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经济区划,简单地说就是划分经济区域或称经济区。经济区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演变的;它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条件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它是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特征的生产综合体。划分经济区是深入揭示自然、经济优势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客观规律,揭示各地区经济特点在全国或全省劳动地域分工中地位和作用,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各地自然、经济资源和劳力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潜力,合理地按地域组织或布局生产力,即拟定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美国墨西哥湾岸地区石油生产综合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宗兴 《地理研究》1985,4(3):47-53
墨西哥湾岸是美国石油工业的核心地区。本文分析了本地区在有利的区域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要求的共同作用下,石油生产地域综合体的形成过程。分析中强调了主导部门在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一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特殊地理区域,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不仅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而且在发展中还逐渐形成一些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生产布局规律和布局型式,是经济地理领域中十分值得重视的研究课  相似文献   

4.
1983年苏联出版了一本独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地理专著——《乌克兰农业地理》。这是一本研究农业地理学最重要问题的有价值的教学参考书。它为经济地理专业的大学生研究农业生产地域组织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全书共八章。绪论阐述了农业地理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强调了农业地理学研究不同等级与规模的农业劳动地域分工日趋发展和综合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地域综合体(ATK)的职能和发展规律;对经济地理研究的科学方法—经济地理制图法、地理比较法、历史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了论述;资料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是广泛采用的传统方法,这些方法与典型调查研究相结合。上述方法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系统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方法、经济数学模型方法、预测方法和平衡方法。它们用来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变化、原料分配和农工综合体原料地带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土规划是一门在地理科学、生态科学、区域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应用科学。其理论基础表现为复合型,包括三个部分;(1)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2)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理论(区域科学理论);(3)区域人地系统非平衡有序发展理论(区域开发的系统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分级分区类论文的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歆  何书金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15,70(7):1177-1184
地理学分级分区类论文是依据一定的地理要素评价指标,对研究地域进行等级和区域的划分,并以此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分级分区类论文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和分区标准;依据各级各类指标对研究区的地理要素进行区域划分;对分级、分区的结果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拓宽世界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地理是以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其理论基础,既对其起理论指导作用,又在其教学与研究中得到具体体现和验证。因此,世界经济地理应该加强其这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分析一个区域(包括世界范围的经济区如欧盟、国家、国家内部经济区)的“条件一部门一区域”的理论模式,和在劳动地域分工规律的作用下形成的世界经济地域巨系统的特点、类型、结构和功能。但是世界经济地理既包括地理现象,也包括经济现象,因此,一些经济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吴绍洪  杨勤业  郑度 《地理学报》2003,58(5):686-694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通过对代表自然界宏观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按照自然界的地理地带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用中国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可以拓宽这一领域的思路,便于在这一领域与国外的学者使用相似的科学语言进行学术交流,使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世界。本文从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发展过程、等级单位、指标体系与表达方法,区域划分等方面将中国有代表性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国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认为中外的研究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目标、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与环境、生态、全球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其中与美国R. Bailey所划分的美国、北美和全球生态地理区域更为接近,在等级系统、指标体系、表达方式到划分结果有近似之处。地域的差异,指标使用的不同,制图过程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区域划分的差别,似可以通过野外实地生态类型的辨识来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9.
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构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复杂的人地系统,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区域划分。全球变化问题研究的水平也取决于对地域差异认识的深度。因此,建立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探讨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应用,可为区域发展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区域框架。本文从理论基础、必要性、目的、意义、界线、指标和方法论等方面探讨了有关生态地理区划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凡 《热带地理》2015,35(5):637-645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种跨地域的地理现象,涉及到物资、商品、技术、文化、移民等要素的时空流动以及在岭南的区域影响。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以历史地理视角,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所产生的区域效应。研究表明,海上丝绸之路使岭南及其江河、海陆交互处的地域具有明显的地理边缘效应,对外贸易及其伴生的诸要素的溢出、汇融和交流,带来岭南区域地理空间结构、功能的变化,以及在土地利用、经济地理、聚落地理和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区域效应。结合当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史为鉴,对指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地域范围上具有专业化生产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它具有客观性、区域性、全面性、层次性、阶段性等特性。经济区划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客观存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划分经济区。经济区划的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条:1、有统一的经济中心;2、区际专业化分工与区内综合发展相结合;3、适当照顾行政界线。中心城市与交通线路是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经济区网络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樊杰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387-396
在回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出该学科建设的基本脉络.20世纪后半叶,一是确定了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定位和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发展导向,并开拓了技术经济的研究方法;二是在人文-经济地理地域分异格局研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突出体现在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依据和体系,及讨论现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编写的新建议。由于世界经验地理侧重研究经济区--经济地域--经济地域系统及其运动规律,因而存在着经济区域级别差异。为此,本文认为教材编写时条件要素要与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过程-起进行讨论,要体现研究对象的等级层次关系,突出城市或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并要加强国家经济国际化进程对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才 《地理科学》2004,24(3):384-384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 ,地方政府主导下区域经济的发展被认为是其中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而中国地理科学和经济科学几乎同时开始关注中国的区域经济现象 ,努力发掘其中的理论内涵 ,并都在使自己紧紧地贴近实践 ,为各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地理科学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 ,基本上形成了与中国经济生活相符合的理论和思想 ,区域经济学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5.
农业地理学发展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动态观点,提纲挈领地论述我国以及西欧、北美和苏联等主要国家近代农业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主要的传统研究是以地域为单元来探讨农业生态、土地利用、粮食生产与供应,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划,编写区域农业地理志和农业图集等。作者认为农业地理学是典型的边缘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又是地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它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90年代我国农业地理学将着重研究: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人口与粮食平衡,农业生产和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农村工业化和贫困山区脱贫致富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郑度  傅小锋 《地理科学》1999,19(3):193-197
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途径。综合地理区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涉及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其划分原则有: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发生统一性原则,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等。综合地理区划的指标体系应涵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须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求简洁实用,避免繁杂。所选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开始起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文本,人民出版社,1955,149页)。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全面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每一个被划分出来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域,各有其不同于其他区域的自然特征、发生发展历史以及开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把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引入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之中.在定义了经济地域系统的概念之后,着力探求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证了经济地域系统应作为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9.
郑殿元  文琦  黄晓军 《地理科学》2021,41(1):149-156
运用A-F法测度多维贫困,结合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干旱风沙区进行农村多维贫困地域分异系统剖析。结果表明:① 农村多维贫困发生率为14.73%,住房、教育和发展维度贡献率分别高达32.25%,23.94%,15.98%,收入已不再是主要致贫维度;② 村域多维贫困表现出集中连片性和地域差异性,南部山区为热点区域,北部扬黄灌区和塬区为冷点区域;③ 深度贫困地区影响MPI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村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④ 农村多维贫困呈现出自然环境限制农户发展,地理区位影响群体福利,资源丰度约束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机制。为了缓解区域多维贫困,亟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形成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深层原因,代表性的区域史学者和经济学学者,分别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历史现实和经济理论层面予以解释,施坚雅认为自然地理与古代城市建筑材料,是影响明清时期中国各大区域内形成核心-边缘结构的关键因素;缪尔达尔与赫希曼则认为区域不平衡发展是多种因素循环累积的结果;而克鲁格曼则把偶然因素作为第一推动力,由其所形成的"生产区位"与"需求区位"的循环累积,是促使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形成中心-外围结构的动因;而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总体发展"的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区域整体史观,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