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全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的研究是农业水资源有效利用和进行合理灌溉的重要依据。基于三江平原22个气象站点2000—201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利用国际粮农组织 (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分别对三江平原水稻、玉米和大豆的作物需水量进行计算,分析作物需水量年际变化特征,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作物需水量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三江平原16 a来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537.4 mm,日均为 3.5 mm,呈波动减少趋势。(2)生长季内,水稻在分蘖期需水量最大,为177.1 mm,玉米在七叶期需水量最大,为99.7 mm,大豆在结荚期需水量最大,为96.1 mm;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净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95.4 mm、130.8 mm和72.2 mm,对灌溉的依赖程度水稻>玉米>大豆。(3)由通径分析结果可知,三江平原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净辐射、气温和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2.
绿洲灌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测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玲玲  黄高宝 《中国沙漠》2011,31(1):142-148
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因子,目前计算ET0最准确的方法主要是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但该模型需要大量的参数而在有些地区难以应用。为了寻求利用有限参数确定ET0的适用方法,将模拟蒸散仪(Simulated ETgage Atmometer)实测ET0值与FAO Penman-Monteith等7种常用的、参数需求不同的模型计算的ET0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模拟蒸散仪实测ET0值与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结果非常接近,说明绿洲灌区ET0可以用模拟蒸散仪直接测定,若参数齐全也可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直接计算;②如果有效参数仅可满足Hargreaves模型计算需求,也可用该模型计算ET0,但在精确的灌溉设计和农田水量平衡测算中该模型计算的5—8月值需要降低5.2%;③建立了Jensen-Haise、FAO-17 Penman、FAO-24 Radiation等模型的修正模型,若有效参数仅能满足这些模型的计算需求,就可用这些修正模型准确计算试区ET0;④Makkink模型和Priestley-Taylor模型不能用于试区ET0的准确计算。  相似文献   

3.
松嫩平原西部典型农田需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推荐的模型方法(FAO56),利用近10年的日气象资料对松嫩平原西部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近10年的农田逐日需水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本区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并根据当地的有效降雨量,获得了不同作物不同时段的水分亏缺规律,为节水灌溉和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民勤咸水灌溉及SWAP模型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翠华  王涛  薛娴  尤全刚  彭飞 《中国沙漠》2011,31(2):288-294
 采用0.8 g·L-1和5 g·L-1浓度咸水对民勤传统作物黄河蜜进行咸水灌溉试验。通过野外试验和实验室分析,评价了咸水灌溉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校正了SWAP模型并对相关因子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基于当地种植经验的灌水量与基于潜在蒸发蒸腾量(ET0)及根据田间持水量计算的需水量有一定差异,但灌溉水质和灌水量与田间产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0.8 g·L-1处理的水利用效率高于5 g·L-1处理,湿润年的水利用效率高于干旱年;模拟结果显示,SWAP模型对不同试验处理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模拟效果较好。由此得出结论,在民勤可以利用SWAP模型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状况及作物产量,为农田耕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提高湿地蒸散量估算精度对于研究湿地水分和能量平衡以及区域气候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Penman、FAO Penman-Monteith、Priestley-Taylor、Blaney-Criddle、Hargreaves、Mc-Cloud、Linacre和Makkink模型,模拟三江平原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蒸散量。结果表明,采用FAO推荐的作物系数时,各模型模拟蒸散量明显高于涡度相关系统测量值,平均高估92.8%。利用实测数据修正作物系数后,除Makkink模型外,其余模型的模拟精度都明显提高,其中,基于能量平衡的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模型的模拟结果明显优于基于温度的Blaney-Criddle、Hargreaves、Mc Cloud和Linacre模型。在基于能量平衡的蒸散模型中,Priestley-Taylor模型的模拟结果最接近实测值;在基于温度的蒸散模型中,Hargreaves模型的模拟结果最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6.
选择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以大气温度、太阳净辐射、大气相对湿度、冠层顶风速、地下水位和胡杨树茎横截面积为影响胡杨林耗水量的自变量,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多重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和完全二次回归模型,并应用模型对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林的耗水过程进行了日尺度上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3个回归模型均表现出较好的模拟效果,其中完全二次回归模型的模拟精度最高,模型中大气温度、地下水位和胡杨树茎横截面积是影响胡杨耗水量的诸多环境因子中最敏感的因子;胡杨林的耗水量观测值与模拟值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3个回归模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6793、0.7299、0.7574,其相对误差分别为28.7%、26.1%、22.9%,其显著性水平均通过95%显著性检验;3个回归模型中完全二次回归模型具有使用简便、影响因子易测定、有一定精度等优点,能够更好刻画植被腾发量的复杂非线性特性,为干旱区自然植被耗水量估算、模拟和生态需水量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新刚  孔云峰 《地理科学》2015,35(5):615-621
针对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不能有效处理样本数据空间自相关性这一问题,构造局部时空窗口统计量,尝试改进时空加权回归(GTWR)模型。定义多时空窗口的概念,给出其选取、计算和验证方法;计算时空窗口包含的各样本点的被解释变量平均值,与样本拟合点的被解释变量值的比值,作为新的解释变量,构建改进的时空加权回归(IGTWR)模型。以土地稀缺、多中心、资源型城市——湖北省黄石市为例,收集2007~2012年商品住宅成交价格1.93万个数据和398个楼栋样本点,选取小区等级、绿化率、楼栋总层数、容积率、距区域中心距离和销售年份6个解释变量,分别利用常规线性回归(OLS)、GWR、GTWR和IGTWR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计算Moran’s I指数和分析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能确定时空窗口的大小和数量的选取;IGTWR模型和各变量的回归统计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有关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空间分布上能合理解释;GWR拟合结果优于OLS,GTWR优于GWR,而IGTWR拟合精度最好。与GTWR模型分析相比, IGTWR模型R2从0.877提升到0.919,而AICc、残差方(RSS)和均方差(MSE)分别从6 226、49 996 201和354.427下降到6 206、32 327 472和284.969。案例研究表明:IGTWR能够表达一定时空范围的时空自相关特征,减小了估计误差,提高了回归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分辨率温度和降水模拟数据的验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朱华忠  罗天祥 《地理研究》2003,22(3):349-359
PRISM模型是一种基于地理特征和回归统计方法生成气候图的模型。基于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地区2450多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以PRISM模型模拟生成了中国2.5′×2.5′(≈4~5km)逐月温度和降水数据。利用独立于模拟数据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8个野外观测站的长年气候观测数据,检验了PRISM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PRISM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我国温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除了在高山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地表覆盖和局部地形的差异影响模拟结果,其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趋势线同1∶1线基本一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降水效果略差  相似文献   

9.
高超  李学文  许莹  李德 《地理研究》2019,38(7):1833-1846
作物水分供需量是进行科学合理灌溉的重要参考依据,水分供需不平衡也是引起农业旱涝的根本原因。基于淮河流域蚌埠闸以上地区及周边1961—2015年共91个气象站点的日尺度气象数据,借助有效利用系数法计算夏玉米有效降水量,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建议的Penman-Monteith(P-M)公式和作物系数法计算需水量,分析夏玉米水分供需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典型站点夏玉米生育期内水分盈亏状况。结果表明:① 近55a来,研究区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有效降水量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站点趋势变化不明显;② 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大致呈南低北高的纬向分布,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呈显著减少趋势,只少数站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③ 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缺水量大致呈纬向分布特征,全生育期和播种-出苗期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余生育阶段趋势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模拟和解释土地利用变化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分析的数据在统计上必须独立且均匀分布。但是空间数据相互之间通常具有依赖性 (即空间自相关),某一变量的值随着测定距离的缩小而变得更相似或更为不同。由于经典线性回归方法未能抓住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特征,而空间自相关包含一些有用的信息,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利用Moran的I系数自相关图来描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自相关,并且建立了不仅考虑回归而且又考虑空间自相关的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 (即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得到: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中不但自变量之间而且因变量之间存在空间正自相关,这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空间自相关很强;② Moran的I系数随着尺度的变粗而减小,这是由于数据平均时的滤波特性和Moran的I系数对距离的非线性特征造成的;③ 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残差也表现出正相关,这表明标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未能考虑土地利用数据所存在的空间依赖性;④ 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 (即空间滞后模型) 的残差未存在空间自相关,并且有更好的拟合度;⑤ 相对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 (即空间滞后模型) 对于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数据来说有着统计上的合理性,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未能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1.
The optimal spatial alloc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under uncertainty has become a serious concern because of irrigation water shortage and uncertain factors that affect irrigation water allocation. In this study, an optimal multi-objective model for irrigation water allocation under uncertainty is developed to maximis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crops and minimise the operation cost and water deficit of crop irrigation. The original and optimal plantation structure, irrigation mod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are acquired through geospatial technology. A bilayer nested optimisation (BLNO) algorithm is designed to produce multiple individuals of design vectors using an ant colony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for an outer optimisation. Meanwhile, a continuous adaptive ant colony (CAAC) algorithm is used for inner optimisation to calculate the interval values of the uncertain model. The crop distribution and irrigation mode are obtained to parameterise the planting area and the water demand of each crop and each block in the multi-objective model. This model is then solved and analysed. Compared to the optimal schemes obtained from an inexact two-stage fuzzy-stochastic programming and the CAAC, respectively, BLNO can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solve the optimal spatial alloc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under uncertainty. This method can spatially maximis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crops and minimise the operation cost and water deficit of crop irrigation using lower and upper bound maps whilst visually obtaining the exact crop type, reasonable irrigation method and precise water demand for each block and for the entire irrigated area.  相似文献   

12.
Han  Jingyan  Zhao  Yong  Wang  Jianhua  Zhang  Bing  Zhu  Yongnan  Jiang  Shan  Wang  Lizhe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6):922-934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ET0) is vital for hydrologic cycle and 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s as well as crop water requirement and irrigation demand...  相似文献   

13.
水泥罐渗罐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渗水速率易控制,取材易等优点.罐形以直径和高度相等时的圆柱体、罐壁厚度以2cm、水泥沙子比以1:6为最佳.水泥罐罐渗灌溉技术简单、节水节肥,效益显著,利于保护土壤,提高产量,不受地形条件限制,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4.
棉花滴灌专用肥氮磷钾元素在土壤中的运移及其利用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棉花滴灌专用肥是基于绿洲干旱区域滴灌施肥和棉花需肥特点研发的新型复合肥。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滴灌专用肥与常规肥的不同养分在土壤中的运移特点及滴灌棉花的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在膜下滴施条件下,滴灌专用肥的氮、磷、钾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强于常规肥,养分在土层中的分布与棉花根系分布特点吻合度好,促进了棉花根系养分吸收,提高了养分利用率;棉花滴灌专用肥氮、磷、钾的生理利用效率较常规肥分别提高了3.62%、4.18%和1.45%,农学利用率较常规肥分别提高了29.37%、29.2%和29.38%;在等养分条件下,滴施专用肥增产籽棉6.9%。  相似文献   

15.
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蒸散、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系数的变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农业用水占华北水资源的70%以上,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对华北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节水农业研究中,利用农艺节水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是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减少农田无效棵间蒸发耗水和优化供水制度是主要的农艺节水措施。夏玉米是华北太行山山前平原的主要作物之一,一般在冬小麦收获前的5~7天套种在其中,以延长夏玉米的生育期。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广泛应用,冬小麦收获后的秸秆直接覆盖夏玉米,对夏玉米的农田蒸散特别是苗期的蒸散产生影响;夏玉米生长在6~9月的雨季,一般年份降水能够满足夏玉米的需水要求,但夏季降水的分布变异较大,再加上近6年来的夏季干旱,使灌水对夏玉米的高产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夏玉米的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优化供水制度和研究秸秆覆盖对减少棵间无效耗水的影响及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作物系数的变化,为制定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优化供水制度提供依据。2年的实验结果显示,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产量在8000kg/ha,总蒸散量在390mm,水分利用效率在2.2kg/m3。干旱年份,夏玉米在灌四水的条件下产量最高,再增加灌水量,产量减少。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有所递减。  相似文献   

16.
三工河流域农户灌溉效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工河流域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基于DEA方法,从作物类型和地域空间两方面评价了农户灌溉效率,利用Tobit 模型探讨了农户灌溉效率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因素对灌溉效率的作用程度.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作物类型的灌溉效率不同,平均灌溉效率的大小依次为棉花(0.95)>葡萄(0.89)>葵花(0.88)>打瓜葫芦(0.80)>玉米(0.78)>小麦(0.72).②不同地域空间的灌溉效率具有差异,同种作物的平均灌溉效率在兵团与地方间差异显著,兵团略大于地方;上、中、下游进行比较,上游与中下游作物平均灌溉效率差异显著,下游>中游>上游.③灌溉方式、作物类型、收入、灌水量、水价、灌溉管理、技术培训对灌溉效率影响显著.其中灌溉量与灌溉效率呈负相关;灌溉方式、灌溉管理规范程度、水价、技术培训、收入与灌溉效率呈正相关;灌溉效率随种植作物类型和区域不同存在显著变化.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灌溉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田蒸散,土壤蒸发与水分有效利用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王会肖  刘昌明 《地理学报》1997,52(5):447-454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模型模拟,对作物生长期间的水分条件,作物蒸散规律,土壤蒸发占蒸散的比例,覆盖的节水效应和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水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农业产量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赵昕奕  张惠远 《地理科学》2000,20(3):224-228
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愈益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可持续性的影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基于全示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区域气候变率分析,提出了粮食气候产量形成模型,半将其应用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小分条件和产量研究,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形下冬小麦产量的变化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