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俊 《山东气象》1997,17(1):13-17
为在飞机播撒碘化银进行人工增雨中科学设计飞行航线。本文推导并求解了湍流扩散方程,得出了过冷层状云中AgI人工冰核的扩散规律。为此为根据给出了飞行航线间距满足的方程和AgI的空间浓度。  相似文献   

2.
在人工影响天气外场作业中,为了得到更好的人工增雨催化效果,根据实际天气云层条件,今年我办采用了液态二氧化碳(LCO2)和碘化银(AgI)两种催化剂相结合的催化方式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机载碘化银(AgI)播撒器是我办研究人员参照美国的“Lohse—WMI”机载碘化银(AgI)播撒器而研制的一套新的播撒设备。它适用于层状云和积云的人工催化播撒,  相似文献   

3.
段婧  楼小凤  汪会  郭学良  李集明 《气象》2020,46(2):257-268
中国自1958年以来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碘化银作为主要的催化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备受关注。分析了国内外使用碘化银开展人工增雨雪和人工防雹外场试验作业后降水、土壤和湖泊等的Ag+含量,尽管催化后Ag+含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地面燃烧炉催化和人工防雹作业,但降水和水库中的Ag+含量远低于饮用水标准。统计了我国外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碘化银用量,结合降水和水库中Ag+浓度观测,认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碘化银不会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碘化银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人工影响天气冷云催化剂,广泛地应用于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但是通过实际作业和室内实验我们发现常用的碘化银催化剂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成核率和成核阐温方面,本文旨在根据常用碘化银在催化应用中的不足,利用当前较流行的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生产工艺,通过理论分析和初步的实验结果,阐述碘化银冷云催化剂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5.
人工增雪对冬麦冻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子毅  贾昭茂 《气象》1997,23(9):27-30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改良、冬季气温升高和人工增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播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效果评估仍是人工影响天气研究面临的困难问题,数值模式在催化效果的评估方面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建立能够模拟真实催化过程的数值模式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本文对一套三维中尺度催化模式进行了改进,采用了新的碘化银核化计算方案,在模式中增加了人工冰晶预报量及相关微物理过程,并实现了对地面火箭和高炮作业方式的仿真模拟。使用改进后的模式,采用500 m的水平分辨率,模拟了2019年9月1日华北地区一次对流云系的人工消减雨作业过程,对催化作业的消减雨效果进行了数值评估,并对碘化银在对流云中的核化特征及其催化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催化作业对目标云系的雷达回波强度产生了一些影响,催化导致较多降水粒子滞留在高空,使得云体上部的回波强度略有增加,云体中下部的回波强度减弱,但催化作业并未改变目标云系雷达回波的自然演变趋势。(2)催化作业达到了一定的消减雨效果,作业区下游出现大面积减雨区,降水总量减少,降水强度减弱,局地最大减雨量为0.27 mm,主要影响区的平均减雨率为5.1%。(3)碘化银催化剂主要的核化方式为凝结冻结核化,其次为接触冻结核化。(4)催化作业造成了过量播撒,人工冰晶的成长占据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西起博乐、乌苏东至奇台、木垒的北疆沿天山一带是新疆冬小麦的主要产地。为了保护冬小麦安全越冬和缓解春旱,自1978年冬季以来,新疆人影办一直坚持开展飞机人工增雪作业试验。其中1978~1984年主要以探测研究为主、结合开展作业试验。由于缺乏完善的作业指挥系统,因此作业试验存在很大盲目性。1985年以后着重抓了飞机人工增雪作业(试验)指挥系统的建设与应用。1985年以来,新疆北部冬季飞机人工增雪作业(试验)指挥系统的建设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引进了机载碘化银发生器,取代了干冰、介乙醛、碘化银水溶液等播撒装置,提高了播…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吸湿性催化剂、碘化银催化剂及两者的联合催化效果,利用双参数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对浙江南部一次对流云降雨过程分别进行盐粉暖云催化、碘化银冷云催化和冷暖混合催化试验,对比研究不同催化方案对对流云降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盐粉催化导致先增雨后减雨,主要通过盐溶滴与云滴碰并增长,及雨滴碰并和霰粒子碰冻过程消耗。在上升气流区和降雨前期进行催化的增雨效果更好,30 μm粒径的盐粉催化剂量为12.5/L时,可增加降雨量17.8%。在降雨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AgI催化,表现出先减雨后增雨的催化效果。盐粉和碘化银的联合催化,由于两者催化效果的不同步,使得不同吸湿性催化剂和碘化银催化剂量配置会导致不同的催化效果。当30 μm的盐粉,催化剂量12.5/L,联合碘化银100/L的冷区催化,可取得19%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9.
于永华  王俊 《山东气象》1998,18(3):46-47
机载AgI发生器是催化剂的重要播撒工具,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我省自1993年开始用于飞机人工增雨外场作业,累计作业80余架次,使用效果良好。本文总结了发生器使用中常见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为进一步搞好外场作业提供保障。1AgI发生器工作原理与结构本设备...  相似文献   

10.
用冷台冻滴和2m3云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中可溶性物质对冰核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般云中观测到的可溶性盐类气溶胶(如NaCl、(NH4)2SO4等)在温度高于-18℃时不易成为冰核。而高浓度的可溶性铵盐(如(NH4)2SO4,NHCl等)则能显著提高AgI的成冰温度。(NH4)2SO4能使AgI成冰晶数在-10℃提高2个量级,-6℃提高约1个量级。该结果对人工催化技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维冰雹云催化数值模式   总被引:89,自引:10,他引:79  
洪延超 《气象学报》1998,56(6):641-653
为了研究冰雹形成机制、催化防雹机制和通过数值试验获得冰雹云优化催化技术,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3维弹性冰雹云催化数值模式。模式考虑了冰雹云中详细的微物理过程,各种粒子采用双变参数谱,将云中水物质分成水汽、云水、雨水、冰晶、雪、霰、冻滴和雹8类,可以预报粒子的比浓度和比含量,尤其可以计算以霰或冻滴为胚胎的雹块的数量,非常适合研究冰雹的形成机制。此外,建立了催化剂AgI的守恒方程,考虑了人工冰核的凝华核化及与云、雨滴接触的冻结核化过程,并用地面降雹动能通量检验催化防雹效果,因此,也可以研究催化防雹机制和对雹云的催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开发西岭雪山地形云形成的空中云水资源,本文基于地基碘化银发生器工作原理,在西岭雪山山区布设合理的作业点进行远程遥控催化人工增雪作业,并利用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和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分析典型降水天气过程中人工增雪作业前后的雪晶谱与气象数据。结果表明:西岭雪山人工增雪作业时的地面风向风速对碘化银凝结核的入云效率和作业目标区具有较大的影响,降雪量最大可增加22%;可利用多普勒雷达速度场零速度线的变化和正负速度中心的分布确定人工增雪作业区域,并结合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垂直气流分布判断最佳人工增雪作业时机;人工增雪催化作业后,雪晶浓度明显增大,浓度变化趋势与降雪量一致,但不同直径雪晶的浓度增加幅度不同,直径小于1.5 mm的雪晶浓度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3.
高效碘化银焰火剂及其成冰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新研制的两种高效碘化银焰剂BR-88-5和BR-91-Y。据云室检测,它们的成核率在—7.5——20℃时均可达到1015/gAgI,其中BR-91-Y焰剂具有更高的核化速率。两种按国外配方制作的焰剂也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了测试对比。对焰剂燃烧产生的气溶胶作了物理化学性质检测,X光衍射分析表明,BR-91-Y焰剂产生的气溶胶中AgI仍然保持六方晶系,其点阵参数比AgI本身及其他AgI复合核更接近于冰。结合其他检测,讨论了新焰剂具有优良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层状云系催化增雨的中尺度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SU/NCAR中尺度模式MM5研究层状云碘化银催化后的区域外效应.在MM5中双参数显式云物理方案基础上,采用显式方法加入碘化银粒子的成核机制,建立碘化银粒子比含水量和数浓度预报方程.通过增加催化过程的程序模块,建立起一个中尺度人工催化系统.采用三重嵌套到3.3 km格距模拟了一次层状云系大范围降水,此个例-5℃到-10℃上碘化银催化试验结果表明碘化银在高空风的作用下向下风方输送并影响云内的微物理过程,碘化银持续作用时间为3h.大多数碘化银主要起凝华核作用,催化后冰晶增加主要靠凝华过程.催化后3h内在下风方区域80 km到240 km有10%~30%的增雨,出现催化区域外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刘卫国  陶玥  党娟  周毓荃 《大气科学》2016,40(4):669-688
在WRF中尺度模式中耦合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发展的CAMS(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云微物理方案,并在CAMS方案中增加了直接播撒冰晶(S1方案)和播撒碘化银催化剂(S2方案)两种云催化方案。利用此模式,对2014年我国华北干旱期间开展飞机增雨作业的两次降水过程(个例1:5月9~10日;个例2:5月10~11日)进行了云催化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催化对降水和云物理量场影响,对比了S1和S2方案催化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在云层适当部位播撒催化剂,两种催化方案均会达到增雨效果,催化会引起云中各水凝物的明显变化,并导致催化区域温度、垂直速度的变化。个例1中,S2方案的催化影响范围要大于S1方案,在播撒区下游地区,S2方案催化效果要强于S1方案;而个例2中两方案催化效果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S1和S2方案的催化效果在不同个例中表现不同,其重要原因在于两种催化方案的催化机制差异以及云系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的不同。通过采用适当的催化剂量,在其他催化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S1和S2方案可以取得相似的催化效果,但需注意由于二者催化机制的差异,在一些具体云系条件下,二者的催化效果会有一定差异。当实际人工增雨作业采用碘化银催化剂时,相应的催化模拟研究使用S2方案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6.
自60年代后期,针对某些年份主要农业区降水缺少状况,泰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人工增水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依靠美国技术力量实施的应用大气资源研究计划(AARRP),该计划的目的是确定泰国人工增水的潜力,建立可操作的人工增水验证方案,并通过人员培训和完善仪器设备,达到泰国技术人员自己承担人工增水试验的能力。该计划自1986年后实施了两个阶段,其主要成果如下:AARRP第一阶段AARRP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论研究和随机探索试验,以确定可以作进一步试验的物理意义上较合理的冷暖云催化概念。其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陈宝君  肖辉 《大气科学》2007,31(2):273-290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三维全弹性冰雹云模式,对美国对流降水协作试验(CCOPE)期间观测的1981年8月1日雹云进行模拟,讨论在过冷雨水低含量条件下冰雹形成和增长机制及其碘化银催化效果。结果表明:(1) 自然云的模拟与观测事实一致,如最大上升气流速度、云顶高度、流场结构以及雹胚组成等。(2) 雹胚以霰为主,霰主要来自冰雪晶与过冷小水滴的碰冻,其次来自雪的积聚转化;霰、冻滴和冰雹在形成后主要靠碰并过冷云水增长。(3)人工催化试验表明,碘化银主要以凝华核(包括凝结-冻结)的作用产生大量的人工冰晶,加速了过冷水向冰晶的转化,过冷云水因而大量减少;催化后霰和冻滴的数浓度增大,对过冷云水的竞争增强,其平均尺度减小导致转化成雹的数量减少;冰雹碰冻过冷云水的增长在催化后也被削弱,导致冰雹总质量进一步减少。此外,催化后降雨量也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8.
纳米碘化银在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研究 II: 室内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爆炸法,使用“37型”降雨实弹分别在室内20 L和1200 L云室对研制的人工影响天气纳米碘化银催化剂的成冰性能,包括成核率、成冰阈温、核化速率等,进行检测和研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在“37型”降雨实弹上将纳米碘化银催化剂与目前常用碘化银催化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纳米碘化银催化剂成冰性能明显优于常规碘化银催化剂,其成核率比常规碘化银催化剂提高1~2个数量级;成冰阈温值增加;核化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9.
碘化银发生器常见故障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永华  李连银 《气象》1998,24(11):48-49
碘化银发生器是向云中播撒催化剂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此工具结构的不完善,往往在飞行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熄火、中止催化的现象。该文主要就碘化银发生器工作中的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丁瑞津 《干旱气象》2000,18(2):53-54
在过去的 5 0多年中 ,人工催化作为增加降水量的一种方法得到重视和发展 ,在比较成功的地区增加降水量约为 1 0 %~ 2 5 % ,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应用最广泛 ,成效最明显的催化剂是碘化银。通过科学实验 ,有针对性地研制了许多碘化银混合物配方 ,使在不同环境下碘化银成核率达到最好。特别是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所合作 ,从 1 6种配方中筛选出BR - 88- 5型碘化银焰火剂。经过多次实验 ,作了进一步改进后生产出BR - 3型焰火剂 ,组装成BR - 3型焰弹。经室内测试结果表明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