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强震群体活动转移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人 《地震》1993,(1):21-25
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5个强震区的强震群体进行了划分及t检验。 近80年来,由喜马拉雅板缘碰撞带向我国大陆板内强震区强震群体活动呈现时空的有序迁移。这种迁移特征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幕式碰撞有关,由此产生的向板内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是强震群体迁移有序性的根源。据此,对我国大陆今后10年的地震大形势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强地震密集区与未来强震三要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了新疆南北天山地震带内中强地震活动密集区与未来强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出适合年度危险区判定的地震活动性背景依据.结果表明:大多数强震均发生在中强地震活动相对密集区内及其边缘,且发生在边缘的概率较大;强震震级的大小与中强地震密集区的尺度有关.中强地震密集区的判别标准为:密集区尺度大于150km,且其中地震密度(每平方度内地震个数)大于或等于4.最后,就密集区尺度、孕震区尺度、异常区尺度及震源区尺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基本结论为:密集区的下限尺度即为孕震区尺度,而其上限尺度则为异常区尺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黄海及沿岸强震(M≥6)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划分出了强震活动区及一些离散发生的强震。渤海的强震往往参与河北、山东、辽宁沿岸的强震分期、分区活动,且以强度高为特征;南黄海强震区自成体系,存在多期活动,与沿岸强震关系不大,以频度高为特点;北黄海内呈弱活动区的状态;朝鲜半岛强震独立成区,未向黄海内部延伸。文中给出分区的构造解释,并提出海域强震存在时空差异,在沿岸及海洋的防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两个部分研究了我国西部滇、川、甘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和小地震的活动特征。 首先研究了强震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围空区的一般形态、围空区形成时间与强震震级的关系、形成地震围空区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震围空区特征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 其次还研究了近年来川、滇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3级以上小地震的活动特征。并从强震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小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有无直接前震等方面探讨了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强震的不同特点。发现发生在“块间”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很低,形成“空区”,多无直接前震。而发生在“块内”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高,形成“条带”状分布,震前从几秒到几个月内有3.0—5.5级的直接前震活动。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的强震前小震活动具有的这种不同的特征可能与发震地区的构造、结构条件、应力状态以及边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北地区8次MS≥7强震前的MS≥5地震活动特征和3次MS≥7强震前的ML4地震演化的研究,发现西北地区7级强震前存在较大范围的MS≥5地震平静或MS5地震空区。该地区强震前存在ML≥4地震空区的演化,一般表现为孕震区周围出现平静—活跃、持续平静和平静区逐步向未来震中收缩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将可拓学引进地震综合预报,通过建立强震危险区可拓方法综合预测模型,计算各类指标的关联函数,对南北地震带进行全时空、有限时空扫描的应用检验,研究孕震区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探索强震危险区综合预测新途径,初步研究结果说明该方法在地震强震危险区综合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华北未来 50—100年强震潜在震源区的判别可归结为地震活动高潮幕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七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与块体边界强闭锁区的破裂相联系。分析表明:(1)一个地震活动期有相应的活动块体,强震只发生在其边界地带。(2)块体边界长期地震活动的空段可以看作是强闭锁区的形成标志,它可能是高潮幕强震的长期前兆。根据一个活动期前期的地震活动图象有可能确定活动块体的边界位置,从而为预测未来强震发生地点和排除某些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地震活动的低潮期,国内对正常动态的讨论有明显加强,但大多数作者从单一观测项目研究强震区“平静期”的实测值正常动态,并假定平静期内的观测资料中不包含孕震信息,研究的内容集中于正常动态的类型和年变的原因。 本文试图根据小震区的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和其它前兆观测曲线的正常动态特征,讨论它与强震区震前异常的某些差异,期望对本区将来可能出现的强震震前异常有所识别,并为其它强震区的前兆异常识别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张世民  李发祥  李克 《中国地震》2000,16(4):352-363
基于近10年活断层研究资料和第四代全国抗震设防区划图的成果,对中国大陆有史以来6级以上强震的构造环境进行了统计研究。探讨了各地震区强震的震源区构造类型、发震构造活动方式,分析了各类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和极震区长轴方位特征,以及强震震源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包括重力异常、壳幔高导层异常、大地热流密度)和现代地壳垂直形变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云南地区历史强震(M≥6)的重复性问题。本区105次M≥6级地震中的89次都发生在6条主要地震带上。地震带上强震的重复一般表现为迁移、填空和极震区的重合或部分重合。研究云南地区500多年来记录的强震,造成极震区重合或部分重合的有9对15次,占总次数的14.3%。除峨山—通海地震带外,M≥7强震无极震区重合或部分重合的情况。峨山—通海地震带是一个持例,它不但造成M≥7强震极震区的部分重合,而且这种重合还发生在同一活动期内。  相似文献   

11.
黄雪香  丁鉴海 《地震》1996,16(1):33-38
经多年预报实践表明,中国地磁图中的等变线变化图象与我国的构造活动、强震活动,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一定联系。某年代地磁等变线变化的轴线及有关区域往往是我国本年代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可利用中国地磁等变线图来推测十年尺度我国强震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结果和作者4次现场考察记录,认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及破裂起始点位于同一地点,即布喀达坂峰东南3km处,与根据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资料确定的微观震中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未来十年强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是70余年来广东及其近海地区最为突出的地震事件。后续的地震形势如何?本文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对象,研究了区内强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演化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目前新的地震活跃期中,广东省的强震形势值注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在近场吸收系数A/km~2和源指标几何扩散率n都因实际地震而异的认识,导出了完整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获得确定震源深度考虑吸收的宏观地震方法的通解。对此通解及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各提出三种算法以满足三种需要,经过三个实例,两公式六种算法对比计算结果都很好,并利用所得震源类型结合宏观场探索了震源几何学,为钻探地震直接观察震源的钻孔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强震区人工岩质路堑边坡的破坏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区道路沿线的人工边坡很多。强震时,这些边坡经常会出现严重的破坏,除直接造成的损失而外,还会断绝交通给防震、抗震救灾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通过云南通海、昭通、辽宁海城等地震区、公路和铁路的人工岩质路堑边坡的宏观震害资料,试图对此类边坡的抗地震稳定性及其受震破坏的规律性进行分析以探求震区岩质边坡稳定条件,为设计此类的边坡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确定地震震源深度的地震宏观方法及其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基于在近场震源不能视作点源的认识,分析导出了相当于线、面源幅射场的深度公式,进而对源的类型不予作假定,将源指标的几何扩散率n作为待定参数,导出了一个物理意义明确且普遍化的震源深度公式。该公式的诸种解法中,以计算方法较准确,精度高;作图求解有较直观的优点,但准确性差,精度低;图算法仅作为获取粗略值和考察数据的均匀性用。用该公式对我国发生的一些不同震级的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计算,经对比,效果很好。利用计算所得震源类型,初步研究了这些地震的震源几何学,并且首次给出了宏观地震震源深度测定值的标准误差。  相似文献   

17.
探讨地震宏观破坏场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闽峰  李圣强  陈颙 《中国地震》2000,16(4):293-306
提出震后根据仪器定位的微观震中和断层构造的关系快速确定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并依此使用烈度经验分布模型来进行震害快速评估。这将提高直接用微观震中位置进行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的精度。通过对全国133个主要地震的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偏离量进行统计可知。偏离量在35km范围内的占88%,其余基本都在75km范围内。这样就给出了判定宏观震中的重点区域和分析区域。详细分析南北地震带66个震例及其与断层空间分布特征的关系。以及震源机制解结果后发现,影响宏观震中偏离的因素除仪器定位本身的误差外,主要还有断层展布方向、活动规模、断层相互交接特征及震级大小等。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类处理分析,建立了震后室内快速判定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的原则和步骤。以该方法为基础,通过建立包含有关因素的全国断层数据库,即可在实际的震害快速评估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地下介质波速比值(VP/VS)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利用分别独立反演得到的华北地区 16个台的S波和P波速度结构 ,计算了各台站下方分层速度结构各层的波速比值 ,发现在强震区的波速比总体上高于弱震区 ,且地壳中的一些低速层位会出现 >1 8的波速比值 ,而在弱震区或稳定块体内部 ,各层波速比一般都低于正常波速比 1 732 ,平均值甚至 <1 7;在过渡区域 ,如位于盆地边缘或稳定块体边缘的台站 ,其波速比值有高有低 ,一般情况下 >1 732。在此基础上 ,最后我们对位于不同地质构造体的台站下方的介质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强震灾害范围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张晓东 《中国地震》1998,14(3):26-31
强震的灾害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地震学参数,它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地震保险及防震减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了中国大陆宏观等震线资料,对没有地理坐标的等震线进行了数字化。精确计算了从1303年至1994年共183次强震的灾害范围,并对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非发震断层的地震效应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二维动态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排除了影响宏观震害的其它因素,建立非发震断层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计算中较全面地考虑了断层破碎带的尺度及带内岩土物理力学性能、断面产状、断层错距、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输入波动力特性等一系列因素对地面峰值加速度及相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并结合有关宏观震害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非发震断层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地震效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其随机程度受控于断层自身要素的组合型式及各种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