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核磁共振(NMR)波谱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对熔体结构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网离子在熔体结构中的分布特征;桥氧和非桥氧的有序-无序特征以及非桥氧环境的变化与熔体结构的关系;变网离子在熔体中的结构意义及地位;键角与键长的分布特征;温度对非桥氧环境的制约关系等。NMR技术的发展使对熔体结构有序化机制的研究终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谭成忠 《矿物学报》1990,10(3):235-242
本文讨论了MO-SiO_2二元熔体的结构与熔体热力学性质的相互关系。在低x_(sio_2)(X_(sio_2)<0.5)的这类熔体中,SiO_4~(4-)、Si_2O_7~(6-)、Si_3O_(10)~(8-)……及链状聚合物是熔体中的主要阴离子。聚合作用是决定熔体结构的主要机制。高x_(sio_2)(x_(sio_2)≥0.5)的二元熔体中出现环状及三维架状的阴离子聚合物。熔体不混溶性是这类熔体的普遍特征。在聚合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x_(sio_2)>0.5的二元熔体中的桥氧、非桥氧及自由氧离子在熔体中的分配及其与x_(sio_2)的关系。在动力学过程基础上推导出在熔体中服从Poission分布。最后对聚合反应平衡常数与聚合物链长及x_(sio_2)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熔体结构对岩浆的物理和热力学性质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以镜泊湖全新世火山为例,讨论了熔体结构和某些火山喷发机制的关系。熔体结构的NBO/T值(每个四次配位阳离子所含有的非桥氧数)是基于岩浆的主要元素和挥发分含量的计算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NBO/T值越高的岩浆,喷发时溢流出的熔岩比例越高,熔岩流流动的距离越长,越有利于熔岩隧道的形成,H2O^ 和F也更富集。  相似文献   

4.
锡在花岗质熔体和流体中的性质及分配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素在流/熔体间的交换、分配过程是岩浆热液矿床形成的重要环节,作为与岩浆活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典型矿种之一,锡在花岗质熔体和流体中的存在形式、分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是认识其成矿机理的关键。锡在花岗质熔体和流体中的分配特征不仅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条件的制约,流体组成和熔体的NBO/T(非桥氧键/桥氧键)、碱含量、AlK/Al(总碱与铝含量比)也是制约锡分配行为的重要因素;挥发分F、Cl对锡在流体、熔体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他的专著《论岩浆熔体的粘度》中提出了计算岩浆熔体的粘度的半经验简易方法.该法与实验测定的精度相比,尚有误差.其方程式是:lg·η=(a-bK)10~3/4.576T-3.5+a(P总压-PH_2O)式中,η—粘度(泊);P—压力(MPa);T—温度(K);a= -5.02·10_(-4)MPa,对于“干的”熔体-1.2·10_(-3)MPa,对于不饱和水的熔体K—结构化学参数,熔体的结构比学参数K用下式计算:K=O_(-1)O_0=2(O-2M)/M×100式中,O_-—非桥氧;O~0—桥氧;O—熔体内氧的离子总和;M—成网阳离子(Si~(4+)、Al~(3+)、Fe~(3+)、P~(5+))的离子总和(单位均以moi计).参数K可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计算,例子见《岩浆熔体的粘度》.  相似文献   

6.
硅酸盐熔体结构及水—熔体反应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铝硅酸盐熔体结构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总结:(1)熔体结构及其物理性质;(2)水-熔体反应机理;(3)熔体结构与压力的关系。熔体结构的变化是熔体粘度、密度、热膨胀性变化乃至粘流发生的根本原因,水与熔体的反应促使熔体粘度降低,不同的水溶解模式的建立是熔体结构研究深入的标志;压力对熔体结构的影响与温度和挥发份对它的影响大致相反,压力的增高使熔体结构产生加密效应,而温度的升高和挥发份  相似文献   

7.
硫在岩浆熔体中的溶解行为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火山放气过程中硫行为的研究是研究岩浆氧化状态及估算火山排气量的一种有效手段。硫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行为与其氧化状态紧密相关,硫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取决于氧逸度、硫逸度和O2-在熔体中的行为,且熔体中硫的溶解度与其中水的含量呈反比关系。常压条件下硫在熔体中的溶解度与SiO2的含量呈反比关系,在还原环境中硫在熔体中的溶解度与熔体中FeO含量呈正相关。在氧化性岩浆中硫的溶解度较高,这可能是硫自地幔或下地壳迁移至近地表火山环境中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黄铁矿与石英含金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晶体结构化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金的电子结构及性质、黄铁矿晶体结构特点、二氧化硅的电子结构特点和石英晶体表面特征;探讨了Au^+和Au^-离子形式分别替代Fe^2 离子和S^2-离子的形成机理以及以可见金方式在黄铁矿中的赋存机制;认为金在黄铁矿中的富集主要与其晶体结构有关,特别是与黄铁矿中Fe-S,S-S,Au-S和Fe-Au键的电子结构特点有关;应用稳定配合物的18电子规则和晶体生长的界面相模型探讨了石英含金机理;研究表明,石英含金不仅与石英表面的结构、内部缺陷和表面特征有关,还与石英生长的环境有关,尤其是与石英表面键的电子结构特点有关,并主要受石英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界面相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对火山放气过程中硫行为的研究是研究岩浆氧化状态及估算火山排气量的一种有效手段,硫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行为与其氧化状态紧密相关,硫在硅酸盐熔3体中的溶解度取决于氧逸度、硫逸度和O^2-在溶体中的行为,且熔体中硫的溶解度与其中水的含量呈反比关系。常压条件下硫在熔体中的溶解度与SiO2的含量呈反比关系,在还原环境中硫在溶体中的溶解度与熔体中FeO含量呈正相关。在氧化性岩浆中硫的溶解度较高,这可能是硫自地  相似文献   

10.
富锂氟含稀有矿化花岗质岩石的对比和成因思考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Li-F花岗质岩石以超酸性、过铝、富含H2O、F、B、P等挥发性组分和富含Li、Rb、Cs、Be、Ta、Nb、Sn、W等亲石稀有金属元素为主要特征,以黄玉-锂云母-钠长石花岗岩为典型代表。从该类岩石地质产状的多样性和可对比性、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矿物岩石的结构构造、硅酸盐-熔体包裹体特征以及实验岩石学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综合论证该类岩石主要是从经过分异演化而形成的残余熔浆中直接结晶而在的;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是产生这种残余熔浆的主要机制;岩体的空间分带特征和各带之间的渐变过渡关系,为分离结晶作用的途径和演化方向提供了重要信息;熔体中挥发性组分的大量存在,是分离结晶作用能充分进行的关键因素;亲石稀有金属元素在流/熔配分中倾向于进入熔体相,是残余熔体中逐步富集这些稀有金属元素的主要原因;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出溶的流体相与已晶出的共存固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广泛的交代蚀变现象;残余熔浆在不同地质和物理化学环境中的侵位、结晶和演化,造成了Li-F花岗质岩石在产状、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合等方面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硅酸盐熔体结构与某些地质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万明 《岩石学报》1994,10(3):301-310
熔体结构是各种岩浆作用过程的重要表征。本文定性地探讨了熔体结构与某些岩浆物理性质、岩浆动力学特征和地球物理场间的关系,具体涉及的关系方面包括氧逸度、水逸度、pH、Eh、过冷度、晶核临界半径、成核速率、晶体生长速率、岩浆运移速度、扩散系数、重力场、地壳厚度、大地构造等。  相似文献   

12.
硅酸盐熔体微结构单元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深入了解熔融硅酸盐的各种性质,综合前人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对硅酸盐熔体中的微结构单元进行了探讨。熔体中包含5种不同的硅氧四面体(以Qn表示,n为四面体中的桥氧数目),不同的硅氧键中的电荷分布以及Qn在Raman谱图中的特征位移区有区别,熔态谱和玻璃态谱之间也存在差别,同组成熔体和淬冷玻璃中,同一Qn具有不同的摩尔分数、自由能和无序度,并且熔体中Q4的振动是非Raman活性的。  相似文献   

13.
长英质岩浆中液态不混溶与成矿作用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本文的实验研究表明:1250℃(105Pa)条件下呈均一状态的花岗岩-KBF4-Na2MoO4体系,在1000℃条件下发生液态不混溶形成三种熔体:相对偏酸性的液滴、相对偏基性的熔体和成矿熔体。成矿熔体中富含CaO、MgO和MoO2组分。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硅酸盐熔体结构以[SiO4]基团为主,而成矿熔体结构中存在Ca—F、Ca—O—Mo、H—O—H以及X─OH(X=阳离子)基团,说明H2O和F富集在成矿熔体中。液态不混溶作用产生的三种不混溶熔体的结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结构单元中桥氧数目的变化,相对偏酸性的A类小球体的结构单元中桥氧数最高,基底玻璃熔体中桥氧数则相对较少,而成矿熔体中不存在桥氧。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英质岩浆中的液态不混溶可直接导致成矿熔体的形成。这意味着长英质岩浆中的液态不混溶可直接导致斑岩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硅酸盐液相不混溶过程中,高电荷密度(HCD)阳离子优先进入较基性的不混溶熔体相中,这与它们在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的行为正好相反.根据这个原理,可区分岩石(矿石)是液相不混溶成因还是结晶分异成因.HCD阳离子在两共轭液相中的分配主要由其聚合程度强弱决定.在基性熔体中,非桥氧(NBO)数较多,要求更多的HCD阳离子以求配位.两液相中结晶相的存在会严重影响HCD阳离子的配分性质.  相似文献   

15.
刘贵  周永胜  宋娟  何昌荣 《岩石学报》2012,28(3):1005-1016
本文以高温高压条件下石英闪长岩流变实验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进行微观结构观察,研究了样品在实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变形机制与斜长石结构对流变强度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能谱与电子探针,分析了熔体分布和成分特征,讨论了角闪石脱水熔融的影响因素与脱水熔融对岩石流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岩石从脆塑性过渡域逐渐向高温位错攀移和动态重结晶为主的塑性域转化。在高温条件下,角闪石出现了脱水与部分熔融,脱水熔融的熔体分布和成分体现出非均匀与非平衡熔融的特点,空间分布上,熔体主要出现在角闪石和黑云母矿物颗粒的边缘以及角闪石和长石颗粒之间的区域内;成分分布上,熔体的成分与参与熔融的矿物成分密切相关。角闪石边缘的熔体和黑云母边缘的熔体具有低硅铝、高铁镁特征,斜长石边缘的熔体具有高硅铝、低铁镁的特征,处于角闪石和斜长石颗粒中间的熔体,其成分间于斜长石与角闪石成分之间。实验中出现的非平衡非均匀部分熔融可以解释混合岩中的浅色体与暗色体的成因,富硅熔体可以形成富硅铝的花岗质岩石,而贫硅富铁镁的熔体可以形成基性岩。角闪石的脱水熔融程度依赖于样品的封闭条件,处于封闭环境的样品,角闪石不易脱水熔融,而处于开放环境时,角闪石脱水熔融显著。拆离断层带及其附近具备这样的开放环境,有利于角闪石发生脱水熔融。实验力学数据和微观结构显示,随机分布的斜长石对岩石强度影响并不明显,但斜长石的长轴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呈大角度相交(近90°)会显著强化岩石的强度,这意味着岩石组构与主应力方向大角度相交或呈垂直方向时,不利于岩石变形和拆离断层的形成,反之,均匀岩石或岩石组构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小角度相交,有利于岩石的变形,容易发育拆离断层。  相似文献   

16.
辽西义县组玄武岩捕虏晶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1,他引:9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有一套镁含量较高(MgO=8%~10%)的橄榄玄武岩,有人称之为“高镁玄武岩”。通过这些玄武岩所含的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形态特征、环带结构以及所包含不透明矿物的研究,笔者认为它们属于地幔捕虏晶。捕虏晶和玄武质熔体反应的结果形成了环带结构,由于捕虏晶比玄武质熔体富Mg、Ni、Cr,贫Fe、Mn、Ca,因此作用结果提高了熔体的镁含量。此外,辉石的反环带以及复杂环带结构反映了两种熔体的混合作用。因此上述橄榄石、辉石捕虏晶的发现有助于揭示:1)岩石圈地幔和熔体相互作用以及高镁岩石的成因;2)两种熔体的混合作用。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改造与破坏,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斑岩型铜、金、钼矿床成岩成矿特征差异的原因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简要总结了斑岩型金矿、铜矿和钼矿在产出的构造环境,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出溶流体的温度、压力、盐度、蚀变等方面的异同点,重点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岩浆的源区和过程(熔体和流体演化)3个方面解释了上述差异。Au、Cu和Mo在地球化学性质尤其是亲硫性上的差异决定了元素在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下的岩浆作用过程中的分布、迁移和富集特征,最终控制了矿床的分布。岩浆的源区及其温压条件、熔体上升过程中矿物的分离结晶和中上地壳岩浆房内的演化程度控制了成矿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而影响其就位时的压力和温度,从而导致出溶流体在p-T-X上的变化。结合岩浆岩中大离子亲石元素和SiO2的含量,可以评估斑岩型矿床的类型:高的Rb含量是斑岩型钼矿的特征,高的Ba含量是斑岩型钼+铜矿的特征,高的Sr含量是斑岩型铜+金矿的特征。相对于俯冲环境,后俯冲环境下的成矿岩体具有更高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矿区中酸性岩石的结构(斑状、似斑状、不等粒和等粒结构)可以用来初步指示成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徐州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已有的对徐州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详细岩石学研究基础上,系统测试了碳酸盐岩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相结合,综合提取了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沉积、成岩地质信息;初步探讨了同位素组成的地层变化及其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可以指示沉积环境及其演化,开阔陆表海、灰质障壁砂坝、局限陆表海、潮下带、潮渠、藻坪诸沉积相间碳酸盐岩的δ^13C值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曲线上的显著正偏移与海侵有关;碳酸盐岩氧同位素组成对成岩环境及其演化有明显响应,淡水成岩环境、潮上成岩环境、潮间成岩环境、潮下成岩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具有不同的碳酸盐岩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徐州地区大北望寒武系剖面地层界线附近都有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特征显示,研究工作证实了徐州地区下古生界同位素地层划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分离结晶对岩浆氧逸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离结晶对岩浆氧逸度的影响赖绍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岩浆氧逸度是火成岩岩石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对于评价岩浆演化及岩浆成因、岩浆岩的侵位深度和形成环境以及暗色矿物的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岩浆熔体的氧逸...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Fe-Mg-Ca在橄榄石和熔体之间的分配及交换平衡,且从热力学角度对其结果进行了理论解释。实验结果显示,Fe和Mg在橄榄石和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Ca在它们之间的分配不受温度的影响;Fe-Mg、Ca-Mg及Ca-Fe在橄榄石-熔体之间的交换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压力(<o.10GPa)对以上分配及交换系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理论解释表明,各分配及交换系数亦随馆体中SiO2的活度增大而增大;由于温度、压力和熔体成分三者之间相互关联,Fe-Mg-Ca在橄榄石和熔体之间的分配及交换系数与温度、压力和熔体成分的关系其实是三者作用的综合效应结果;在不同的研究中,温度、压力及格体成分的范围不同,即各因素作用的程度不一致,且温度和压力与熔体成分的关系不一样,它们作用的综合效应也就有了差别。因此,在各研究之间,Fe-Mg-Ca在橄榄石-熔体之间分配和交换系数的大小,以及它们与温度、压力,或熔体成分的关系,即有吻合也有相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