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盐井?五龙断裂是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的南延部分,也是龙门山南段的三大控制性主干断裂之一。为了详细认识盐井?五龙断裂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在野外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磁组构方法对盐井?五龙断裂105块构造岩定向样品进行深入研究。野外构造解析表明断裂至少发生了韧性挤压剪切、脆?韧性逆冲和脆性挤压碎裂三期构造变形。磁组构研究显示构造岩磁组构样品的平均磁化率k_m值具有强磁化率和弱磁化率两种特征。磁组构形状参数T、磁面理F值、磁线理L值和T-P_J图解显示磁化率椭球体主要为压扁型,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局部发育较强磁线理,进一步表明盐井?五龙断裂以挤压、剪切为主,伴有拉伸变形的整体特征,样品的P_J整体较大,显示出构造强变形磁组构特征。最小磁化率主轴Kmin方位表明盐井?五龙断裂北段和南段分别受到了NW-SE向和NEE-SWW向的挤压作用;Kmin方位和倾伏角表明北段晚一期的脆韧性变形主体为自NW向SE的较高角度的挤压逆冲剪切变形,局部伴有极小量的左行走滑特征。断裂南段早期韧性变形整体以自SWW向NEE的挤压逆冲剪切变形为主,上盘(西盘)远离主干断裂表现为左行走滑兼逆冲的运动学特征,下盘变形主要以逆冲剪切变形为主,走滑分量极小,并且自西向东韧性剪切变形具有相对强弱相间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断裂带的区域构造应力特征是研究其活动性的重要依据。在应变指示较少的地区,磁组构是研究区域构造应力的有效手段。在安徽1∶5万后山幅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汤口断裂带进行系统的岩石磁组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沉积地层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岩石磁化率椭球体以"扁球形"为主,显示其在原生沉积组构的基础上叠加了弱变形组构。磁化率椭球体的最大轴Kmax沿NEE-SWW向、最小轴Kmin沿NNWSEE向,反映汤口断裂带晚期受NNW-SEE向的挤压应力,兼较弱的NEE-SWW向拉张应力作用,说明喜山期汤口断裂带为近EW向正断拉张,兼具左行平移,时限为中新世—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北缘武山—鸳鸯镇构造带磁组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与磁组特征揭示出武山-鸳鸯镇构造带为一条复合性断裂带,变形样式表现为花状构造形态。野外及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先期韧性变形为右行剪切,发育于中、深构造层次;66个构造岩样品的磁化率椭球形态分析表明,其以平面和压扁应变为主,总体较高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表现了构造带的强变形特征;磁化率椭球主轴方位显示NW和NEE走向两组磁面理的存在,暗示高应变剪切带在平面上可能以共轭或网格状形态出露,锐夹角分线近EW向;高角度磁面理及较为发育的低倾伏角磁线理暗示了沿构造带近EW向的走滑剪切,部分高倾伏角磁线理可能与构造带的挤压和(或)转换挤压相关,而相对集中的磁面理与相对分散的磁线理也表明了构造带的平面及压扁应变体制。强烈的右行转换挤压奠定了西秦岭北缘现今的反"S"型区域构造,表明碰撞造山过程中,西秦岭诸中、小块体一定程度的向西挤逸。中、新生代沿构造带继承性的发育以西秦岭北缘(渭河)断裂为中心的一系列正花状左行走滑构造,构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物质逃逸及应力释放与调整的重要边界。  相似文献   

4.
河台金矿田是目前粤西、桂东南已发现最大的金矿田,大部分矿体产出在剪切带糜棱岩中,是典型的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在构造研究上,前人只注重糜棱岩的构造分析工作,而忽视了同样作为矿体围岩的混合花岗岩和片岩的研究。目前为止,矿体围岩的形成时代、变质变形特征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在野外观测、显微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台金矿的混合花岗岩和片岩展开了磁组构分析工作。岩石磁组构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平均磁化率Κm值总体较小,顺磁性矿物主导了样品的磁组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均1.04,范围在1.044~1.648之间;磁化率椭球体形状参数T总体0;扁率E值多1,或接近于1;在弗林图解中,数据主要集中在压扁区,少部分有剪切特征;混合花岗岩最小磁化率轴的方位表明岩石受到的主压应力呈NNW-SSE或近S-N向;片岩的磁面理呈NE向,磁线理呈NW或NNW向近水平,反映岩石受到左行走滑导致的挤压或者韧性拉长变形的特征。磁组构特征总体反映出河台地区的岩石磁化率椭球体以压扁型为主,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经历了较强烈的近SN向弥散性的挤压作用和局部韧性剪切变形。此外,河台金矿的混合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51.7±1.7 Ma。在成矿过程中,岩石校正后的磁各向异性度Pj值与金属元素Au、Cu含量呈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岩石矿化蚀变作用晚于构造变形作用。结合各岩石的宏观片理、显微构造和前人的年代学工作,推测河台地区地质事件的早晚顺序依次是混合岩化→剪切变形→金矿形成。  相似文献   

5.
作为研究区域断裂构造的新兴手段,磁组构在应变指示计较少的弱应变地区应用广泛.本文在详细调查江南断裂带(泾县段)露头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断裂带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样品中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max为259°∠8°和102°∠12°、最小轴Kmin为358°∠48°和193°∠5°,反映江南断裂带主要受近南...  相似文献   

6.
秦岭商丹构造带内发育的晚三叠世沙沟街韧性剪切带蕴含大量地质信息,很好地记录了秦岭印支期碰撞造山过程。为了探究该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在野外观测、显微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发育的糜棱岩进行了磁组构和运动学涡度研究。岩石磁学和磁组构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平均磁化率Km值总体较高,载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等铁磁性矿物;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值较大,表明构造变形较为强烈;形态参数T值多大于0,反映磁化率椭球体以扁球体为主;磁线、面理优势产状与野外观测到的矿物线、面理较为一致。结合磁组构、边界断层以及C面理产状,认为沙沟街韧性剪切带具有左行走滑挤压的运动学特征。运动学涡度Wk值及其分布特征表明,沙沟街剪切带中纯剪切作用所占的比重总体大于简单剪切作用,并且剪切带的核部应位于北界断层附近。综合分析认为,沙沟街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反映了总体斜向汇聚背景下的局部走滑挤压,与商丹带西段发育的同期韧性剪切带具有完全反向的运动学指向,这可能与碰撞导致的侧向挤出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南段前陆盆地作为龙门山构造带南段盆-山耦合关系的具体响应,其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叠加改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龙门山构造带南段的形成与演化。本文基于横跨龙门山南段前陆的大川-丹棱剖面,通过野外构造解析和岩石磁组构特征,对前陆构造变形开展精细研究。构造解析揭示,剖面上发育一系列与双石断裂带走向近平行的宽缓褶皱和浅层逆冲断层,褶皱表现为北西翼较缓,而南东翼相对较陡,轴面略向NW倾的不对称特征。磁组构特征揭示,剖面中岩石具低磁化率和典型的沉积岩三轴磁化率椭球体的特征,磁化率椭球体以扁圆形为主,整体反映出弱变形的特征,与褶皱作用前的平行层缩短(LPS)相关;最大磁化率主轴(Kmax)优势方位为NE-SW向,与龙门山构造带走向平行,主要反映了NW-SE向挤压作用。剖面还发育有磁面理与地层层面斜交、磁线理与地层走向斜交两类非典型磁组构,前者是褶皱作用中层间平行简单剪切的产物,后者则是构造叠加的产物。通过磁组构反映的应变分析结果,厘定出龙门山南段前陆中生代晚期主要受到NW-SE向挤压,与新生代的挤压应力方向呈小角度斜交,且挤压作用所产生的透入性应变到达了熊坡...  相似文献   

8.
在胶东地区招远-平度断裂带上的大磨曲家金矿区选取了典型的构造区域进行岩石磁组构研究。沿着断裂带在不同构造部位的36个采样点钻取了112个定向岩心样品,所有样品均沿勘探线布置。磁组构研究显示,研究区以弱磁性岩石为主,总体上,胶东群变质岩的磁化率值较高,而玲珑黑云母花岗岩的磁化率值较低,尤以碎裂程度高的强蚀变岩的磁化率值最低;磁化率各向异性方位主要为NE向挤压,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与大磨曲家矿区的区域挤压应力方向是相同的;对具不同程度矿化的81线的Au含量与80线磁组构各向异性度(P值)进行对比研究发现,P值与金品位呈负相关关系;弱矿化糜棱岩中的金矿化在磁面理发育的岩石中较为发育,成矿晚期,Au元素含量随着岩石磁性的减弱而增加,特别是在强应变后弛豫阶段矿液充填于相对张性的石英脉中Au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沉积岩磁组构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沉积岩磁组构特征表明,沉积岩原生磁组构受后期构造活动改变。磁组构测试结果表明晚新生代沉积岩生较明显变形,岩石磁化率椭球体指示磁面理较发育,反映岩石受压扁型变形为主。磁化率椭球体最小轴方向为NW,指示该区最大主压应力为NW,与区域构造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大巴山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是几何学上对称平顶型、内部形迹削截的弧凸结构带,区域走向总体呈北西向延伸,其主边界城口断裂由北向南发生偏转(由近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内部构造形迹与边界断裂呈明显削截和交切关系,弧形带凸顶方向与构造带南西向逆冲推覆极性一致。基于野外构造解析和15个样品的显微构造分析,对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逆冲走滑构造特征和变形-变质特点及其沿走向的变化进行研究。宏观上,城口断裂带体现出早期近东西走向线理和平行于主断裂带弧形展布的后期线理两期世代和序列性,同时展现出强烈右旋走滑剪切变形特征,且走滑剪切变形强度由北西向南东减弱。微观构造上,断裂带构造岩普遍发生弱-中等强度变质,北段以中-高绿片岩相为主,右旋逆冲走滑剪切指向运动学标志体发育、变形强烈。断裂带南段以低绿片岩相为主,右旋走滑逆冲剪切指向运动学标志体相对稀疏、变形微弱。城口断裂带宏观与微观特征表明变质和(右旋走滑剪切)变形强度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减弱,呈非对称性。构造运动学上的非对称性和强烈右旋走滑剪切运动特征主要取决于印支期以来华南和华北板块汇聚过程中(尤其是燕山期)汉南能干性基底由南向北的强烈楔入作用。  相似文献   

11.
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及应力序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仍然是一个构造活动带,为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对龙门山进行深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作者通过龙门山南段的怀远和雅安两条实测构造地质剖面,应用传统的构造解析法,结合构造带的分带讨论思想,对野外实测的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构造变形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各构造带的变形和应力序列。中央断裂带构造变形次数达10次以上,其中以NW-SE向逆冲最多,部分为左旋逆冲或右旋逆冲。滑覆体构造变形序列达5次左右。前山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序列较少,约5次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造山带南缘北大巴山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建坤  卢华复 《地质科学》1999,34(2):139-153
自元古代以来,北大巴山经历了构造伸展(∈-D2)、构造反转(T2)和构造冲断作用(T2-J1).伸展构造主要由极性相同、北倾的大型犁式正断层构成,它控制了早古生代地层的强烈差异沉积。其成因可能受控于扬子板块北缘早古生代幔源裂谷作用所引起的大陆边缘岩石圈拉伸、减簿的动力学机制。之后,因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对接和碰撞,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内硅铝层A型俯冲。使北大巴山构造作用由早期的伸展向大规模的冲断转变,形成中三叠世区域性构造反转作用。经构造反转后,北大巴山构造变形以强烈的深层次韧性滑脱和浅层次脆性冲断为特征。深层滑脱由发育在10-35km的韧性台阶状逆断层冲断叠置而成、浅层滑脱则主要由脆性台阶状断层构成的盖层冲断岩席,双重推覆体和冲起构造等构成。由此北大巴山区地层缩短率平均至少达35.5%-44.2%,并造成绿片岩相的活化盖层。  相似文献   

13.
塔藏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大陆造山带构造岩片填图方法,首次对九寨沟塔藏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塔藏构造带为-构造混杂岩带。其南北边界断裂清楚,北界为牙扎沟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南界为荷叶断裂,也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边界断裂内部为塔藏构造混杂岩带,呈北西-南东向延伸长16-24km,宽7-8km,由上古生界与三叠系的多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构造岩片(或岩块)混杂堆积组成,与塔藏岩组砂板岩呈断层接触,总体表现为块体之间无序,块内有序,微观变形特征清楚,三维有限应变测量显示为北东-南西向,近南北向两个方向压缩,结合测区构造地质环境分析有4期变形。  相似文献   

14.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与南天山盆山过渡带,特殊的受力环境使其构造变形机制具有特殊性。依据最新的地震和钻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克拉苏构造带新的地震解释方案,并据此分析该地区盐上、盐下层构造变形几何形态、演化过程、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克拉苏构造带盐下层构造变形可分为两部分,包括由基底卷入的高角度正断层后期挤压形成的反转断裂系统,以及主断裂下盘发育的次生盖层滑脱逆冲叠瓦断裂系统。盐上层构造变形为褶皱相关断层,其演化经历了基底断裂向上传递形成传播褶皱、差异压实作用诱发底辟褶皱、以及褶皱核部在持续挤压作用下形成破冲断层等多个阶段。盐下层基底卷入断裂系统形成于侏罗纪盆山过渡带伸展环境,而叠瓦式盖层滑脱断裂系统和盐上层构造变形主要形成于中新世-第四纪的挤压构造环境。盆山过渡带特殊的构造部位及在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场的转换控制了盐下层构造变形机制,而盐上层构造变形受到基底断裂复活、差异沉积负荷、膏盐岩底辟上涌、挤压应力增强以及北部山前地形高差等众多因素影响,且不同演化阶段主控因素有所差异。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盐上层变形机制和毗邻区带相比有较大差异,这与其特殊的构造位置以及构造应力在盐下和盐上地层向前陆方向传递的方式和距离不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利用Landsat ETM、Google Earth及ASTER GDEM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龙门山构造带南段主要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在向南延伸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断裂分散现象,整个断裂带逐渐展宽,主要包括5条断裂带且其中包含多条次级断裂,至最南端被北西向鲜水河左旋走滑断裂带阻挡。其中活动性较为明显的断裂自西向东主要有4条:泸定断裂、天全断裂、芦山断裂和大邑-名山断裂,前两者是北川-映秀断裂的南延分支,而后两者是安县-灌县断裂的南延部分。由于龙门山构造带南段的构造变形被分解至多条次级断裂上,导致单条断裂错断地表的活动迹象明显变弱,因此单条断裂的潜在发震频率和强度也将相应变小,但潜在震源区会更为分散。结合已有的地震地质资料认为,未来应注意泸定和雅安2个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及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张婉  张玄杰  佟晶  范子梁 《地球科学》2018,43(12):4490-4497
航空重力、磁力测量是解决海陆过渡区地球物理资料不连续问题的有效途径,所获取的数据为进一步认识苏鲁造山带西段断裂展布、大地构造属性等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最新高精度航空重磁数据,编制了日照-连云港地区1:25万重力、磁力异常图,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重、磁异常特征,在日照-连云港地区圈定了郯庐断裂带、桑墟-连云港断裂、东海-赣榆断裂、五莲-桃园断裂等基底断裂构造.研究认为苏鲁造山带南部边界为桑墟-连云港断裂(连黄断裂),以该断裂为界,北侧基底为华北板块组成部分,断裂南侧为下扬子板块基底;以东海-赣榆断裂为界,苏鲁造山带可分为南部和北部,两部分在后期构造活动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具有较强的差异变形特征,滑脱层的差异对前陆冲断带变形特征及圈闭样式的影响较大,对于天山南北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通过断距测量、缩短量统计及平衡剖面复原等手段,对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差异进行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滑脱层性质不同,库车前陆冲断带以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分层变形特征显著;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断层多穿过滑脱层,分层性差;(2)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新生代构造变形差异明显,库车前陆冲断带在该时期的平均缩短率为12.1%,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的平均缩短率为9.93%,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新生代变形强度比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更强;(3)受滑脱层差异的影响,库车前陆冲断带滑脱层上下平均断距总体大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且库车前陆冲断带的缩短量呈现“单段多峰”复杂的变化趋势,这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没有的特点,表明库车前陆冲断带滑脱层塑性和分层能力比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强;(4)基于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断层活动和滑脱层差异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以岩性—构造的复合圈闭为主,而库车前陆冲断带以盐下大型构造圈闭为主,岩性—构造圈闭为辅。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和库车前陆冲断带的侏罗系—三叠系煤层、泥岩层等滑脱层控制的岩性—构造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