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填海造地的需求日益旺盛,海域空间资源利用步入大规模填海开发阶段,填海造地活动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科学地引导填海造地开发活动,避免盲目的填海活动破坏重要的海洋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安全区。文章收集并分析大连市社会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灾害等方面的现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大连市海域空间资源的填海开发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最后,文章指出填海造地活动不宜在海洋资源环境敏感区进行,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维护海洋本底资源环境的生产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海南省海洋强省建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稳步推进,海南省用海需求持续增长,用海规模不断扩大,海岸带、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逐步增加,海南省填海造地活动逐年活跃,这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土地与空间资源保障,然而填海造地用海活动也产生了很多环境影响。文章通过对海南省填海造地现状的介绍,分析了填海造地对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从控制填海总量、严格填海造地计划、提高填海成本、完善填海监管和细化填海审批5个方面,对海南省填海造地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填海造地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广东沿海一些开发区包含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以及利用惰性拆建物料进行填海的事例;举例论证了大规模填海造地对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影响;探讨包含大规模填海造地的开发区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来,福建省围填海项目不断增加,在各类用海方式中,填海造地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最大的。本研究对2002-2011年审批的填海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全面掌握福建省沿海各地填海造地项目的实际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项目用海审批、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更好地做好项目用海的跟踪管理和服务支持。  相似文献   

5.
李飞  金茹  王在峰 《海洋通报》2019,38(4):429-437
填海造地是沿海地区最为重要的海域使用活动,全面准确掌握沿海地区填海造地活动特征对于海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填海造地海域使用过程出发,将填海造地活动划分为在填区、成陆区、建设区,并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判别提取2008-2015年期间沿海地区填海造地影像,并结合海岸地貌特征和开发利用类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5年期间累计填海造地201 738.56 hm2,填海在填区、填海成陆区、填海建设区面积分别为44 607.00 hm2、100 949.65 hm2、56 181.91 hm2;总体空间分布上填海造地在部分地区呈集聚分布态势,与海岸地貌类型紧密关联,低潮出露潮滩海岸填海造地有109 614.38 hm2,河口海湾区域填海造地可达132 767.41 hm2;港口+工业、城镇+旅游两种组合类型是沿海地区典型的填海造地区域开发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6.
填海项目竣工验收是由海域管理向土地管理转变的法定程序,同时也是海洋管理部门对填海造地活动进行海域使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文章对当前填海项目竣工验收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工作的实施、评审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简谈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填海作为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础方式,近些年在我国沿海各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地热潮,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填海造地工程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渔业资源衰减、滨海湿地环境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受损等一系列的问题。文章从当下围填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结合笔者从事围填海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动态监视监测的经验,给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产生的废弃物急剧增加,而处理场地越来越难找.本文结合日本大阪港围填海考察经历,探讨我国未来废弃物可选择的处置方式.借鉴日本大阪湾凤凰计划,利用废弃物作为填海材料进行填海造地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出路,这样既可以解决废弃物的处置问题,又可以形成新的土地.但是,利用废弃物进行填海要做好规划...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建立围填海造地价值补偿的价格机制、完善围填海造地价值补偿的税费制度、制定和颁布有关生态环境治理和价值补偿的法律法规3个方面,提出了围填海价值补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新中国成立后珠江口海域的围填海演进过程进行了回顾和统计,分析了围填海历史规律,并对围填海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围填海的影响和危害,不是要否定围填海,更不是放弃围填海,而是要科学管控围填海行为,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权衡围填海的利弊,尽可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唐山市沿海地区1991—2015年土地利用和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分析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991—2015年唐山市海岸带主要地物类型涉及耕地、公路用地、河流水面、建设用地、坑塘水面、盐田、填海用地和裸地,其中坑塘水面占地最多,海岸带开发利用总面积不断增大,用地类型有所转化且向海域扩张,新增用地主要来自围填海且以填海造地为主;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以2006—2010年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原因为海水面积减少。在充分认识填海造地活动双面性的基础上,建议慎重开展填海造地,集约节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合理科学规划填海区域,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依据2010年度胶州湾围填海面积数据,通过构建胶州湾生态服务功能,对胶州湾围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胶州湾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总值为33 186.34万元/a.其中,供给功能价值损失最大(22 732.75万元/a),占总价值损失的68.50%;调节功能的价值损失次之,占总价值损失的18.89%;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价值损失所占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进入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开发海洋的主要方式是填海造地,填海造地必然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为做到以较小的海洋环境影响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海洋经济效益,有必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深入研究和探讨填海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到填海建设与创建海洋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填海工程用海属于永久性改变所使用海域自然属性的一种用海方式,它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十分严重.文章根据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趋势,在对我国填海造地的态势及生态环境影响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初步论述了我国填海造地用海管理中亟须引入生态补偿这一重要的新型环境管理模式,用以弥补填海造地对海洋生态损害的价值,以期迫使用海行为主体节约用海.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强我国围填海工程环境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填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现行围填海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项目用海的审批权限,使围填海项目走上了有法可依的使用论证和环评论证程序。但从政策层面看,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海洋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过轻,围填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关政策内容模糊等原因,导致围填海工程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围填海工程的环境管理就成为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康敏  沈永明 《海洋科学》2016,40(9):85-94
为探究盐城市围填海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选取1984~2015年Landsat 4/5/7/8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对盐城市新增围填海的面积、强度、聚集度和质心等4个方面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984~2015年,盐城市新增和侵蚀破坏围填海面积分别为95 182.71 ha和1 970.45 ha,且随时间变化围填海侵蚀破坏区不断向南扩张。1984~2015年,围填海利用类型经历了从已围待利用地为主到盐养用地为主的演变过程。(2)1984~2015年的3个时间段内港池蓄水围填海强度指数均较小,最大围填海强度指数仅为0.19 ha/km。建设填海造地、已围待利用地和盐养用地的围填海强度指数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最大围填海强度指数分别为2.15,27.53和77.33 ha/km。农业填海造地的围填海强度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围填海强度指数为18.51 ha/km;(3)1984~2015年,盐城市围填海各类型的聚集度指数均较高,平均聚集度指数高达96.98。盐城市围填海质心不断向东南方向迁移,说明盐城市围填海开发的重点区域逐渐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17.
海域转化为土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和法律意义.这种转化既有自然形成与人为所致之分,又有非法填海与合法造地之别,对合法填海造地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复合型造地与独立型造地,海域转化为土地的不同类型在适用法律规范时必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文献资料分析、官方数据汇总、国产高分辨率资源卫星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以及发展趋势研判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全海域范围内围填海造地的历史发展、现状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围填海造地累计已超过4.58万hm~2。21世纪以来围填海造地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尤其是2010年以来,全省围填海造地又掀起了一次新的热潮,其面积和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历史水平。鉴于围填海造地对环境和生态的巨大影响,文章提出了加强管理、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引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建立分级填海评估制度和年度监测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肖康  许惠平  叶娜 《海洋通报》2013,32(6):685-694
福建填海造地在给福建省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海岸线的长度,进而对海洋环境系统可能会产 生多方面的影响。分别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多时相遥感数据(Landsat TM/ETM+,MODIS)、海温实测数据和陆地气温实测数 据,揭示出海岸线的长度和海洋水质参数(海表温度、悬浮泥沙浓度) 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试图讨论围填海活动对海洋环境 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垦开发利用致使福建省大陆岸线逐年变短,并且对福建近岸海域的海表温度和悬浮泥沙浓度造成一定 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准确评估填海工程中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建立合理的补偿制度,因地制宜采取适合的海洋生态修复措施来缓解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文章以福建省莆田市某填海造地工程为例,采用价值量评估方法,估算填海工程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经过评估,本次填海造成的海洋服务功能总的价值损失为1 451.23万元,其中供给功能、气候调节功能、文化服务功能、支持功能、污染物处理功能等各项功能价值损失分别占总价值损失的27.5%、32.8%、2.2%、12.3%、25.2%。研究提出建议采取"修复补偿为主"的制度,开展海洋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