量与实际降水落区和降水量有较好的一致性,而降水落区的表现最好.1小时降水量产品与雷达反射率以及空中垂直液态含水量产品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3)"黑格比"在西北偏西移动过程中其垂直运动、涡度、水汽通量散度等各物理量场均表现出有利于降水加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多普勒雷达制作近海台风临近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放  冀春晓  任鸿翔  杨军  朱景 《气象》2008,34(5):64-74
台风、局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是浙江省夏季汛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的重要特征,将浙江省近年来收集的台风雷达资料进行试验研究,应用雷达基数据数字组网3-D数据,通过回波自动识别与跟踪、动态定量估测降水、台风旋转环流结构快速诊断分析等技术,进行省级台站基于雷达的台风临近预警预报技术的应用研究.根据台风主体回波螺旋带形状的结构,及其回波系统(团)移动过程中又具有明显的旋转性运动的特点,对交叉相关法进行了适当改进.首先,在矩心跟踪法进行强对流回波团识别跟踪的基础上,利用多普勒速度场及其与台风旋转环流的逻辑一致性建立第一猜测场,对外推出的回波在移动方向上加以控制和修正;其次.结合雷达覆盖范围内自动雨量站实时数据,应用最佳概率窗求得最配合的Z-I关系进行动态降水量估测,再将估测的降水强度与格点化的自动站雨量强度进行变分订正(尽量减少降水强度不均匀引起的误差);最后,在回波追踪与外推基础上结合估测降水强度作出0~1小时的降水临近预报和监测预警.对近海台风,采用基于地基速度示踪法(GBVTD)对台风中心、旋转环流结构作快速诊断.研究表明,针对性地开展和建立基于雷达的台风临近预报应用技术的探索,可以对正面登陆或临近的台风预报服务及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帮助.通过对台风的连续定位、位置移动、结构演变、暴雨落区、流场变化等特征的分析,对台风的临近预报和气象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碧利斯"的中尺度雨团和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碧利斯”雷达回波分析表明:雷达回波受着三个阶段不同天气尺度的影响。第一阶段是台风低压强偏北气流的作用,强中尺度雨团出现在强风的左侧;第二阶段是台风辐合线与西南急流的共同作用,强中尺度雨团出现在西南急流左侧辐合线辐合最强的地方;第三阶段是台风低压过境时北侧强旋转风的作用,强中尺度雨团出现在东南急流与东北急流间气旋性曲率最大的地方。三个阶段的回波性质不尽相同,降水性质也差别很大。对这三个阶段主要的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结论,有益于今后在雷达回波监测网中熟练掌握不同天气尺度的雷达回波中中尺度雨团的发生发展,使其在短时临近预报、联防预警信息及预警信号的发布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江西宜春四类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用宜春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样本对比和特征分析等方法,对2012年3—9月宜春单站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10 mm·10min-1的超短时强降水是构成≥30 mm·h-1和≥50 mm·(2h)-1短时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2)宜春短时强降水主要有带状回波、块状回波、絮状回波和短带回波4种类型,是由平均50 d Bz的强回波单体所致。(3)短时强降水回波系统过境时,平均回波宽度43 km,气象要素表现为:出现超短时强降水、温度下降、湿度饱和、气压上升、前导风迅速加大、Cb云急增。(4)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宜春风廓线雷达最大探测高度由3 000 m逐步增高到6 000 m,风速加大;850 h Pa西南急流≥12 m·s-1。(5)降水期间由于强降水粒子拖曳作用,风廓线雷达垂直波束上径向速度出现朝向雷达方向的正速度,垂直风速明显加大,噪声系数在40~60 d B之间。  相似文献   

15.
重点应用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 ,综合分析了 50 0hPa中尺度切变与陕北南部地区对流阵性降水形成、发展条件 ,指出了 50 0hPa不同的中尺度切变与有利的环境合理配置 ,是导致对流云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特征环境风切变配置与对流单体的发展趋势、强度变化、移动和合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及中小尺度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冯晋勤  汤达章  曹长尧 《气象》2014,40(3):297-304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探空、地面降水资料以及建阳、龙岩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2009年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按降水类型可分为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强降水,并统计了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降水低层反射率因子与雨强对应关系;按降水影响时间可以分为以局地发展为主的停滞型回波和不断影响某一地区的移动型列车效应回波;利用雷达回波演变及基本径向速度资料,结合天气系统,提取三类产生短时暴雨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与低空切变(或低压槽)、西南急流配合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以切变南压为主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和以局地对流发展为主的逆风区或中气旋。  相似文献   

17.
张林  杨洪平 《气象》2018,44(5):665-675
与新一代天气雷达相比,双偏振雷达能发射水平和垂直极化偏振波,具有更多的测量信息,利于区分降水和非降水回波,在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双偏振雷达的测量变量(水平反射率、差分反射率和相关系数)及降水与非降水回波的结构特征,发展了一套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算法,重点研究晴空回波和生物回波的识别。利用上海南汇WSR-88D偏振雷达的观测数据做测试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南汇偏振雷达非降水回波识别准确率达93%以上,且对降水回波的误判率仅为3.82%。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利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了闪电发生频数、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段,闪电发生的位置与雷达强回波位置有时相同,有时偏离,有时甚至无闪电发生;雷达回波速度场分析表明,在低层存在不利于对流发展的环境风场特征时,降水回波在向测站移动的过程中趋于消散,闪电频数也随着减少;在降水回波速度辐合区,对应闪电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19.
利用淮河下游盐城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雷达扫描范围内建湖县降水量资料,对2008年6月的6次小时内三等级降水过程进行环流背景和局地雷达信息特征分析,其中对不同等级降水又给出夜雨及午后雨降水日变化分类。在环流背景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对应各级各类降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降水回波的滤波强度分布特征,以及相应时空的雷达径向风场沿体扫倾斜面的分布结构,归纳出小时内降水量级的动力信息特征。在两类主导性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局地雷达要素空间分布特征为:同等量级降水,夜间的平均回波强度明显弱于白天;上游补充回波范围指示降水连续性质;上游长而强的回波带支持下一小时短时强降水;沿经建湖的局地雷达倾斜体扫半径剖面, 径向风的风向风速辐合中心的高度越低,辐合层次越宽厚,对应的降水级别越大;在同等降雨量级中,沿倾斜的体扫半径的局地风速强切变,通过上下动量传递和水汽混合,维持着更强的降水。  相似文献   

20.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李云川  王福侠  裴宇杰  刘晓霞 《气象》2006,32(10):64-69
利用位于河北新乐的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速度回波、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组合反射率、冰雹指数、中气旋、风廓线等)产品,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冰雹、强风、大型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得到了不同天气类型的多普勒雷达指标,为今后利用多普勒雷达识别各类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