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省三门湾海域大规模水文泥沙测验获得圆满成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宁波海洋调查队共同承担的浙江三门核电厂址附近海域水文泥沙测验任务,经过近一月的紧张准备和现场施测,已于日前顺利结束海上调查工作,从而正式拉开了浙江二核—三门核电厂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推...  相似文献   

2.
为合理地规划与开发闽江口岸线和整治通海航道提供科学依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受闽江流域规划开发委员会办公室和福建省交通厅港航管理局的委托,组织实施了闽江口马尾经川石岛至内,外沙附近河段1986年6月的洪水期大、中、小潮期(同步或准同步)和10月的枯水期大、小潮期(准同步)8个断面24个站点的水文泥沙和水质污染等调查,完成了双方协议规定的各项任务,提交了调查的基础数据资料和“闽江通海航道水文泥沙调查报告”、“闽江口环境质量调查报告”。1987年12月15—16日在厦门举行了调查成果评审验收会议。  相似文献   

3.
“宁波深水港域自然环境资源查勘”是浙江省科委“七五”计划期间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执行该项任务时,除进行了港域水文泥沙测验,水、陆域测量和岸滩等地质调查工作外,还在野鸭山和老虎山建立了两个波浪观测站,进行了历时一年的风、浪,潮同步观测。  相似文献   

4.
根据长江口南汇近岸水域17个站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阐述了该水域近底层泥沙的流速、悬沙浓度的分布和变化。经无量纲潮流动力值的计算表明,研究区存在一个包络南汇边滩先向东南继而向南延伸的舌状高能量区,与高悬沙浓度分布区相一致。通过对悬沙运动和涨、落潮周期流向的分析,揭示了长江口向杭州湾底层泥沙输移的规律,其底层泥沙输移主要集中在低潮位时段,输移时间约占潮周期的36%,其中以南汇边滩向杭州湾输移的时间为最长,大、小潮都在5h以上,与其相关联,在芦潮港水域下层存在着一股东西向的高悬沙浓度的水体。据盐度、潮流、悬沙浓度等要素,并结合絮凝沉降分析得出,南汇边滩的沉积强度是潮滩>潮下带>深水区;边滩舌尖前缘水域的泥沙沉积时间与水体出现向东偏南或向西流的时间一致,这可视为近年来南汇水下沙嘴向东偏南伸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西江磨刀门河口水文泥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磨刀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中下泄量最大的一个。1977年我所受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办公室委托,开展了磨刀门河口的水文泥沙调查;鉴于前人已在磨刀门内开展过水文泥沙调查和水利问题研究,故本次调查范围侧重在河口段泄水深槽和口外海滨段,进行多点同步观测和必要的检测。本文根据实测资料整理而成,着重阐述磨刀门泄水深槽及其口外海滨的水文泥沙特征,为磨刀门口门整治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研究区海域的水文泥沙进行现场测验,对比1960-1962年海图、1995年和2001年水下地形图三期地形数据和分析浅地层探测数据等方法,分析了舟山外钓山岛西海岸边坡的水动力、悬浮泥沙及冲淤特征,探讨了海岸边坡发育演变的模式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岩岬角海岸与潮流深槽的边界控制及往复潮流的作用下,舟山外钓山岛西海岸边坡演变是一个"上淤下冲"的模式,即边坡变陡至边坡土体失稳并在不定期外力触发下滑塌堆积坡脚,然后上部重新淤积、下部滑坡体不断被侵蚀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观测岸滩泥沙在距离底床不同高度和不同方向的运移特征,本文作者研制了笼式泥沙捕获器,并在辽东湾白沙湾海岸进行了实测,取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观测结果表明,近底床泥沙输运大量发生于距离45cm的高度范围内,而距离底床100cm的泥沙运移量极少。随着距离底床高度的增加,泥沙的平均粒径呈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泥沙中砂的质量分数呈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黏土的质量分数呈由小到大的变化规律,但是在不同的方向上,泥沙平均粒径和物质组成等粒度参数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实测结果表明笼式泥沙捕获器不仅可以同步观测多个方向的泥沙运移,而且可以同步观测不同层位的泥沙运移,对于分析近底床边界层泥沙的垂向结构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天津港水文泥沙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连成 《海洋工程》2003,21(1):78-86
利用天津港多年水文、泥沙实测资料以及以往研究成果,对不同时期的港口泥沙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天津港的总体规划方案,从水文泥沙角度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舟山马岙峡道的水文泥沙特性和峡道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舟山本岛北部马岙峡道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沉积物采样分析结果以及对马岙岸段岸滩的现场踏勘结果,分析了马岙峡道的水文泥沙特性及其峡道效应。文章认为,受峡道地形限制,马岙岸段水流呈现显著的往复流特性,潮流流速较强,水体含沙量较低,泥沙淤积较弱,岸滩处于冲淤平衡状态;受峡道内涨落潮流分流和汇流的共同作用,马岙小泥糊礁附近发育水下沙嘴,该沙嘴是以落潮流作用为主形成的浅滩,受涨潮流改造而形成的,并将在涨落潮流作用下逐渐增长,形成连岛沙嘴,使小泥糊礁附近岸线发展成弧形岸线,并达成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长江口北槽水文泥沙观测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定性地确定了制约沉降及紊动抑制作用在长江口近底高质量浓度悬浮泥沙的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一个基于FVCOM的一维垂向泥沙模型定量地确定了制约沉降对水体含沙量浓度的增加作用,但紊动抑制显著地改变了泥沙浓度的垂向结构,增强了近底层的水体层化,从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近底高质量浓度泥沙悬浮;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制约沉降与紊动抑制作用的联合作用对近底高质量浓度悬浮泥沙模拟结果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大潮期间的长江口近底高质量浓度泥沙垂向剖面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舟山近岸海域实测水体光谱及泥沙浓度数据,分析光谱反射率与悬浮泥沙浓度的相关性,并结合Landsat8遥感数据进行该海域的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反演。研究表明:随着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各波段的反射率相应增加,且不同波段的增幅有明显不同,水体光谱曲线存在“双峰”现象;Landsat8遥感数据的波段4与波段3的比值与悬浮泥沙浓度的相关性较好;舟山群岛海域总体处于高泥沙浓度的状态,岛屿近岸悬浮泥沙浓度明显高于开阔水域,岛屿周围的悬浮泥沙浓度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二次模型)对舟山海域水体的悬浮泥沙浓度反演精度较其他模型(线性模型,对数模型,指数模型,幂指数模型)高;Landsat8遥感数据可用于舟山海域悬浮泥沙浓度的监测。本研究成果能为近岸海域港口建设、航道安全、环境监测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泽刚 《海洋学报》1993,15(1):84-91
本文根据河口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拦门沙形成的动力条件和过程,较详细地论证了泥沙在双向动力平衡位置——涨潮上溯流滞流点附近沉积的动力机制.同时阐明了河口沙嘴冲淤变化的情况.其结论可作为黄河口治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用1996年9月5—6日黄河口新口门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采用距离倒数加权插值法(IDW)生成河口泥沙异重流的含沙海水密度、流速和含沙量随时间变化的等值线图。基于此,分析了黄河口泥沙异重流发育形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遥感影像和水下地形图进一步探讨了泥沙异重流对河口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新口门)泥沙异重流发育频繁,且其形成时的含沙海水密度与老河口相似;泥沙异重流的空间分布与水下三角洲泥沙堆积体及河口沙嘴的形态存在明显相关,泥沙异重流的存在直接影响河口前缘泥沙的沉积,但对侧缘的影响不大;泥沙异重流形成初期,在低高潮涨潮阶段中的一次较小的涨落潮周期内其形成和消亡过程与潮流的涨落潮周期呈正向对应关系,且在这一时段的涨憩时泥沙异重流的泥沙含量达到最大;流速垂向分布为泥沙异重流形成初期流速小于上层海水流速,且层次分明,随其进一步向深海运动流速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至三角洲前缘陡坡段其底层流速大干中上层海水流速。  相似文献   

14.
辽东湾北部潮滩及浅海区泥沙运移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多断面昼夜水文、泥沙观测,潮滩重复水准测量并借助~(210)Pb测年,分析了辽东湾北部潮滩和浅海区潮流及泥沙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本区泥沙以纵向搬运为特征。双台子河口及西部来水来沙是东部沙洲和浅滩发育的主导因素。汛季大潮期,泥沙落淤在河口及附近浅海且泥沙自西向东运移;小潮期,泥沙除纵向扩散外(向东),存在净向海搬运。调查期滩面淤积强度自西向东减弱。高、中浓度泥沙浑位置与盐度梯度区的上部界面相符,多出现在25—30km以内的岸段(水深10—13m),30km以外泥沙骤减,海水亦由黄棕色变为兰绿色。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汛期黄河口多船同步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对黄河口最大浑浊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得出汛期黄河口最大浑浊带在整个潮周期始终存在,其含沙量和范围形态受潮相的控制,在落急和落平时最为发育。文中还探讨了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指出其形成主要受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泥沙异重流、河口密度环流及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椒江河口盐淡水混合对口外拦门沙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龙保 《海洋科学》1992,16(1):61-64
本文根据1980年洪季和1983年枯季对椒江河口两次9站同步大潮的水文泥沙观测,探讨盐淡水混合对口外拦门沙的作用,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表明,拦门沙年内洪淤枯冲的变化规律与河口“锋面”(全潮净流速为零的面)密切有关,而与近底层“滞流点”的关系不大。经拦门沙断面量测,证实了分析结果与实际量测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根据汛期黄河口多船同步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对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得出汛期黄河口最大浑浊带在整个潮周期始终存在,其含沙量和范围形态受潮相的控制,在落急和落平时最为发育.文中还探讨了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指出其形成主要受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泥沙异重流、河口密度环流及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中标承担的“铜鼓水道水文、水质调查”项目,于日前圆满完成。此项任务靠先进的仪器设备、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严密的计划和科学的组织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对港澳地区环境保护、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是一项特殊的任务。其一,调查规模大。有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等四个单位近200人参加,19条船同步观测;其二,观测区域广。包括整个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分四个海区进行  相似文献   

19.
长江河口水沙分流和输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2年9月长江口同步实测水文资料,运用标准水文法,对南、北支和南、北港的落潮分水分沙比和净泄分水分沙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者存在差异,后者更能反映分水分沙在长江河口演变中的作用,“涨潮汇沙比”更能揭示北支泥沙的倒灌。水沙平衡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北支仍趋于淤积,南支有冲刷迹象。经多站水沙综合分析,揭示了长江口水沙运动具有径流“主体南泄”、汊道“副淤主刷”和水沙“输移分异”等特征,并指出水沙“输移分异”是北港泥沙输运大于南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汕尾电厂煤港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岸滩冲瘀演变分析、泥沙计算、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对汕尾电厂煤港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了解了煤港工程海域--后江湾的水文泥沙基本特征、泥沙来源和泥沙运动规律,找出了煤港工程泥沙淤积成因,预报了煤港工程方案的泥沙淤积量,从泥沙淤积角度论证了煤港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