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倾斜固体潮分析中根据固体潮汐的畸变、趋势、上升、下降、转折等变化特征,提取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本文基于地倾斜固体潮汐可计算的特点和时程变化特征,提出一种新的地倾斜异常提取定量方法和指标。经过对延庆地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预测误差比特征参量在中强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变化,说明预测误差比特征参量的计算模型是合理的,结果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将倾斜固体潮Nakai拟合检验、倾斜潮汐变化分析引入潮汐形变资料处理中,对2006年4月9日山东莘县与河南濮阳交界的濮阳ML4.6级地震前泰安台的潮汐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发现在地震前十天左右,泰安地震台出现潮汐形变地震短临异常,异常信号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3.
固体潮调和分析及效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四川省条件较好的台站的摆式倾斜仪。水管倾义、石英伸缩仪1987年以来的固体潮观测资料,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处理,提取各台倾斜固体潮、硐体应变固体潮全日波(Q1波)和半日波(M2波)的潮汐因子γ、α值及相位滞后因子△Ψ值,分析其在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点,探索地震前兆异常 。  相似文献   

4.
常熟地倾斜固体潮汐调和分析及预报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江苏省常熟地震台SQ-70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EW和SN方向1985-1998年的固体潮观测资料,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提取了倾斜固体潮全日波(O1)和半日波(M2)的潮汐因子γ及相位滞后因子△φ值,分析了其在江苏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征,认为固体潮调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地震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5.
潮汐相位滞后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翔  陈燕 《地震研究》1998,21(2):160-164
根据楚雄台倾斜固体潮潮汐分析遥结果,发现地震前潮汐相位滞后出现3 ̄4个月的短期减小。从构造物理学上探讨了潮汐相位滞后、介质粘滞性与潮汐形变的关系,并且用楚雄应变潮调和分析结果好应变潮汐振幅因子迅速增大所证实。研究表明,潮汐相位滞后用于地城预报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剔除库尔勒体应变观测资料中地震波、仪器标定及明确原因的干扰数据,计算应变潮汐因子、高频信息和非潮汐速率,结果显示:O1波、半日波潮汐因子在轮台5.4级、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异常反应,潮汐因子曲线形态、周期均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异常结束后2-3个月内发震.总结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异常特征,可有效捕捉前兆异常变化信息,有助于提高台站的地震短临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前兆通用异常分析方法,通过提取2009年11月8日辽宁凌海ML4.1地震前锦州台形变短临异常信息,探讨了震前震源区附近的应力状态及异常形态特征,同时对异常演化形态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异常特征表现形式为应变固体潮曲线的畸变,日均值曲线经过处理后出现的张性或压性的超出2倍均方差的脉冲异常;倾斜为分量曲线打破正常变化趋势、转向加速、矢量曲线打结等异常。  相似文献   

8.
Feng晓  丁丽青 《地震》1993,(2):40-46
地震前,地壳变形引起地球密度重新分布,从而使地球重力场发生某些特征变化。本文对1990年7月菲律宾8级、台湾6.1级两个强震前后的广州重力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及高、低频滤波等处理,并对提取出的重力前兆进行了可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强震前广州地区的重力变化具有O_1等主波潮汐因子波形畸变,量值下降至最低值然后在回升阶段发震的前兆异常特征。非潮汐重力变化在临震前3天开始出现明显的高频脉冲式异常信息,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信的具有清晰物理意义的地震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昔阳地震台和河北张家口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地震前兆信息分析处理软件,对2001年至2008年国内M 6.0以上及国外有较大影响的地震,提取固体潮和地震前兆特征信息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体应变固体潮的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0月30日19时26分39秒昌宁发生M_L 5.1地震,收集地震前90天云县地震台潮汐形变观测资料,利用倾斜固体潮Nakai拟合检验方法行处理与分析。结果发现,在该地震发生前2—3个月,云县地震台出现趋势异常和非潮汐形变地震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成都台长期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时域的变化规律,对该地区观测数据的正常变化特征、干扰因素、可靠性进行分析研究,获取观测数据的动态特征。同时通过成都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汶川MS8.0、芦山MS7.0等地震前后的变化动态,研究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灾害性地震前后的趋势性及短临异常特征,并对其进行映震分析。分析表明:视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Ms7.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映震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前出现了显著的地表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二者在时间上相关,空间上相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表气温异常出现于2005年11月2日至13日,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南侧,呈NE向展布,与江西北部主要的构造带走向一致。地表气温出现异常2d后,在震中地区及其北侧,沿构造带分布的大片水域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持续时间从11月4日至15日。2种异常的量值都超过了26a的平均值与1.5倍均方差之和,持续时间长,形态孤立,与地质构造相关,有别于气象因素导致的异常。震前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都是地震前地下的热量增加导致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水体分布较广的区域大多表现为潜热通量异常,而在水体较少的区域则表现为气温异常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黑龙江亚板块及其临近区域的不同时段地震活动图像研究分析,发现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一些特点,再回归到地震动力学环境中去,建立了理论解释模型和两条判据假说。以此为基础并结合近年来地震活动图像综合分析后,我们在2005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地震趋势会商意见中提出:松嫩盆地是5级以上中强震的主要孕震区。2005年7月25日林甸Ms 5.1地震对此给予了验证。本文对此过程阐述并作进一步分析,希望这种综合预报方法对地震预报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张绍治  范桂英 《地震》1994,(3):72-77
本文分析讨论了1990年2月10日常熟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短水准、地应力、地倾斜、地下水等前兆异常现象的力学联系;建立了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前兆分区模型,反映在不同区域里各种前兆均有其一定的表现特征,说明以力学联系为纽带,前兆异常时间与空间分布的咱应性是地震中期预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表明综合分析识别异常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袁文福 《内陆地震》2008,22(2):151-154
通过钻探、标贯、取样、波速测试、室内岩土力学分析、化学实验,对塔河油田2-10号油区地面工程建设基础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地下水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塔河油田膨胀土属于盐渍土类型,其对建筑物基础有危害性,膨胀土场地建筑物基础埋深不能小于1.5m。提出了防治措施,为塔河油田地面建设工程基础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球和月球的弹性潮汐形变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一个由较新的月震、月球形状、月球重力及月球天平动资料所建立的真实月球内部结构模型,解算了在地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月球表面的弹性潮汐形变。得到了表征月球弹性潮汐形变的特征数--月球勒夫数。这个结果与国外一些学者采用假想或简单月球模型所得结果有较大不同。同时,本文还根据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地球模型,再次求解了地球的静态勒夫数。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地球模型对解算地球的静态弹性潮汐形变的结果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和2005年2月23日富裕3.7级地震前,林甸1井大地微电流、林甸04井的氦气和大庆地震台的地温异常变化。大地微电流在这2次地震前具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异常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10-20倍。氦气在林甸5.1级地震前具有明显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变化指标在短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冯德益  虞雪君 《地震》1994,(1):12-22
本文研究了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主要是波形和频谱的变化,并从中提取出可望在短期(半年以内)地震预报中应用的一些预报指标。这些指标包括:P波初始部分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初始段平均半周期,S,P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等。同时还研究了短周期地脉动的波形线性度及频谱特征量(峰值频率等)在大震前出现的短期(半年以内)和临震(9天以内)的  相似文献   

19.
郑秋月  王青华  刘东  黄江培  陈石 《地震》2021,41(1):205-218
时变重力信号能反映地球内部介质迁移引起的不均衡变化,本文利用三维欧拉反褶积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场源模型获得最佳反演参数,并采用水平梯度滤波法消除部分虚假发散解,优化反演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川滇地区2015-2019年流动重力重复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开展对川滇地区重力变化场源特征的定性...  相似文献   

20.
应变固体潮理论值计算及其调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给出了计算应变固体潮理论值的“封闭公式”和调和分析公式。采用了A.T.Doodson引潮位展开,推导了应变固体潮的大地系数和相位改正(长周期波、全日波、半日波和1/3日波),可供调和分析之用。并通过Venedikov调和分析计算,对理论值公式进行了验证。文中还列出了三个台站的首批应变固体潮观测资料的维氏调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