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探索驱动地球系统差异旋转的力源,选择整个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典电磁学理论,分析地球固体介质中的电荷在地球主磁场中的运动特点,发现存在一个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切向洛伦兹力.通过电荷与介质间的相互作用,切向洛伦兹力传递至介质迫使介质西漂.为探索地球差异旋转的规律,建立了地球薄圆筒圈层模型.应用经典物理学理论和方法推导出了地球主磁场电磁转矩及其产生的角加速度公式.研究得到四点主要结论:1)作用于半径不同的地球薄圆筒圈层的地球主磁场电磁转矩及其产生的角加速度绝对值不同:地轴及赤道附近圈层的小,其自转相对较快;半径等于3~(1/2)倍地球半径的薄圆筒圈层及其相邻圈层的大,其自转相对较慢.2)同一薄圆筒圈层中的差异旋转缘于介质的介电常数、阻力系数及质量密度的差异.3)地球差异旋转缘于地球的自转、正负电荷的非对等分布及介质的介电常数、阻力系数、质量密度的差异.4)地球差异旋转导致地壳运动,孕育地震,地球主磁场是地球差异旋转和地震孕育的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2.
对于具有流体对流层的旋转星球 ,由于星球自转对对流的影响 ,必然会在星球对流层内部不同部分间以及星球的不同圈层间产生差异旋转 (differentialrotation) .所谓差异旋转是指旋转角速度随着深度 (星球不同圈层的旋转角速度不同 )以及纬度 (同一圈层内部不同部分间的角速度不同 )具有差异的现象 .地球是一个多圈层的旋转系统 ,主要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外核以及内核组成 .大气圈和水圈具有明显的流体性质 ,并且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 ,地幔、岩石圈和地幔之间的软流层以及外核均具有流体性质 ,而且在大气压力、热、重力和电磁力等的作用下发生了对流 .这些对流运动一旦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就必然会致使地球各圈层间以及对流层内部不同部分间产生差异旋转 .几个重要现象 :基本地磁场的长期西漂、岩石圈的长期西漂、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周日长度波动 )和固体内核各向异性对称轴的移动表明在固体地球内部各圈层—岩石圈、地幔、外核和内核间存在差异旋转 .来自地震学上的数据证明了固体内核与地幔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旋转 ,速率可达 1.1°~ 3.0°/a.这跟其它数据如自由振荡数据以及地磁场长期西漂数据获得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 .导致固体地球内核相对于地幔差异旋转的主要宏观机制为电磁力矩、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得到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慢趋势和周期波动规律的形成原因.潮汐摩擦是地球自转减慢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和圈层角动量交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造成的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自转变化先慢后快的特殊因素.重力分异将一个均匀的自转地球变为分层的差异旋转地球,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慢,使地核自转变快.圈层角动量交换将地球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地核自转变慢.核幔边界积累的热能周期性使外核热膨胀,为热幔柱和火山活动提供了能源和动力,火山活动高峰对应地球自转加快是证据.计算模型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历史记录证明重力分异和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约束,地球体积不会有较大的胀缩,国内外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人类圈与地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最新地球圈层的人类圈和地球系统是现代地球科学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正确而深刻地认识这两个概念对全球环境变化和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它们及其相互关系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主要讨论:(1)对地球系统的三种理解;(2)人类圈与人类活动、生物圈和智慧圈等的基本区别;(3)人类圈与地球系统的关系,并主张人类圈是现代地球系统中五个地球圈层之一。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1,(3):81-81
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rce)是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研究地球这个大系统内具有有机联系的子系统,即各圈层内部以及图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可能发生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详细讨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地球表面的任何方向的水平运动,在惯性空间中看来都是转动,由此产生的离心力矩是地壳极移运动的原因,极移使地球发生相应的形变,也是大规模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此外,地球自转产生的Coriolis力是重力分异中的地球各圈层产生差异旋转运动的原因,地球的差异旋转是地球自转速率近十年变化、黄赤交角的非摄动长期变化以及近周日自由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黄赤交角和月亮赤纬角决定了地球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据此研究了构造形变与气象灾害的关系,地球化学给出臭氧减少的原因,而地球物理则提供了臭氧的分布规律,臭氧洞是两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能量交换和引潮力造成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是臭氧铜和厄尔尼诺等气象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地球固体内核快速自转的理论证明和实测证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固体内核快速自转的理论证明和实测证实杨学祥陈殿友(长春地质学院,长春130026)主题词:地球内核地幔地壳差异旋转1地球内核快速自转的发现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宋晓东和理查兹首次利用地震波测量了地球固态内核,发现它的旋转速率比地壳和地幔的旋转速...  相似文献   

9.
地球系统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研究展望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虽然目前国外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分解产生的气体在地球系统各圈层中的循环转化过程,但国内基本上还没有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况且其中的很多问题尚不清楚.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提出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这个概念,并归纳总结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在地球系统各圈层中的循环转化问题,希望能为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分析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在地球系统各圈层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各个圈层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转化过程都十分重要,这个体系可能是影响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研究地圈.生物圈耦合系统,即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过程.地球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分别构成了研究地球系统的生物过程、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球生物学的核心是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我们过去讲地球与生命的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地球环境影响生命,生命适应地球环境,这是一个单向作用的关系.但地球与生命之间应为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是协同演化的.生命演化能否影响地球环境演变,生物过程能否影响地球环境,这是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地球生物学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生命与地球的协同演化这一概念符合地球系统科学的总体观,也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科里奥利力(Corioli)是一个在旋转系统中运动的物体必然伴随的力,地震是在地球这一旋转系统中相对两断层盘的突然运动过程,因而断层的运动必然要伴随科里奥利力。由于断层错动旋性不同(左旋、右旋等),因而科里奥利力就会表现出使断层错动时两盘压紧或拉张的效应,压紧则主震释放能量不彻底,随后的余震就强,反之余震弱,这样就可从断层错动方向预报余震强度。  相似文献   

12.
地球最终由旋臂式漩涡状云团分层(体)逐步吸聚而成,先后形成各圈层及其过渡层。过渡层富含流体,起着"气垫层"作用,使得不同圈层(体)之间具有差异自转的趋势和可能。地核处于及其特殊的高温高压状态,其表面相对带电,在差异自转作用下形成运流电流,使核外产生地磁场。本研究基于毕奥—萨伐尔定律,建立了地磁场数学模型,系统阐释了地磁场的形成机理。地壳造陆-造山、剥蚀-夷平作用与地磁场阶段性长期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地球内核是地球最中心的圈层,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在几年至十年的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时变性.利用重复地震经过内核的波随时间的变化给内核的时变性提供了最有力的且毫无争议的证据.然而时变信号的来源仍有待商榷.一般解释认为与内核的差速旋转有关;另一个解释为内核边界的快速变化.最新的研究表明,内核的时变信号主要来源于内核的内部而非边界.这一新发现排除了内核边界作为时变唯一信号来源的可能性.最简单而合理的解释依然是内核的差速旋转:内核以每年0.05°~0.1°的速率相对于地幔超速旋转,并有变速旋转的可能性,使得内核浅部不均一的横向结构发生位移,重复地震的体波沿着固定路径传播时会采样到不同的内核结构而产生时变信号.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此前研究观测到的所有时变信号.内核时变现象和其成因的探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深部的运行方式,尤其是磁场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夏季地震、地温场演变与洪涝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震、土壤温度和降水资料,从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了1998年夏季长江和嫩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探讨了地球固体圈层热力活动对大气圈异常事件的激发作用. 分析表明深层(3.2m)土壤温度场与同期降水场的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降水过程对下垫面脉冲性热扰动有较为敏感的响应. 文中还讨论了土壤热力异常影响大气降水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地球系统科学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首先从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与传统地球科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研究思路、基本概念、地球系统过程、全球——区域信息获取、海量信息处理和分析及地球系统模型等.第三,构建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球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离散动态系统、地球系统的随机性、地球系统的自组织和地球系统的简单巨系统与复杂巨系统,重点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子系统与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与效应.第四,概述了地球系统的数字表达一数字地球和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最后,简述了中国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地球发电机三维数值模拟说明,地球固内核相对于地幔的超(速)旋转是由内核和液体外核内的东向热风之间的耦合来维持的。这种机制类似于同步电动机的机制,在地球磁场的产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球物质的人为转移与地球物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航天活动向外层空间迁移物质形成的地球转动惯量改变,重叠1998年以来,从高纬度向赤道方向上,巨大物质发生再分布构成的地球转动惯量改变,和它们致使地球自转速率的变慢,重合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性变慢,以叠加的效果影响地球物理环境;以及与地壳差速旋转的巨大地核,及覆盖地表的水,包裹地球的大气层,在地壳转速变化时,完成其相互问角动量交换存在的时间滞后性,将会在一些瞬时段突出物质转移对地球物理环境的作用影响.讨论航天发射从地球迁移到外层空间的物质,正将形成一定规模的物质群而改变地球系统的空间结构,且现时,太空武器化竞争已剑拔弩张,其一旦加剧了航天活动构成外层空间新物质体系圈层的发展,其过程对地球物理环境的影响,合并地球自身多重因素的作用,可能会增大突破维持稳定自然环境的某些临界条件的几率和增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6,(11)
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不断认识、探索、改造地球。地质科普,先从认识地球开始。本文以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球。文章从地球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地球多灾多难而又顽强成长的童年,地球的形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等。地球同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物体一样,也有生老病死,有始有终。46亿岁的地球虽然还处于青壮年期,但保护地球是人类永恒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卫星重力测量技术的实现为测定地球动力学扁率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GRACE卫星是目前最新的重力测量卫星,据其恢复的低阶重力场较以往精度得到大大提高,然而其观测地球动力学扁率(二阶项)却与卫星激光测距(SLR)结果相差较大.本文采用最大熵谱和小波分析方法对GRACE和SLR观测的地球动力学扁率时间序列信号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RACE观测的地球动力学扁率年际周期变化振幅仅为SLR观测结果的25%,并且目前GRACE观测的地球动力学扁率数据中含有系统输入信息和相位差,但前者较后者包含有较强的短周期(2~6月)信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GRACE与SLR全球观测数据时空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正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研究地圈-生物圈耦合系统,即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过程.地球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分别构成了研究地球系统的生物过程、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球生物学的核心是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我们过去讲地球与生命的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地球环境影响生命,生命适应地球环境,这是一个单向作用的关系.但地球与生命之间应为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是协同演化的.生命演化能否影响地球环境演变,生物过程能否影响地球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